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子其人其書-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一)
【摘要】郭店《老子》出土面世,為解決“老子其人其書”提供了可靠證據。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宋國沛人,與孔子同時且長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傳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與今本《老子》相對應章節有明顯差異。郭店《老子甲》積極應世,主張以“道”佐人主治國,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真實性不容懷疑。【關鍵詞】老子;反思;老子傳;老子甲;真實性
老子是發端于春秋時期的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春秋而戰國,后起道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道家原創者的思想與自己的思想溶合在一起,經過高度整合之后,以《老子》傳之于世。后世只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并不了解道家原創者的思想,于是便演繹出“老子·《老子》是是非非”的許多故事,郭店《老子》面世,為我們認識老子提供了依據。兩千多年來的是是非非終于有了結局。
“老子其人其書”是學術思想史上討論已久的傳統命題。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對老子這個人和《老子》(今本《老子》,或稱傳世本《老子》)這本書的問題,特別是老子這個人時代問題,意見分歧很大。有人認為老子在孔子之前,有人認為在孔子之后,也有人認為在莊子之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各派意見都有自己的依據,這些依據主要來源有二:一是《老子》(今本《老子》,或稱傳世本《老子》)這本書,二是《史記·老子傳》。“其人”、“其書”是兩個密不可分的問題,有人才有書,有書必有人。現在有了郭店《老子》,從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的比較中,可知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是帶有不同傾向性的兩本書,因此,關于“老子其人其書”的討論便有了識其“廬山真面目”的基礎。
一、“老子其人其書”討論的反思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關于“老子其人其書”的討論,任繼愈先生的《老子新譯·緒論》歸納為三派意見:第一派認為老子與孔子同時,今本《老子》一書是老聃遺說的發揮,并非老聃的原創思想。馬敘倫、張煦、唐蘭、郭沫若、呂振羽、高亨等最早提出這種意見。第二派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人,今本《老子》一書出于戰國之世。清代的汪中,近的梁啟超、馮友蘭、范文瀾、羅根澤、侯外廬、楊榮國等最早提出這種意見。第三派認為今本《老子》一書“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時之書”,成書在秦漢之間。這一派的代表有顧頡剛、劉節等。
關于今本《老子》這本書時代問題,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的討論,其實分歧意見并不大,大都認為是戰國時代的作品。“唐蘭認為,《老子》書的撰成,應當在《墨子》、《孟子》成書的時期。這因為:仁義并稱,《論語》所無,而墨、孟所有;《老子》的文體,很像《墨子》中的《尚賢》、《尚同》等篇!薄榜T友蘭:《老子》是戰國時的作品。一則孔子之前無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論語》。二則《老子》的文體,非問答體,故應在《論語》、《孟子》后。三則《老子》之文體為簡明之經體,可見其為戰國時之作品!薄昂钔鈴]:老子思想為孔、墨顯學的批判,其書出于戰國之世。”“楊榮國:《老子》一書不僅成于戰國時代,而且成于戰國時代的莊子之學大興之后。理由是:⑴書中包含有先秦道家各派思想。如楊朱的貴生思想,如宋牼的情欲寡淺的思想,關尹的清虛的思想,彭蒙、田駢的‘不教’思想,莊周、慎到‘棄知去己’的思想等。⑵書中有對各派學說的批判。如對孔子的仁、對墨子的貴義、尚賢、明鬼,對孟子的仁義對舉,以至商鞅的變法,一概加以否定。⑶充分發揮了莊子‘道先天地’的‘道’的觀念,而舍了莊子的天的觀念。把運動靜止化,說明道家立場轉向反動!盵1]P2-7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書(后來稱為《道德經》)共五千多字,可能成于戰國初期,為老子后學所編篡!盵2]P112“《老子》的成書,是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先秦的典籍很少由個人執筆寫成,而是由各學派的門徒不斷的發展、補充,經過若干年代才成為‘定本’。