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論文: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味
教學論文: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味
長期以來,數學教學受“應試”的束縛,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課堂,沒有融合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造成教學內容的單調、乏味,學生由此失去了體驗的情境和樂趣。實踐告訴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全方位把學生的數學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現將如何實現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味談幾點實踐性認識。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實現數學生活化
1.聯系生活認知,拓寬思維空間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主要思想,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促使學生去感悟、去理解數學內容的真諦。如教學《認識鐘表》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時間表引入,說明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然后請學生用8時說一句話,既讓學生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又如在教學《高矮》時,可延伸到組織學生比較粉筆、鉛筆的長短,作業本、課本的厚薄以及比較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這樣的教學生動、有趣,貼近了生活,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2.創設生活情境,解決數學問題
《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9加幾》一課時,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學生文藝晚會。隨著電腦課件的演示,晚會的情景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舞臺中有9個小朋友在唱歌,還有5個小朋友在跳舞,臺下第一排有7個人,第二排有9個人,舞臺中間有9盆紅色的花,3盆黃色的花,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見,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模擬生活實踐,感受應用樂趣
在教學時,要少讓學生被動吸取、模仿、記憶和反復練習,而是要創設模擬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動手操作,從中感受實踐應用的樂趣。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分類》時,一開始我向學生展示“有一大堆凌亂物品”的場景,使學生自然產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從而引出課題。上課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先讓學生共同把教室的雜物按品種分類,再按物品的一定標準再一次分類整理。課后,讓學生收拾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具,良好習慣的養成正在延續。再如學生學習《元、角、分》時,可以根據兒童的特點,設計購物游戲,讓學生模擬購物,這樣,教室變超市,學生變顧客或售貨員,興致勃勃地投入到買賣的活動中,進行體驗學習,發現數學問題,并感受應用知識的樂趣。
二、讓數學回歸生活,實現生活數學味
1.校園生活“數學味”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必須回歸生活,讓學生真實地感受應用的價值。如教了《正比例的意義》后,我有意識地在大晴天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旗桿的高度,學生大吃一驚,這么高怎么測量?學生議論紛紛,有的搖頭,有的.提議爬桿,我笑著不作表態,讓學生動腦子再想一想。終于有一個學生大喊起來,“我知道了”,忙著量單桿和影子的長度,很快就算出了單桿的實際高度與影子長度的比,以此類推,在同一時間里量出旗桿影子的長度就能算出旗桿的實際高度。再如:教《平均數》時,讓學生計算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某次考試的平均成績等。教面積部分時,讓學生計算桌面、黑板、教室、操場的面積等。這樣聯系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2.社會生活“數學味”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熱情。如學生學了利息、利率后,讓學生回家幫助爸爸媽媽計算存折里的利息。在學習時、分、秒的知識后,讓學生自行安排一天的作息時間,比比誰的安排更合理科學。學了統計后,讓學生自定內容在班級內進行調查活動,學生把自己在調查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作了說明,并提出一些數學問題讓別的同學解決,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還使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及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了對統計的理解。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是應用比例尺知識加以解決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道理,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情感,進而成為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教學論文: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味】相關文章:
1.數學教學自我評價
5.數學自我評價范文
6.數學研修自我評價
7.數學獲獎感言范文
8.應用數學簡歷范文
9.數學元素簡歷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