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結構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國際公共產品
摘要:結構建構主義認為,在國際公共產品中,其成員的作用可以分為物質分工與社會身份,成員對其身份的建構基本上決定了他們在國際公共產品供應過程中的行為趨向與利益選擇,而身份建構又深刻影響著他們對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態度。
關鍵詞:結構建構主義;國際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本來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的是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至于國際公共產品,一般來說,是指其收益和成本超越一個國家乃至超越一個時代的公共產品,其總共包含三個條件:根據國家或者國家集團來劃分收益與成本;受益范圍遠超一國甚至涵蓋世界;受益效果可以延至后代,亦或是在不妨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倌壳,比較公認的全球公共產品有全球范圍內的安全與和平、尊重主權、尊重人權、穩定有效的國際金融和貿易體系等等。
對于國際公共產品,基本上每個學科都會從自身的視角出發,對其有一番獨到的審視與分析,國際關系學也是如此。在冷戰后比較流行的國際關系理論中,新自由制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都承認物質主義,但是都不接受觀念具有實質性影響這一觀點。國際體系結構是新現實主義最基本的概念,而其含義指的就是在國際體系下國家物質力量是如何分配的。至于新自由制度主義,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往往被認為是非物質的,但能否提供足夠的物質回報仍是其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結構主義則接受物質概念確實是客觀存在的觀點,但反對物質是行為的唯一解釋,其認為文化情境和觀念建構了權力這一概念,權力的分配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利益的分配,而利益則很大程度上又可以被看成是由觀念所建構。美國著名學者亞歷山大・溫特則進一步提出結構建構主義,它不反對客觀世界對施動者有著實質性作用的觀點,但同時也強調觀念和心理活動對施動者的影響。因此,結構建構主義在本體論上是一種弱式的物質主義。
結構建構主義認為,由于施動者是置身于某種真實的“結構”之下并且在物質化的現實世界中的確發揮了真實的“作用”,因此物質分工是真實存在的,但是,要重現或者內化物質上的分工,則完全是理念世界或者說是觀念世界上的問題。
、谖镔|分工指的是成員國在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與消費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有提供者、消費者、搭便車者等等,而社會身份則指的是對這些物質分工的認知。然而,施動者對其社會身份的認知經常不同于物質主義所強調的“實質情況”,不同施動者對同一問題對象的認知經常彼此矛盾。在結構建構主義的視角下,國際公共產品因行為體彼此之間存在著觀念上的不一致和認知差異,往往會由此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該理論認為,國際成員對國際公共產品的作用可分為社會身份與角色身份,它們來自于行為者對彼此之間關系的認知,這種認知經常不同于客觀事實上的分工,因而各成員所實際發揮的作用和影響被曲解是極有可能的,這種曲解使各成員在國際公共產品的互動變得更加復雜。
綜上所述,正是由于在觀念世界上的角色身份(或曰社會身份)來自于行為體彼此之間的關系認知,此種認知又往往與物質分工有所不同,使行為體相互之間都有著被曲解的可能性。因此,在國際公共產品這一領域上,往往會產生各種矛盾和沖突,成員國之間需要加強互相理解和思想交流。
參考文獻:
[1] 吳志成 李金潼“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中國視角與實踐”,《政治學研究》,2014年第5期
[2] 張嘉明“結構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區域公共產品”,《行政論壇》,2015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