這一補充和發展的時間可以長達一二百年以至幾百年。像《周易》的形成至少經過五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墨子》的《墨經》與墨翟的時代也有一百多年的間隔;《管子》一書,包含了從春秋到漢初的思想;《孫子兵法》也是長期集結成書的。此外,很少受到懷疑的《論語》、《荀子》、《韓非子》也都夾雜著漢儒所增補的材料,但并不能因此否認孔、墨、韓、荀諸家是他們的書的基本思想的奠基人!独献印窌膊粦。我們不能因為其中發現個別地方有戰國時代思想的一些跡象,就把全書的時代后移。”[1]P9-10認真研究各派的意見,各派對今本《老子》一書的特點的把握都是精當的。通過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的比較研究,我們認為任繼愈先生的意見是最中肯的,今本《老子》是戰國初期老子后學的整合之作。至于第三派意見,認為“成書在秦漢之間”,已被1976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所否定,這里不再贅述。
關于“老子其人”,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的討論,第一派認為老子姓老氏,名聃,年輩長于孔子!疤铺m引證《莊子·天下》和《韓非子》中之《六反》、《內儲說下》、《亡征》諸篇關于老子言論的記載后說:‘根據上面的材料,可以知道《天下》的作者和韓非子,都以為《老子》里的話是老聃所說!短煜隆返淖髡,現在很難斷定,但總和莊周、惠施都接近,而文章里又提到公孫龍,可以證明是平原君時代的作品。那么孔子卒后二百年左右,有一本業已流傳的著作和今本《老子》差不多,當時人以為是老聃的語錄,這大概是很真確的事了!@語錄的作者是什么時代的人呢?唐蘭認為:(甲)老聃和孔子的的關系,根據《禮記·曽子問》和《莊子》中對孔、老關系的記載及《呂氏春秋·當染》都可確認老子在孔子前?鬃釉浉献舆^。所以,‘至少可以證明老子和孔子同時,見過面,而年輩比孔子長的事實’。(乙)根據《莊子》中《應帝王》和《寓言》篇,證明楊子居(即楊朱)是老子的弟子‘是可能的’,而‘楊朱、墨翟時代相近’,‘楊、墨和曾子時相當’,所以,‘老子和孔子并時是可能的’。(丙)《史記·老子傳》中的恍惚之辭是根據‘假’、和‘解’的家譜推出來的,其實不可信,‘卻一則說,與孔子同時亡;再則說,自孔子死之后。表明他深信老子和孔子是同時的’!盵1]P2-4從唐蘭先生的論述中,我們明白了兩個基本點,第一,今本《老子》里的話并非全是老聃所說,多是老聃遺說的發揮;第二,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有一本流傳的著作和今本《老子》差不多,當時人以為是老聃的語錄。這說明老聃并不是今本《老子》的作者,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傳的“老聃的語錄”才是老聃思想的表述!袄像醯恼Z錄”的存在,唐蘭先生只是推斷,從“老聃的語錄”流傳的時間是在“孔子卒后二百年左右”來看,正是郭店《老子》流傳的時間,“老聃的語錄”是否就是郭店《老子》!如果“老聃的語錄”與郭店《老子》有關,或者就是郭店《老子》中的《老子甲》,那么,唐蘭先生的意見,是最有說服力的,也是對“老子其人”最符合歷史事實的回答。
第二派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人,一說老子即李耳,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榜T友蘭:其實老學首領,戰國時之李耳也。傳說中之老聃,果為歷史人物與否,則不可知!薄傲_根澤:老子即太史儋。《老子》書即太史儋所著。證據如下:⑴《史記》載太史儋即老子,決非虛言;⑵‘儋’和‘聃’音同字通,《呂氏春秋·不二》作耽;⑶聃為周柱下史,儋亦周之史官;⑷老子有西出關之故事,太史儋見秦獻公,亦必出關!薄胺段臑懀骸兜赖陆洝肺迩а,確是戰國時期的著作。據《史記·老子列傳》所說,《道德經》著者是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李耳。《道德經》是戰國時李耳作,《史記》載李耳鄉里世系甚詳,決非虛構!盵1]P6第二派意見,值得重視的也有兩點:第一,老聃是傳說中的人物,今本《老子》的作者不是老聃;第二,今本《老子》(或曰《道德經》)即太史儋(或曰李耳)所著。第二派意見和第一派意見相比較,在今本《老子》及其作者的問題上,觀點基本一致,都認為作者不是老聃,是戰國時期的著作。兩派意見的焦點在“老聃”這個的歷史人物的認識上。第一派意見認為“老聃”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確在孔子之先”,“孔子卒后二百年左右”,有“老聃的語錄”流傳;第二派意見認為“老聃”“果為歷史人物與否,則不可知”。在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后的今天,我們認為第一派的意見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史記·老子傳》解讀
