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經濟發展論文
1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1.1科學技術使機器體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機器系統在十九世紀機器使用的初期由傳動機、發動機、工具機或工作機三個部分組成。電子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作為機器的一個部分進入機器體系,為傳統的機器系統增加了自動控制和調節裝置,將機器大生產轉變為全盤自動化的大生產。生產的全盤自動化能夠用機器操縱機器,還可以使人類能夠用機器制造機器。機器代替了一部份人腦的功能,而且也代替了人繁重的體力勞動,讓人們有更多的精力與智慧參與更多的創造性勞動。國外有人統計:物化在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比在機械化初期為9∶1;在中等機械化水平時為6∶4;而在高度機械化時為1∶9。
1.2科學技術使勞動對象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工合成材料正在向多品種、料正以每年約5%的速度增長;還可以使人類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探索,F寸的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全世界已知的有800多萬種,并且每年在以25萬種的速度持續上升,特別是像新型合金材料、非晶態金屬、超導金屬材料等,其獨特良好的性能,令勞動對象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2科學技術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力
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系統中各個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相互聯系的形式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結構。英國的配第1691年初步提出了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并使用了商業、農業和工業的概念。新西蘭的費舍爾1935年第一次明確使用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概念用來分析產業結構。此后,克拉克對三次產業的內涵作了明確的界定,認為第一產業即指農業,包括所有的畜牧業;第二產業即指工業;第三產業又稱服務行業,主要包括建筑業、運輸業、通訊業、商業、金融業以及國防和行政管理部門,還包括私人家庭服務等。產業還可以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此外,西方學術界還有朝陽產業(或新興產業)與夕陽產業(或傳統產業)的劃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經濟增長的基礎,而科學技術則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力。
2.1科學技術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勞動力轉移,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上升,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這是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得出的。生產領域所需勞動力在生產規模不變時,與技術成反比,勞動力漸漸從技術進步的部門中游離出來,然后向需求上升的新興產業和服務部門轉移,這樣一來就使產業重心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進而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歐美一些國家逐漸由農業占主導的產業結構轉變為輕紡工業占主導的產業結構;19世紀下半葉,以電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不僅使歐美一些國家原有的采礦、鋼鐵業加速發展,同時形成了電力、電器、石油、化工、汽車、飛機等一系列新興產業。20世紀中葉以來,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革命,使第一產業在國民收入中的相對比重趨于減少,使第二產業在國民收入中的相對比重在逐漸下降,而第三產業則在國民收入中的相對比重快速發展。
2.2科學技術使相對成本發生變化,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相對成本是從供給方面對產業結構變動發生影響的因素,是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的綜合比較利益的指標。相對成本較高的產業,很有可能在相對國民收入方面不占優勢,不能吸引資源向該部門流動,該產業部門也無法得以快速擴大。雖然影響相對成本的因素很多,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技術進步。科技技術進步提高了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投入質量,提供了新的生產方法和新的生產工具,致使生產成本顯著降低和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各產業相對成本由于各產業部門技術進步的速度不同也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產業部門之間“生產率上升率不均等”的現象。也是這種生產率上升率的差異,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變動及其高級化。世界產業結構中的支柱產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由重化工業、農業、高加工工業、輕紡工業轉化為技術密集型產業。
【科學技術經濟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科學技術論文模板03-23
計算機科學技術論文開題報告03-28
最新計算機科學技術教學論文01-05
教學中的計算機科學技術論文02-23
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03-11
農業經濟發展分析論文02-18
對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分析的論文03-04
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論文03-13
公路運輸經濟發展思考論文02-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