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談如何看待中國當代“國學主義”

        • 相關推薦

        談如何看待中國當代“國學主義”


          論文關鍵詞:傳統(tǒng) 大家
          論文摘要:
        本人可能對國學概念持有偏執(zhí),因此一向對標舉“國學”的書籍敬而遠之。在印象里,“國學”很大程度上是種理想主義的定義,不管學術界和傳媒界怎么稱之為“熱”,本源還是因為太“冷”。如同強調團結,根本問題是人們目及之處幫派林立,“不團結”的現(xiàn)象叢生,否則就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但偶爾讀到由新華文軒策劃的《大家國學》系列叢書(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卻讓本人對“國學”的外延有了深層的認識。
          
           《大家國學》是一套具有的普及性讀物,收錄了近代以來在文化領域有重大影響的代表作,其中有人們耳熟能詳?shù)牧簡⒊、章太炎、魯迅、聞一多、朱自清?0人的作品。由于選題具有鮮明的高端性,將之解讀為“國學大家”也恰如其分。盡管今天的學術界對“國學”的爭議尚無定論,諸如“復辟”、“復古”的批評不絕于耳,但從“接續(xù)文脈”的角度看,叢書的出版對普及傳統(tǒng)文化具有相當突出的價值和意義,尤其在當下文化急劇變革的時期,翻讀昔日博學鴻儒的著作,至少可以看清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脈絡。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是以儒、釋、道為基礎的文化經(jīng)典集成。自從被章太炎等人冠以了“國學”名號,所謂“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便開始附加了大量的社會實用主義內(nèi)涵,偏離了“窮治文字以通經(jīng)學”的學風。隨著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巨變,人們對“國學”的渴求心態(tài)愈加莊嚴凝重,認知度也越來越寬泛。如此便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國學”倡導者,其中不乏毫無原則復古尊儒的人,也有不分青紅皂白打壓者,而這都不是正確化解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之間張力的應有態(tài)度。
          有人認為,國學之所以淪落到“弘揚”或“捍衛(wèi)”的地步,首先是普及力度不夠,中國文化受西方文明的沖擊出現(xiàn)的斷層已經(jīng)不能回避,而貼近民眾的傳統(tǒng)文化書籍甚少;其次表現(xiàn)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誤讀,不論是以魯迅、胡適為代表的“社會文化派”還是以王國維、傅斯年為代表的“學術理論派”,都沒有客觀地認識到新舊文化無法截然分開的事實。而實際上,這樣的理解也是對“國學”的誤讀,因為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就不可能有中國現(xiàn)代學術存在的依據(jù),更沒有當代文化發(fā)展的基礎。若厘清“國學”概念,一方面必須承認傳統(tǒng)文化也是漸進和流動的,如認同孔孟論著屬于傳統(tǒng)文化,李贄等人的反儒學論著同樣也是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國學作為民族文化的集合體,目的是用于區(qū)別“西學”,在學術領域只能算是一種分類符號,不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科學的精細學科。
          雖然世界各種文化浩瀚,但就人類本身而言,更像寄生在地球上沙漠高山海洋邊緣的青苔,脆弱到隨時都有被火山狂風驟雨摧毀的程度,所以,在對文明的傳承方面畫圈而強調歸屬性,歷來不是明智之舉。王國維認為“學無中西”,無非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定論的。既然國學概念沒有“承前”,也就沒有必要指望它“啟后”,最多是一個特定時期的文化思潮。在這樣的前提下,把“國學”獨立起來,注定是種虛妄的狹隘文化心理反映。進一步說,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如果都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劃分,那么“國學”所對照的“西學”也值得從上再推敲。而事實上,西方學術領域從來也沒有“西學”,即使他們進行,也與“學無中西”思想殊途同歸,這也是為什么沒有“西學大師”的原因。

        [1]   

        談如何看待中國當代“國學主義”


          毋庸置疑,《大家》叢書沒有把“國學”定位在狹隘的傳統(tǒng)范疇,既收錄了提倡文化維新的唐文治、梁啟超等人的優(yōu)秀著作,也收錄了學貫中西的蔡元培、章太炎、王國維的成名傳世文章。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該叢書把視中國為“吃人文化”的魯迅也納入了其中。這就從理論上奠定了叢書的可讀性,讓讀者很容易產(chǎn)生出一種“反智”思維:“大家國學”即為大家的國學,而非“國學大家”。
          翻開我們不難知道,由于列強的入侵和文化范圍內(nèi)的“革命”等諸多原因,中國近代文化史的沿革帶有很多意識形態(tài)因素,所以《大家國學》叢書中收錄的一部分作者相對冷門,有的人與魯迅、郭沫若、朱自清、聞一多、葉圣陶相比顯得陌生。但是,唐文治的犀利、梁啟超的深邃、朱希祖的明辨、章太炎的氣節(jié)、王國維的博學等,在中國史上均可獨樹一幟,特別是在中國文化發(fā)展進程中,他們都是不可或缺的坐標。而頗有寓意的是,這些人恰恰不是人們想象中子曰詩云的“國學大師”,卻是中國新文化的奠基人或旗手。正是他們的出現(xiàn),才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得以融會貫通,因此他們也不可替代地成為了兩者之間的焊接點。這是《大家國學》叢書的一大亮點,也是最值得品讀的價值所在。它匡正了人們對“國學”既定的傳統(tǒng)形象,顛覆了約定俗成的“捍衛(wèi)”、“繼承”、“弘揚”概念,客觀而準確地傳導給讀者一個信息——國學不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征,也是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合理闡釋。以魯迅為例,之前冠予他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雖帶有強烈屬性,但“革命家”并沒有湮滅他的“魂”形象,反而使他的思想呼之欲出,更加豐滿。套用這樣的,貫穿在“國學”書籍的編輯理念中,雖然不能說《大家國學》在中國文化界有開先河的意義,卻十分難能可貴。
           《大家國學》叢書巧妙地將“國學”概念擴展開來,如同在世人面前展開了一幅中國文化發(fā)展長卷。20部個人卷可單列又可組合,各種觀點交相輝映,更加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是對國學內(nèi)涵的全新解讀,也是文化發(fā)展史上的文本,讓讀者看到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蝶變過程。比起那些惟傳統(tǒng)文化(儒教)是瞻的“國學”,《大家國學》沖破了思想禁區(qū),這正是中國當代文化需要反思之處。且不說“獨尊儒術”的倒行逆施能不能發(fā)揚光大,片面奉行任何不合時宜的文化觀,不管形式和名稱多么堂皇,最終只能淪為“捍衛(wèi)”的對象。這是現(xiàn)代化的必須汲取的教訓,而汲取教訓的要義在于徹底根除封建思想下的“傳統(tǒng)文化”束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學”成為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

           [2] 

        【談如何看待中國當代“國學主義”】相關文章:

        談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優(yōu)秀論文04-18

        談建構主義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中的應用08-25

        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05-28

        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魅力論文04-14

        談如何構建動態(tài)生成的英語課堂08-20

        談守法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的地位08-22

        中國當代水墨人物畫初探05-13

        談如何完善教學行為藝術論文08-05

        談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論文08-07

        我的國學情結05-1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