《史記·老子傳》[3]對老子的姓氏、鄉里、行狀、世系進行了全面介紹。從所介紹的老子行狀來看,“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献悠洫q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边@是介紹的與孔子同時、年輩長于孔子的春秋老子(老聃)!埃ɡ献樱┚又芫弥,見周之衰,廼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訌i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边@是介紹的與關尹同時的戰國初周太史儋。從所介紹的老子世系來看,“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叚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齊焉!边@是介紹的戰國時老學首領李耳!妒酚洝ぶ倌岬茏觽鳌份d:“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于齊晏仲平,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史記·周紀》載:“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九鼎震,命韓、趙、魏為諸侯,……烈王二年(前374年,孔子卒后105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據馬敘倫考證,孔子五十一見老子,老子“蓋已八九十歲”[1]P2。如此高壽的老人,怎么可能在一百多年以后出關?看來,出關的只能是《周紀》所載的見秦獻公的太史儋;老子本來就比孔子年長三四十歲,老子的八代孫怎么可能與孔子的十三代孫同時?看來,與孔子的十三代孫同時的只能是戰國時老學首領李耳的八代孫。
從《老子傳》來看,與關尹相會并留下“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出關的是“周守藏室之史”、“姓李氏名耳”的老子。此事在《史記》其他篇章無記載,而“周太史儋見秦獻公”不僅《周紀》記載了,且并見于《秦紀》。周太史儋出關見秦獻公應是可信的史實!独献觽鳌吩唬骸袄献诱,……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薄夺釢h書·桓帝紀》注引《史記·老子傳》原文曰:“老子者,……名耳,字聃,姓李氏!碧焚倜百佟,李耳字“聃”(或謚曰聃)!百佟焙汀榜酢,音同字通。李耳“字聃”的“聃”,應讀為“儋”!懊仲,姓李氏”的李耳即太史儋,乃戰國時老學首領也。
太史儋和李耳為一人,《老子傳》中也有此一說,只不過是以疑筆的方式交代的!独献觽鳌吩疲骸盎蛟,老萊子亦楚人也!薄盎蛟毁偌蠢献樱蛟环且,世莫知其然否!边@說明,秦漢之際,不僅老聃(春秋老子)與李耳分辨不清了,太史儋與李耳也分辨不清了,甚至老聃與老萊子也分辨不清了。
《史記·老子傳》是因今本《老子》(或稱“道德經”)一書而寫,是今本《老子》一書作者的“傳”。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變遷,《老萊子》十五篇(或曰十六篇)散佚了,“孔子卒后二百年左右,有一本業已流傳的……老聃的語錄”⑻也散佚了。不僅司馬遷沒見過“老聃的語錄”,平原君時代的《莊子·天下》的作者以及韓非子也沒見過“老聃的語錄”,他們都以為今本《老子》里的話是老聃所說。⑼《莊子·天下》載:“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薄肚f子·天下》的作者所說的“老聃”是不是指“春秋老子”?就《莊子·天下》的文字敘述來看,一個“主之以太一”,一個“建之以常無有”,關尹和老聃并列,他們應該是同時代人!肚f子·天下》的作者所說的“老聃”和關尹一樣是戰國人,與關尹同時的“老聃”是“戰國老子”,而不是“春秋老子”!因此,“老聃”應讀為“老儋”,“老儋”即“太史儋”,亦即“李耳”。太史儋(或曰“老儋”,即李耳)與關尹同時,是今本《老子》的作者。
從平原君時代到秦漢之際的一百多年間,人們已很難確知老聃與今本《老子》的關系!肚f子·天下》的一記載說明,在平原君時代,關尹與老聃之間的關系、老聃所處的歷史時代已經出現了疑問。到了司馬遷寫作《史記·老子傳》的年代,又出現了李耳與老聃的關系、太史儋與老聃的關系,還有老萊子與老聃的關系。司馬遷面對這些無從考證的史料,只有采取“疑則傳疑”的態度,于是《老子傳》中出現了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一為:字曰聃)”、“或曰老萊子”、“或曰儋即老子”的記載。司馬遷根據《莊子·天下》的記載,把“李耳”與“老聃”合而為一,并且記載了老子出關與關尹相會。
