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
音樂欣賞是進行審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前蘇聯著名音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音樂文化是培養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條件之一”。那么怎樣才能上好音樂欣賞課呢?作為新世紀音樂教師,任重而道遠。要想取得較好的欣賞教學效果,我們必須轉換舊教育觀念、舊模式。盡自己所能為學生創設一切條件,盡可能讓學生全方位置身于課堂教學,參加到教學活動中,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下面我就結合本人的實際工作談一談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
一、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1.多聽、多欣賞各種類型、風格的音樂作品
音樂欣賞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聽、多欣賞音樂。聽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聽得懂,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開始覺得好聽,就要經常去聽。當然,開始時可能只是一種朦朧、初步的感受。如果繼續聽下去,就能逐漸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和特點,不如能夠辨別出不同特點的旋律、節奏和音色,同時對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意境也會有所領會,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說是聽得懂音樂了。多聽音樂,還應該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音樂欣賞面,正如科普蘭所說的那樣:全部投入音樂意味著要擴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象靈敏度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但這兩者都可以通過明智的練習得到發展。這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新的和舊的、保守的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意味著盡可能不帶偏見地聆聽。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從對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傊,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通過欣賞者自己的聆聽、欣賞,才能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它捷徑的。
2.學習有關音樂知識
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學習一些音樂知識,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別是欣賞一些比較大型的、結構復雜的音樂作品,例如交響曲、協奏曲、歌劇等,更要盡可能多學習一些音樂知識。音樂知識的范圍很廣,學生不可能全部掌握,這就要求有選擇地學習和掌握一些音樂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一方面是關于樂理的知識,例如音階和調式、主題和旋律、節奏和節拍以及樂譜的讀法等。學習這些樂理知識,并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樂曲進行理性的純技術分析,那是音樂理論家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學了這些理論知識,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賞音樂。另一方面是關于音樂背景的知識,這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作品的風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具體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等。學習這些知識不是為了對音樂作品進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音樂作品的外部音響形式,而且還能通過這些音樂知識去進一步了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音樂作品。
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一要多聽各種類型、風格不同的音樂作品;二要學習有關部門的音樂知識;三是提高文化修養,豐富生活閱歷。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樂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感受與見解;二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去體驗音樂、理解音樂,這樣才能實現音樂教學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動過程,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全面發展過程。
二、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與綜合效應
音樂欣賞是一項音樂審美活動,它的基本意義是從中獲得音樂的審美體驗。音樂欣賞的對象多種多樣,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圍繞著音樂的審美體驗這一中心來進行的。如果說音樂欣賞的作用,那么,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謂音樂欣賞的綜合效應,按我們的理解是指伴隨著審美體驗所發生的其他效應。例如:欣賞軍樂隊演奏威武雄壯的進行曲,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還會產生振面精神、整齊步伐的效應;欣賞女聲演唱的溫柔恬靜的搖籃曲,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還會對嬰幼兒產生催眠的效應;人們在勞動歌曲的演唱和欣賞中,既可獲得審美的體驗,又可產生統一勞動節奏、鼓舞勞動情緒的效應,這些都可以說是音樂欣賞所產生的綜合效應。
總之,音樂欣賞從其作用與效應上說,最基本的是審美體驗,與此同時發生的各種綜合效應,無不是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上實現的。而綜合效應的發生又豐富和擴展了音樂的審美效應,使音樂欣賞在給人以審美愉悅的同時,又能多方面地發揮作用。
三、日常教學中,在音樂欣賞等方面進行的幾點嘗試
1.創設情境,引生“入情”
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信息,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如果不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糾正,那么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聽覺分析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而且,這種聽覺的不良習慣還會延續到課堂教學上,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校的音樂教育。由此可見,加強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聽”的藝術,提高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農村中學的學生,知識比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樂作品的意義和內涵,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只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每個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利用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陶冶了情操。如欣賞《Do Re Mi》時,在欣賞歌曲前先播放美國好萊塢音樂劇《音樂之聲》的一個片段,然后簡單地介紹一下影片的主要內容。在欣賞歌曲的時候,學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從而也更理解了美國鄉村音樂的旋律風格和演唱特點。
2.鼓勵參與,引生“動情”
高爾基說過:“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農村中學的學生由于平時接觸知識面比較窄,認識事務很淺顯,所以聯想不夠豐富,但在音樂欣賞中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現欲望很強。他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手舞足蹈起來。因此,音樂欣賞課堂中要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動”中加深對歌形象的聯想,從而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創造欲望。為學生創造一切“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的理解。這樣學生進入了參與音樂的積極狀態,就能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情緒。即使有個別學生精神不集中,教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從而作出調整。這種全體參與,不要求“動”的統一、優美,只需要與音樂情緒吻合,教師就應給予充分肯定。
3.課堂延伸,引生“燃情”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音樂教學,應建立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這是最能體現其審美教育本質的一個特征。
通過音樂欣賞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合,我深深地體會到: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為眾多的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著想,幫助他們,使他們也能夠參加音樂活動,能夠成為積極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欣賞者,能夠從音樂中享受到樂趣。
“情”是貫徹其間的主線。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樂欣賞教學的“綱”;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順利完成音樂欣賞教學任務的勝券;抓住了“情”,就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淺談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相關文章:
如何上好音樂鑒賞課論文(通用5篇)04-25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的論文11-03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相互關系04-15
淺談音樂劇的藝術特色05-13
淺談促進音樂和舞蹈的關系論文06-26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關系的論文5篇11-04
淺談如何指導中班幼兒美術活動的論文04-30
淺談如何提高配網故障的搶修效率05-08
淺談如何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11-09
淺談如何在市場拓展戰略上求得創新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