- 相關推薦
美術史研究生論文答辯
畢業論文答辯是一種有組織、有準備、有計劃、有鑒定的比較正規的審查論文的重要形式。為了搞好畢業論文答辯,在舉行答辯會前,校方、答辯委員會、答辯者(撰寫畢業論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準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美術史研究生論文答辯,歡迎大家閱讀。
美術史研究生論文答辯 篇1
今年已經是第二次參加天津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答辯了。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當年在中央美院讀研畢業時“三堂會審”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如今我已經成了“前輩”,坐到三堂會審的“審議席”了。1980年代,我在國內“受審”,2000年代,我在美國“受審”,如今來“審”人家,雖然有歲月蓮茵、光陰不再的感慨,更多的還是對中美兩國研究生答辯之異同的一點感想。
記得當年我的碩士研究生論文是關于貢布里希的《藝術與幻覺》中的視覺藝術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基于我對他這本書的翻譯出版。當時同年級的謝成林、陳幸東和我三個人一起答辯,本系老師四五人,院外專家兩人,記得好像是北大和故宮的教授、專家。因為謝、陳的專業是中國畫史和書畫鑒定。審議的細節已經沒有印象,但是似乎比較順利,沒有提出難于回答的問題,所以三人順利通過。
美國的博士論文答辯則是過五關斬六將之后的“最后的晚餐”。前面三四年是修學分,修一百到一百五十分不等,而且多是“半工半讀”,因為很少自己掏錢讀這種文科博士的,基本都拿獎學金,但需要工作(醫科博士則從來沒有獎學金,全部自己掏錢)。學分修完后的一年是資格考試(qualify ),當時我們學校實行季度學期制,秋冬春夏四個學期,每學期考一門,學期開始時老師開一個書單,自己去讀,期末就根據這些書考,沒有知識類的題目,而是觀念性很強的論述題,每次考三個小時。
四門課的考試過了,才有資格做論文“開題”。開題是和導師一起討論完成,短則一個學期,長則兩三個學期。題開好了,在系里作公開演講(Colloquium),導師、系里的各領域的教授、研究生們都在座,大家提問題,演講者需要回答各種問題,題目、研究范圍、材料來源、研究方法、專業準備等等,五花八門。幸運者經過兩小時左右的“記者招待會”式的“窮追猛打”,能通過都早已是“遍體鱗傷”,因為大家會指出很多問題,提供很多意見,一點不含糊。接下來的你被稱為ABD(all but dissertation),意思是萬事俱備,只欠論文。做論文則可長可短,短則三年,長則五六年,端看導師臉色,以及你自己的實力。期間與導師的拉鋸戰是最折磨人的階段,其間的酸甜苦辣,一如寒冬飲水,冷暖自知。
直到所有這些關卡都被你一一征服以后,你的論文終于大功告成,這才有三堂會審般的答辯。和國內不同的是,答辯不是一組學生,而是答辯委員會針對一個學生:時長為三個小時。答辯委員會由導師、論文第二讀者(本系教授)、第三讀者(外校教授)組成,再加上一位由研究生院指定的外系教授(我記得參加我答辯的是一位英語系教授)。先是學生用半小時配合PPT講解論文提要,然后就是各位老師提問。印象中總體而言嚴肅認真,但氣氛也并不僵硬。導師先前說了,如果你把研究進行得很細致,不可能有什么問題能夠難倒你的,因為教授們學有專攻,在你做論文的領域和方向,你一定是權威,教授們很難剛剛好對你的論題非常了解并且有獨到見地,所以只要你腦子清醒,仔細應對,應該是可以通過的。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此言不虛。
2012年,應天津美院美術史系邀請,我參加系里的碩士研究生答辯,這回我坐到了“答辯委員會”的席位。系里一周前把同學的論文給我,去年是六位,今年更多,八位。讀完十四位同學的碩士論文,說實話,感想挺多。
首先,選題大為寬泛。1980年代的中央美院美術史系:基本上就是中西美術史和美術理論這幾個領域,而我參加的這兩年之中天津美院美術史系的論文選題從中國當代美術、藝術經紀人、民營美術館、天津地方藝術史、中日美術交流史,到西方美術史、藝術哲學與現當代藝術、藝術史書寫,不一而足(還不包括我沒有參加的以中國畫研究為主的另一組)。這說明今天的美術史教育和學習,已經不再限于純美術史論,實踐類的課題尤其是和藝術管理專業相關的課題進入了一些學生的興趣范圍,這無疑是所謂的“與時俱進”。
其次,學生水平差距較大。人分三六九等,如果從水平而不是從階級劃分的話,這句話放在哪里都沒錯。只是,我所讀過的這些論文,最好的就和一篇精彩的博士論文沒有什么區別,題目新穎有時代感篇幅很長像一本書稿,結構嚴密絲絲入扣層層推進,理論上有洞察力,作品分析條理清晰令人信服,從論據到論點最后到結論水到渠成。而有的論文則連基本的中文表述都出現問題不是時不時蹦出幾個錯別字,就是句法、語法有問題,要么就是句與句或段落與段落之間邏輯關系松散乃至跳躍。而去年和今年的幾篇論文共享的一個問題就是,口語化,感想化,換句話說,學生寫論文有點像在一個討論會上發言,口語多不說,而且經常發表沒有學理的感慨、感想。這種感慨或感想,作者自己講出來可能覺得天經地義,可是讀者只能從文字的邏輯來理解,而不可能從文字“讀心”,于是往往不知所云,或者因其邏輯付諸如而不得要領。