司馬遷是古代杰出的史學家,在《史記·老子傳》中,在肯定《老子》的作者是“李耳”的同時,留下“或曰老萊子”、“或曰儋即老子”兩處疑筆,這是對當時無從考證的史料采取“疑則傳疑”態度的具體表現。郭店《老子》溶入今本《老子》之后,道家后學者的思想與道家原創者的思想溶為一體,“經”、“說”莫辨,使后人不知哪是原創者的思想,哪是后學者的發展和創新。在《莊子·天下》的作者和司馬遷心目中,只有今本《老子》,所以《莊子·天下》說“老聃”是《老子》的作者,司馬遷說“李耳(謚曰聃或字曰聃)”是《老子》的作者。郭店《老子》出土說明今本《老子》并不是唯一的《老子》版本,司馬遷和《莊子·天下》的作者所說的《老子》只是他們所見到的今本《老子》,所說的“老聃”和“李耳(謚曰聃或字曰聃)”是他們所見到的今本《老子》的作者。至于“或曰老萊子”、“或曰儋即老子”兩處疑筆,要做具體分析。司馬遷的“疑則傳疑”所傳的是兩種“疑”,一種是“眾疑我不疑”,一種是“眾疑我亦疑”,“或曰老萊子”屬前者,“或曰儋即老子”屬后者。司馬遷以為《莊子·天下》說的“老聃”是春秋老子,他把李耳也當成春秋老子,所以把“李耳”與“老聃”合而為一。司馬遷認為太史儋是戰國初期人,公元前374年見秦獻公,因此“儋即老子”所傳之“疑”,乃是“眾疑我亦疑”。“或曰老萊子”所傳之“疑”,乃是“眾疑我不疑”。因此在《老子傳》“或曰老萊子”之后加上了“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并且在《史記·仲尼弟子傳》中明確記載了“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楚老萊子!痹谒抉R遷心目中,老子(老聃)、老萊子是春秋時代“孔子之所嚴事”的兩位先哲,“老子修道德”,老萊子“言道家之用”。
三、老子的真實性
《史記·老子傳》:“老子……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鬃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薄盎蛟唬先R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
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鬃幼灾芊从隰,弟子稍益進焉!
《史記·仲尼弟子傳》:“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于
楚老萊子,於鄭子產!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起傳說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凡三千年左右的
歷史。司馬遷為了史料的真實,“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親自調查采訪,收集傳說故事;參閱了他當時所能看到的全部資料,包括皇家檔案秘藏。對于所搜集到的材料,進行了十分審慎的處理。對于當時無從考證的史料采取“疑則傳疑”的態度,絕不妄斷。因此,對《史記》寫定的史料,除非有新發現或出土依據,是不應妄加否定的。
從郭店楚墓竹簡所提供的材料來看,把李耳說成是與孔子同時的春秋老子,司馬遷的確錯了,但他所提供的關于“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的材料并沒有錯,“老子修道德”并沒有錯。司馬遷雖然存留了“或曰老萊子”一說,但卻留下了老萊子“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的寶貴材料,為我們正確認識郭店《老子乙》提供了依據。
如果說《老子傳》因歷史材料的局限給后世留下了一些遺憾的話,那么在《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傳》中,關于老子的記載,卻使人們耳目一新,給了后世一個準確、清晰的回答:老子不僅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且是孔子師事過的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典籍中關于老子多有記述,不僅道家典籍有記述,儒家典籍也有記述。《莊子》中有關老子的記述凡十八見,其中內篇三見,外篇十見,雜篇五見。從來看,記述與孔子的交往與對話的有八見,都是記述孔子求教于老子,F摘錄其要于后:
《莊子·天道》:“孔子西(觀)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觀)藏書,則試往因焉!鬃釉唬骸!娎像酢
《莊子·天地》:“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老聃曰:‘……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生,死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献釉唬骸唬沟蓝色I,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
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莊子·田子方》:“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干,慹然似非人。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像踉唬骸嵊涡挠谖镏!鬃釉唬骸沃^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嘗為女議乎其將……’孔子曰:‘請問游是!像踉唬骸虻檬侵撩乐翗芬。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
