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我國醫患現狀的醫患溝通模式
隨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外已將信息技術引入醫療服務領域,促進醫患溝通的開展,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醫患溝通模式簡介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適用于我國醫患現狀的醫患溝通模式1
醫患溝通是醫療服務的核心環節之一。近年來,在醫患糾紛頻發、醫患關系緊張、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要求不斷提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醫患溝通研究與實踐受到了廣泛關注。醫患雙方的有效溝通被認為是保證醫療質量、確;颊邼M意度的前提[1]。
國內外現有醫患溝通研究主要集中于醫患溝通的意義及作用、醫患溝通的影響因素、醫患溝通的方法與技巧以及醫患溝通的創新途徑等方面。然而,對于醫患溝通模式的研究卻鮮有涉及。目前國內尚未見到關于醫患溝通模式的研究。同時,由于在醫患關系、醫療衛生體制等方面的差異,目前國外主要的幾種醫患溝通模式也難以滿足我國醫患溝通實踐與研究的需求。因此,探討適用于我國當前醫患關系與醫療服務現狀的醫患溝通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1國外現有醫患溝通模式簡介及評述
1.1現有醫患溝通模式簡介
醫患溝通模式是對于醫患溝通全過程的概括性、總體性描述,是指導醫患溝通實踐、教學以及研究的綱領。
醫患溝通模式包括醫患溝通的總體目標、醫患溝通的任務、醫患溝通的策略等內容,通常以列表、提綱或者指標體系等形式呈現。
20世紀90年代起,國外學者開始了對于醫患溝通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的醫患溝通模式有E4(engage,empathize,educate,enlist)模式、三功能模式、卡爾加里-劍橋觀察指南、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策略、SEGUE(set the stage,elicit information,giveinformation,understand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endthe encounter)框架、四習慣模式以及Macy模式等。
上述醫患溝通模式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體表現為大都將醫患雙方的溝通過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均提出了適用于各個溝通階段的溝通方法;基本均將收集患者信息、建立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作為溝通的核心任務。表1從階段劃分、溝通目標、溝通策略、主要用途四方面對現有醫患溝通模式進行了總結[2-6]。
1.2現有醫患溝通模式的缺陷與不足
現有醫患溝通模式為醫患溝通的實踐、研究以及教育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框架。經過多年的應用,上述溝通模式大都表現出了良好的實用性、有效性。然而,由于存在以下幾方面不足與缺陷,現有的醫患溝通模式難以指導當前我國醫患溝通研究與實踐的開展。
第一,現有的醫患溝通模式雖然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但都是為滿足不同目的、從特定視角提出的。如E4模式主要針對醫護人員的臨床醫患溝通實踐;卡爾加里-劍橋觀察指南主要用于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臨床教學;SEGUE模式主要用于醫患溝通技能評價。這些針對特定溝通目的而提出的溝通模式具有在特定情況下適用性強、易于醫生操作掌握等諸多特點。但是,這些模式缺乏通用性,難以廣泛應用。此外,溝通模式的提出根植于研究者所在國的醫療服務體系。國內在醫療服務體系上與國外的諸多差異,如中西醫并重、醫生非自由職業、醫患關系緊張也造成上述模式難以應用于我國醫患溝通實踐當中。因此,現有研究結果還不能完全滿足我國醫患溝通開展的需求。
第二,現有醫患溝通模式將醫患面對面溝通作為醫患溝通的全過程。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醫療服務中的廣泛應用,醫患溝通的外延已經被大大擴展。國內外關于信息技術對于醫患溝通影響的研究表明,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醫患溝通中醫患雙方角色的扮演、溝通策略與技巧的選擇、開展溝通的時間等均具有顯著影響[6]。因此,有必要將網絡技術納入到醫患溝通模式當中。
第三,現有的醫患溝通研究主要局限于“醫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實際上,廣義的“醫”還應包括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這一整體;“患”還應包括與患者有關聯的親屬、監護人、單位組織等群體。歐美等發達國家實行的是“醫師自由執業”制度,醫生大多以個人身份與患者建立聯系,因而歐美國家在醫患關系和醫患溝通相關研究中,比較側重于醫師和患者之間的微觀關系。
