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當前旅游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對策
一、我國當前旅游消費市場分析 旅游是人類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高層次的生活需求。從目前世界范圍看,在發達國家,旅游已不再是時尚的象征,它正在演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并成為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消費者優先選擇的第三大消費項目。而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娛、購系統性服務的旅游業,也以其投入少、效益高、增長快、活力強等優勢,被譽為永不衰敗的“朝陽產業”。旅游消費市場迅猛發展的主要依賴因素:一是居民收入達到相應水平。據國際經濟統計資料表明:當一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美元時,居民將普遍產生國內旅游動機;達到1000美元時,將產生國際旅游的動機;超過3000美元,將產生洲際旅游動機。二是居民業余時間相應增多。隨著人們勞動時間的逐步縮短,各種假期的日益增多,為提升生活層次與生活質量,人們將會用更多的時間用于休息和享受生活。三是旅游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強。美國《幸!冯s志早在二十世紀90年代就曾提出,消費者集中追求的5個目標是時間、質量、健康、環境與家庭,能同時滿足這5個目標的最佳消費領域就是旅游活動。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成長階段。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從業人員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帶薪假期的增多,使得我國國際和國內旅游消費市場潛力無限。
從理論上講,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從二十世紀90年代初的300美元,發展到2000年的850美元。就目前我國國內旅游消費的支付能力而言,70%的工薪階層已處于適宜國內旅游區間。據統計,2001年我國國內旅游人員達7.84億人次,其中城鎮居民3.74億人次,農民4.09億人次;全國國內旅游收入3522.36億元人民幣;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均花費449.3元。其中城鎮居民國內旅游人均花費708.3元,農民國內旅游人均花費212.7元。
另據世界旅游組織的最新展望報告分析,在未來的20年,全世界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將分別以每年平均4.3%和6.7%的速度增長。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旅游業保持著高速發展態勢,市場前景極為廣闊。但客觀地講,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與世界旅游業的發展相比較差距還較大,尤其是現代旅游業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的旅游業相比明顯落后,居民旅游消費需求嚴重不足! 《、我國當前旅游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我國當前旅游消費需求不足是制約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在我國,旅游消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居民消費傾向,且旅游消費水平的高低同居民收入水平與居民消費傾向成正比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在不考慮消費模式的情況下,居民收入水平高,則居民消費傾向高。當前我國旅游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可歸結為: 1.收入水平相對下降
對我國城鄉居民來說,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收入的增加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據統計,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自1997年以來年遞增率超過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7.5%降到37.9%。這為居民旅游消費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隨著住房、醫療、交通、教育與養老等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城鄉居民的各項預期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這就使得我國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對于支出而言,有下降趨勢。居民收入水平是影響其旅游消費需求的最根本的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對下降,必然導致旅游消費市場與居民購買力相脫節,總消費需求不足! 2.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止2002年底,我國人均GDP首次接近1000美元;上海人均GDP已近5000美元。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致使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地域間收入差距、城鎮與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社會各階層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社會財富又較多地集中于少數高收入階層,而低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雖然較高,但其潛在的消費需求因收入增幅下降而難以轉化為現實需求,從而導致了我國當前居民的總體邊際消費傾向降低,并成為旅游消費需求的強大抑制力。同時,社會收入差距擴大,使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斷層,進而形成了城鄉居民旅游消費結構的斷檔。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統計:中國家庭財產在15-30萬之間的中產階層,即中等收入以上者所占比重已達15%以上。另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表明:占居民家庭戶數7%的豪富家庭,擁有中國現有全部金融資本的32.2%,這一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較低;而占85%的消費主體,又因收入水平相對下降,旅游有效需求不足! 3.收入穩定性較差
居民收入穩定性較差,給居民的旅游消費心理造成了嚴重的不良預期,并出現了居民壓縮現期消費趨向。根據統計,僅我國居民在金融機構中的存款,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00億元發展到2002年11月底,已增加到8.35萬億元。且我國的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不僅高于發達國家,而且也高于眾多發展中國家。
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持續下滑,給居民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加之社會轉型期下崗、失業、傷殘、疾病等嚴重影響生計或生活質量因素的不可預見性,致使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急劇下降,從而盡量壓縮即期消費,形成了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有錢不敢花”的高儲蓄、低消費的發展態勢。據統計分析,我國反映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98年已超過0.5! 4.旅游消費信貸不暢
消費信貸是緩解生產與消費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目前在發達國家頗為流行。然而,當前我國消費信貸業務,特別是旅游消費信貸業務還相當滯后。這種滯后與我國現階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對下降、收入穩定性較差及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般而言,發展消費信貸有三個基本前提:一是居民收入水平較高,有一定的儲蓄能力;二是收入水平比較穩定,居民的收入預期較高;三是消費觀念較為超前。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雖然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但總體而言,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還較低,居民的收入水平與大規模開展住房、汽車與旅游等信貸消費等還有一定距離。同時,居民收入的穩定性還較差,造成了廣大城鄉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不穩定,因而對開展旅游消費信貸也就心存疑慮。即使有足夠的能力,由于受傳統消費意識的影響,也往往不敢盲目貸款旅游消費。所以說,收入水平下降與收入增長不穩定,深深妨礙著我國城鄉居民旅游消費信貸業務的開展。 三、我國當前啟動居民旅游消費需求的主要對策 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收入的穩定性是旅游消費需求的最終決定力量。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實際收入,是當前啟動旅游消費和擴大內需的關鍵。筆者認為當前啟動旅游消費需求應采取如下對策:
