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學術論文

        時間:2022-10-13 17:47:06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學術論文范文(通用12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術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術論文范文(通用12篇)

          學術論文 篇1

          摘要:

          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的危機,對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思考:我國企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所以企業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要不斷的完善自己,探索企業管理創新對于企業的快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建立國家的創新體系,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關鍵詞:企業;管理創新;本性論

          一、什么是管理創新管理

          創新是指組織形成創造性思想并將其轉換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即富有創造力的組織能夠不斷地將創造性思想轉變為某種有用的結果。當管理者說到要將組織變革成更富有創造性的時候,他們通常指的就是要激發創新。管理創新是指企業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組合引入企業管理系統以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創新活動。

          二、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今后一個企業的發展,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不僅僅取決于資金、資源,更重要的是擁有知識。但這個知識不是固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創新的知識,所以企業進行管理創新很重要。

          1.市場經濟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要求“以產定銷”的時代已經不符合現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給市場經濟化、國際化提供了更好的基礎,F在社會信息化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地理概念與時間概念大大淡化,資金流通與商品流通日趨市場化、全球化。不僅給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挑戰,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企業現狀和深化企業改革的要求管理者要合理的組織生產力,同時也要及時的調整生產關系。當今社會正處于飛速發展,生產關系大變革的時期,正在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的過程中。所以為了提高企業的效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經營上來,即由“總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

          三、管理創新的意義

          在于優化資源配置廣義的管理從管理的協調作用方面來說,管理是協調人力、物力、財力以達到組織的目標。管理者通過協調人力并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最終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系列社會活動。雖然管理者自己不能直接生產出產品,但是卻可以通過管理和調整,產生出倍增的效益。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它發源于美國,然后發展到世界各地,美國的泰羅認為,管理就是把組織的物質資源或技術力量同人力資源結合起來,以便實現組織的目標過程。藝術法國人享利法約爾認為,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都有的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有五種要素組成: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四、管理創新

          要想有效的進行,需要依照企業創新的規律和特點,所以,創新管理要依據以下的基本理論。

          1.企業本性論追求利潤最大化——在當今的社會,企業已經成為社會的經濟主體,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單元。當今社會是以企業為主宰的一個集體,如果企業不盈利,怎樣體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又怎樣追求自己的價值,這是企業進行管理創新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論依據。

          2.管理本性論“企業本性論”已經明確指明了企業生存的目標。為了更好的實現這個目標,科學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通過加強企業的基礎管理和專業管理,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數量的同時使成本降低,提高企業的利潤。這是企業管理創新的又一依據。

          3.員工本性論“管理本性論”明確了創造利潤這一企業本性,讓我們認識到要實現企業本性一定要靠科學的管理,依據社會現狀,及時有效的調整企業內部的資源,提高生產率,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要求。但是者還遠遠不夠,還必須要明確管理的主體。在組成企業的眾多因素中,人是最積極,最活躍的主體性要素,企業的一切營運活動必須靠人來實現。人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又是管理的主體。這是企業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

          五、如何提高公司的管理創新能力

          為了進行管理創新,很多企業建立了研發實驗室,或者制定了明確的創新目標。但是有多少企業專門建立一個組織結構來培養管理創新呢?

          要成為一個管理創新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向整個組織推銷創新的觀念。

          當面臨一個困難時,員工的反應是怎樣的呢?他們是會借助以前標準的解決方法,還是會深入的了解問題,努力尋找新的解決方法。

          當然最后一條路才會將公司引向成功的管理創新,管理者應該鼓勵員工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選擇逃避問題。

          尋求不同環境中的類比和例證。企業應該向社會體系學習,如議會民主制度,可以讓員工在討論中發現不足并提高自己,企業也可以鼓勵員工去參加一些志愿活動。鼓勵員工去不同的國家工作也非常的有價值,開拓視野激發思維。

          當企業進行管理創新時,可以利用外部的學者、咨詢顧問、媒體機構以及管理大師們。這樣主要有三個基本的作用:作為一種新知識的來源;通過宣傳媒介讓更多的群體知道使之更有意義;還可以使已經完成的工作得到更多的認可。

          要持續的進行管理創新的實施。真正的成功者絕不是僅僅進行一兩次的管理創新。他們是持續的管理創新者,F實生活中有很多成功的典范,通用電器就是一個例子。它不僅成名于其“群策群力”原則和無邊界組織,還擁有很多更為古老的創新,例如戰略計劃、管理人員發展計劃、研發的商業化等,這些古老的創新通用電器一直在執行,所以通用公司一直發展的很好。所以創新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