而我國雖然自2009年之后也開始推行醫生多點執業制度,但由于在制度建設、醫師管理、醫療事故歸責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醫生的多點執業制度依舊處于探索階段[7]。在這種情況下,醫師在診療過程中實際上是以醫療機構成員的身份與患者進行溝通,醫師的個人身份在醫患關系中相對弱化。
實踐證明,我國的醫患矛盾絕不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私人恩怨”,更多情況下表現為患者對于整個醫療服務提供方的不信任。我國醫患溝通模式的研究,不應該僅局限于醫生-患者這一“微觀”視野,而應該擴充到醫療服務提供方和就醫方這一“中觀”范圍。中觀視角的醫患溝通模式研究對于緩解當前醫患糾紛頻發、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更具現實意義。
2醫患溝通模式的發展趨勢
2.1醫患溝通路徑的豐富
傳統的醫患溝通側重于患者與醫師之間的面對面溝通。面對面溝通有助于醫師快速、較為準確的完成信息收集、患者評估等工作,而患者在面對面溝通中也能夠向醫師及時表達對疾病的疑問及治療期望,并從醫師處獲得相關信息。然而,我國醫護人員,特別是大型綜合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普遍存在工作繁重、壓力大的情況,醫師能夠用于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時間非常有限。時間的限制成為影響溝通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8]。溝通時間不足導致醫師難以全面掌握患者信息,為后續實施治療、患者教育造成阻礙;同時,患者也難以向醫師全面表達自身對于疾病的關切。這不但影響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對于醫患關系的建立與提升也造成了不利影響。
伴隨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外已將信息技術引入醫療服務領域,促進醫患溝通的開展。國外學者研究顯示,將電子病歷等專業衛生信息技術以及電子郵件、博客、微博等大眾信息技術引入到醫患溝通當中,一方面能夠使醫師提前了解患者的相關信息,正確評估患者,減少診療失誤;另一方面節約了面對面診療的時間,提高了溝通效率。另有研究顯示,在引入信息技術后,患者對于溝通的滿意度顯著提升。而在患者離開醫療機構后,醫師或醫療機構還能夠借助信息技術向患者及其家屬傳播健康知識,幫助患者掌握與自身疾病相關的信息,并跟蹤患者康復情況[6,9-10]。因此,溝通路徑的豐富將對未來醫患溝通實踐與研究產生深刻影響。
2.2醫患溝通范圍的延伸
醫患溝通范圍的延伸具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醫患溝通的主體應當由醫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拓展為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醫師-患者溝通不同,醫療機構-患者溝通除診斷治療過程中醫師與患者的交流互動之外,還應當包括患者與醫療機構這一整體之間的溝通。目前已經有很多醫療機構通過醫院主頁或博客、微博等平臺與患者建立聯系,滿足患者對于信息收集、知識學習以及相關問題咨詢的需求[11]。
其次,醫患溝通范圍的延伸還意味著溝通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拓展。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醫療機構以及醫師個人能夠借助網絡、電子郵件、博客、微博、論壇等社交媒體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互動。這種溝通與交流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醫患溝通不再局限于診室中或醫療機構內的溝通。醫師、醫療機構可以在患者就診結束后繼續與患者保持交流與溝通。
最后,溝通內容的延伸也是未來醫患溝通中的重要改變之一。由于醫師能夠用于面對面溝通的時間極為有限,短時間內醫生很難做到認真回答患者關切的問題,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借助于信息技術,醫師或醫療機構可以通過網絡等途徑在結束應診后與患者進行進一步的交流。溝通內容也將不局限于特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可以拓展為對養生保健、患者日常生活的指導以及醫學常識的普及等。
2.3醫患溝通目標的調整
