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學論文:現階段社會心態的主要特征及疏導對策
社會心態是穩定地存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認知、情緒、價值觀和社會行為傾向的總和,與特定的社會運行狀況相聯系。當前我國民眾的社會心態突出表現為普遍的不公平感和對越軌型致富、權力貪腐的憤怒。要形成健康積極的社會心態需要在調整利益格局的基礎上,建立社會核心價值,形成社會共識,引導健康網絡輿論和加強社會心理服務。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社會心態成為我國學術界日益關注的問題,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社會心態問題的凸顯有其深刻的社會現實根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中國社會結構的重大轉型,不可避免地牽引著社會成員思想觀念、社會心態的變化。對社會心態的準確把握和有效引導,對科學認識我國正在經歷的社會變遷過程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社會心態的內涵
“社會心態”概念在目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中雖已被普遍接受并廣泛使用,但卻意義含混,常常與“社會心理”、“社會風尚”、“社會意識”等概念相混淆。
在西方社會心理學傳統中,“社會心理”概念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個體層面的社會心理。二是群體層面的社會心理。最容易與社會心態概念相混淆的正是“群體層面的社會心理”。 “作為最宏觀層面的群體的社會心理,它的構成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心理的相對穩定的構成部分,即由群體共同的活動特點或相似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相似的社會交往和文化特征所引起的一個社會較為穩定的心理特質;另一個方面是社會心理的動態構成部分,它是社會成員對于現實社會結構和社會運行狀況的即時性的反應,它表現的是社會成員對于當前社會現實的直接的認知狀況和情感、情緒反應狀態。作為對社會現實的直接的心理反應狀態,是人們最直接可感的社會心理成分”。①這種直接可感的社會心理成分正是當前學術界進行研究的社會心態,因此,社會心態是在當前快速社會變遷過程中相對穩定地存在于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認知、情緒、價值觀和社會行為傾向的總和。
“社會心態”概念還與“社會風尚”概念相接近。 “社會風尚也稱為社會風氣,它是以自然現象作比喻的一種社會現象,是由文化習俗、道德風尚、人際關系等要素構成的,在生活層面的某一時期內社會氣候的主要流向。它是在一定的時空內,某一躍居突出地位的社會氣候所產生的一種文化效應場”。②具體表現在人們的心態、想法、語言、行為、人際關系等方面。而社會心態作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決定著人們的語言和行為。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心態是因,社會風氣是果,社會風氣是社會心態的外顯形態。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社會精神領域中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復雜的內容,由諸多層次和因素構成。從反映社會存在的程度和特點來看,社會意識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個層次。社會心理是低層次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形式是對社會心理系統化、理論化加工的結果,是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因此,對于社會心態而言,社會意識是屬概念。社會心態是低層次的社會意識的一部分。
社會心態會對社會存在或社會變遷過程產生能動作用。作為社會變遷的心理資源,社會心態構成了社會轉型的軟環境。在健康積極的社會心態下,各項改革措施能夠得到公眾理性認同和積極支持,降低社會轉型成本,推動改革的繼續深入和社會轉型的順利完成;而不健康的消極的社會心態將帶來公眾的非理性情緒化反應,形成負面的輿論壓力與思想混亂,影響各項改革措施的推行和社會的穩定,通過對社會心態的準確把握,我們能夠從一個側面去審視社會變遷過程;同樣通過對社會心態的調控和疏導,我們能夠及時修正或推動社會變遷過程順利完成。
當前社會心態的主要特征
當前社會心態最突出的表現之一是普遍的社會不公平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2010 年中國GDP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極大地推動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成倍增長。據我們2013年對四個省的一項社會心理調查顯示,有68.3%的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水平比五年前“上升了很多”或“上升了一些”,21.2%的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水平與五年前“一樣”,只有10.5%的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水平與五年前相比“下降了一點”或“下降了很多”。物質財富的增長對于每一個居民來說都是真實可感的事實。但是,物質財富的成倍增長并沒有給人們帶來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有50.2%的居民認為自己目前的收入“有些不合理”或“非常不合理”,有32.3%居民認為自己目前的收入“正!,只有17.5%的居民認為自己目前的收入“非常合理”或“較合理”。