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家訓是我們祖先對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極具特色的部分,因此流傳至今,經久不衰,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內容提要】文章考察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家訓的歷史、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目的及經驗等。全文共分四部分:1.家訓,簡述先秦至明清,家訓從萌芽形成到成熟繁榮至廣泛推廣的歷史,著重從修身、治家兩個方面,探討家訓對傳統家庭教育及家內秩序的影響;2.修身,論述傳統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內容是向子孫進行修身教育,重點闡述了家訓中關于立志、讀書、待人等幾個方面;3.齊家,指出齊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其內容大致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及勤儉持家等方面;4.綜合評說,指出由于時代的、階級的局限,家訓中摻雜了一些不合理的消極的東西,但總體而言,仍不失為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關 鍵 詞】家訓/中國/傳統/家庭教育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在數千年的家庭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浩瀚的文獻,其中,家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訓是我們祖先對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極具特色的部分,因此流傳至今,經久不衰,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一
家訓是指歷代家長為教育子孫專門撰寫的訓導之辭,諸如家誡、家范、家規、家書等等。它是古人向后代傳播修身治家、為人處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國古代長期延續下來的家長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形式。
中國家訓傳統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形成著名的“疇人之學”,即家庭世代相傳的學問。西周時周公曾誡子伯禽修養德行,禮賢下士!墩撜Z》中也載有孔子教兒子孔鯉“學禮”的故事。不過當時的家訓以口頭訓誡、家書、遺書等形式為主,由后人記載而流傳。秦漢以降,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家訓已從一家一族的訓示,逐漸繁衍成為全社會乃至全民族教育后代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果說從先秦到秦漢是家訓從萌芽到初步形成階段的話,那么此后,家訓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理論越來越系統,種類越來越繁多,影響越來越深遠。在《古今圖書集成》中,《家范典》多達116卷,分31部,各又再分5類,輯錄了先秦至清初的大量家訓資料,真可謂浩如煙海。其中,特別值得提出的三部家訓是: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司馬光的《溫公家范》和朱伯廬的《治家格言》。它們分別代表了古代家訓的成熟期、繁榮期和廣泛推廣期三個不同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總結了前人家庭教育理論的成果,對治家修身、求學處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一些理論和范疇,成為我國封建時代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書,在家庭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人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評此書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鼻迦送蹉X在《讀書叢殘》中也盛贊此書是“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可見其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到了宋代,家訓進入繁榮階段,不僅文獻資料數量多,而且在教育理論和思想上也有了大的發展。北宋司馬光的《溫公家范》等著作,繼承和發展了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封建倫理關系、治家方法、身心修養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堪稱家訓中集大成者。此間在理學的影響之下,家訓中“禮教” 的氣氛更為濃重,名分的拘束更為嚴格。明清時期是傳統家訓廣泛推廣的時期。由于家訓作用的日益彰顯和統治階級的大力倡導,家訓理論在廣大民眾中廣泛傳播,形成了家訓教育空前繁盛的局面。明末清初朱伯廬的《治家格言》流傳很廣,影響巨大。它集中了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僅用五百余字,闡述了人生的深刻道理,總結了古代的治家之道,語言平實,膾炙人口,三百年來盛傳不衰,成為官宦士紳、書香世家乃至普通百姓津津樂道的教子妙方和治家良策。
中國歷代家訓內容涉及人生的各個方面;羲闪纸淌谠凇吨袊矣柦浀洹芬粫男蜓灾信e其要者概述為六端,其一,熔鑄光明偉岸的道德人格;其二,重視正確積極的教子方法;其三,培養功業理想和淡泊襟懷;其四,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其五,明確讀書治學的目的和方法;其六,針砭人生各種心理痼疾。 [1]1我以為這一概括是較全面準確的。本文擬著重從修身、治家兩個方面,探討家訓對傳統家庭教育及家內秩序乃至社會秩序的影響。
二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內容是向子孫進行修身教育。修身,謂修養身心,學會做人,塑造品學兼優的完美人格。由于傳統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特別強調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密切聯系,認為只有做到身修、家齊,才能達到國治、天下平,故而古代家訓幾無例外,以“修身為本”,將修身提到突出的位置。家訓中有關修身的內容甚為寬泛,主要包括立志、讀書、待人等幾個方面。
立志。立志是修身之基,立志是事業成功的第一步。只有確立志向,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才會克服艱難險阻向著目標前進。要想使子孫自立自強,成為有理想有作為的人,關鍵是鼓勵他樹立人生志向。家訓在這方面多有論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2]21強調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王守仁在《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中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3]《曾國藩家書·修身之道》第一條便是“勉君子應立志”。[4]5同書“述立志之重要”條曰:“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苦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5]反復強調立志的重要性。