醫患溝通起初僅被認為是醫生出于診斷、治療、處方等目的收集患者信息的過程。隨著醫患關系與醫患雙方地位的轉變以及患者對于醫療服務需求的提升,醫患溝通也被賦予了增進醫患信任、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任務。后來,將患者融入醫療決策的制定、引導患者遵從醫囑逐漸成為醫患溝通新的目標。可以看出,醫患溝通的目標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患者需求的提升以及醫患關系的變化等發生了改變。然而,對于醫患關系目標的確定,始終沒有脫離醫生-患者這一框架。
而隨著醫患溝通范圍的延伸,醫患溝通也應當被賦予新的使命。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背景下,通過保持良好的醫患溝通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是提升醫療機構形象、增強醫療機構競爭力的關鍵。網絡平臺下的醫患互動,一方面可以解答患者疑問、傳播健康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使患者表達意見與不滿的渠道保持暢通,進而達到維系醫患關系、獲得患者忠誠,提升競爭優勢的.目的。
3 6S醫患溝通模式的提出
以上三種變化是未來醫患溝通與實踐的必然趨勢,也成為構建我國醫患溝通模式的參考與借鑒。在國外現有醫患溝通模式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適用于我國醫患溝通實踐 與 研 究 的 “6S延 伸 醫 患 溝 通 模 式 (six-stageextended model)”。
6S醫患溝通模式將醫患溝通過程分為預備(prepare)、融入(engage)、互動(interact)、教育(educate)、商定(agree)、維系(retain)6個環節。預備是指就診前,患者通過電話、網絡等途徑對醫療機構或醫生進行的初步了解與交流,在該階段患者試圖達到收集醫療機構、醫師信息以及疾病相關知識的目的;融入是指醫患雙方會面后,醫生通過歡迎、自我介紹等方法與患者快速建立聯系,將患者融入到醫療服務過程當中,為后續的信息收集與診斷治療奠定基礎;互動是指醫患關系建立后,醫患雙方圍繞疾病、診斷以及治療等主題進行的互動與交流。在這一過程中,醫生引導患者對自身的病情及關切進行陳述,收集診斷治療需要的信息并對患者進行評估;教育是指醫生對患者關切的回答、對患者認知的糾正以及向患者提供與疾病相關的知識與信息等;商定是指醫生將患者融入到治療決策的制定當中,并通過溝通達到患者對醫囑的遵從;維系是指醫患面對面溝通結束后,患者與醫生的繼續溝通,如對治療結果的反饋等,同時維系也包括醫療機構的健康信息傳播等行為。
上述醫患溝通的6個階段中,預備與維系需要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等媒介開展。預備階段可利用的平臺主要有醫療機構的網站、醫療機構開通的微博、博客等社交媒體平臺等。而維系階段除借助醫療機構的網絡平臺外,還可借助醫護人員個人的微博、博客等平臺開展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融入、互動、商定3個階段在醫患面對面溝通中展開。醫患溝通中的教育階段可在醫患雙方的面對面溝通中部分展開,也可在面對面結束后通過網絡等途徑繼續展開。
與目前國外的醫患溝通模式相比,6S醫患溝通模式拓展了醫患溝通的范圍,突破了溝通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同時,6S醫患溝通模式強調醫患溝通不再僅僅完成信息收集、患者教育、醫患關系建立等目標,而是將提升醫療機構形象、獲得患者忠誠作為醫患溝通的新目標。
6S醫患溝通模式可用于醫患溝通實踐,也可作為醫患溝通教育教學以及醫患溝通研究的框架與指南。
4結語
本文在述評國外現有醫患溝通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了適用于未來我國醫患溝通的6S醫患溝通模式。
6S醫患溝通模式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醫患溝通當中,拓展了醫患溝通的范圍與渠道。同時強調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以便達到提升醫療機構形象、獲得患者忠誠的目的。
未來研究將通過對醫患溝通的實際觀察,進一步對6S醫患溝通模式進行驗證與完善,同時探索適用于每個溝通階段的溝通策略與溝通方法。此外,將中醫醫患溝通中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醫患溝通研究當中,構建融合中、西醫醫患溝通思想與方法的整合醫患溝通模式也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之一。
適用于我國醫患現狀的醫患溝通模式2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體制的轉變、經濟的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傳統的醫患關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挑戰,醫患關系作為一種在醫療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醫生角色與患者角色之間的人際關系也產生了新的動向。
一、醫患關系的現狀與變化
