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 探討動態心電圖(DCG)對檢測冠心病患者無癥狀心肌缺血(SMI)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采用動態心電儀對135例冠心病患者的24h動態心電圖進行統計分析,觀察無癥狀心肌缺血發生頻率及發作時患者的心率、晝夜變化規律。結果 共發生缺血性ST段下移256次,其中無癥狀發作233次(91%),有癥狀發作23次(9%)。無癥狀心肌缺血多發生于睡眠中(62.5%),日;顒觾H占28.5%。有癥狀心肌缺血睡眠與活動中分別為6.3%和2.7%。結論 動態心電圖對檢測無癥狀心肌缺血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無癥狀心肌缺血;冠心病
近幾年來,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已經逐步成為冠心病防治的重點。動態心電圖是臨床上檢測無癥狀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1]。我院2009~2010年觀察了135例冠心病患者,應用動態心電圖檢測心肌缺血發作,以探討其臨床診斷價值。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35例冠心病患者男73例,女62例,年齡48~78歲,平均62.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和1997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的診斷標準。排除靜息心電圖左室肥厚、重度貧血、嚴重電解質紊亂等能改變或者影響ST段位移的患者。
1.2方法 采用動態心電儀,選擇MV1、MV5導聯,全信息連續記錄24h心電資料。參照監測日志,觀察ST段改變時是否伴有心絞痛以及與生活狀態的關系。以ST段水平或下斜型壓低≥1mm、且持續1min以上列為心肌缺血。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x±s)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顯著性的標志。
二、結果
135例冠心病患者經24h動態心電圖監測,共發生缺血性ST段下移256次,其中無癥狀發作233次(91%),有癥狀發作23次(9%)。無癥狀心肌缺血多發生于睡眠中(62.5%),日常活動僅占28.5%。有癥狀心肌缺血睡眠與活動中分別為6.3%和2.7%。無癥狀與有癥狀心肌缺血ST壓低時平均心率及平均每次缺血持續時間的比較見表1。
三、討論
動態心電圖檢查可以對難以檢出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進行診斷,并且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的`早期診斷也有十分顯著的效果。
在臨床上,一部分由于發作性胸悶而一直被診斷為心絞痛的患者,經過動態心電圖檢查之后確診為房顫,可見,動態心電圖檢查的診斷效果比以往常規的診斷檢查更加可靠。
無癥狀心肌缺血系指解剖上有明顯冠狀動脈病變,且有心肌缺血的客觀依據,但不伴有心絞痛的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重要臨床類型。目前認為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冠狀動脈受損數目多少、個體痛閾高低、心肌肥厚程度及其與心肌需氧量的關系。另外疼痛警報系統“缺陷”或體內β內啡肽基礎水平增高。有學者認為:當心肌缺血范圍小,程度較輕或持續時間較短時可能達不到疼痛閾值,從而表現為無癥狀心肌缺血[2,3]。
ST段下移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而下降的程度則反映了缺血的嚴重程度,無癥狀性心肌性缺血有明顯的晝夜規律,本研究表明,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ST段下移及下移持續時間在早八點至晚六點之間和晚六點至早六點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肌缺血發作前后心率及ST段下移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P<0.05)。
本文心肌梗死的每次缺血時間明顯長于無癥狀心肌缺血組,提示心肌缺血持續時間是該類患者心肌缺血發作時是否出現心絞痛的基本因素。本文還顯示心肌梗死發作時平均心率明顯高于無癥狀心肌缺血,缺血最嚴重時間為22:00~05:00[4,5]。由此可見,無癥狀心肌缺血多發生于心率較慢時的休息狀態,提示并非心肌耗氧量增加所致,而可能與冠狀動脈供血減少而引起供氧與氧需求平衡失調有關。另外,部分患者運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亦出現無癥狀心肌缺血,提示心肌需氧量增加也是其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林紹芳,張慧生,張秀榮.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一過性心肌缺血的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1988,11.
[2]方丕華.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J].中國醫刊,2006,01.
[3]王丕榮,金侶泓,李小薇,等.無癥狀心肌缺血(附60例冠心病患者Holter監測)[J].遵義醫學院學報,1992,Z1.
[4]張煜.冠心病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動態心電圖分析[J].河北醫藥,2005,08.
[5]徐孝玄,熊錦,張鍵,等.51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動態心電圖監測[J].實用心電學雜志,1998,06.
【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臨床觀察】相關文章:
9.冠心病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