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鄂爾多斯蒙古族新年習俗論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新年習俗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鄂爾多斯蒙古族最初身負特殊使命駐留鄂爾多斯,歷經多年融合發展,這支蒙古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人文特色。本文闡述了鄂爾多斯蒙古族的誕生發展和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新年習俗體現出的地域民族文化。
關鍵詞:鄂爾多斯 新年習俗 蒙古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蒙古族是少數民族中歷史較為悠久、人口較為眾多的一大主要民族。蒙古族廣泛分布在我國的各大草原上,包括著名的鄂爾多斯大草原。肥沃的草原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鄂爾多斯蒙古族特色豐厚的地域民族文化。年俗節禮是個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大集合體,了解和分析相關的新年習俗,對于傳承民族文化意義十分重大。
一、鄂爾多斯地區蒙古族的發展起源
鄂爾多斯地區向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搶奪征戰之地。根據相關史料多年考證,最終專家得出結論,我國的游牧文化,尤其是北方游牧文化,很多都是從鄂爾多斯地域流傳出來的。從匈奴民族浩浩蕩蕩踏馬而過后,鄂爾多斯地區一直有游牧民族駐留、遷徙。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時不幸逝世,由少數人馬秘密護送遺體離開。當時蒙古族在鄂爾多斯地區留下了不少部隊人馬和隨隊人員,這些蒙古族人們慢慢實現了對該地區的有效占領管理,甚至有少數定居此地,最終發展成了最早的鄂爾多斯蒙古族。鄂爾多斯蒙古族也成為這片土地上最后駐留的游牧民族,并在明朝中期開始逐漸發展成了大部落。
明末清初,蒙古最后的大喊林丹汗在被迫奔逃途中,途經此地時毀損了一座石窟。根據蒙古族傳說,這是在遵循掩藏成吉思汗逝世情況的相關古制。由此可見,當時被留下的蒙古族人群駐守鄂爾多斯是有著神秘使命的。即使現如今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們已經不是很清楚那段歷史,但是從當地大量民俗文化中可以發現,八個世紀以來這片區域的人們依然嚴格遵循著十三世紀時的蒙古貴族文化。不僅從未擅自更改,更沒有和周邊文化進行過融合。以當地的民間傳說、歌舞藝術和民風民俗為例,這種地域民族特點就更為明顯。
二、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新年習俗
鄂爾多斯蒙古族沿用的是夏歷,對當地居民而言,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小年和除夕、大年了。
(1)小年
小年在當地又被稱作“年火”。當地人認為這一天是送火神歸天的日子,他們認為火神是給人們帶來幸福富裕的神靈。蒙古族人對“火”有著極高的敬畏。平日里蒙古族人用火十分小心,小孩子不可以碰觸,所有人都不能跨火堆。出遠門前也要祭火一番,外出歸來須在火爐里添置新撿的柴火。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全家一起將養的胸叉骨并哈達、食品、香燭供奉給灶神。供獻過后,全家圍聚一起吃羊的胸叉肉,大家不分晝夜飲酒談笑,連吃整整七天“祭灶飯”。
(2)除夕和大年
首先要在瑪尼宏桿子東南方向燃起篝火,將各種吃食取一點投入其中焚燒祭奠。(蒙古族人視瑪尼宏為圣主成吉思汗的戰神化身,是每個蒙古族子民供奉的圣物)祭奠完畢全家準備吃羊頭,家里的長者會將羊嘴撬開,寓意避免口舌紛爭和驅除邪祟。半夜的時候,全家會一起團坐吃餃子完成“辭歲”。有不能歸家的,家里人也會備留一副碗筷和年飯,由家長呼喚姓名以示一家團聚。天微亮的時候,每家每戶會在瑪尼宏桿子座盤上點燃天燈。這些天燈是由整整三百六十一跟竹芨裹著沾滿油脂的棉布困扎而成。點過天燈之后,按“天”、“地”、“火”、“祖”的順序依次祭拜。祭拜過后全家人一起吃早年茶。吃茶的時候還要用手在酸奶上彈點下,寓意吉祥幸福。長輩們端坐在上方,兒女晚輩叩見跪拜,敬獻哈達。長輩受了哈達,再分別賜予祝福美言。
傍晚時一家之主開始主持進行新年祭禮。家家戶戶會先在神臺上供奉成吉思汗和神佛的獻禮。然后點起香燭和酥油燈。接著把白天吃剩的羊頭骨挖去羊腦和鼻肉,將剩下的頭骨搗碎裝進框里備用。主祭帶領家中的主要成員一起向西北方前行,步行至已經堆放好的的高處柴垛前,引燃柴垛后將框里的碎骨并年夜家中的所有食品、酒、茶、奶投擲其中。等柴垛和這些東西全部燒掉,天也就黑了,此時草原上所有的蒙古族人家都在焚燒祭拜,可以看到很多火堆。焚燒殆盡,主祭向火堆三叩三拜,繞行一圈。其他家庭成員依次叩拜繞行,然后大家原路返回,主祭手持念珠走在隊伍末尾,低聲誦念佛經。返回途中任何人都不能回頭。所有人回家后必須在門口點燃爆竹和香燭,在每個門口都要插上香燭。
午夜的時候,新舊相交,家里人要一起到瑪尼宏神臺繞行三圈,將水餃或蕎面片高高潑灑,向天地神佛獻上這份敬畏信仰。之后全家一起享用這些剩下的面食。蒙古族一家還會在此刻交換鼻煙壺,夫妻視為一體之間是不用交換的,長、晚輩和兄弟姊妹間會以此祝賀新年。大年期間是蒙古族最隆重、最歡樂的節日。鄂爾多斯草原上四處歌舞不斷,美酒飄香,人人臉上都滿是幸?鞓返男θ。
(3)正月
除夕過后就是新年正月。新春時節,人們會戴上新的哈達,裝好濃醇美酒,帶著用于交換以示祝福的鼻煙壺,策馬奔走,去新朋好友家拜年。整個草原上的每個蒙古包里都洋溢著歡聲笑語。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人將正月喚作“察干薩日”,意思是“白月”。在蒙古族信仰中,白色是吉祥、純潔的象征,是萬物誕生之源,這種信仰風俗流傳千年不滅。自古以來蒙古族人就很崇尚白色,甚至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也能找到佐證資料。據游記記述,元旦期間,蒙古族人遵循古制,大汗和臣民都會從初一這日開始穿戴白色的服飾,寓意吉祥納福,認為白色服飾是會帶來吉祥的服飾。人們還會相互贈送白色的禮物,相互祝福美滿。白色在正月當中無處不在,因而也有人漸漸將正月稱為“白月”。元朝時期,蒙古族占據了統治地位。白月中元旦這天,各地各部的蒙古族人會向大汗進獻白色的馬駝以示敬崇。周遭鄰國為了示好也會在這天獻上十萬白色駿馬,五千白色大象。
三、結語
雖然歷經戰火紛爭,但鄂爾多斯的草地仍綠、美酒仍香,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新年習俗依舊精彩紛呈,更是當地蒙古族文化的精髓體現。
參考文獻:
[1]周玲.漫議蒙古族的生活習俗[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1994,(02) .
[2]陳燁.蒙古族的祭祀習俗及其變遷[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4,(05).
【鄂爾多斯蒙古族新年習俗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蒙古族舞蹈論文05-15
淺談蒙古族舞蹈馬步訓練的重要性論文11-07
論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12-06
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初探12-07
試論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03-29
蒙古族傳統音樂傳承研究分析03-14
淺談“馬”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重要性03-16
蒙古族傳統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實踐06-16
中日飲酒習俗與健康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