其三,閱讀學生論文,對每個老師而言,其實都是個學習過程,因為沒有哪個老師對學生的研究項目了如指掌的,充其量略知一二。這是因為學生鉆研一個課題,需要深入進去,盡管你學富五車,但絕沒有人家一篇論文研究得那么深入,更不用說對你不太熟悉的領域,說是門外漢都不夸張。這次有個學生寫關于拉康的“凝視”理論,就很讓我長見識。我在寫關于后殖民主義的文章的時候,曾經接觸過一點關于“凝視”的`概念,但只是皮毛。但是學生的這篇論文,從拉康的十分晦澀的觀念,到傳統架上畫中的凝視,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乃至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凝視,有理論,有分析運用,十分受用。另一個同學研究民營美術館,絕對有現實意義,高名潞先生對本世紀頭十年美術界的界定就是“美術館時代”,指的就是公立美術館的轉型,民營美術館的崛起,以及畫廊發展的此伏彼起。這位同學討論了民營美術館的現狀、問題,找了三家民營美術館做個案研究,最后展望了未來民營美術館的可行性發展。所以如果要書寫本世紀當代美術的歷史,美術館是個大話題,這位同學的論文可以作為重要的研究資源。但是話說回來,閱讀論文并不總是·渝決的經歷,有時候見到不忍卒讀的文字、段落、篇章,其實是很生氣的。畢竟一個碩士畢業生,假如連中文基本功都有問題的話,將來又怎樣去當編輯、老師、策展人、批評家、乃至經紀人呢?這是頗讓我憂心忡忡的地方。于是,我會仔細的用紅筆將錯誤的地方劃出來,像一個編輯一樣細細修改一些篇章,然后在答辯的時候把主要的問題指出來,把帶有眉批的論文發還給學生,讓他們回去仔細讀,畢竟答辯不僅僅是通過論文好畢業,更是一種學習過程。未料此舉竟得到了系里幾個老師的好評,說很少有老師把事情做得如此細致認真的。我想,可能一方面我的工作不像他們多,另一方面我在美國看論文就是這樣看的,已經成了習慣的工作方式。
第四,論文寫作有沒有價值取向,需不需要有價值判斷?這是個嚴肅的但是似乎沒有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問題。去年的答辯中有個同學研究當代一位體制內的油畫家,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他的生平、歷史,總結出他的一個重要的性格特質就是“堅持”,具體而言就是畫了幾十年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題材,直到今天當代藝術已經經過了三十年的發展之后,這種“堅持”還在繼續。我的評論是,“堅持”作為一個抽象概念似乎是正面的,問題是你堅持什么:為了一個有價值的事情堅持,值得肯定;而為了一件沒有價值甚至只有負面價值的事情堅持,輕點說是剛腹,重點說是浪費人生,糟踐社會。而一個研究生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這樣一個個案,而且認同而不是批判個案對象的價值觀,這就有問題了。當然,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特別的個案,但是真的值得我們的藝術研究者思考。
第五,論文寫作和答辯的技術性問題。技術性的細節不可忽視,而且是可以在學習期間就努力學習提升的。比如,我看了相當比例的論文在“鳴謝”部分:很少感謝具體的某個人,感謝大家,感謝朋友,甚至感謝父母,但是就是沒有提名字,而且缺乏具體的事實。如果讀過一些西文著作的同學應該會注意到,作者會感謝那些對他寫作乃至人生有幫助的人,而且有名有姓,有具體的“貢獻”事實,誠意十足。另外,簡述論文概要部分,有不少同學就是念稿子,而且時間把握不好。在美國讀書從中學開始,學生會經常需要用PPT演講。在我的課程中,學生會在期末提交課程論文以后,做一個論文演講(presentation),5—8分鐘。我會讓學生事先在同學面前練一下,知道5—8分鐘能講多少內容,而且需要把內容背下來。經過這樣的訓練,一般上臺演講,時間掌握大多八九不離十,不怯場,而且很少有照稿念的。我們的同學也需要這樣的訓練。
最后,答辯通過,大家排排站聆聽決定,然后共赴“謝師宴”,學生湊錢請老師們赴宴。這不但是美國沒有的,我們1980年答辯完了也是各自走人,沒有宴請一說。這讓人想起了孔子時代的“束惰”,那時候的束惰其實就是后來的學費。我們的學生都是交了學費的,謝師宴其實是額外的“答謝”,按學生的說法,是尊師重道的表現。我的感覺是,如果沒有謝師宴,不會覺得少了什么;而學生們以此方式謝師,我很感動,學生沒有收入,掏出額外的錢請老師吃飯,似乎是今天中國的一種特別的感恩方式,是我們的中國特色。
美術史研究生論文答辯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審委員:
大家好!
