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耦合研究
耦合是一個物上的概念,系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兩種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其實質是系統之間及其運動方式的互動。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可以視為兩個不同的系統,這兩個系統的演進作為國民結構運動的兩種方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這是理解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耦合的基礎。而我國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從改革初期的不足10%、八十年代中期的23%提高到九十年代初期的30%左右,2000年進一步提高到43.9%。如此高的外貿依存度就更說明了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重要意義。所以我們進行外貿結構轉變時要充分考慮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也要顧及外貿結構的改變。一、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的
大衛.李嘉圖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認為,決定國際分工與貿易的基礎是比較優勢,通過專業化生產和自由交換,可以增加世界產品,提高生產率。分工與貿易可以促進交換國形成專業化生產。之后,赫克謝爾和俄林認為:雖然兩個國家在生產同一產品時,生產和技術水平相同,但兩個國家生產的每一種產品至少是兩種生產要素(資本和勞動)的產物,如果兩國生產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便兩國相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一樣,也會產生生產成本差異,從而產生貿易關系,每個國家以自己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從事商品專業化生產和國際交換,就會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在這里,比較優勢是建立在生產要素存量的比例上,并由此決定分工與貿易,進而形成生產專業化。
據此理論,第三世界國家不斷從一種產品(行業)又一種產品(行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動態變化中普及化并改變貿易結構,進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轉變。貿易只要遵循比較優勢的,它的貢獻就在于塑造新的工業結構,為一國經濟的開辟新的道路。
二、我國外貿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
外貿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直接體現在經濟增長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出口始終以高于GDP五個百分點以上的速度增長!熬盼濉币詠,外貿出口已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200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743億美元,實現了性跨越,我國出口在世界出口總額中排名第7位。外貿的高速增長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外貿進出口增長與否,對國家整體經濟增長、就業、財政收入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外貿易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三、我國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演進
外貿結構一般可分為出口商品結構、進口商品結構、出口市場結構、貿易方式結構、貿易主體結構等。改革開放以來,出口的擴大及其外貿結構的變化既是國內生產結構(產業結構)變化的反映,也是自身優勢積累的結果。
(一)出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
一國出口商品結構通常是由其生產結構及生產的比較優勢決定的,但出口商品的擴大,往往也會促進該出口商品的生產比較優勢的積累,從而反過來促進生產的技術進步及結構變化。
我國所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基本上屬于適應性的調整,著眼點是如何維持產業間的合理比例關系,這種調整總是在經濟總量發生嚴重失衡,產業結構矛盾突出時著手進行,所以,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動常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段時間。
1、階段一:1978-1985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我國在制造業領域幾乎不具有出口的比較優勢,初級產品的比重一直很大,85年我國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的比重仍占50%以上,石油和煤炭出口比重超過25%,紡織品出口仍占20%,我國最具有勞動力比較優勢的服裝和鞋類出口增長也不大。
這一階段的外貿出口結構很大程度上受78年以前的產業結構的制約,我們知道,56-78年,我國是屬于重工業主導型的初步工業化階段,輕工業發展不充分,所以在78-85時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和原材料所占比重超過70%以上,出口基本上屬于資源型出口。
這一階段的產業結構調的:繼續把發展農業放在首位,進一步加快輕工業的發展,使輕工業生產快于重工業發展速度,對重工業內部結構進行調整。這一時期的產業結構調整將直接影響下一期的外貿結構變化。
2、階段二:85-92年,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階段。
經過前一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從80年代中期以后,國的出口結構迅速改變,并由此帶來了持續的出口增長,到92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達到最高峰,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到20%以下,紡織品、服裝、鞋類這三大類型的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當年出口總額的35.4%,比90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至此,中國實現了資源型向輕型化和勞動密集化的轉型。
這一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容:堅持把農業放在重要地位,大力發展消費品工業的同時,充分重視基礎工業和設施,加快發展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通訊業,努力振興機械、工業,為化提供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裝備。
3、階段三:92-95年,建立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
經過85-92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國的出口結構又一次變化,92年以后,輕型產品的出口絕對值雖然繼續增加,但它們對出口的總體貢獻卻在下降。94年出口大幅增長,但紡織品、服裝、鞋類三類產品的比重下降到33.7%,而機電產品上升到26.4%,95年機電產品的比重上升到29.5%,開始大幅度超過紡織品和服裝的比重,首次成為中國出口的第一大類產品,中國的出口結構在90年代中期初步完成又一次轉變。
這一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92年十四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機械制造和建筑業,使它們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持產業…。
94年國務院組織制定了《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在綱要中強調在加強基礎設施、基礎工業建設,積極振興支持產業這三個方面的同時,提出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通過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鼓勵新技術和相關關鍵設備、關鍵零件的進口,促進產業的調整和優化。
4、階段四:1995-2000年,深入建立市場經濟階段。
這一階段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由95年的85%上升到2000年的90%,初級產品所占比重由14%下降到10%。機電產品在這一階段仍保持增長勢頭,96年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達到32%,2000年達到42%,連續6年成為我國出口第一大類商品。這種出口商品的狀況與92-95年的產業結構調整首次提出振興機械電子、機械制造等,使它們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持產業的政策分不開的。
從以上幾個階段的出口情況看,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變動在90年中期以前基本上受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很大,以后,則出口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出口市場結構與產業結構
中國的出口市場高度依存于發達經濟市場,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始終是中國高度依存的出口市場,1996年,這些國家的市場占中國出口總額的48%,97年占43%,2000年占46%。如果加入從香港轉口到美國、日本的部分,比重會更高。
這是由于發達國家與中國大多數產品生產中比較優勢的差距很大,形成產業間及產業內分工的可能性也最大,生產結構的互補性也最強,這也與我國產業結構比較粗放和落后、現代化水平低、國內素質不高是息息相關的。在中國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真正登上一個新臺階之前,高度依存發達國家市場的狀況就難以改變。
