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樂民間文學論文
靜樂縣地處晉西北汾河上游,山區和黃土丘陵地形為主[1],交通不便形成了樸實的社會風氣。民間文學是語言和文字的結合體,是文化符號的表現方式之一,作品作為載體將其意義傳承。靜樂民間文學取材廣泛,素材涉及勞動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通過兩次整理收集[2],收集題材包括民間故事、歌謠和諺語等,其中,民間故事包括故事和傳說;歌謠分為勞動歌、生活歌和時政歌;諺語由生活和生產兩部分組成。
一、地域方言與地名由來
靜樂民間文學作為特定地域環境下勞動群眾的創造產物,在民眾中間廣為流傳,其作品帶有口語化的特征,內含地方特色的方言。情感豐富的表達方式、語氣助詞大量應用和大眾喜聞樂見的結構,聯系著人民對于生活的期望和對現實的描述,社會生活中常見景物和物品詞匯豐富。常見于民間歌謠和諺語中,“迎春攬工”:“二月里龍抬頭,打發女兒上繡樓,手扳欄桿望下瞭,瞭見那迎春哥哥實在風流”。“瞭”在方言中為看、觀察的意思,在靜樂方言中普遍應用,尤其是山地中視線受阻。童謠“嗷嗷”:“嗷嗷,嗷嗷。圪搖搖,住姥姥,姥姥家吃軟糕,香的你娘咀圪超”。疊詞的“嗷嗷”“搖搖”應用是口語化的表達,更貼近實際生活,“香”在這里的意思是嘴饞,流口水,一字巧妙地表達了豐富的情感變化。反映氣象農事的諺語:“頭九二九呵門叫狗,三九四九凍爛疙臼,五九六九沿河串流,七九開河不開,八九雁來定要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在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氣象現象后,準確地將物候通過方言語匯再現。
地名的由來同樣是文化符號在社會生活中內涵建構,如《懸鐘饅頭塔》和《太子寺的由來》。《懸鐘饅頭塔》,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九個陽婆婆,把大地烤的火燒火燎的,后來天上派神仙來射陽婆婆,連射八個。到了第九個的時候,用力過大把弓弦拉斷了,嚇得陽婆婆就跑。神仙就追,追的路上遇到兩個山“六郎寨”“麥穗寨”,神仙心想,可以把陽婆婆壓在山底下。于是就拿柴棍挑著兩座山繼續追趕,河邊一個老婆婆說:“當心壓斷哇”,結果一語中的柴棍斷了陽婆婆趁機跑了。于是這個地方就多了兩個山,山中間凸起一個類似于饅頭的山峰,人們稱為“饅頭塔”,整個山形如倒扣的鐘,這個山便是“懸鐘山”。地名由來的背后是靜樂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的變遷見證和地域的唯一性,折射出上古時期的生活。
二、文本中地方民俗風情
不同的時代和地方背景下,其生活習慣、風物言談和市井見聞都銘刻著特定的符號意義,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時間和空間下的獨特產物。靜樂人民節儉、吃苦耐勞、不善表達自我、傳統中合作性差、有著濃郁的故土情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人們對周邊環境事物的'觀察,運用藝術手法,表達出他們內心對生活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宋丑子扯謊”,一天在街上有人遇到宋丑子,知道他擅長扯謊(說謊),于是和他開玩笑:“給咱們扯個謊,中午請你吃莜面”。宋丑子著急地說:“汾河發大水,我要去撈木料哩,顧不上和你扯謊。”人們看見他很著急,于是都往河邊跑,結果根本沒有發水(洪水),回去找他質問,結果宋丑子早已坐到那家人家炕頭吃蒸莜面了。宋丑子作為晉北民間故事中常出現的人物,在靜樂也不例外,故事中再現了靜樂縣處于汾河水系中、種植莜麥高寒植物、河岸邊植被較多的特點,在一問一答的詼諧幽默中展現地域性。童謠“燕燕飛”,燕燕飛,燕燕飛,飛到西崖底,炸糕啦,香的燕燕直叨啦。給了一個糕,油了一個襖!拔餮碌住笔且淮未迕,“叨啦”用手拿,這首童謠中同樣用疊詞,炸糕是用糜子作物的糕點,地方美食之一。寥寥數語,再現了孩童的貪吃和靜樂高寒區域種植作物。在智能化時代,地域民間文學文本是溝通地方民俗與現實生活的紐帶,勾勒內心對故鄉民俗的熱愛之情。
三、故事背后的涵義
靜樂民間故事一般篇幅較短,結構簡練,便于流傳,妙趣橫生,耐人尋味。立足于現實生活,包含著人生哲理、道德習慣和生活經驗等。“龍大人進寶”,李鑾宣是靜樂地方名人,曾教授清皇室子弟,被民間稱“龍大人”。李鑾宣出仕后見各地關于給皇帝進貢成風,于是也隨俗而行。但是他所獻寶物為:一個樺皮飯桶和一雙苧柴筷子(家鄉農民田間所用的餐具);实垡姷胶竺鎺C色問道,這是何寶?李鑾宣答到:“奇珍不算,異寶也不及,珍珠瑪瑙皇室一樣不缺。但是我這兩件寶,世上珍寶比不了。樺皮飯桶樣子粗糙,一旦放進珍肴,三個時辰冷不了,赤日暴曬酸不了;苧柴筷子更妙,見水即紅香味飄,滾水熱湯彎不了,我主寶庫定沒有此寶物。”皇帝便收下了龍大人的“寶”,諫言與進寶二者合二為一。
參考文獻:
[1]靜樂縣志編撰委員會.靜樂縣志[M].紅旗出版社.2000.
[2]王書東,張春.靜樂民間文學[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龔鵬程.文化符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靜樂民間文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