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言文學畢業論文-主位化及相關的認知解釋
【作 者】余光武
【作者簡介】作者單位:徐州師范大學,徐州 221116
【內容提要】為了促使表達更易為聽話人接受,說話人往往要選擇1個最佳的主位結構,這就牽涉到了對孤立句結構的調整。這個調整過程就是主位化(thematization)。本文在考察漢語語境句各種主位化情況的基礎上,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對這些情況作出統1解釋,得出1個主位化過程圖。易位句的存在也可以從幾乎同前面相反的角度支持我們的解釋。最后,文章還將討論主位化理論的應用價值。
【摘 要 題】語言學
【關 鍵 詞】主位化/信息/認知心理/語用原則
【正 文】
1 引言
首先要說明的是,本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概念定義來源于布拉格學派的句子功能觀,即把句子作為交際工具進行考察,認為絕大多數句子包含兩個基本的內容成分:1個是敘述的基礎,我們可以從語境或情景中知道,是主位;另1個是敘述的核心,它為敘述的基礎提供新的事實,是述位。(錢軍 1998:290)
主位作為句子敘述的基礎,具有很大的語篇意義。1般來說,主位為緊接其后的述位規定了敘述的范圍。在語篇的發展中,選擇好各句的主位對表達有很大影響。為了促使表達更易為聽話人接受,說話人往往要選擇1個最佳的主位結構,這里就牽涉到了對孤立句結構的調整。這個調整過程實際上就是1個主位化(thematization)過程。句子分為具體句和抽象句。抽象句指句子的抽象結構模式,具體句指具體的詞語填入結構模式以后得到的1個個具體的句例。具體句又可分成孤立句和語境句兩種。語境句指跟1定語境或某種現實相聯系的句子,它以動態面貌出現,是在言語表達中實際使用著的句子。孤立句指脫離語境跟現實不相聯系的句子,它以靜態面貌出現。我們認為語境句和孤立句的區別1是有無語境,2是語用規則作用與否。由于語用規則的作用,孤立句走向語境句就得作相應的句內調整,從而達到符合交際要求的目的。(范曉 1996:369)
Perfetti & Goldman(1974)認為,所謂主位化,就是指1個所指對象得以作為話語的中心主語被描述的1種話語過程。據Brown & Yule(1983:128)的介紹,Halliday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1次系統語法研討會上舉例說明了改變主位結構對語篇表達效果的影響。Brown & Yule(1983:133)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研究主位與話語表達之間的關系。他們根據Danes的研究,歸納出主位的兩個主要話語功能:A. 反連內接在前面的話語上以便保持1種連貫的視角;B. 作為進1步展開話語的出發點。
應該說,Brown & Yule對主位的話語或者功能的討論具體而深刻,他們的缺陷是對主位化的內在驅動力認識不夠深刻,因而沒能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
國內學者對主位研究得較多,但對主位化的研究幾近空白?梢哉f,前者只是1種靜態研究,后者則是對主位結構功能的1種動態觀照。相比之下,對主位化的過程及其使因探討才能從本質上把握主位對語篇生成和語篇理解的價值。
2 主位化的各種情況
說到主位,1般都要想到另外兩個與它緊密相聯的概念:主語(subject)和話題(topic)。關于主位和主語的區別論者甚多,但學術界目前仍未形成共識。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的很多爭論都是因為對兩個概念的定位不準確所致。如果我們堅持認為主語是句法層面上的東西,主位是語篇層面(也可以說是語用層面)上的東西,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就會很清楚。由于具體的論述不是本文的關心所在,因此不再贅述。
話題到底是句法成分還是語用成分,學術界也有爭議。(史有為 1995,徐杰 2003)我們認為,話題本質上也是1個語用層面上的概念。所以,引進主位/述位這對概念后,完全可以將話題研究納入主位結構研究的框架之內。(具體論證,參看本文第3節)
那么,所謂的話題化也就可以合乎情理的被認為是主位化的1種。簡單地說,我們關于主位化的解釋也適用于解釋話題化。關于話題化及其相關的句法過程,學者們已有研究(袁毓林 1996,李大勤 2001),所以我們主要從語用和認知的角度來討論主位化,當然,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種句法移位。在解釋之前,有必要先對漢語主位化的各種情況作出描寫。
按Halliday(1994:52—54)的觀點,1個完全的句子主位應包括3個部分,即話題主位(topical theme)、篇章主位(textual theme)和人際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1般來說,1個句子的主位除了1些表示實體(entity)信息的成分(話題主位),還有位于他們前后的1些非實體性成分,如情態成分(人際主位)、篇章連接成分(篇章主位)等,同樣在信息結構中扮演各不相同的角色。所以,在討論主位化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話題主位,還要考慮篇章主位和人際主位。