1.適度增加居民穩定的可支配收入
旅游消費需求是旅游市場活躍與產品旺銷的原動力。在我國,由于占80%以上的消費主體屬低收入階層,旅游市場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同時,富裕人員的邊際消費傾向又較低,最終勢必造成社會旅游商品相對過剩,市場供需結構錯位。正因為如此,實實在在地增加居民穩定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有效購買力,改善居民的收入預期,才是最直接、有效地擴大居民旅游消費需求的根本出路。
根據《中國國內旅游抽樣調查資料(2002年)》調查顯示:2001年國內旅游的出游比例,家庭月收入1000~1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一,占34.4%;家庭月收入2000~2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二,占24.0%;500~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三,占13.5%;家庭月收入3000~3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四,占12.2%;家庭月收入4000~4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五,占5.9%。
由此可見,在職職工是旅游消費的主體力量,他們的旅游消費直接取決于他們的工資增幅與收入同支出的比率以及對未來的預期變化。當前,我國在職職工的各項支出所占比例較高,致使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及預期未來收入有下降趨勢。鑒于此,國家應適當而穩定地提高在職職工的工資,使其工資收入在扣除各項支出之后能夠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不僅減輕了居民的消費心理壓力,而且也可激活社會旅游消費總需求量,從根本上解除居民旅游消費的后顧之憂! 2.發揮旅游業獨特的就業優勢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就業的增加意味著消費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作為關聯帶動性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旅游業,具有勞動力需求量大、就業領域寬、就業成本低等特點,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飲、旅游商品、旅游景區等行業都可直接與間接地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這一獨特就業優勢是發展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世界旅游組織的資料顯示:旅游業每直接增加一個從業人員,就可間接為社會提供近5個就業機會。另據《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五”計劃和到2015年、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未來10年,我國發展旅游擴大就業的目標是要繼續保持適度快于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4000萬個,年均增加400萬個左右。到2005年,我國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可達850萬人。“十五”期間新增直接就業機會250多萬個,新增間接就業機會1250萬個,旅游直接與間接就業人數可達5000萬人。到2010年,我國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達1250萬人,旅游業與間接就業人數將達7500萬人。
由此可見,旅游業在擴大勞動就業機會與擴大社會內需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社會下崗職工與失業人群的大量存在,勢必給從業人群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強化人們的儲蓄心理。同時,下崗與失業者多屬收入的“弱勢群體”,這一階層人員數量的增加以及收入的降低,勢必導致社會旅游消費總需求的不足。為此,充分發揮旅游業獨特的就業優勢,不僅可提高從業者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可激活與擴大旅游消費需求! 3.積極縮小社會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大,導致了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下降。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收入差異過大、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只是簡單地增加居民收入,不但不能刺激旅游消費,而且還有可能造成旅游總需求的持續下滑。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收入分配呈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一則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東部及沿海等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要高于老、少、邊、窮地區10倍以上;二則稅收杠桿調控不利,尤其是個人所得稅的設置和征收不科學,偷稅、漏稅現象較為嚴重,我國每年稅收流失至少達1000億元以上。個人所得稅的大量流失,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也使我國出現了不公平的“暴富”群體。作為中產階層以上的社會“暴富”群體,雖然其收入高,但邊際消費傾向卻較低,從而影響了我國的旅游總體邊際消費傾向和消費水平。
要真正縮小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我國有關部門要積極利用有效途徑,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特別是要完善科學的稅收體系與強化稅收的力度。同時,要積極鼓勵高收入人群消費,特別是鼓勵旅游消費。通過旅游消費將高收入人群的部分收入轉移到相對貧困人員的收入中,從而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從擴大內需的角度看,在擴大高收入人群消費的同時,也增加了貧困人員旅游消費的可能性。
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多屬旅游資源相對豐富地區,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可以使中西部地區將自然旅游資源與相關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步縮小我國東西部區域間的社會收入差異。 4.大力開發多樣化旅游產品
旅游業的發展涉及國民經濟29個部門與108個行業,可謂是多行業、多部門協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系統產業,且已成為我國當前提升居民生活層次,創造可觀經濟效益的前沿產業。為擴大我國旅游需求規模,就必須大力開發多樣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旅游消費市場,F有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為基礎的觀光旅游產品,雖然所需投資少,并深受游客歡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游客需求的變化,尤其是重游客人數量的增加,旅游經營者必須一方面要開辟新的旅游景點或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另一方面要對原有觀光型產品充實新的內容,提升其文化含量,如可開發絲綢之路游、風俗風情游、江南水鄉游等歷史文化型、專題型觀光旅游產品。只有大力開發多樣化旅游產品,才能拉動我國總體旅游消費需求;同時,游客需求的多樣化,也會促使我國旅游業大力開發多種形式的旅游產品,從而使我國旅游產品結構日趨合理與完善!緟⒖嘉墨I】
[1]、張廣瑞、魏小安、劉德謙.2001~2003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戴學鋒.擴大內需,旅游業應有建樹[J].中國國情國力.1999(6).
【我國當前旅游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對策】相關文章:
擴大消費需求的基本對策03-28
影響我國科技創新需求的障礙與對策03-19
刺激當前消費需求的著力點在城市03-18
擴大農村市場消費需求的財政對策03-21
當前我國保險實行文化營銷的問題與對策03-28
我國網絡金融風險成因分析及防范對策03-07
我國旅游市場需求猜測研究綜述03-29
我國自助旅游的市場前景及開發對策03-20
我國旅游業產生的環境問題及對策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