。ㄒ唬、醫患關系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縣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縣級醫院每年發生醫療糾紛一般在6—8例左右,鄉鎮級醫院每年發生醫療糾紛一般在3—5例左右,而賠償的數額縣級醫院一年一般在5—12萬元左右。全縣有50%的醫院出現過患者及其家屬用暴力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的情況;45%的醫院發生過因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糾集多人在醫院內圍攻院長或醫務人員;20%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及其家屬在診療結束后拒絕出院,且不交納住院費用;28%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去世后,其家屬不肯運走而陳尸醫院。隨著醫療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機構規模的擴展、患者就醫人數的增加,發生的醫患糾紛案件逐年上升。2007年以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共發生醫療糾紛22起,其中2007年發生5起,08年6起,09年1—5月份11起?h中醫院一位主治醫師曾被患者家屬踢傷下身,一鄉鎮醫院院長曾被威脅要從樓上摔下去,縣醫院一位兒科醫生被患者家屬圍攻,后不得不請來公安干警保護十余小時,今年我縣桐林鄉一患兒因患“喘息性肺炎”在縣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家屬停尸于醫院搶救室二天,直到公檢法三家出動……。令人擔憂的是,上述事件已不是偶然發生的個別事件,患方向醫務人員施暴的事件在全縣各醫療單位時有發生,表明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警覺,
現階段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患者對醫療診療工作和醫學知識缺乏了解,對醫療診療的效果期望值過高。二是醫療費用自付比例增高,醫療費用與期望療效不相符。三是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四是有些醫院確實存在因醫務人員工作過錯,導致損害患者的事情。五是輿論和媒體的報道有失公允,武斷地確定醫院存在過錯,引起公眾對醫院信譽的質疑。六是有些糾紛的產生完全是患者因經濟利益的驅動。
。ǘ⑨t患關系的變化
1、醫患關系的間接化
醫學高技術的應用,使診療方式正在逐步向自動化、信息化、遙控化發展。醫生更多的是通過儀器設備獲得病人的生理、生化指標等數據或身體部位的圖像攝片,并為自己的診療提供依據,使醫患之間的溝通減少,關系日漸淡化。長此以往,醫患關系將日趨失衡和緊張。
2、醫患交往的經濟化
醫院逐漸成為向社會提供醫療保健和服務的特殊經營者,而廣大患者也成為坦然享受醫療服務的特殊消費者。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也滲透到醫患關系中,醫患關系逐漸成為有償服務的經濟關系,患者對醫療費用的關注度也大大提高。
3、醫患關系調節方式的法制化
隨著患者及其家屬的法律意識增強,廣大患者不再對醫院的過錯保持沉默和諒解,而是采取多種方式甚至法律手段來保護自身權益,如請醫療專家、法律專家作為自己的代言人,以求一個“說法”
4、醫患地位的平等化
醫療事業的發展,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局面將會逐漸被打破。事實上,這幾年患者的自主權倍受關注,從“以病人為中心”到“病人自主選擇醫院、醫生、藥店”,都是一種人本意識的強化,醫患地位的平等化還體現在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權”上,這打破了以往醫療方式,醫療過程由醫生說了算的封閉局面。
二、產生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醫患糾紛的產生,既有醫療體制內的因素,也有醫療體制外的因素;目前學術界認為導致醫患糾紛矛盾的主要是社會、醫方、患者方三大因素。
(一)社會因素
1、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國家醫療衛生經濟政策和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政府對醫療投入不足。許多醫患矛盾的焦點在“錢”上,患者希望少花錢看好病,而醫院為了生存、發展,想方設法增加醫療收入,謀求更多的經濟效益,醫務人員的收入與醫療服務收費掛鉤,各種經濟指標的考核壓力是扭曲醫療行為、加深醫患矛盾的重要因素。
2、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特別是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醫療保險覆蓋面太小,參保群眾的個人自付比例過大,大病后巨額醫療費用與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存在著過大的差距,是醫患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因素。