1般而言,主位大都是小句最左邊的成分,而這個成分在陳述句中常常與語法主語重合。所以,語法主語又稱為無標記主位。(Halliday l994: 52—54)如果句子只有無標記主位,主位化過程就不明顯。但是,在語言事實中,句子最左邊的構成成分并不總是語法主語,比如有時可以看作是句子主動詞后的賓語移位。例如:
①a. 那件事,/我請小王去辦。b. /你就不用再費心了。
②a. 這點辛苦/算什么?! b. 天大的苦/我們都能吃得下。c. 天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克服。
在這幾個例子中,例①兩個小句的主位從句法的角度來說都可以看作句末動詞的賓語。在語篇環境下,賓語前移充當句子的主位,這種前移就是主位化。②的后兩個小句和①類似,但又稍有區別:①a如果將“那件事”放到“辦”的后面,句義基本不變,表達效用雖有差別,但沒有什么大問題,但①b, ②b, ②c的主位如移至句末動詞的后面,則表達上就出現了問題,讓人難以接受。這種情況進1步說明主位化并不是單純的句法移位問題。具體解釋放在下文。
除了話題主位存在著主位化現象,還有其他的1些主位化情況。其中較常見的就是副詞或狀語可以放在語法主語的前面。例如:
③這時,/小姐跑過來說了1句“好東西不會便宜的”……
半年多以后,/我把這套西裝拿過來穿……
不過1年多過去了,/這套西裝仍是我最喜歡的1套。(《漢語高級口語〈下〉》,北大版,P40)
這里摘引的是1篇文章中的某1段話里的幾個不連續小句,它們都是將時間狀語放在句子的最左邊,我們也把它看作是1種主位化。經歷了這樣的主位化之后,句子中的先行部分和接續句陳述的內容之間的直接連接,就體現為時間狀語表達的先后順序及邏輯因果或承接的關系。Brown et al. (1983:131)還從1本旅行手冊摘引了1些例句,發現地點狀語主位化的情況。
1般而言,句子的主位成分既是句子敘述的基礎,同時也可以說是“小句所關心的內容”。(Halliday 1994: 38)話題主位有此屬性,時間或地點性主位成分應當也有此屬性,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句子的區別:
④今天也許種樹。
⑤種樹的活動就安排在今天進行。
⑥在公共汽車上抓住了3個小偷。
⑦3個小偷在公共汽車上被抓住了。
④談論的是“今天”將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句子關心的內容是“今天”。⑤不同,它要談論的對象顯然是“種樹的活動”。換句話說,④這個句子敘述的基礎和起點是“今天”,⑤則是“種樹的活動”。同理,⑥敘述的基礎和起點是“在公共汽車上”,⑦則是“3個小偷”。所以,句子中被主位化了的成分,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句子所談論的東西”,不管這個成分是不是語法主語。
同時,我們應該注意,還有另外1類語言成分常常被主位化,但是構成語篇結構的方式卻不盡相同。這類成分有的是狀語性的,有的是所謂的獨立成分,更確切地說,是插入語。它們有的屬于篇章主位成分,有的屬于人際主位成分,也有人將其稱為“元語言評述語”(Brown et al. 1983: 132)。這些成分大都是說話人用來具體說明他所說的這些話應該被怎樣看待和他自己對此的主觀態度的。例如:
⑧說實在的,最近你們的1些公益廣告拍得不錯,對社會風氣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漢語高級口語〈上〉》,北大版,以下簡稱HK, P145)
⑨顯而易見,這1問題關系到黨的自身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業,不可小視。(《人民日報》2002—02)
⑩總之,在管約論時期,參數設置沒有明確的限制,遍布句法的各個方面,所設的參數也沒有顯性的依據。(程工,《語言共性論》)
例⑧里“說實在的”主要用來指明受話人如何在他的記憶中“標記”談話內容;例⑨里的“顯而易見”表明說話人對其所說的話充滿信心;而例⑩里的“總之”則是說話人用來評說他準備說的話的結構(表示總結)。
[NextPage]
可以看出,這些主位化的“元語言評述語”不會和說話人所要表達的命題內容結為1體,它只是在某些情況下給聽話人1些指示,“用以說明受話人應該建造的心理表象的類型和結構”。(Brown et al. 1983: 133)所以,又有人稱其為“語用標記語”,認為它們沒有真值條件意義,以說話人為取向,表達的是說話人的主觀判斷。(馮光武2004)當然,有時也可用來說明語篇內務部分內容的關系(如“更重要的是”表達的就是強勢遞進關系),有時還可用來傳信。(張伯江 1997,張成福、余光武 2003)真實文本中,插入語的位置靈活,它們在小句不同位置所產生的表達效果暫時還很難作出判斷。
綜上所述,主位化是1種復雜的語用過程,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據我們觀察,這些不同的主位化情況其實可以找到1個統1的解釋,即它們都是由人的認知心理特點決定的。