立志如此重要,那么該樹立什么樣的志向呢?古人要求子孫要立圣賢之志、立報國之志、立光前裕后之志。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側然有所感!盵2]23“若志不強毅”,勢必永遠淪為凡夫俗子。王守仁在《示四侄正思等》中說: “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圣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后,斯可矣。”[6]94他期望侄子們以仁禮存心,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根本,努力學習圣賢,為前人爭光,為后人造福。又如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岳母刺字”的故事,便是家庭教育中教子樹立大志,建功立業的典型事例。
人生立志,不能空發誓言,而要落到實處。從道德的角度、從謀生的角度,古代家訓非常重視對子孫的技藝(即謀生手段)的培養!额伿霞矣枴っ銓W》云:“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7]84“有學藝者,觸地而安”,[7]82謂有學問有才藝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站穩腳跟,或入仕,或學問,或農工商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首先找準自己的位置,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技藝,方可真正自強自立,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說:“人之有子,須使有業。貧賤而有業,則不至于饑寒;富貴而有業,則不至于為非。凡富貴之子,耽酒色、好博弈、異衣服、飾輿馬、與群小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無業以度日,遂起為非之心。”[8]這些話樸素通俗,但很深刻,闡明了年輕人立大志、務正業,對個人前途和家庭、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性。
讀書。在傳統家庭教育中,鼓勵子弟讀書是家訓的一大主題。提起讀書,人們往往想到“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以為古人讀書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做官,為了追求功名利祿。對此,霍松林教授在《中國家訓經典》序言中指出:“‘學而優則仕’是孔子為知識分子規定的一種行為模式,旨在學以致用,大濟蒼生,卻并不是說學習好了就只求做官,謀取個人利益!盵1]1這一見解在古代家訓中得到了印證。
讀書以求仕,并非必然!对鲜婪丁ぷ拥懿豢蓮U學》中說:“大抵富貴之家,教子弟讀書,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賢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窮達,性有昏明,不可責其必到,尤不可用其不到而使之廢學。蓋子弟知書,自有所謂無用之用者存焉”。[8]5這里所說“無用之用者”,應解為讀書可以學習圣賢的嘉言懿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增強人的道德修養和聰明才智!额伿霞矣枴っ銓W》中明確指出:“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盵7]89人之所以要讀書求學,本來是為了開發心智,提高認識力,以有利于自己的行動。正是基于同樣的認識,《朱子治家格言》也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6]126
不少家訓將讀書、進德、做好人擺在第一位!对鴩視そ讨T弟進德修業》云:“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9]21即讀書首先是為了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追求誠實正直修身齊家治天下的道理,以無愧于此生;其次才是將讀書作為謀生的手段。鄭板橋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二書》中說:“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6]135“明理做個好人”就是要通過讀書,作個知書識禮、通情達理,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明代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在多次受苦受辱之后,仍能矢志不移,諄諄告誡兒子:“你讀書,若中舉進士,思吾之苦,不作官也是,若是作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隨分報國。固不可效吾之狂愚,亦不可因吾為忠受禍,遂改心易行,懈了為善之志,惹人父賢子不肖之笑!盵6]100許多家訓作者都以自己的經驗教訓,激勵子弟勤奮讀書,從小養成良好的學風。
應當承認,隨著科舉盛行,讀書入仕成為立身揚名、光宗耀祖的捷徑,家訓中出現一些鼓勵子弟應試科舉的傾向。如唐代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羊!弊掷镄虚g流露出對科舉趨之若鶩的社會心態。明代王守仁得知子侄學有所成,獲居前列,喜而不寐,連夜命筆:“此是家門好消息。繼吾書香者,在爾輩矣。勉之,勉之。”[6]94家長望子成龍的企盼與統治者“勸以官祿”的政策,致使后來一些士子埋頭八股,孜孜以求,淡忘了讀書明理的初衷,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漸趨于單一化和名利化。
待人。待人接物,指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也是修身的一項重要內容。古代家訓強調慎于接物、謙讓待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先秦時周公旦對其子伯禽的一番訓導,堪稱典范。伯禽封于魯,赴任前周公以數事相誡:不要怠慢親戚,不要使大臣埋怨沒被信用,不要輕易舍棄故舊,不要對人求全責備。并指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盵10]即使才能過人,也不要與有專長的人爭強斗勝。誠實守信是與人相處的一條原則。古人將誠信作為“正性”、“養心”、“成德” 的基礎!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所載“曾子殺彘”的故事,給信而勿欺作了最好的注腳。曾子為了給兒子樹立守信的榜樣,不顧妻子的阻攔毅然殺豬,成為千古教子佳話;磉_大度也很重要。王夫之《姜齋文集·丙寅歲寄弟侄》中說:“和睦之道,勿以言語之失,禮節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責,慎勿藏于心,以積怨恨!盵1]611與人相處,應和睦友善,相互諒解,而不是小肚雞腸,過分計較?吹綄Ψ接胁皇,不妨當面提出,不要藏在心里,積成怨恨。另外,“寧愿人負我,不可我負人”也是一種美德!对鴩視こ旨抑馈贰扒樵溉苏嘉冶阋妗睏l致澄侯等三弟信中說:“兄自庚子到京以來,于今八年,不肯輕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备嬲]諸弟:“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益,不可輕取人財,切記切記!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