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raphy)地理科學兩大分支學科體系之一。研究對象為地球表層,即自然地理環境(或人類自然環境),包括未經人類作用的天然環境和經人類作用后發生了變化的環境。自然地理學是把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種要素相互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研究,以闡明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間的結構、功能、物質遷移、能量轉換、動態演變以及地域分異規律。按研究對象分為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和專門自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亦即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闡明其歷史形成、現代過程、類型特征 地域分異和發展演化,包括古地理學、熱量水分平衡、化學地理、生物地理群落學(生態系統)等領域以及景觀學、土地學和區域自然地理學等。部門自然地理學以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為研究對象,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被地理學和動物地理學等。專門自然地理學則以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總體為對象,如冰川學、凍土學、沙漠學、沼澤學、湖泊學、海洋地理學以及極地和高山研究等!白匀坏乩怼边@一術語于17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到1765年,康德(I. Kant)在柯尼斯堡大學講授自然地理學,指出自然地理學是“自然的概括”。洪堡注意自然現象的地域結合,用比較地理學方法揭示自然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是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佩歇爾(O.Peschel)主張地理學應該尋求地球各部分相似的自然面貌和特點,找出它們發生學上的聯系,從而把自然地理學建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自洪堡以后,自然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發展迅速。許多地理學家以區域差異為核心,進行自然區劃及不同區域的地理考察研究;從“人地關系”出發,探討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適應,并開展專題研究,著重探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對不利條件的.控制。至20世紀30年代后,地理研究工作有離心分散的趨勢,跨越分支的綜合研究進展較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格里哥里也夫(A. A. Grigoryev)和布迪科(M. I. Budyko)建立了以熱量、水分平衡為基礎的自然地帶周期律理論,綜合研究的傾向逐漸增強。50年代起竺可楨等在中國組織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和自然區劃工作,自然地理學和國家建設緊密結合發展較快。由于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的知識,各類實驗室和定位、半定位試驗站的建立,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促進了自然地理環境形成過程的歷史研究和現代過程的綜合研究。6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滲透,加強了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遙感技術與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數學模擬和數理統計方法的引入,促進了地理信息采集、處理、貯存和再現的革新以及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的研究,為地理環境結構的空間分布和時間演化提供整體性、系統性的分析工具和手段。70年代初,喬萊(R.J. Chorley)和肯尼迪(B. A. Kennedy)最早運用系統科學觀點,從系統結構、物能流通、系統平衡與調控等方面對自然地理系統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整體綜合。隨后,索恰瓦(V. Sochava)提出“地理系統學說”,試圖從系統角度來構建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論框架,并強調從生態系統觀點進行綜合研究。當今世界由于人口劇增和經濟發展,面臨著土地、糧食、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全球性的重大問題。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中心是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要加強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聯系,研究人類生態系統中人對自然界的作用及其反饋過程。重要的綜合性課題包括:現代自然地理過程;農業生產潛力與區域承載力;土地—人口系統;環境監測、影響評價及演變預報;自然區劃與區域開發整治;全球性環境演變等。(鄭度)論文出處(作者):經濟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