3、藥品配售型市場結構不完善,物價政策不到位。藥價虛高是配售型市場結構所導致的,也是引起醫藥領域腐敗和加深醫患矛盾的又一重要因素。
4、媒體對醫患矛盾進行不恰當的渲染。部分媒體對醫患矛盾過分渲染炒作,缺乏對醫療工作高風險和局限性的理解,片面地將醫患關系理解成商業流通中的消費行為關系,一些負面報道的失實,嚴重傷害了大多數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積極性,也疏遠了醫患雙方的關系。
5、職業“醫鬧”的出現,使原本緊張的醫患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和尖銳起來了。
6、醫療技術、藥物技術的水平與醫療需求有一定差距。
7、宣傳、教育的意識形態的反思。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等等。
8、社會福利事業的國際差距大,社會財政整體醫療投入的不足等。
。ǘ┽t方因素
1、法制觀念淡薄,職業道德水平不高,部分醫務人員法制觀念淡薄,缺少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掌握,病歷書寫及相關醫療文書的記錄不重視,自身行為不規范,不尊重病人的人格尊嚴、價值以及應該享有的選擇權、知情權,參與權等權力。職業道德感不強,醫療服務中的欺詐行為、“紅包”、“回扣”問題,也是引起醫患矛盾的一個方面。
2、缺乏正確的溝通技巧。良好的溝通技巧可增強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和依賴性,即使醫療過程中或結果不是很理想,病人也容易理解。反之,就醫過程中醫生與病人沒有進行充分和準確的溝通,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極易引發醫患矛盾。
3、舉證倒置、過分謹慎行醫。為了防范醫療糾紛,部分醫生過分謹慎行醫,如履薄冰,怕醫療糾紛,從而過分檢查、過分用藥、過分治療,加重了病人的負擔,最后有的還是出現差錯,就更加謹慎、更加小心,如此不良循環,最終導致醫患關系的緊張再緊張。
4、醫療技術水平不高,誤診、漏診、治療效果不理想,甚至發生差錯事故是導致醫患糾紛的直接原因。
5、息事寧人,助長了“醫鬧”的產生與發展。一但發生醫療糾紛,院方為求平安,政府為保和諧,即便院方無過錯,也不得不給予患方適當經濟補償,從而助長了患方“醫鬧”風氣的日盛。
6、醫方因素還醫院管理科學的不發達,醫院管理制度的時代局限性,醫院管理者的整體素質的高低不齊等。
。ㄈ┗挤揭蛩
1、患者對健康的過高期望與醫學常識相對缺乏的矛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對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和治療效果抱有很高的期望。實際上,就醫療工作而言,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有一個過程。而每個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個體差異,也會直接影響著病情的變化和治療效果。再加上有些疾病是無法預測和治愈的,現代醫療技術還未能達到萬無一失的境界。但是患者有時就不能理解,看好病是應該的,看不好就一定是醫方的責任。無視醫療工作是高技術、高風險和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一門科學。
2、患方對醫方過高的期望值與有限的經濟承受能力之間的矛盾;颊邅砭歪t時是懷著對醫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病效果不理想,就誤以為醫方沒有盡心盡職,就要求醫方承擔責任。特別是病情惡化或死亡時,患方在精神上和經濟上難以承受這巨大壓力,患方會因“人財兩空”而遷怒于醫方,甚至引發暴力事件,使醫方蒙受委屈和損失。也有個別的患者素質太差,總想著少花錢看好病,甚至想看完病后再從醫院撈一筆,惡意敲詐醫方,以獲取不正當利益。
3、患者的維權意識、參與意識增強與法治意識淡漠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對整個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檢查、診斷、治療、用藥、手術方案及收費情況要求醫方及時告知,要求參與對病情診治方案的選擇和決定。當患者感到自己的尊嚴和權利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保障時,極易誘發醫患矛盾。而當矛盾發生后,患方常認為通過法律途徑不能使自己的權利得到足夠的維護,繼而采取非理性的維權行為。更有甚者,明知無理,也要通過“醫鬧”來脅迫醫方讓步。
4、國民素質,整體患者的科學水準、道德水準的提升落后。
三、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對策
醫患溝通需要政府、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
。ㄒ唬、政府承擔公共衛生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的責任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
