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新時期高校教師素質及其培養
[論文摘要]針對目前高等的發展現狀,從思想素質、教育理念、修養和敬業精神、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和知識能力結構、實踐素質、創新素質及發展性素質、教學、身心素質等方面探討了新時期高校教師應具備的綜合素質,文章重點論述了高校教師應具備的創新性教育理念。
[論文關鍵詞] 教師素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從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出發,規劃描繪了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科學確定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改革思路和重大舉措,為確!毒V要》目標如期實現,必須進一步強化教育改革發展的保障措施,提高教師素質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資源,而是教師素質。重新思考、審視高校教師素質,決不是老生常談。本文基于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多元化的視角對高校教師應具備的綜合素質進行探討,以期為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高校師資隊伍提供一些理論。
一、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
目前,一些高校教師不再以教書育人為正業,而以上課題、爭基金、出成果為要務,導致研究成果“泡沫化”、學術現象日趨猖獗。為此,強化高校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就變得尤為重要。政治思想素質是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的統稱,主要是指高校教師應當具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組織紀律、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等政治思想品質。政治思想素質決定著教師的政治信念和宗旨,制約著教師的道德規范,影響著教師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熱情及自身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對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及專業技術素質以及身心素質具有重要影響。政治思想素質在教師素質體系中應居主導地位,是衡量教師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政治思想素質好的教師,能以高度的政治熱情,積極負責地從事平凡而艱苦的教育工作,憑借自己較高的思想覺悟、政治敏感,及時察覺學生中某些不良的思想表現或傾向,進而及時指正。反之,就可能置育人重任于不顧,雖有較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素質,卻待價而沽、急功近利、不能盡心竭力地搞好教學工作。所以,高校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思想政治修養,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增強執行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明確和強化自己的使命,自覺擔負起應負的責任、使命。
二、創新性教育理念
1.育人為本德為先,以人為本促發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高校教師必須首先堅持“育人為本德為先、以人為本促發展”的基本理念,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關注學生的發展空間。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影響力的大小,而教師的影響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識因素和情感因素組成。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職業的示范性極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須時時、處處用模范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高校教師要以德為魂、修德為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認真踐行“和諧德育”“生態德育”,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從學生實際和需求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要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努力把學生發展成為一個健康完整的主體,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生活、學會創新。
2.創新教學目標觀。創新教學,是教師借助課程、教材引導學生按照明確的綜合性目的(或多元化目標),循序漸進地掌握一定的知識、方法、技能、態度等的一種教育活動過程。高校教師必須改變單一的教學目標,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方面的整合,構建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創新教學目標體系。教師的工作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應增強服務意識,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死”的知識和技能,而是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為載體,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正確看待科學的“結果”與“過程”。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以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多元的評價體系,為學生的成才成長創造更好的育人,不斷地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
3.開放的大課程觀。課程觀決定課程體制,構建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要求的新型課程體制,必須樹立開放的大課程觀,拋棄學科本位主義、重視課程的創新價值,由學科課程、綜合化課程、實踐活動類課程和潛隱形課程四部分組成。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和諧發展的基礎,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另外,課堂教學是課程執行的基本單元,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程式,而是要鼓勵師生在互動中超越預定目標、迸發即興創造的火花。課堂教學應該具有生成性,高校教師應善于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讓科學世界(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令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4.正確的教師觀。教師不是“教書匠”,教師應轉變職能定位,實現由“教”到“導”的角色轉換。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具有獨立的人格價值,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互動的人際關系。通過教學交往,重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創新教學的特征之一。教學交往意味著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對話,意味著學生主動參與,意味著二者的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同時,引導學生能動地走向知識世界。
5.學生自主發展創新的教學觀。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僅僅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傾聽學生的各種想法,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判斷,進行富于啟發價值的評價,潛移默化中將學生鮮明的個性導往正確的發展方向。質疑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表現,只有通過質疑和提出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夠得到不斷強化,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夠得以不斷提高。教師給予學生真誠的鼓勵,學生就敢于質疑;教師給予學生科學的,學生就善于質疑。教師要努力創設、寬松和自由的教學氛圍,歡迎學生提出問題,教會學生提問題的方法、角度,注重問題提出的性、嚴密性、獨特性和創造性。
6.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是學習型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必須適應未來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師要將“學習”作為最重要的職業需要,樹立“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處,事事是學習之事”的學習理念。同時,高校教師要將這一理念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遷移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習慣,使其具有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能力,具有收集、交流、處理和使用信息的意識與技巧,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寬厚扎實的基礎。高校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更是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搖籃。