我叫XXX,是XX級美術學專業學生,師從張國榮副教授,從事美術史論方向的學習研究。我的論文題目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形式特征研究》,本篇論文是在張老師的指導完成的。在此,我非常感謝他一直以來對我的精心指導,同時也對各位評審委員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參與對我這篇論文的審閱和答辯表示不勝感激。下面請允許我就本篇論文的選題緣由、目的,資料收集準備工作以及文章結構向各位評委做以簡要地介紹說明。
一、選題緣由、目的
本文的選題源自于一年級時偶爾一次的和張老師閑聊我的老家河南的民間美術生存狀況德談話時涉及到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由那時起使我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朱仙鎮木版年畫曾在馮驥才的文章中被詡之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甚至和桃花塢、楊柳青、濰坊一起被人稱之為中國四大主要年畫種類。
但是在我隨后的實地調查和文字資料收集中發現,由于自身自閉性傳承方式的原因以及人們對民間美術的漠視,它的影響很難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三地的年畫相比肩。目前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專題研究不多見,即使有介紹也多散見于民間藝術史、版畫史和文化志書中的`短小篇幅中。即使有諸如王樹村、沈泓個別學者對其進行整理,亦不過是以游記散文的文體從文化學的角度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以及藝術風格進行簡單的介紹和泛泛的觸及。在我以為家鄉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就像一顆被風塵蒙蔽的珠寶被“閑拋閑置野藤中”乏人問及。
基于此,全面地考量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發生時期、發展、以及各個時期的演變,著重論述其在題材內容,體裁形式和表現色彩等風格特征上獨具的藝術特色,成了我的主張和責任,本文并以此為綱,展開論述。
二、資料收集準備工作
XX年上半年選定題目后,為了完成論文,本人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擬定提綱,調研,寫開題報告初稿、定稿,畢業論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4月正式定稿.
三、論文的結構和內容
本選題將集中在從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起源到當代這一時間跨度,以時期的發展為線索重點討論了朱仙鎮年畫在歷史上的發展狀況以及的獨特價值。在研究中將重點通過比較論證朱仙鎮木版年畫在題材內容,體裁形式和表現色彩等風格特征上獨具的藝術特色。
本文共分為五部分,約有35000字。
第一部分是引言。本部分著重記述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主旨方向思路和創新之處。
第二部分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緣起與發展。著重記述了朱仙鎮年畫的幾種不同的起源說,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就它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進行了逐一說明。尤其是就建國頭十七年的新年畫運動中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發展狀況作了詳細的調查和說明。
第三部分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題材分類和文化意蘊。本部分我試圖將該年畫的題材內容和中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和敬仰神靈的民族精神和情感結合起來進行分類表述。找尋影響、導致尚神,忠勇精神的原因進行分析。
第四部分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形式特征。這是全文的重要部分也是我著力進行研究論證的一個主要的部分,在本部分中我就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構圖、造型、裝飾效果、象征意味、色彩運用進行了逐一論證和說明。主要包括:
1、構圖包滿 以滿為美:
2、造型夸張 以壯為美
3、裝飾性強 效果濃郁:
4、不重透視 平鋪構圖。
5、象征、雨衣、諧音表現手法表達美好愿望
6、書畫一體點明主體:
7、獨特的色彩運用。在行文中,我還試圖就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上述形式上呈現的特征和四川的棉竹年畫進行比較,以加強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和準確性。并在文后的附圖中將收集的兩地的年畫圖片進行并置作為輔助證明的論據。在獨特的色彩運用一章節中,還試圖將朱仙鎮木版年畫色彩使用和傳統的五色觀念結合起來進行探究,找尋畫面中每種色彩后面隱含、歷史的文化印記。
第五部分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簡要地就它的制作工藝、流程做以說明。
第六部分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研究的思考。本部分主要是考量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 以及簡要地提出了應當如何保護、傳承、發展我國的民間美術的自己的粗淺的觀點。
通過本次論文寫作,我自以為學到了許多有用的東西,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才識疏淺,因此盡管我已經盡到最大努力,論文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在許多內容表述、論證上存在著不當之處,對一些概念的認知還是比較模糊,這與老師的期望還相去甚遠,許多問題還有待進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辯機會,萬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提出寶貴的意見,多指出我的錯誤和不足之處,本人將虛心接受,從而不斷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使該論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美術史研究生論文答辯】相關文章:
研究生的論文答辯注意事項04-28
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開場白08-12
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自述(通用11篇)04-14
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流程及開場白07-27
畢業論文答辯流程及論文答辯范文05-29
論文答辯問題01-17
論文答辯評語08-10
數模的論文答辯06-29
論文答辯必要準備04-13
論文答辯流程及技巧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