          六結束語

          企業的創新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是求生存求發展的根本途徑。企業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而市場是千變萬化、非常活躍的,所以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謀求領先,就必須及時的調整,不斷的進步。因此,管理創新是信息時代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沒有管理創新,企業就難于發展。

          學術論文 篇2

          [摘 要] 

        人類文化有兩大流派。以空間概念為邏輯開端的文化肇始于西方;而以時間概念為源流的文化開創于東方。東方文化的代表即中國文化又稱為陰陽文化,是象思維科學產生的沃土!吨芤住肥窍笏季S科學的典型代表,處處閃耀著陰陽文化的光輝,陰陽文化以真善美的追求和方式,詮釋著“德行天下”和“道濟天下”的文化內涵。下面從中國文化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道是中國文化的特征性元素、德是中國文化的價值追求、道(陽)德(陰)合一是人性修為的最高境界、堅持原則下的圓通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及結語幾部分展開討論。

          [關鍵詞]

        時間文化;象思維科學;乾坤陰陽;道;德;道德;真善美;修為;境界;

          中國文化是陰陽文化,更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道屬陽,德屬陰,道(陽)是德(陰)的旗幟,德(陰)是道(陽)的載體,道德有自然之道德、社會之道德和人性之道德,就人而言,道(陽)德(陰)合一是修為人性的最高境界,然而,人分善惡,故既有善的道德合一,亦有惡的道德合一,有善德的人自然會彰善道,偶有惡行亦可能是一時糊涂,終能修成善果既行積善道而得福;而存惡德的人,亦會假行善道,實施惡行,但行積惡路而得殃。在社會中我們要有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智慧,近君子遠小人,抑惡揚善,彰道弘德,洞明事理,圓通心智,塑造完美人生。

          1、中國文化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 中國文化上下承載五千年歷久彌新,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化斷層的民族,重要原因是因為中國文化是以時間為邏輯開端[1],以易理、氣、陰陽、五行等象思維概念展開的文化長卷。提倡天道地德合一,如《易經坤卦象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既是乾(陽)坤(陰)的卦辭也是清華大學校訓!秶鴮W的智慧》一書開篇明義即曰“陰陽互動的生命哲學”[2]!兑捉洝烦錆M了辯證法、對立統一、天道地德、一陰一陽、輪轉太極及象數變化哲理,均展現了時間文化的豐富內涵[3]。君子依順天地之道,一方面積極進取,外求功業,運用潛能,努力創造,為世界創造寶貴財富,為人生譜寫精彩華章;另一方面,謙退自處,內求美德,守持仁心,廣施恩惠,為他人帶來盡量大的福利,為后人留下盡量大的精神財富。許多人不懂“天地和德,陰陽合一”的道理,或者一門心思求功業不修品德,或者過于注重品德而不求功業,殊不知:“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將陰陽分拆偏執一端,要么一事無成,要么不能長久。歷代成大事者,無不有“道濟天下”之能,亦有“德行天下”之志!暗罎煜隆钡姆绞焦湃藲w納為三種:立德,立功,立言。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影響了數代人,那是以“立德”傳道;秦始皇以強大的兵馬統一天下,那是以“立功”傳道;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那是以“立言”傳道。而古人孔子,近代毛澤東在立德、立功和立言三方面都很杰出,所以他們是歷史上罕見的偉大人物。要想“道濟天下”,首先要打消“只為自己而活”的念頭,慷慨地跟他人分享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這樣他人才能感受到你的價值并接受你的影響。這個道理如同鮮花奉獻色香以吸引蜜蜂、彩蝶傳花授粉一樣,奉獻越多你的道傳播得越廣你的事業越發達。愛迪生為人類奉獻了無數發明,愛因斯坦為人類發現了“相對論”,比爾蓋茨把軟件買到了全世界,也鑄就了成功的人生。以真善美的追求,以善的方式影響他人才是真正的“道濟天下”。君子修為不外乎三個方面:善心,善言,善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于事業,美之至也。黃中者、君子誠身之學也。中庸云、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者,未得黃中之學也。大學只言誠意,中庸乃云誠身,二者皆黃中之實學,一自始位言,一自終位說。黃中通理,即不自欺。正位居體,即正其心,而暢于四支,非修身乎。暢之圓滿,即誠身也。