加快衛生事業發展,努力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根本措施。應該看到,當前衛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眾越來越高的衛生健康需求與該水平醫療服務的供應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集中的表現就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而醫患關系不和諧,醫患矛盾、醫患糾紛、甚至醫患沖突,是這一矛盾的具體體現。盡管目前絕大多數的醫療機構都是公立醫院,但是相當多醫院的正常運行主要靠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收取的費用,醫院設備購置、規模擴大靠收費的積累,醫療服務收入由醫院自行支配。這種機制的直接后果是醫院過分注重經濟收入,而忽視群眾利益。這也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就必須研究如何完善醫院的運行機制,維護醫院的公益性質,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ǘ、加強醫院內部管理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保障。
1、實施客戶關系管理,強化質量管理
在市場經濟時代,病人是醫院工作的中心,作為醫院服務的對象,病人是醫院利潤的最終來源,擁有病人是醫院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與病人建立長久而穩定的關系,就需重視病人的利益,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就醫行為,給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設法滿足其需求。
改善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的管理機制,和醫患關系的改進具有共同的基礎:企業要以客戶為中心,而醫患關系的改進也需以病人為中心,企業需要重視客戶利益,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出發點,醫患關系的改進也必須重視病人利益,給病人讓度價值,千方百計滿足病人需求。企業通過為客戶提供快速、周到、優質的服務來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戶,達到企業利潤最大,改進醫患關系也是為了達到吸引和保持更多病人的目的,實現醫院的價值。
改進醫患關系的同時,應狠抓醫療質量。要切實把好“三關”,一是人才建設關,大力培養和引進有用人才,負擔科技興院的重任;二是?平ㄔO關,抓重點、揚特色,努力抓好?平ㄔO;三是科研項目關,加大科技投入,鼓勵新技術開發,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缺陷。
2、對醫療隊伍進行教育和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1)、轉化醫護人員治病觀念
一些醫護人員把病人當作“零件損壞的機器”,只注重治病,不注意待人。尤其是隨著臨床專業分工越來越細,醫者對人體越來越小的局部進行越來越深的研究以及越來越專的診斷與治療,而對于全部整體的人的注意力卻逐漸減少,這就在醫者思想上不由自主的積淀了“看病只是對付病人某塊組織物”的意識。醫護人員的頭腦中整天充滿著各種影像、圖示、波形和數據,而患者那種被疾病所折磨的痛苦形象卻逐漸模糊不清,淡忘了對于病人作為人所應付出的情感關懷與人文關懷。這種情感“物化”現象,對改善醫患關系極為不利,醫療服務模式必須實行“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
在醫療服務走向市場的今天,尊重患者的合法權利已成為醫院在醫療市場競爭中的必須條件。特別是隨著我國法律建設的不斷加強和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尊重患者的合法權益問題成為醫護人員不可回避的問題。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已把患者的合法權利變成了若干具體的法律條文,如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權等等。這相對于以往患者的病歷保密,不允許病人翻閱病歷等老規矩來說,是醫護人員一時還難以適應的。因此,醫院必須在組織學習這些法律條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積極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2)、強化服務意識,實施病人滿意工程