三、崇高的修養和敬業精神
教師的道德修養是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工作關系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或行為準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它充分體現了其特有的職業理想、態度、規范、作風、情操等!敖虝、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靈魂,學博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道德、品質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影響。高校教師要具有治學嚴謹、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修養影響學生。敬業就是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工作,遵循教育規律,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熱愛學校,關心集體;團結協作,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能與家長、社會密切合作,共同育人。沒有敬業之心,就不會有精業之道。一個富有敬業精神的教師應當有一種強烈的上進心,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所以,高校教師要敬重教育事業,潛心研究業務,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
四、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
高校教師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其中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結構。前者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實踐知識(科研)、教學經驗的積累,后者則是與教育有關聯的理論知識,如教育學理論、學理論等。上述各類知識構成了高素質教師知識的基本框架,這些知識之間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們相互交叉,相互影響。高校教師的能力結構中教學能力是主體。教學能力是個綜合性概念,它包括多方面的能力,如教學基本功、自我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高校教學、工作的復雜性,要求高校教師還應具備科學管理和組織能力如計劃能力、決策能力、協調能力、控制能力、監督能力等。在國際化、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社會,高校教師還應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和熟練的能力等。此外,高校教師要注重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淵博的相關學科知識,培養一顆博大寬容的仁愛之心等。
五、在實踐基礎上培養創新性、發展性素質
創新源于實踐,能力源于實踐,素質源于實踐。高校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在獲得寶貴的直接經驗的同時,積極借助各種傳媒廣泛地汲取間接經驗。在此基礎上,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教師的創新性素質是指高校教師基于自身的角色特點和崗位特點,必須具備更高層次的創新性要求,只有具備了創新素質才能更好地承擔高校教師的責任和使命。作為從事的高校教師,不能再簡單滿足于一般教學,必須把握本學科最新的發展潮流,了解最新的學科動態,對創新性命題的敏銳度要高、研究欲望要強。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高校教師的發展性素質,要求其要善于推動各學科領域教學科研的合作,以重大科研成果的立項、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為載體,適時抓住契機,組建若干個特色鮮明、規模合理的科研團隊,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的身心進步。這種發展性素質,不能要求每個高校教師都必須具備和形成,而是要求每個高校教師必須有廣闊視野和前瞻精神,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具備自發、自主、自覺的合作意識和協作精神,具備良好的角色定位能力,通過組建、涵養強有力的發展性團隊,發揮團隊的創新作用,解決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六、過硬的教學素質
教學是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創新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的天賦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高校教師要有過硬的教學基本功或教學藝術,如藝術、體態藝術、板書藝術等。教學藝術可將教學技能與師生間的感情交流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結合起來,促進教與學的轉化。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社會要求高校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素質,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成為教育創新的典范。高校教師應熟悉所教學科知識,準確把握教材體系,理解教學要求,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應把握學科的教改動態和知識的更新狀況,不斷完善和豐富自己所執教的學科知識;應加強對授課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豐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授課效果。高校教師要學會運用教育學、心理論開展教學,了解教育對象,因材施教,教書育人,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善于創造的能力;善于依據教育對象、教學條件,抓住教育時機,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創設輕松愉快的教育、和諧融洽的心理氛圍,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等。
七、健康的身心素質
身心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是人體活動的一種能力,是指人體在運動、勞動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性機能等能力。高校教師只有具備強健的體魄,才能承擔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心理素質是指一個人在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征。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其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是教師發揮心理潛能的基本條件,是促進教師素質全面發展的保證。由于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社會競爭的加劇,使人產生緊張、焦慮、壓抑和苦悶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教師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人格,不僅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自身的不斷提高和完善有重要作用。所以,高校教師應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如開朗的性情、勇于進取的精神、抗挫折的能力、情緒自我調節的能力以及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始終使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用它去感染帶動學生的情緒活動。
總之,高等教育的時代性與多樣性為教師各方面素質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高校教師素質的提高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其中,良好的思想素質是根本,創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導,崇高的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是支撐,完善的知識能力結構、扎實的實踐素質、較強的創新素質以及發展性素質是關鍵,過硬的教學藝術素質是基礎,健康的身心素質是保障。高校教師應該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名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教師。
【試析新時期高校教師素質及其培養】相關文章:
論新時期秘書人員的素質培養03-06
淺談新時期高校圖書館館員素質的培養03-20
試析高校師生關系及其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03-20
淺析新時期英語教師文化素質的培養03-19
試析教育公平及其結構03-18
論新時期如何培養醫務人員良好的心理素質03-16
中小學生的信息素質及其培養03-19
試析督促程序的缺陷及其補救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