          2、道是中國文化的特征性元素 道即規律。泛指真理、道理、方向、道德、德行等。道在中國哲學中表示“終極真理”。道生萬物,道于萬事萬物中而又獨立于外。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道有非恒道,恒道,可道,不可道,可感知,不可感知,可想象,不可想象,有屬性,無屬性等之分。道,這個字包含無數法則,所謂悟道就是不斷的升華,尋找生命的本源而成就永恒。《易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饵S帝內經》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道的豐富內涵竟讓孔圣人不禁感嘆:“朝聞道,夕死可矣”,足可見道義之深遠。讓我們也象歷代偉人那樣通過悟道、踐道、弘道最終有能力“道濟天下”而成為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有所貢獻的人。

          3、德是中國文化的價值追求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暗隆敝饕兄、義、仁、信;孝、慈、恭、謙這八個方面的內容。傳統對修煉身心的人們大體分為上德、中德和下德這樣三個層次。 “厚德載!保械戮陀姓龤,有德就有幸福。所以自古至今都倡導行善積德,“德全而不!薄@献诱J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暗馈迸c“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暗隆笔恰暗馈痹谌耸篱g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并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于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載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就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后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暗啦⑿卸幌嚆!,萬物皆喜生懼死,好生謂之德,萬物得生謂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于非曰義(《易經系辭下傳》)

          4、道(陽)德(陰)合一是人性修為的最高境界 “大人”的境界: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十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做人多些陰氣,做事多些陽氣,陰陽均衡,身心事業必然通達。做一個成功的有教養的人,有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真誠的善良。知至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圣人乎(《易經文言傳》)。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經系詞下傳》)。道德有道德原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道德原則是集體主義,弘揚集體主義精神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良心是道德的衛士,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行為的準繩。法律有法律原則既從道義出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做人做事有做人做事的原則,不能超越倫理道德與法律底線,在利益沖突時價值思維應本著公私分明、先公后私以致大公無私考量,只有這樣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5、堅持原則下的圓通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尊道尚德的修為目的就是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原則下的圓通是做人的大智慧;知進退,明得失,辨是非,會舍得。老子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常言說: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對待任何問題都要有陰陽轉化的辯證思維和矛盾法則去衡量榮辱得失,借物揚道,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5.1、原則是什么? 原則是事物的本質與原生規則,是說話、行事所依據的準則。原則是從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中抽象出來的,只有正確反映事物的客觀規律的原則才是正確的。做人的原則應該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對待學習、生活、工作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原則,也就是說有個做人做事的底線,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哪些事應該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那些事是絕對不能做的。做人不能沒有原則。沒有了做人的原則,也就沒有了衡量對與錯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那些事該做,那些事不該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甚至泯滅人性成為罪人,因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時時事事都要受到社會公認的法律和道德等準則的約束,不可能游離于社會之外。做人要有原則,但這些原則也是與時俱進的。社會在不斷發展,觀念在不斷更新,需求也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準則會有所不同,這個時期這樣做可能是對的,而同樣的做法放在另一個時期就是錯的,甚至是違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則也要隨著變化著的社會而不斷調整。做人要有原則,但還應當考慮到原則與發展的關系。有時候,做人的條條框框太多,并且養成了固有的行為習慣,則可能會束縛人的思維,讓人失去開拓創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難適應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社會環境。因此,人們在遵守做人的原則的同時,還要隨時做出適當調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則時刻能夠適合現時代的要求,不要讓原則束縛和禁固自己的思想。說到底,做人做事都是要有原則的,也希望這些原則能夠成為自己不斷完善人生的起點,把握適度,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在不斷進步中快樂自己,影響他人,奉獻社會。松下幸之助曾說:“原則比千軍萬馬更重要!币粋有原則的人才會被人們真正了解、接受、喜歡;一家有原則的公司才能豎起信得過的品牌。原則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競爭的法寶。令人欣賞的原則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公平。姜太公提出了一條管理原則:賞賜不加于無功,刑罰不施于無罪。二是喜樂?鞓肥且环N精神財富。你讓人心情快樂,等于給對方送了一份精神厚禮;反之讓人不高興,等于讓人蒙受了損失。真誠的笑臉,友善的態度,是世界級的通行證,可適用于任何民族。擁有真誠笑臉和友善態度的人,往往堅持著愉悅他人的原則,很容易讓人高興起來。三是特色。如果你擁有與眾不同的特色更容易脫穎而出。女富豪豪羅蒂克安妮塔曾說:“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認清哪些特色能使自己免于競爭,你必須強調這些特色并經常重申其重要性,決不能讓他稀釋淡化。個人的生涯競爭也需要特色,一旦跟別人形成了差異化優勢,你勝出的機會就大多了。