有54.6%的居民認為自己處于社會的“下層”或“中下層”,38.9%的居民認為自己處于社會“中層”,只有6.5%的居民認為自己處于社會“上層”或“中上層”?陀^上,人們的物質財富增加了,但是主觀上人們卻對這種增長的喜悅度不高,感受到的是個人收入的不合理,是相對于他人自己處于“中下層”甚至“下層”的社會地位。戴維斯據此提出了“發展型相對剝奪感”的概念,其基本假設是人們的滿意度或不滿意度是相對的,“當一個社會的價值能力和人們的價值期望均在提高,但社會的價值能力由于某種原因而有所跌落,從而導致價值期望和價值能力之間的落差擴大時,就會發生發展型相對剝奪感”。③這種發展型相對剝奪感的存在是目前大部分中國民眾在物質財富普遍增長情況下仍然對自己收入不滿意的根源。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富裕群體迅速擴大,他們的財富急劇增長。應該承認,富裕群體中相當多的人是在“陽光下”賺錢的,他們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對市場敏銳,敢于冒險,敢于拼博、吃苦耐勞,短期內獲得了大量財富。對此,我們調查發現,75%的人認為富人致富是因為個人的能力和才干,62%的人認為是抓住了機遇。公眾對正當致富的人并沒有疑義。但也有相當一批人,是在“黃昏下”、“黑夜中”中賺錢,用越軌的手段、或者干脆用犯罪的手段賺錢。他們在獲取財富的過程中損害了國家的利益,侵占了、傷害了社會中層、下層群體的利益。無論是資本購買權力、權力交換金錢,還是越軌獲取財富、財富保護越軌,這種越軌型致富,是公眾最不滿意的,是引起社會不公平的起點。所以,現實中人們對自身收入增長的喜悅最終被社會貧富的巨大差距所淹沒。在我們的調查中,50.5%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全國的貧富差距太大,43.9%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全國的貧富差距較大,這兩者占總受訪人數的94.4%。巨大的貧富差距已不再簡單地體現為高位徘徊的基尼系數,而是切實地被大多數公眾所感知。相對剝奪感是一種認識和比較的結果,是人們在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之后的主觀心理的挫折性感受。在市場化相對成熟、穩定的背景下,各行各業的進入門檻不斷提高,僅僅依靠勤勞致富已經極為困難,保持樂觀主義心態的人已經不多。大多數人不恥于越軌型致富,但又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比較中更多會產生悲觀主義,會產生失落感、相對剝奪感。
權力導致的不公平最終會導致對權力的憤怒,這成為當前社會心態突出表現之二。最明顯的是對公共權力的非公共運用的憤怒。在我們對公眾社會心理承受力的調查中,33.3%的被訪者認為收取1000元就是貪腐,28.6%的被訪者認為收取1萬元為貪腐,15.9% 的被訪者認為收取5萬元為貪腐,12.9%的被訪者認為收取10萬元為貪腐,9.3%的被訪者認為收取50萬元為貪腐。從公眾對官員貪腐的判定可以看出公眾對貪腐的容忍和基本心理底線。公眾承受貪腐的心理閾值很低,F實中,媒體所披露的官員貪腐的數額都非常巨大,上百萬、上千萬,動輒上億。但是從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公眾對貪腐的心理承受力極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公眾對貪腐現象的情緒化,也反映了公眾的心理容忍度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只要媒體或者網絡上出現與官員有關的事件,馬上會成為點燃公眾社會憤怒的導火索。在我們的調查中,48.7%的被訪者不贊同 “大部分官員是廉潔的”這一說法,既不贊同也不反對的被訪者為27%,只有24.3%的被訪者贊同“大部分官員是廉潔的”?梢钥闯龉妼賳T隊伍廉潔程度的評價比較低。這和現實中貪腐快速發展態勢有關。貪腐現象在全社會泛濫,貪腐的大案要案不斷升級。公眾對貪腐持有極度憎恨的態度。公眾總體上對貪腐現象不能容忍,已經表現出了比較極端的情緒,形成了群體性憤懣。貪腐的最大危害是對人民精神支柱—對黨的信任的摧毀、對社會制度喪失信心。公眾對貪腐的認知已產生了暈輪效應。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在于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目前,公眾對權力貪腐的不能容忍開始遷怒于整個公務員群體,全體公務員為少數貪腐分子背了黑鍋。
不公平感不僅僅體現在財富分配領域,在就業、教育以及其他民生領域也同樣存在著廣泛的不公平感。在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等領域,除了一些以地區、身份等先在因素為標準的差別性社會政策導致的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外,最嚴重的還是權力、金錢通過關系滲透進各領域造成的不公平。中國式權力的不受監督容易帶來 “合法性傷害”,為了避免這種風險,也為了獲得權力的特別眷顧,“個人很可能被誘惑去培養那種使官員向自己利益傾斜的關系。其極端形式便是,門路和關系的重要性導致裙帶聯系的普遍結構。”④關系成為中國社會一個不成文但又獲得廣泛認可的潛規則,支配著實際生活的運行。關系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金錢與權力。金錢、權力和關系對教育、求職等領域的滲透造成的機會不平等已成為社會階層固化的條件之一。處于權力中心或能夠攀上關系網的人固然沾沾自喜,但社會中更多的是沒有關系或攀不上關系而在就業、求學、升職等方面處于劣勢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不公平競爭,普通老百姓感到沒有公平的社會環境,便遷怒于政府管理者。于是社會不公平感以及極端情緒彌漫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