《禮記·曾子問》關于老子的記述凡四見,皆稱“老聃”,其內容是回答孔子問禮,F摘其一錄于后:
“曾子問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后行。曰禮也。……’”
從以上《莊子》、《禮記·曾子問》所記述的來看,可以明確三點:其一,老子與孔子同時且長于孔子,孔子曾不只一次地問禮、問道于老子;其二,老子與孔子一樣,因姓“老”才被稱為“老子”;其三,老子早年曾任周天子史官,年老退休居于沛。
關于孔子與老子相見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應是“從老聃助葬于巷黨”。據馬敘倫考證,“老子生當定王、簡王之世,孔子五十一歲見老子,為敬王十八年,蓋已八九十歲”[1]P2。也就是說,老子與孔子同時,長孔子三十多歲。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歲,“年少好禮”,“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史記·孔子世家》)據高亨考證,老子“因受甘悼公或甘簡公(杜注:“甘簡公,周卿士。”“甘悼公即過!边^,甘簡公之弟。)的迫害”去周,此時正在魯國。[4]因此孔子有機會在魯向老子問禮,并從老子“助葬于巷黨”。孔子答曾子問所說的“昔者吾從老聃”之“昔者”應是一佐證。第二次應是《孔子世家》所載孔子“適周問禮”!端麟[》云:“孔子適周豈訪禮之時即在十七耶?且孔子見老聃云甚矣道之難行也,此非十七之人語也,乃既仕之后言爾。”若孔子“適周問禮”是十七歲,則應是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在魯不在周。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成、景之族賂劉獻公,丙申,殺甘悼公”,老子才有可能回洛陽。以此,孔子“適周問禮”應在魯昭公十二年之后。另外,此次“適周問禮”的記述中有“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的交代,年僅十七歲的青年,恐尚無弟子!端麟[》所云“既仕之后”帶弟子“適周問禮”較為合理。又,此次“適周問禮”,老子的臨別贈言的核心內容是“毋以有己”,這與《莊子·天地》“夫子問于老聃”所記述的“忘己”思想是一致的。因此,這次孔子與老子相見,孔子應是三十多歲,老子六七十歲。地點應在今洛陽。第三次應是《莊子·天運》所記述的“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鬃游迨粴q見老子,老子“蓋已八九十歲”(馬敘倫),作為周守藏室史(或稱柱下史)退休居于沛是合情理的。不管一個人活多少歲,沒有八九十歲不退休的。沛,今江蘇沛縣,在商丘東偏北,徐州(春秋宋地彭城)北偏西,地近齊、魯。老子學于商容可能就在這里。《莊子》又記載老子弟子陽子居、崔瞿、叔山無趾、庚桑楚、南榮趎、柏矩等,都曾南之沛學于老子。因此,孔子南之沛見老子,其事可信!肚f子》中有關老子的記述凡十八見,除弟子陽子居,以及南榮趎、士成綺見老子稱“老子”外,其馀十五見均稱“老聃”,間或稱“老子”!稄V韻·晧韻》:“老,姓!薄锻ㄖ尽な献迓运摹罚骸袄鲜希讹L俗通》:顓帝子老童之后!蹲髠鳌匪斡欣献!墩撜Z》老彭,即彭祖也。”似應認為老子姓老氏,名聃,非李耳也。老聃青少年時期曾學于商容。(《淮南子·繆稱訓》:“老子學商容!保⿵睦像跬砟昃佑谂鎭砜,從齊地來的商容(《管子·小匡》:“商容處宋!保┖芸赡芫驮谂妫ㄅ娼R地,是宋出入齊的必經之地)聚徒講學。沛,是老聃青少年時期求學的地方,也是老聃晚年居住的地方。疑老聃為春秋宋國沛人。
[文獻]
[1]任繼愈.老子新譯·緒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任繼愈主編.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二十五史·史記·卷六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關于老子的幾個[J].戰線1987.
【老子其人其書-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一】相關文章:
老子的“德”與無為-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01-15
老子的“道”與混沌-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二)03-21
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比較研究(二)03-06
關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論03-05
關于老子的獨立精神研究11-17
老子的思想哲學性質與哲學架構03-06
老子哲學的主體性原則03-01
談老子的學習觀不容曲解03-02
《老子》哲學的主體性價值原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