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創新環境的建設
【論文關鍵詞】創新 創新能力 策略
【論文摘要】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應體現為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潛在能力的培養。創新環境的建設不僅是營造有利于新思想、新知識出現的環境,還應當建設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強調實踐是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的尺度標準。
創新環境是指客觀存在于時間和空間的物質、能量、信息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情景。創新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研究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創新環境的建設不僅僅是有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盡量改善的科研條件,重要的是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給予他們一塊耕耘的園地,讓他們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有自己的見解,對新思路、新技術的發明有自己的選擇,逐步形成積極發現問題、探求知識、追求創新的意識,具備改變自己和環境的應變能力以及善于把握機會的能力。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不僅能了解本領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專業水平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啟迪研究生的思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欲望。
一 創新理念是建設創新環境的策略
研究生與本科生教育從目標、要求到環境都有很大的不同。本科教育以“教學為本”,以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主要任務,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目的。研究生培養分為課程學習和論文研究兩個階段。從本質上來說,研究生教育更應是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其次,從人才觀方面來講,舊的人才觀強調知識的積累,片面強調記憶的功能,極力推崇博覽群書,忽略知識的運用,從根本上忽略了個人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研究生教育應當有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只是最大限度地增長知識,而且是要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掌握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本領。
沒有創新理念的支撐,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環境的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盡管研究生已經具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但是由于現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環境的影響,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相對薄弱,缺乏對學科前沿的把握,對學習環境、特別是營造自己的學習環境還不熟悉。大部分研究生習慣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現成的知識而很少去開拓創造新的領域,如果不強調研究生創新理念的教育,不注重對創新意識、創新方法和創新素質的培養,將直接導致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下降。
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教育技術理論逐漸發展成熟,初步建立了教學設計理論框架,逐步形成了基于“學”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完成了從單純媒體研究向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研究的過渡,形成了以網絡為中心的多種媒體相結合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因此,研究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能力與工作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要。真正實現掌握堅實的教育技術學科的有關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和必要的實驗技能;具有從事教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教學設計、開發、利用、和評價工作的能力。
二 營造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
營造有利于新思想、新知識出現的環境,對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至關重要。一方面學校應多給學生以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另一方面研究生自己也要在現實環境中積極組織各種各樣的學術活動,主動聯系自己的導師、任課教師,經常撰寫本專業學術論文和科普文章,積極申報科研項目、創新論文、優秀論文,F在很多學校都開展了研究生教育創新、研究生創新實驗基地等建設項目,為研究生的自行設計,自由探索,自己動手,自主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還有的學校設立了研究生短期出國訪學及參加國際會議資助基金,為促進研究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了解各學科領域研究的前沿問題,學習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開拓視野,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創造了新的環境。這種環境已經突破了國家地域的界限,開始形成一種思想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研究生教育新模式。
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教育技術中心要求研究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設計和提出了“六個一”的培養方案:負責編導、制作完成一部教材和多媒體教材;全程參與一門網絡課程的開發制作;赴國內有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院校見學一個月,并完成見學報告;參加一項科研課題的研究或一部專著教材的編寫;獨立組織和主持一次教學或學術研究活動;在核心期刊或外文期刊發表一篇以上學術論文。這樣的培養方案不僅有具體的培養目標要求,還要對創新環境——如電視教材的編導環境、國內有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院校、核心期刊或外文期刊、科研項目、教學或學術研究活動有具體的安排。
山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規定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自己至少做一次講座,參加十次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講座,還要參加其它院校的專家、學者舉辦的專題講座。組織研究生參加“圍繞挑戰、機遇與發展應用技術、促進教育創新”主題研討會,發表自己對教育技術新理念、新技術,教育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現代遠程與實踐等專題的觀點和看法。教育部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委員會每年舉辦一次教育技術國際論壇暨院長、系主任聯席會議,學習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與海內外專家學者一起進行學術研討、實踐切磋、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在每年一次的研究生訪學活動中,要求研究生提前準備,聯系好要訪問的學校、專家和相關研究生,帶著課題、帶著論文開題報告、帶著問題開展訪學活動。通過與專家的交流,當面聆聽專家的意見,征得專家的指導,收到良好效果。在訪學期間,走訪當地得相關專業雜志社,與專業編輯座談,了解學科最新發展趨勢,雜志導向,專業論文要求,與編輯建立聯系等,使訪學真正做到有收獲、有成果。
三 在創新中強調實踐的尺度標準
實踐是人類創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徑。實踐也是創新能力水平和創新成果的尺度標準。只有積極鼓勵、支持研究生申報科研項目、參加創新論文、優秀論文和科研成果的申報與評選,才能培養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及團隊精神,這對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將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
研究生創新環境是評價研究生平均占有的科研成果數量的指標,學校的創新環境越高,培養的研究生平均質量就越高。再好的創新環境如果研究生置之不理也是浪費, 因此,對學校而言公平的競爭、完善的法制、對創新的鼓勵政策等等都要配套實施。對導師而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用知識提出的新理念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的模式和目標,要有為國家培養合格高層次人才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其次,導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站在學科前沿,從事對學科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國家建設有重要價值的研究工作。對研究生而言端正態度、積極參與、開拓進取是提高自己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指導思想。
創新環境的建設最重要的是體現在“新”與“實”上,新是研究領域的理論、方法、設計、模式具有先進性和獨特性;實是指學術價值、科研價值、實際應用價值等對學科發展、對、對人類有積極的貢獻。新是環境的外在特征、內容結構,實是環境的內在本質體現。創新最關鍵的是要解放自己,因為一切創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潛在能力的發揮。創新環境在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模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與實踐中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研究生培養方法,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能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和較強的動手能力的碩士研究生應當是我們長期的工作任務和努力方向。
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幾句簡單的口號,幾個名詞的闡述,幾項不切實際的措施,需要的是“遠見加行動”,需要的是幾年如一日的摸索、付出和。創新環境的建設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與實踐具有一定的獨創性、新穎性和實用性,對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培養目標會產生明顯的效果,并具有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何世娣,王國美.加強研究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J].合肥大學學報,2003,(1):23-25.
[2] 賈川.中美跨學科研究生培訓項目對比分析[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8,(3):55-57.
[3] 王正杰.也談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英國Cranfield大學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模式啟示[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本,2009,(2):44-45.
【論述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創新環境的建設】相關文章:
論述研究生校園文化的建設12-05
論述高校教育技術改革與發展12-11
論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營造創新環境12-05
論述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效益12-06
論教育技術建設與應用03-29
信息技術與藝術教育創新11-25
關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環境因素分析12-01
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11-2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