3 主位化的認知心理解釋
Baker(1985)指出,語言唯1真正不變的性質跟語言的用途(信息交流)有關,它跟任何特定的結構完全無關。在同1種語言系統的演變過程中或者在任何時候的幾種語言系統之間,無論我們在詞匯或者句法中觀察到什么樣的差異,語言的基本功能(傳遞信息)不變。事實上,功能句子觀理論之所以將句子分為主位和述位兩個部分,著眼點就是句子的信息交際功能。
基于這種看法,很多學者都從信息系統的角度來研究自然語言的句子結構。所謂信息系統就是把語段組織成為信息單位(information unit)的系統。(Halliday & Hasan 1976: 325)信息單位,就是指交流、傳遞信息的基本成分。而這里所謂的信息簡單地說就是指言語活動過程中已知信息與新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知信息指言語活動中已經出現過的或者從語境中可以推斷得知的信息。新信息指言語活動中尚未出現或者根據語境難以斷定的成分?梢哉f,信息系統就是已知信息與新信息相互作用、構成信息單位的系統。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已知信息/新信息1般都是就聽話人而言的,但這里的問題是,話是說話人說的?梢韵胂螅f話人說話時已經先斷定哪些信息對聽話人而言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新信息。說話人斷定的依據可以是已有的談話內容,也可以是對聽話人知識背景的了解。這種斷定往往是有效的;即使無效,聽話人的反映也會促使說話人及時調整自己的話語。那么,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已知信息對言語理解的作用不僅表現在策略運用上,而且還表現在信息整合上。新輸入的言語信息要與記憶中貯存的相關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有關的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記憶中的有關信息,就不能或難于實現言語的理解。Bransford和Johnson1972年曾做了1個實驗,他們將洗衣服的過程用1段隱晦的文字表達,結果幾乎所有的被試都感到這段話難以理解。但是,給這段文字材料加上“洗衣服”的標題后,就變得易于理解也易于記住了。原因就在于“洗衣服”這個標題激活了記憶中的相關知識,使這段文字所傳達的信息與已貯存的有關信息得以實現整合,從而達到理解或能夠準確理解。(王甦、汪安圣1992:353)在言語理解中,附加的有關言語信息,如標題等,可起到有利的作用,相應的圖畫、示意圖等也是這樣。它們都表明語境或上下文對言語理解的重要作用。
可見,已知信息在言語理解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按Haviland和Clark的設想,所有的句子都由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組成。人們將已知信息用作通向記憶中的有關部分的地址,再將句子中的新信息與已知信息聯系起來,從而達到理解,這就是“已知信息—新信息策略”(Given-New Strategy)。(王甦、汪安圣1992:354)
將這個理論用于主位結構分析就可以得出,通常情況下,作為敘述基礎的主位傳達的是已知信息,述位傳達的自然就是新信息。這種信息布局是由人的認知心理特點決定的。例如:
(11)a在某個地方,有1只獅子,/不知是從動物園跑出來的,還是從某地遷徙來的。b這頭獅子的出沒/對周圍居民的生命構成了威脅。(HK下—140)
(12)a最近有1位倫理學家/在電視上講:我們養豬可以理解為我們與豬的代表簽定了1份合約——你給我們1點兒肉,我們養你。b之所以出現這種討論,/是因為據說最近有個國家制定了1項強制執行的法律:“牲畜權利法”。(HK下—140)
例(11)的a句為b句提供了理解基礎,體現在b句的主位“這頭獅子的出沒”就是對a句內容的復述,有了這個敘述的基礎所提供的已知信息,理解b句便成了很容易的事。例(12)的b的主位是1個小句,這個小句實際上就是對a句內容的概括,所以是已知信息,以它為基礎理解b句也沒有任何困難。
根據人們的這種認知特點,Leech(1983: 15—17)認為實際語言交際中1般要遵循“人際修辭”(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辭”(textual rhetoric)兩類語用原則。其中,篇章修辭又包括可處理原則、簡練原則和表達力原則等。所謂的可處理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語言表達應該選擇有利于信息處理的結構式,如遵循焦點在尾的準則(end-focus maxim)、重心在尾的準則(end-weight maxim)和轄域在尾的準則(end-scope maxim),而簡練原則就是要求可以省略的字眼盡量省略,從而達到突出重要信息的目的。這兩條語用原則在實際語言運用中都各有體現。