          5.2、原則下的圓通要義 圓通和圓融不是不講原則,圓通和圓融是在遵守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的基礎上,以平常心和陽光心態,本著和諧的原則積極有效地與意見和理念不同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以自我修養和完善的心態進行交流。在尊重、理解、欣賞、包容、信任和支持的相處之道上把工作做得更好。內圓外通是與人交往的大智慧。人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短暫一瞬,但人生的道路卻十分漫長。由于人具有社會屬性要受制度、法律、道德、世俗多重影響,一生充斥著迷茫彷徨與選擇;正確抉擇一生少走彎路特別是不犯原則性錯誤,不僅需要具備哲學頭腦,更需要政治智慧思維智慧和正確的認知智慧,而獲取這些智慧的重要途徑就是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博學儒釋道家、聆聽圣賢教誨、悟出道德真經、足可終生受用、且能蔭及子孫。“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我們不能依靠他人,但我們可以征求他人的意見尋找最好的方法,豐富人生閱歷。

          5.3、道德與原則的精神力量 道德主要約束的是人的主觀世界,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道德是崇尚真善美精神之光的閃爍,是自由的心靈在廣闊世界中尋找歸宿時碰撞出的美麗火花,是萌發在人們心中等待瞬間綻放的溢美春華,道德力量源自社會道德規范對各人心理精神情感的影響;原則主要規范的是客觀世界,原則是做某件事或解決某個問題或在某個領域里不能離開的禁止性規定,原則力量源于國家上層建筑對個人思維與行為方式的限制;精神是意識、世界觀、信念、理想、覺悟、情操等思想道德和科學教育文化的總和,是時代的精華,源于物質又超越物質世界,是對物質層面的升華,是物質世界的統帥旗幟和靈魂。優良的道德與原則所匯聚的精神力量,是實現物質文明的強大保障。人總是要活出點精神的,并應該努力脫離物欲利誘等低級趣味與時代共成長。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呈現,無論個人、組織、團體或國家如果精神萎靡或內涵匱乏是很難持續體現其先進性、生產力和領導力的,更難積累創造和保全豐富物質力量,已有的物質力量及其文明亦會被民主進步優秀的精神力量既能夠改天換地的神奇力量所摧毀。人在干,天在看,要學會和善于識天氣、接地氣、通人氣、練和氣。從長遠計,我們都要學會用優良的道德與精神追求并在公認原則的約束中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更希望都能夠從心靈家園出發最終又能夠如約回到心靈家園,圓滿完成平安幸福的人生旅程。

          6、結語

          文化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東西方由于文化發源的不同而產生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優勢互補交相輝映。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導致了思維哲學與科學路徑的明顯差異,特別是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標準的炯異,卻成就了燦爛文化的豐富與多元。以時間為邏輯開端的中國文化成功孕育了象思維科學體系成為了人類思維科學體系中的最大亮點。而屬于精神文化范疇的道與德的詮釋更加彰顯出中國文化的精華與特征,道德合一的深刻內涵成為了指導人性修為的最高境界,隨著境界的升華,一種原則下的圓通與圓融道出了做人與做事的中國智慧,用中國先進文化修為身心,成長心靈,廣布德行,道濟天下,精彩人生。讓我們用道德與原則的精神力量修煉鴻儒雅士之風骨,以天下為己任用你的學識服務全人類亦只有在為人類的服務實踐中才更能豐富升華拓展你的學識見識膽識與卓識。

          參考文獻:

          [1]、左占國三維立體網絡系統與中醫三維思維智慧賞析《絡病學基礎與臨床研究(8)》【m】中華中藥學會絡病分會出版社、20xx.2.89—93

          [2]、建一、大海國學的智慧[j]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左占國實象論哲學思維智慧的結晶--經絡學說《絡病學基礎與臨床研究(10)》【m】中華中藥學會絡病分會出版社、2014.2.158--163

