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療效的影響分析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100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遵循循序漸進、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原則在心理干預、良肢位擺放、肢體按摩、抗痙攣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導等方面加強護理,并進行效果評價,用Barthe1指數評價兩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用Fugl— Meyer評價兩組運動功能狀況。結果 4周~ 8周后兩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能力提高和運動功能恢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提高病人生存質量。【關鍵詞】腦卒中 早期 康復護理 效果
腦卒中是急性腦循環障礙導致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的臨床事件,通常包括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1]據統計,我國腦卒中的年發病率為200/10萬,年死亡率為80/10萬~120/10萬,存活者中70% 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40% 為重度殘疾,腦卒中復發率達40% 。[2]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 三高”特點。早期康復護理,可幫助患者建立側支循環,改善腦細胞的供血,最大限度恢復腦細胞的正常功能,促進功能恢復,減輕殘疾,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療效的影響,本文對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00例腦卒中病人進行分組對比、觀察,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我院共收治腦卒中患者100 例,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齡63.6歲。入選病例,均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的診斷指標,[3]并經頭顱CT 或MRI證實,確診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腦卒中初次發病,存在肢體功能性障礙且日常生活能力減退,病程小于1年,排除了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疾病及癡呆、精神病史。
1.2 方法
1.2.1 分組:將100例病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男32例,女l8例,平均年齡64.9歲,腦出血35例,腦梗死15例;對照組50例,男33例,女l7例,平均年齡62.3歲,腦出血33例,腦梗死17例;颊咴缙诰M行常規的神經內科藥物治療,而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對照組按照一般常規進行護理,而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早期即給予正規的康復護理。兩組病人年齡、性別、腦卒中類型、治療方法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2 評價方法:兩組病人在入院時,8周后,均采用Barthel指數來評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用簡式Fugl—Meyer評價法評測病人運動功能情況 。
1.3 護理
1.3.1 心理干預:給病人提供有關疾病、治療及預后的可靠信息;關心和尊重病人,多與病人交談,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指導克服焦躁、悲觀情緒,適應病人角色的轉變;避免任何不良刺激和傷害病人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協助病人進食、洗漱和入廁時不要流露出厭煩情緒;正確對待康復訓練過程中病人所出現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動性、畏難情緒、悲觀情緒、急于求成心理等現象,鼓勵病人克服困難,擺脫對照顧者的依賴心理,增強自我照顧能力與自信心,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氛圍和舒適的休養環境。
1.3.2 重視患側刺激:偏癱患者患側的體表感覺、視覺和聽覺減少,加強患側刺激可以對抗其感覺喪失。避免忽略患側身體和患側空間。房間的布置盡可能地使患側在白天自然地接受更多的刺激,如床頭柜、電視機應安置于患側,所有忽略工作都在患側進行,家屬與病人交談時握住患側手,引導偏癱病人頭轉向患側,避免手的損傷,盡量不在患肢靜脈輸液,慎用熱水袋熱敷。
1.3.3 良肢位擺放:良肢位,是指為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的出現,保護肩關節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體位。[4]床上良好的體位是早期康復訓練中極其重要的措施。
1.3.3.1 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健側肢體自然放置;颊哳^部墊枕,胸前放一枕頭,患肩前伸,患側肘關節伸展,腕、指關節伸展放在枕上;紓认轮y、膝關節自然屈曲向前。
1.3.3.2 患側臥位:患側在下,健側在上,軀干稍向后旋轉,后背用枕頭支撐;急矍吧欤氨弁庑,將患肩拉出以避免受壓和后縮,手指張開,掌心向上;纪润y關節稍后伸,膝關節稍屈曲,放置舒適體位。健側上肢放在身上或后邊的枕頭上,避免放在身前,以免因帶動整個軀干向前而引起患側肩胛骨后縮。健腿屈髖,屈膝向前,退下放一枕頭支撐。患側臥位可增加對患側的知覺刺激,并使整個患側被拉長,從而減少痙攣。
1.3.3.3 仰臥位:仰臥時,患者頭部墊枕,患側肩胛下放一枕頭,使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與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開,整個上肢放在枕頭上。患側髖下放一枕頭,使髖向內旋位,患側臀部、大腿外側下放一枕頭,其長度要足以支撐整個大腿外側,以防下肢外旋。膝關節稍墊起使微屈并向內。足底不放任何東西。該體位盡量少用,以防引起壓瘡及增強異常反射活動。
1.3.4 被動活動:活動從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緩慢進行,切忌粗暴。
1.3.4.1 上肢運動:患者仰臥,護士站在患者患側,幫助患者上肢肩關節前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向不同方向運動;肘關節屈伸;腕關節屈伸及尺橈側偏屈運動;掌指關節屈伸對指;指間關節的屈伸運動。
1.3.4.2 下肢運動:護士托住患者的患腿及足踝,用前臂抵住足掌,幫助患者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外旋;膝關節屈伸;足趾關節屈伸、踝關節屈伸;各部位每次訓練活動5次。
1.3.5 主動活動:軟癱期所有主動訓練都在床上進行,利用軀干肌的活動以及各種手段,促使肩胛帶和骨盆帶的功能恢復。
