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出花季的迷途-淺析轉型期的中學校園犯罪
摘 要: 14—16歲是人生花季的年齡,處于此階段的青少年學生本應在文明殿堂的學校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長。然而,在社會轉型與不斷變遷的過程中,由于家庭、學校、社會以及青少年本身等一系列的原因,近年來,中學校園犯罪現象日益增多,一幕幕讓人痛心、令人震驚的慘劇仍在繼續上演。本文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和事實的分析,闡述了轉型期校園犯罪現象增多的深層次原因,并依此提出防止校園犯罪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校園犯罪;青少年教育;對策
學校,本該是一方神圣的凈土,是青少年學生接受教育成長的地方。 然而,社會不斷變遷與轉型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各種問題的青少年學生屢屢出現,校園暴力、性犯罪的頻頻出現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從學生之間因瑣事引發的互毆到師生沖突的發生,從普通的校園暴力侵害到校園暴力犯罪,從未成年學生跨校作案到社會黑惡勢力的侵入……種種問題,一幕幕讓人痛心、令人震驚的慘劇仍在繼續上演,這不能不值得我們去深思。本文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和事實的分析,闡述了轉型期校園犯罪現象增多的深層次原因,認為近年來中學校園犯罪現象增多,是學校、家庭教育、社會文化影響及青少年本身等多種原因造成的。依此,文章最后提出了防止校園犯罪的幾點建議,即應著重加強家庭教育與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等。
一 中學校園犯罪特征分析
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花季年齡學生的犯罪特點卻和成年人的犯罪動向大同小異。
首先,暴力性犯罪越來越多。如一16歲男生為了一個小小的誤會,亂刀捅死了自已15歲的同學。其中,團體犯罪又是首要的。最近公安機關破獲的一起12名青少年非禮15歲少女案件,其中9人為18歲以下未成年。2003年,這類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總量的50%以上,其中甘肅、安徽兩省均為54%,山東為72.91%。
其次,盜竊搶劫犯罪增長明顯。近年來,全國60%的未成年犯罪都是這類犯罪行為,有的省達到70%,甚至高達80%。南方網訊有這樣有則報道:一名年僅15歲的少年入室盜竊時,竟用電線將女主人勒死后逃竄。
再次,低齡化、突發性犯罪案件增多。就校園暴力出現的頻率而言,小學與大學的校園暴力遠低于中學。換言之,13、14歲至17、18歲是校園暴力的重點及主要年齡層,2000年的5名未成年罪犯中,16周年以下僅1人;2001年12名未成年罪犯中,16周歲以下的上升為6人。這種犯罪動機受不良文化,如黃色光盤、暴力電影的影響最大。
除了以上所總結的中學犯罪的接個顯著特點,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學校園最主要、最具傷害性的犯罪應該是隱性犯罪,即人為的長期的對“弱勢群體”身體或精神的摧殘。這種傷害由于不太明顯且發生效應較為遲滯,因此很容易被人們忽視。但它往往對少年兒童脆弱的心靈造成無法估量的消極影響。隱性傷害應該說是孩子心底最深的痛!上海市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在今年5、6月間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里,連續兩次被同學打得滿身是傷。該學生家長哭訴:“孩子嚇得不敢再去學!。有的少年團伙找準弱小同學通過威脅恐嚇對其長期敲詐。2002年9月,廣州市某中學初二級部分班的七八名學生受到“大家姐”王茵的“通牒”:必須交出10元至50元不等的“保護費”,否則就會“有麻煩”。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無疑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另外,必須提到的是,近年影響比較大的還有性犯罪。由于與同學交往過程中所引發的猜疑、嫉妒而采取報復,即青春無知所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某中學初二兩“大姐大”女生,均有男朋友,可學校里好多男生都對另一班級中的一漂亮且成績好的女生有好感,兩女生便支使同學對她進行威脅,最后競恐嚇她去一旅館,讓幾名男生對其侮辱達4小時之久!僅僅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便有如此之大的報復心理?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廈門市某中學一初二男生在和一女生交往一年之久時發生性關系,致使懷孕,不小心“走露風聲”,另外兩名女生便給報社打電話……僅僅是初二學生便偷摘禁果?難以置信,這是十三四歲的中學生所為。
二 轉型期中學校園犯罪現象的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原來封閉式的傳統計劃經濟模式逐漸向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轉變,從傳統農業社會結構逐漸向現代工業社會結構轉變,處于這種快速經濟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各種社會問題也不斷顯現。轉型期相對的的社會解構和混亂,加劇了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的迷惘和沖動,也導致青少年犯罪現象急劇增多。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而從以上的諸多數據和事實可以看出,中學校園犯罪的日益嚴重已經成為轉型期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其深層次的原因不得不值得我們去反思。
首先,青少年犯罪和自身成長所必經的過程是分不開的。人類一生中有兩個階段成長變化最快,一是初生后的二、三年里;二是十一、二歲以后的三、四年里。國外有的心理學家把這兩段時期說成是暴風驟雨的時期。那么其后果是青少年在體力上充滿了爆發力,連帶使他們有“無敵金剛”的氣勢。而青少年又是一個心理成長迅速的時期,這期間充滿了具有敏感、好奇、喜歡冒險、愛模仿的特點,又具備抱怨和叛逆的青春特有心理,這種叛逆加上爆發力在不正確的引導下犯錯便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且青少年處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階段,認識能力低,辨別能力差,看問題簡單、片面,不知天高地厚,待人處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經過深思熟慮,常常不顧后果。這就造成了犯罪的“盲目性、沖動性、暴力性、模仿性、偶發性”突出。如:有幾位青少年為了吃夜宵,而又沒有錢,就到江濱公園的黑暗處搶劫一對情侶的錢財,共獲得50元,就因為這50元錢這幾個人結果都被判處了有期徒刑。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他認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即意識和無意識,無意識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指人們對自己的一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不能意識到,另一個指人們在清醒的意識下面還有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著。作為后一種含義的無意識之中,包含了各種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許的原始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以及與各種本能有關的欲望,這種欲望雖然被壓抑在無意識之中,但它是積極的活動著的,不斷地尋找出路,追求滿足,力求在意識的行為中得到表現。青少年犯罪無疑就是他們的無意識薄弱的表現。
z中學階段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友伴的影響力增加,也即社會化的影響。因為青少年時期是認識自我,尋找自我的時期,他們希望成為社會的成員,渴望盡快獲得群體、團體或社會的承認和接納。因而他們需要多重管道從別人那里了解自己的定位。由于同伴的看法對他太重要了,同伴的壓力使他無法抗拒,因而同伴對他的影響力也就超出其它的年齡層。亞文化群論是美國社會學家科恩(Alberek.Conhen)首先提出的,亞文化(subculture)是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各種社會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區、各群體文化特殊性的方面。社會生活中充斥著那些導向犯罪的價值觀點、觀點和行為,形成一種亞文化,使時常接觸此文化的學生的犯罪行為相互傳播。由于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如果缺少正確的引導,很可能受到"亞文化群"的影響而無法自拔,陷入與自己有相同
【走出花季的迷途-淺析轉型期的中學校園犯罪】相關文章:
淺析某中學校園網建設方案03-01
轉型期公民政治參與的特點03-21
轉型期個人收入差距問題的透視03-24
淺析民間03-19
現代傳媒和轉型期文化下的漢語詩歌03-18
轉型期高等院校師德師風構建分析12-08
中學校園合唱藝術探析03-24
資產概念淺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