          學術論文 篇3

          一、現代大學的自我迷失與本體危機

          隨著大學的不斷發展,其職能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大學從最初只是一個培養人才的機構,到19世紀初柏林大學創辦以后逐漸發展起來的科學研究功能,再到20世紀提出的社會服務功能,從而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成為當前被公認的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大學職能的演變,說到底是大學對時代和社會變化的回應。隨著大學職能的發展和演變,大學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也由此展開。在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社會的期待、壓力、挑戰和誘惑,大學對其社會服務職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逐漸失去了自我,并面臨著嚴重的本體危機。其實,這是大學面對時代和社會變化作出回應時所處的兩難困境,即大學的需要和價值追求與社會的需要和利益之間的沖突。為此,我們需要尋求切入點,找尋大學的合理性和應對之道,為處于迷失和危機之中的大學尋找身份認同。

          大學存在的合理性,不僅建立在大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上,而且必須以大學核心價值觀的堅守為支撐。偏離了價值追求,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要受到質疑。因此,大學的本體危機與其說是在大學與社會之間時所產生的大學對社會的不適應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對大學的質疑和不信任,倒不如說是大學自身所產生的自我認同危機。“所謂大學自我認同的危機,乃是指大學喪失了自身賴以生存的普適性的價值觀。”作為一個學術性組織,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是拓展知識、發展學術、追求真理以及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正是由于這一核心價值觀的動搖,造成了大學的本體危機。因此,大學要從自我迷失中走出來以及消解本體危機,就需要肩負起應有的學術責任。

          二、唐納德·肯尼迪的學術責任思想

          唐納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之一。他曾任斯坦福大學校長(1980-1992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AAAS)主辦的著名雜志《科學》(Science)的主編(2000-2008年),現為斯坦福大學名譽校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豐富的工作經歷和12年的大學校長生涯對唐納德·肯尼迪教育思想的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不僅體現于他本人的工作中,更為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著作《學術責任》(Academic Duty)中。唐納德·肯尼迪以學者和大學校長的雙重身份,面對“大學的價值觀與不斷變化著的社會之間”的沖突,從學術責任的視角闡述了大學如何恢復大學使命和忠誠的價值觀這一核心問題。

          1.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是“一體兩面”

          學術自由的確立是基于對知識的追求與探索,是現代大學理念的核心要素。只有保證學術自由,大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術研究的順利進行。作為一種內部保護和外部防御機制,學術自由看起來好像是大學教師的專業特權,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這種自由的基本理由完全是為了公眾利益。“學術自由既要對社會進行譴責而與此同時又要對社會負責!彪m然高深學問的探索需要盡可能廣泛的學術自由,但同樣需要對社會和公眾的期望和要求做出相應的回復。因此,學術自由和學術責任密不可分,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之間的對稱與均衡構成了利于學術發展的張力,在大談學術自由這一權利時絕不能忽視與其對等的學術責任意識。

          學術責任的實現需要有學術自由的保障。大學為了保護學術自由,就必須履行相應的學術責任,但大學教師更多地關注學術自由,而對學術責任的重視程度則遠遠不夠。人們雖然理解自由對于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并且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它,但是,與之對應和平衡的義務卻模糊不清,從而使得學術責任在象牙塔內也披著神秘外衣。正如唐納德·肯尼迪所言:“人們很少對新的教師成員提及責任,在學術文獻中也很少能找到關于教師責任的內容。這也許是學術自由傳統的一部分……但是其結果之一是,不僅學術圈中的人們對教授職位的期望是模糊的,而且公眾對此的認識尤為如此!笨梢姡瑢W術責任一直沒有得到清晰的說明,致使產生“教師擁有太多的自由,然而卻缺乏規范”的印象也就不足為奇。這種認識與做法的直接后果是一部分教師沒有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學術責任,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將學術責任自覺承擔起來;同時,也為部分學者片面強調學術自由對學術發展的重要性,進而逃避學術責任提供了借口。內爾·漢密爾頓(NeilHamilton)對美國大學教授協會(the AmericanAssociation 0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的1940年學術自由宣言內容也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因為AAUP只關注學術自由,卻沒有對擔當相應學術責任的人進行調查和檢舉。必須把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有機地統一起來才有利于大學發展和學術繁榮。

          因此,在現代大學中必須處理好學術自由和學術責任的關系,不能因為堅持學術自由而拒絕履行學術責任。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互為補充與相互對應的關系。正如約翰·加德納(Iohn Gardner)所認為的:“自由和責任,權利和義務,它們是交易的關系!贝髮W在享用學術自由的權利時,必須意識到它對國家、社會、民眾所承擔的學術與社會責任。

