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化
【摘要】本文運用SSA跨區域分析模型,對2002-2006年中國31個省區的經濟增長經驗進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結論,以期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關鍵詞】 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變化 SSA跨區域分析模型
一、引言
結構效應理論最初由結構學派和世界銀行的一些學者正式提出,并被概括為兩種假說:structural bonus和structural burden。前者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生產要素從勞動生產率低的行業不斷向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轉移,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而后者則把社會經濟劃分為兩個部門:progressive行業和stagnant行業。假設總需求不變,由于progressive行業的生產率提高很快,大量勞動力被轉移到stagnant行業,這種就業結構的長期變化會削弱人均收入的增長趨勢。
許多學者對上述兩種假說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許多有意思的結論。K. Ali Akkemik(2005)研究表明:結構變化對新加坡勞動生產率的貢獻高達23%;而對韓國和日本的研究結果卻表明結構效應很小,且往往為負數。Pedro Lains (2005)研究表明:就業結構變化對愛爾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高達29%;而對葡萄牙的研究結果卻顯示結構效應為負39%。陳海明等(2000)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地區的結構效應不同。
本文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SSA),對2002-2006年中國31個省份的經濟增長經驗進行研究,主要關注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是否存在顯著的結構效應?結構效應是否會隨著區域的變化而變化?
二、模型介紹和數據采集
1、模型介紹
在結構效應的實證分析中,大部分學者傾向于采用SSA(shift-share analysis)模型。實際上,SSA模型存在兩個分支:第一個分支叫CSSM(constant shift share method),也叫跨產業分析模型;第二個分支由Salter(1960)提出,稱作跨區域分析模型,也叫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簡稱SS分析法)。根據實際需要,本文借鑒了SSA跨區域模型,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經驗進行比較分析。
SS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將被研究區域的增長與標準區域(通常指一個國家)的增長聯系起來比較,認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差異可以從產業結構因素和區位因素(競爭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解解釋。根據SS分析法,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G)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地區增長份額(RS)、產業結構偏離份額(PS)和區位份額即競爭力份額(DS)。用關系式表示即:區域經濟增長=地區增長份額+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區位份額,從而將區域經濟的實際增長量分解為三個分量。
。1)地區增長份額:RS=ΣY0iR。式中:RS代表假定該地區各部門均按全國GDP增長率增長所應實現的增長份額;Y0i代表該地區第i產業的基期產值;R代表全國GDP增長率。把這種假定的增長水平同實際的增長水平相比較,如果低于實際增長水平,則地區總偏離值為正;反之,則為負。
。2)產業結構偏離份額:PS=ΣY0iRi-ΣY0iR=ΣY0i(Ri-R)。式中:PS代表該地區按照全國第i產業增長率計算的增長額與按照全國GDP增長率所實現的增長額之差,反映了該地區第i產業隨全國第i產業增長(或下降)而增長(或下降)的情況;Ri代表全國第i產業的增長率。若某個地區以快速增長型產業為主,則PS>0;反之,則PS<0。
(3)區位份額(競爭力份額):DS=ΣY0iri-ΣY0iRi=ΣY0i(ri-
Ri)。式中:DS代表該地區第i產業按實際增長率所實現的增長額與按全國同一產業所實現的增長額之差,反映了與全國相比該地區在發展第i產業方面具有區位(競爭)優勢或劣勢;ri代表該地區第i產業的實際增長率。若某個地區競爭力高于全國水平,則DS>0;反之,則DS<0。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G=RS+PS+DS=ΣY0iR+ΣY0i(Ri-R)+ ΣY0i(ri-Ri) (1)
同樣,地區經濟增長率(Gr)也可以分為地區增長份額(R)、產業結構份額(R?鄢-R)和區位(競爭力)份額(Gr-R?鄢)。用公式表述如下:
【中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化】相關文章:
中國經濟的結構變動與就業增長12-05
中國經濟增長與煤炭消費結構的關系03-22
評估四川地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12-09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態無效及調整彈性問題研究12-05
經濟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分析12-05
基于產業結構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研究03-19
中國經濟增長對國內飯店境外商務客源影響及其營銷對策研究03-23
經濟增長論文11-30
綠色營銷與產業結構優化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