我們認為,主位化實際上就是可處理原則作用的結果。由于要遵循焦點在尾的準則和重心在尾的準則,所以我們往往選擇將表達已知信息的語言成分放在句首,表達新信息的語言成分放在句子的后面,這個過程就是主位化的過程。當然,主位化的具體操作過程很復雜,有時須要移動某些成分到句首,有時句子本身的句首成分就是已知信息,不須要再移動什么。例如:
(13)a此外,要學好語言。b不僅本國語言i/要學好i, c外語j/也要學好j. (HK下—152)
(14)這種“拐彎抹角、意在言外”的委婉,有時候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HK下—106)
例(13)b里的“本國語言”和c里的“外語”是主位,它們都可以看作已知信息,因為它們和a里的“語言”實際上是上、下位的語義關系,而孤立句中它的位置在“學好”的后面,作賓語。
上面還提到1條語用原則:簡練原則。運用這條原則可以解釋1些所謂的“漢語式主題句”的出現原因。例如:①
(15)那場大火,幸虧消防隊來得及時。
(16)那種豆子,1斤310塊錢。
這兩個句子,逗號前的成分是主題,后面的成分是述題(述位),這沒有問題。但它們的主題從何而來呢?有些學者認為它們是基礎生成的,并以此來反對“移位說”。其實,基礎生成說也好,移位說也好,它們立論的前提都錯了,即將主題看作1種句法成分。我們認為,這樣的主題句其實是簡練原則作用的結果。簡練原則要求說話時(包括寫文章)可以省略的字眼盡量省略,從而達到突出重要信息的目的。而漢語式主題句的1個重要特點就是主題分明,1下子就可以識別,這正是說話者追求的效果。因為主題分明,所以接下來評述或說明主題的述題也就可以相對簡潔,只表達1些關鍵信息,省去1些聽說雙方都知道的或聽話人能推斷出的信息。比如例(15)(16)的孤立句也可能是:
(15)’幸虧消防隊來得及時(滅了)那場大火,否則……
(16)’那種豆子(的價錢是)1斤310塊錢。
事實上,像例(13)(14)這樣的句子是簡練原則作用的極端例句。在實際語料中,這樣的句子并不多見。
其實,學者們所提出的1些主題特征都具有語用的色彩。例如Li & Thompson(1984)指出主題有下列1般特征:1)主題所指的事物必須是有定的;2)主題同句中的動詞無任何選擇關系;3)動詞決定主語而不決定主題;4)主題是“注意的中心”;5)跟主語和動詞間的關系相比,主題和述題間的關系要松散得多;6)主題總是居句首位置;7)主題在反身、被動、同等名詞組刪略、系列動詞、祈使等語法過程中不起作用,主題在句法上不依附于句子的其他部分。
按本文分析,主題是主位結構中的概念成分,是話題主位,是主位核。主位作為敘述的基礎內在地要求主題就是敘述的基礎?商幚碓瓌t要求敘述的基礎最好是已知信息,因而要求主題“有定”。按現在的句法理論,句子中的所有有語音形式的NP都必須有自己的格身份,這種格身份可由動詞或介詞賦予。上述特征2)表明,主題無法從動詞那里獲得格,當然也很少有介詞賦格給它,沒有格的主題沒有句法地位,只能是語用成分,特征5、7)也證明了這1點。特征4)讓我們想起Halliday(1994:37)對主位的定義:“主位是小句所關心的內容”。2者的相似不是偶然的,說明主題其實就是主位里的概念成分,這條特征和特征6)都表明,主題是由交際的要求決定的,而交際要求本質上就是1種語用要求。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1,主題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話題主位,是主位里的概念成分,具有主位核的地位,因而完全可以在主位結構研究的框架內得到描寫和解釋;第2,主題本質上是1種語用成分,主位化過程的動力是語用原則,而非句法操作。
現在,我們可以設想主位化存在這樣1個過程:假設說話人所說的話在進入交際環境(語境)之前確實有1個孤立句階段,然后在交際需要的情況下,由于“已知信息—新信息策略”的作用,必須對進入語境的句子進行調整,調整時主要遵循可處理原則和簡練原則這兩條語用原則。具體過程可用圖示如下:
孤立句 交際需要 語境
語用原則(主位化) 語境句
這里還有必要提到漢語里1類特殊的句子——易位句。我們前面介紹的“已知信息—新信息策略”實際上就證明了作為敘述的基礎和起點的主位出現在句首是由人的認知心理特點所內在決定的。但是,在漢語口語里,卻經常能夠見到1種所謂的“易位”現象。漢語中的易位句的類型很多,問題也很復雜(參閱陸儉明 1980,張伯江、方梅 1996:52—70),我們這里只關注和主位有關的易位句。
“易位”這個術語本身就已經表明,我們認為易位是口語里出現的1種特殊的語言現象,
[1]
【語言文學畢業論文-主位化及相關的認知解釋】相關文章:
語言文學畢業論文11-03
畢業論文寫作相關要求03-15
語言文學畢業論文15篇11-03
論刑法解釋中的利益相關性06-04
畢業論文答辯相關問題處理04-24
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秘書的說話藝術08-08
自動化專業畢業論文04-25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提綱的范文04-13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致謝模板04-22
漢語言文學本科函授畢業論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