          2.學術使命與社會服務并行不悖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大學的發展。大學已經走出象牙塔進入社會的中心,大學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也必然不能完全超脫于社會現實,再也不像以前能做到完全的學術獨立。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面對社會的期待和壓力,大學高度重視并積極承擔社會服務責任,日益滿足社會的需要:與此同時,大學還通過提供社會服務獲得了豐厚回饋,為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除此之外,隨著政府投資緊縮以及大學辦學經費需求的增加,大學逐漸增加了與營利企業之間的互動,通過爭取來自企業的“橫向’’課題、承擔技術產品開發項目以獲得更多的辦學資源。大學對經費的依賴和對實際利益的過度追求,不但會使急功近利的氛圍在大學中蔓延,而且會影響到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這正是大學在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時所處的困境,即

          大學的價值追求與社會的需要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誠然。大學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有相當的資金,但學術與利潤不該混在一起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正如唐納德·肯尼迪向我們警示的那樣:如果教授突然變得富裕和精明起來,象牙塔和普通公眾之間融洽的社會契約就會破裂。畢竟,作為學術組織的大學與以營利為目的商業活動相結合是很危險的。其實,作為美國“硅谷”搖籃的斯坦福大學,是“學、研、產一體化”的典型代表,是德國研究型大學傳統與美國實用精神的有機結合,它體現出大學學術使命與社會服務之間并行不悖、相互促進的關系。諸如,唐納德·肯尼迪不但強調原創性工作是學術研究的核心標準,而且還允許教師從事有益的社區項目,并明確把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工作業績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標準。由此可見,只有保持大學的學術使命這一“本體”與社會服務這一“功用”的各自限度并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在學術使命和社會服務之間做出較好的平衡。

          因此,面對“大學的價值觀與不斷變化著的社會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唐納德·肯尼迪認為,大學教師不但應該向社會強烈表達(必要時捍衛)大學價值觀,而且還要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并自覺承擔,唯有如此,才能從大學自身的存在價值出發進行積極應對,真正承擔起大學的責任與使命。可見,唐納德·肯尼迪探討學術責任有兩個目的:一是向公眾明確學術責任,二是對未來的和在職的大學教師進行學術責任訓練,希冀“大學應該更主動地迎接就自身和公共責任做出解釋的挑戰”。

          3.學術與人格應有機統一

          隨著學術的高度專業化,在大學教師的評價上,對學術成就的要求幾乎取代了注重品德的傳統要求。一方面,導致大學教師對自身道德素質不重視;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大學教師在追求學術成果時存在學術抄襲、學術造假、學術等很多不端行為。然而,學術本位并不意味著人格要素不重要。唐納德·肯尼迪認為,大學教師承載著培養有思想、有教養、有知識的人才的社會使命,應該追求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的有機統一,學術與人格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對此,唐納德·肯尼迪認為:一旦在學術的追求中伴隨著個人利益、貪婪或者虛偽,那么就會嚴重威脅到人們對學術價值的信任,因為“公眾對學術的信任依賴于學者對學術的令人信服的追求”。因此,“大學要獲得社會的信任,就應該讓公眾認為大學的工作是基于誠實的行為,這一點尤其重要。其部分原因是社會要相信大學所創造的知識,而更深層的原因是,公眾認為大學是接受他們的委托以培養青年一代的場所,如果負責教育學生的高級學者們對自己的工作都缺乏責任感——尤其是,如果他們把年輕人的思想和成果據為己有——那么,整個社會對大學的信任程度就必然會下降。在公眾眼中,教授應該是道德高尚的導師,如果他們不能熱心、細致、大度地對待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們注定會失去人們的尊重。”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大學更看重的是精神生活,追求知識比獲得一個文憑、找到一個好工作重要得多。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師實際上是學生模仿與學習的對象,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常常是一、二位改變他們一生的良師益友,這正是我們傳統師道中所說的“身教”。以身作則,為學生們樹立良好的榜樣,或許就是教授們最重要的“學術責任”。