1.3.5.1 翻身訓練:向健側翻身 患者仰臥位,雙手交叉,患側拇指置于健側拇指之上屈膝,健腿插入患腿下方。交叉的雙手伸直舉向上方,做左右側方擺動,借助擺動的慣性,讓雙上肢和軀干一起翻向健側?祻妥o理人員協助轉動骨盆或肩胛。向患側翻身 患者仰臥位,雙手呈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健側下肢屈曲。雙上肢左右側方擺動,當擺向患側時,順勢將身體翻向患側。
1.3.5.2 橋式運動:雙橋式運動 幫助患者將兩腿屈曲,雙足在臀下平踏床面,讓患者伸髖將臀抬離床面。如患髖外旋外展不能支持時,則幫助將患膝穩定。單側橋式運動 當患者能完成雙側橋式動作后,讓患者伸展健腿,患腿完成屈膝、伸髖、抬臀動作。動態橋式運動 患者仰臥屈膝,雙足踏住床面,雙膝平行并攏,健腿保持不動,患腿做交替的幅度較小的內收和外展動作,然后患腿保持中立位,健腿做內收、外展練習。
1.3.6 按摩:按摩要輕柔、緩慢、有節律地進行,不使用強刺激手法。對肌張力高的肌群用安撫性的推摩,對肌張力低的肌群給予擦摩和揉捏。感覺訓練包括在運動訓練中,應建立感覺-運動訓練一體化的概念?蛇M行肢體的拍打、按摩、理療、針灸、被動運動和各種冷、熱刺激。
1.3.7 抗痙攣訓練
1.3.7.1 臥位抗痙攣訓練:采用Bobath式握手上舉上肢,使患側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仰臥位時雙腿屈曲,Bobath式抱住雙膝,將頭抬起,前后擺動使下肢更加屈曲。
1.3.7.2 被動活動肩關節和肩胛帶:患者仰臥位,以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帶動患手上舉,伸直和加壓患臂。
1.3.7.3 下肢控制能力訓練:髖、膝屈曲訓練,患者仰臥位,護士握住患足,使之背屈旋外,腿屈曲,保持髖關節不外展、外旋。待此動作阻力消失后指導患者緩慢伸展下肢,防止內收、內旋,患足不離開床面,保持屈膝而髖關節適度微屈?刂颇芰Ω纳坪螅笇Щ颊邔⒒贾珡慕认ヅ砸崎_,保持穩定。踝背屈訓練,護士握住患者踝部,自足跟向后、向下加壓,另一只手抬起腳趾使之背屈且保持足外翻位。由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發展。下肢內收、外展控制訓練,指導患者做動態橋式運動。
1.3.8 坐位及坐位平衡訓練:盡早讓患者坐起可防止肺部感染、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
1.3.8.1 坐位耐力訓練:先從半臥位30°開始,患者能堅持30分鐘無明顯體位性低血壓,就增加角度45°、60°、90°,延長時間和增加次數。患者能在90°坐30分鐘就進行床邊坐起訓練。
1.3.8.2 臥位到從床邊坐起訓練:側移到床邊,將健腿插入患腿下,用健腿將患腿移于床邊外,患膝自然屈曲,頭向上抬,軀干向患側旋轉,健手橫過身體,在患側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時擺動健腿下床。必要時護士一手放在患者健側肩部,另一手放其臀部幫助坐起。
1.3.9 步行訓練:學習平行杠內患腿向前邁步,軀干伸直,用健手扶欄桿,重心移至健腿,膝關節輕度屈曲。護士扶住骨盆,幫助患側骨盆向前下方運動,防止患腿邁步時外旋。健腿向前邁步時,軀干伸直,健手扶欄桿,重心前移,護士站在患側后方,一手放置于患腿膝部,防止健腿邁步時膝關節突然屈曲以及發生膝反張,另一手放置于患側骨盆部,以防其后縮。健腿開始只邁至于患腿平齊位,患腿負重能力提高,健腿可適當超過患腿。 1.3.10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先評估患者ADL的能力和潛能,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的施行行走、更衣、個人衛生、進餐等訓練,由幫助到獨立,使患者能生活自理,把生活依賴降到最低限度,使其能獨立或借助最少幫助來完成日常生活動作。有意識指導患者進行刷牙、進食、穿脫衣服、撥算珠、撿豆子等自理活動,每日2~3次,每次20分鐘。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軟件包分析,用x2檢驗和t檢驗進行兩組差異比較的統計學分析,詳細結果見表1、2: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并發癥的發生對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并發癥發生比較
2.2 治療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定及Fugl—Meyer評價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觀察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Barthel及Fugl—Meyer評分
3 討論
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為康復護理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5]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通過改變腦部受損區域某些蛋白的基因表達而促進新生突觸連接側支發芽,激發在正常情況下處于潛伏狀態的突觸,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以重建軸突聯系,并增強健側大腦半球相應皮質的代償作用,從而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通過患側肌肉和關節被動運動,健側協助患側運動,以及患側的主動運動,可刺激感覺神經末梢,并使運動神經興奮,從而促進患側肢體感覺和運動功能的恢復。
有研究表明腦卒中的治愈效果與康復訓練有密切關系,康復訓練越早、越充分,受損大腦功能恢復得越明顯。[6]大多數專家認為,只要急性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小時即開展早期康復。因此,腦卒中發病3天內開展康復定義為早期康復。[7]
本研究表明: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科學、合理的進行康復訓練,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能明顯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能降低致殘率,改善病人預后,提高生活質量,讓患者早日做到生活自理,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07.
[2]南登昆.康復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8.
[3]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4]李娜,早期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轉歸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1,13(8):119.
[5]石鳳英,康復護理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2.
[6]張麗霞,刁利紅,皮敏,腦卒中抑郁癥心理康復護理探討[J].中醫藥導刊,2007,13(6):87-89.
[7]吳航.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15(8):113.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療效的影響分析】相關文章:
腦卒中患者研究與分析12-10
CCU病人睡眠障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02-21
護理干預對心內科老年病人跌倒的影響12-11
床旁連續血液凈化治療MODS病人療效觀察12-11
護理干預對哮喘患者治療遵醫行為的影響分析03-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