(三)貿易方式結構與產業結構
貿易方式大體包括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等。從80年代末開始,加工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就占1/3,90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38.2%,91年以后一直保持在40%以上,97年更是達到了53%。而一般貿易則呈下降趨勢,91年比重近50%,97年則下降到36%。90年代的發展趨表明,加工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越來越占有重要地位。
加工貿易的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社會經濟福利,中國東南沿海有幾萬家加工貿易,吸納了2000多萬內地的勞動力,這不僅不助于提高就業和經濟福利,而且大量勞動力獲得非農就業機會,這對于促進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生產結構的變遷,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加工貿易還不適應制造業結構變革和產業提升的要求。
(四)進口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占進口的比重從1980年的65%上升到1985年的80%以上,之后穩定在80%左右。而在進口中最能體現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機械及運輸設備占工業制成品的比重也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80-84年,40%以下,85-92年,40%左右,92-2000年,50%左右。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產業結構不斷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許多企業老化的設備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我們國家的機械裝備制造業也相對薄弱,因此大量進口國外先進的設備,從而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改造也是必須的。
通過進口國內亟需的先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總體技術水平和勞動效率,增加了國內產品出口,推動了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了總產出和總供給水平,加快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對促進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四、我國加入WTO后,外貿結構變化的新趨勢及對產業結構的。
如果說加入WTO前產業結構調整對外貿結構的變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的話,那么在加入WTO后,外貿結構的變化會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會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說,我國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耦合,隨著我國融入世界的程度,以及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們的重要地位,將會越來越明顯。
(一)進出口商品結構將會不斷地優化
1、“入世”之初,進口增長將快于出口增長,但仍有可能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這首先是由于美國、日本、歐盟三大發達經濟體同時陷入衰退或低迷,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明顯放慢,國際經濟環境比亞洲危機時更為嚴峻。預計世界經濟有可能在2003年出現復蘇,在此之后,我國“入世”帶來貿易環境改善的積極效應,才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其次是因為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某些產品出口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如紡織品出口配額限制尚未完全取消,美國仍可實施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為期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采取反傾銷、反補貼行動時可以采用替代國標準,并把這種視我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辦法執行到2015年。再次是由于我國產品出口過去主要依靠價格競爭力,而隨著要素成本日漸上升、出口退稅率已接近極限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升值,以及某些不符合世貿規則的補貼政策必須取消,這種價格競爭力勢必減弱,所以,我國產品要想在國際上有競爭力,必須通過調整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繼續保持相對的價格競爭力和提高非價格競爭力。與此同時,由于關稅減讓特別是非關稅壁壘大幅度削減,我國一些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沖擊將迅速顯現出來,這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2、“入世”后,我國中低技術的機電產品出口可望有更快的增長,如家用電器、一般機電設備、船舶、摩托車等,預計到2005年機電產品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將超過50%。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市場的需求是變化的,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種低層次上,應動態的對我國的產業內的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
進口結構,過去主要取決于國內供求平衡狀況,今后這個因素仍然存在,但將會更多地受制于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較的競爭力。即是說,不僅是國內供給不足的產品才會進口,有些產品雖然國內供給能力充足甚至已經過剩,但如果缺乏競爭力,國外產品也會大量進入國內市場。比如汽車、通訊產品等,所以必須促進這些行業產品結構的優化,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競爭力。
(二)進出口市場多元化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入世”為我國與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擴大貿易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同時,近幾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區域性多邊合作組織的建議,如APEC、中歐論壇、東盟十加三,不久前我國又與東盟達成了在10年內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共識,這些都為推進我國外貿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入世”后,我國出口產品將在繼續鞏固美國、日本、歐盟、港臺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積極向俄羅斯和其它獨聯體國家、東歐、中東、東盟、南亞、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拓展。同時,不僅發達國家和新興化國家及地區,體制轉型國家和廣大家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都將更多地進入我國市場,所以,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才能帶來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多種所有制的外貿經營主體將得到迅速發展。
“入世”后三年內,各種不同所有制的均有權從事進出口貿易,各項政策也將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這將大大激發非國有企業經營進出口貿易的積極性,并促使國有外貿企業加快轉變經營機制、增強競爭活力。1999年以來,集體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的出口增長速度已經遠高于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2000年集體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的出口增長率分別為55.4%和177%,而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出口增長率分別為18.2%和34.8%?梢灶A料,“入世”后非國有企業將以較高的進出口增長速度改寫他們在我國外貿事業中的地位。非國有企業機制活,轉換快的特點,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及升級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我國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耦合研究】相關文章:
浙江產業結構的經濟分析論文04-12
復卷機TNT耦合作用原理與質量控制研究05-08
從人力資本積累談產業結構可持續調整06-03
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之策略06-03
對我國老實信用原則研究現狀的評析06-02
我國證券經紀人制度實施研究06-04
我國氣壓盤式制動結構性能和前景分析05-11
建立我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研究05-31
浙江民營企業資本結構研究06-05
我國現階段人力資源信息化研究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