          針對當前部分大學教師學術與人格失衡的情況,唐納德·肯尼迪認為:“我覺得我們在培養年輕的學術接班人時偏重于他們各自的學術領域,卻忽視了那些讓他們成為成功的負責任的學術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識和技能!薄笆箤W生今后的生活對社會和個人有益顯然是學術責任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如果我們在培養博士生時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沒有盡到一個基本的義務。”鑒于此,他在卸任斯坦福大學校長職務后為有志步入學術職業生涯的在學博士生開設以學術責任為主題的研討課并出版《學術責任》著作。在臺灣學者楊振富對此書翻譯的臺灣版本《學術這一行》中,臺灣中央大學前校長劉兆漢寫了題為“以身作則,建立榜樣”的序,呼吁學術行內人要做到學術與人格的有機統一。

          三、對現代大學學術責任的思考

          從學術責任的角度來解讀現代大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但可以為處于迷失和危機之中的大學尋找身份認同的合理性、糾正當前大學發展的偏向、有效地消解大學的本體危機,而且還能更好地把握大學的實現方式。唐納德·肯尼迪的學術責任思想給了我們諸多啟示,也促使我們進一步堅守現代大學的學術使命。

          1.努力堅守現代大學的學術責任使命

          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要求大學走出象牙塔,融人社會。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中的“bevond,”一詞,并非僅僅只是走出、離開而已,還具有“超越”、“超出……的范圍”、“除……之外”等意思,即大學不僅僅是象牙之塔,同時還承擔著社會責任。博克面對大學如何恰當對待社會及自身傳統職責的關系時,他認為應該從大學基本學術價值出發來積極面對社會諸多問題的挑戰,“純學術研究”作為象牙塔的堅固基石是不能動搖的,只有基于這一點來考慮社會需求,大學才能從“傳統上向國家提供最偉大的服務”。這與唐納德·肯尼迪認為的大學應首先堅守其學術責任具有契合性,即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其實是以大學的學術責任為前提,只有從學術責任出發才能更好地應對社會的需要和挑戰。因此,大學首要的是堅守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履行學術責任。

          中國大學是當時救亡圖存的產物,“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使其從一開始就缺乏西方大學的學術精神。面對“市場化”、“大眾化”和“全球化”的沖擊,中國大學缺少厚重的文化傳統來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是在沒有自己“象牙塔”的語境下談論“走出象牙塔”的,從而存在著拋棄其自身存在價值而以社會服務為主的危險,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大學會出現自我迷失和本體危機的重要原因。因此,就中國大學現狀來說,必須先談“走進”象牙塔。才有資格談“走出”。當前最重要的是,大學需要在社會服務中進行自我沉思和守望,努力重塑和堅守“象牙塔”精神而不是自我放逐。

          2.在堅持學術自由的同時積極承擔學術責任

          “自由不僅意味著個人擁有選擇的機會并承受選擇的重負,而且還意味著他必須承擔其行動的后果,接受對其行動的贊揚或譴責!薄皩W術自由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也要有限制,也要求有責任,要求學者們認清自己的研究領域,追求真理!睂W術自由是一種有限度的自由,沒有學術責任的對應,所謂的學術自由只能是一個空殼。責任的缺失使得學術自由無所依附,其后果必然是社會對大學的期許與大學看待自身的方式發生錯位。

          學術責任是學術自由本身所內在具有的,并非政治干預和公眾干預的結果。在大學中,之所以把學術自由作為極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因為我們對真理的認識需要自由探索,換言之,學術自由是為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服務的。如果大學只強調自由,而忘記了講求學術自由 的目的,那恰好就是方向上的迷失。進行自由選擇就要敢于自我擔當。大學及大學教師履行學術責任,是大學自身價值的一種必然體現。

          然而,大學履行學術責任并不代表著大學不需要社會監督。“就像戰爭意義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給將軍們決定一樣,高等教育也相當重要,不能完全留給教授們決定。”四回顧大學發展史可以發現,大學是在與社會干預這一張力中不斷發展與演變的。大學的發展需要社會支持但又需要有度地獨立于社會。因此,從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來看,學術發展需要學術自由作為保障,而這是社會給予大學及大學教師的一項權利,權利的獲得總是建立在責任和義務之上的,必然要為之擔負必要的學術責任。正如唐納德-肯尼迪所言:“大學遭受批評的根源在于,大學內部不能認真承擔責任。社會慷慨地賦予大學以學術自由,而我們卻沒有注意到事物的另一面。它和我們怎樣看待自己的責任,我們的贊助人及顧客怎樣看待它有關系。如果我們能澄清對責任的認識,并獲得公眾對它的接受,我們就已經履行了對養育我們的社會的一項重要義務。這項義務構成學術責任的最高制度形式!