充分認識到醫療服務作為一種有別于其他服務行業的特殊性服務,同樣要遵循市場規律。人們對健康的關注,是人們對醫學也有了更為廣泛和全面的了解,觀念文化和政治上的種種變化,使得今天的許多患者已不再是逆來順受的被動方,他們能夠在醫療過程中提出更多自己的見解并做出自己的理性決定。維系醫療服務和醫患關系的,已不僅僅是醫生的醫療技術和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超越技術、經濟的尊重的服務。因此,把患者作為醫療服務、醫患關系的中心成為健康領域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真正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以病人滿意為工作準則和行為準則。
。ㄈ┗颊叩睦斫夂桶菔菢嫿ê椭C醫患關系的關鍵
良好的醫患關系的建立,除了政府部門、醫院管理層、醫療隊伍的努力之外,患者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許多醫療糾紛的發生都是由于患者對于醫療服務行業的特殊性了解不足,對醫院寄予不恰當的依賴,對醫療效果抱有過高的期望,一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而產生焦躁甚至憤怒心理,導致不理智行為而造成的。
1、讓患者充分了解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主動影響和降低患者的期望值
首先,醫學本身具有高風險性和探索性,現代醫學還有許多未觸及的領域,還有許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的疑難問題,醫療技術的局限客觀的存在著。加上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術也存在差異,即使在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內外一致承認醫療確診率僅為百分之七十,各種急癥搶救的成功率也只在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之間。進醫院不等于進保險箱,醫生并不是包醫百病的神仙,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不能違背。其次,就醫是一種特殊的消費行為,醫生看病是一個復雜的高智能過程,除了專業的知識,還必須有一套嚴謹的就醫程序來作為保證。醫院的規章制度、運行秩序是經過科學的提煉和總結制定出來的,不能為方便某個人而破例。再者,醫護人員作為普通人的一員,也具有大眾所具備的七情六欲,過失與缺點,不能苛求醫護人員時時刻刻的表現都完美無缺。只有讓患者對以上三個方面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患者的期望值才能有所下降。
期望值作為患者個人主體的主觀愿望,醫院不能運用硬性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只能夠盡自己所能引導患者建立正確合理的期望值。醫院可以與廣大群眾建立互動關系,向社會闡述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和非人力因素,讓群眾了解醫院及醫護人員的難處,解答例如藥品費用為何居高不下等大眾最為關注的問題,取得廣大患者的理解與支持。同時,可以開展各種醫療咨詢活動,讓醫護人員走向社會,把各種基本的醫療知識、醫療過程傳輸給普通民眾,自然有助于醫院開展工作。
2、對于患者的知情同意權予以尊重并使之充分享有
醫院醫療服務過程的透明化操作是降低患者期望值最有效的方法。以往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的不信任,懷疑其“開大處方”、“賺黑心錢”等,皆因服務過程不透明產生。醫院可以采取類似其他一般性服務行業的個性化服務體系,如對同一種病癥,可向患者提供不同的處方,由患者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心理緊張程度決定采取哪種治療方案,這樣,醫藥費用高低,治療周期長短,都由患者自主選擇,降低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依賴性,也就減少了醫患關系緊張的可能性。
要建立新型醫患關系,作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主體的醫院應付出更多的努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實際行動取得社會及大眾的理解與支持,尋求自身的完善與發展。
【適用于我國醫患現狀的醫患溝通模式】相關文章:
醫患溝通案例08-20
分析臨床醫學醫患溝通的現狀論文12-10
開設醫患溝通課程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價值研究論文06-20
醫患關系調查報告01-16
當代醫患關系哲學思考論文06-24
淺談樹立“病人至上”做好醫患溝通11-05
醫院醫患關系預警指標體系構建09-21
高職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論文06-23
醫患事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分析11-08
淺議醫患事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