現代通訊工具和傳播媒介的飛速發展為不公平感的相互感染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助推力量。個體所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體驗到的不公平情緒通過網絡中的BBS、博客、微信等載體以文字、圖片或音像的方式表現出來,引起相同遭遇者的共鳴,引發同情者的關注,從而將原本零散的、單獨的、自發的不公平遭遇和不滿情緒聚集、放大。這一方面導致了同群體內的不平不滿情緒的共鳴放大;ヂ摼W的搜索和篩選功能能夠將具有相似社會處境、同等社會地位、相同社會經歷和利益訴求、共同心理體驗的人迅速連接在一起,形成自發群體。在信息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佐證中,加強了個體對內群體的認同感,也進一步強化了彼此的觀點、看法,極化了彼此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導致不平不滿情緒在不同群體之間的蔓延和泛化。
社會心態的引導
調整社會心態的前提是做好基礎性工作。一方面切實化解最突出的社會矛盾、解決最迫切的民生困難,另一方面控制越軌型致富、遏制貪腐發展。在調整社會結構、解決群體利益矛盾,化解社會不公平的基礎上,做好社會心態的引導工作:
敢于正視熱點問題。群眾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涉及廣大群眾的利益,往往是社會改革中遇到的難點、關節點,但理論又有一定程度的滯后,原有的理論不能解釋新產生的問題。社會熱點問題恰恰是理論的空白點或難點,一時沒有現成的或成熟的理論予以解答,所以經常是眾人議論紛紛,卻又無法尋找到正確的答案。對此,在宣傳教育中我們不能對涉及矛盾、沖突的熱點問題采取繞道走、回避的方式。從方法論上講,由于改革開放是一條探索性的路徑,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只能采取試錯法“摸著石頭過河”,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以不隱瞞、不回避的積極態度面對各種問題,以此贏得公眾的廣泛認同、支持和信任,這是形成健康社會心態的理論環境。
形成社會價值共識。社會心態包括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行為傾向。⑤其中社會價值觀影響著社會認知和社會情緒,進而影響社會行為,社會價值觀是社會心態的核心部分。核心價值觀念的同一性是維系、整合一個社會的精神紐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各個階層、各個利益群體最大的精神公約,得到了各個階層的認同。這種“社會共同意識”能夠形成健康積極的社會心態,吸引、振奮社會成員,在人們的行動中能夠產生共同的方向,一個社會就會保持相對穩定的基本活動模式與社會秩序,其結果是大幅度地降低社會轉型的代價,使中國社會健康發展。
引導健康網絡輿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重要渠道。也由于其匿名性、開放性、及時性等特點,網絡又成為社會輿論發酵的重要陣地。針對網絡信息容易極化和泛化的走向,主流網絡機構需注意培養自己的意見領袖。在網絡輿論發展過程中“意見領袖”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不少網民對官方發布的信息持有懷疑、抵觸的情緒,但意見領袖們的一些見解獨到、視角全面的網帖卻受到追捧。主流網絡機構需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以主流論壇的議論時評和意見領袖們積極理性的情緒來影響公眾輿論,引導公眾輿論由非理性的宣泄走向理性客觀的思考,引導民眾學會辯證思維,正確歸因。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突發期,散布于各階層中的不良社會情緒需要有“減壓閥”和“出氣口”。需在全社會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統,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常識的普及,在工、青、婦和社會組織、基層社區要培養心理咨詢的專業工作人員。針對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群體,如利益受損群體、弱勢群體、邊緣群體、越軌群體要加強心理服務。扶助社會組織介入社區、深入基層進行心理咨詢工作。
【注釋】
、亳R廣海:“論社會心態: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第66~73頁。
、谥炝Γ骸掇D型期中國社會問題與化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32頁,第284頁。
、圳w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81~80頁。
、躘美]湯森,沃馬克:《中國政治》,顧速、董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8頁。
、輻钜艘簦骸皞體與宏觀社會的心理關系:社會心態概念的界定”,《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4期,第117~131頁。
【心理學論文:現階段社會心態的主要特征及疏導對策】相關文章:
社會保險征繳中的難點問題與對策論文04-28
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思考與對策論文04-20
淺析現階段高通量測序中的拼接問題論文04-28
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06-16
農機監理問題與對策論文04-27
高校管理育人的問題與對策論文04-28
保供電的管理問題對策解析論文05-05
工程預算管理問題及對策的論文05-05
職校口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的論文05-06
素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的論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