          3.積極培養大學教師的學術責任意識

          大學核心價值觀的堅守,歸根到底是由大學教師來體現、傳承和踐行的。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培養大學教師的學術責任意識和學術品格化的價值理念。

          學術化品格的職業理念是進行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的大學教師職業的核心標準,它要求大學教師應當從對職業道德規范的遵守轉向對職業本質內涵的理解、領悟和內化?梢姡囵B大學教師的學術精神和學術品格,有利于重建大學教師的自我認同,實現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訴求。

          針對當前的學術失范現象,從外在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從內在方面增強學者自律意識,成為大家的一致共識。然而,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現實中的學術體制與結構設置基本健全、學者道德素養并不差,在實際行動中屢屢不能實現意味著其中有更加深層次的問題尚未揭示。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認為:“在當前的‘學術規范化’的討論中,似乎還僅僅停留在‘技術’或‘道德’的層面上,而沒有深入到對‘學問’本身的規范上。”為此,學術規范亟須從道德層面回歸學術層面,需要大學教師認同學術研究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要培養學術化的人格和品格。

          為此,我們既要從制度層面規范大學教師的職業責任,還要從道德層面教化大學教師的職業道德,更重要的則是從理念層面培育大學教師的學術化品格,使其真正承擔起學術責任。目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學術研究水平,一方面,既能強化學術力量的理性權威,有利于大學自身主體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術自信,推動學術獨立自主意識的形成。

          學術論文 篇4

          [摘 要]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為克服高校計算機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培養方案和實驗課程有待完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單一化等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期提高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有“博學與專精”、“道德與能力”、“交流與合作”特質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人才培養 培養方案 培養質量

          一、大學生“精神成人”――專業教育的前提

          大學階段正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秩序的構建階段。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之后,不少學者關注大學教育中學生的“精神缺失”現象。

          那么真正的大學教育是什么?英國著名教育家紐曼曾說過,真正的大學教育不是技術教育和專業教育,而是博雅教育。美國曾做過兩套關于“精神成人”方面的嘗試。一是“哈佛模式”,它于1978年由羅索維士基(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提出,目的是防止學生的“有知識無文化”現象,主要內容是設置“核心課程”。二是“芝加哥模式”,主要目的是由“通”向“識”,內容是“名著閱讀”,讓學生從世界名著閱讀中汲取人類的文化營養。這兩種方式都值得我們借鑒。

          我國的人才觀注重德才兼備,“德無才不展,才無德不立”,這與學生走向社會時所遇到的“先做人后做事”的要求相吻合。培養學生做人做事能力,責任感和合作意識,“德”和“才”緊密結合,學生既術業有專攻,又懂得肩負的責任感,這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二、博學與精深平衡之道――大學專業教育平衡之道

          (一)博學與精深――多元化環境下的需求

          大眾教育環境下的高校既要考慮博學,又要考慮“術業有專攻”。采用“博學與專精”的知識結構設計,既有廣博的基礎知識,又有精深的專門知識,具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最優化的知識體系,實現本科生知識、能力、素質三元的協調發展。

          在對學生、教師、學校的調查反饋中,三者一致的認識是:大學教育應當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社會實踐、實習見習環節;加強學生人際溝通及協調能力和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培養。既要博學又要專精,既術業有專攻,又要具備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注重多涉獵其他學科的相關信息,注重學科交叉。

          (二) 如何實現

          1.培養方案的合理性

          目前高校的課程有專業課、模塊課程(即專業限選課)、全校選修課等,總體而言,課程覆蓋面廣,學生的選擇余地大,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課程。但“博學”的同時,在專業上開設的課程應牢固掌握理論體系的系統性、結構性、合理性,理順前后銜接關系。課程內容應具有先進性和前瞻性,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因此學生選修專業課時可以由專業老師加以說明、指導。防止課程繁多,內容孤立,前后銜接不連貫,導致學生不清楚當前學科的教學目標,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另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如外文閱讀能力、自學能力、查閱資料、信息分析綜合能力等。

          課程培養方案的設置要做到共性與個性相統一,既要從大局考慮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又要考慮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既要體現基礎性、綜合性,又要保證培養方案的合理性、連續性、系統性,要做到“厚基礎,重實踐”,既要夯實業務理論基礎,又要做到硬件到位,軟件新穎,強化實踐課教學任務和課程考核機制,培養基礎專業知識扎實,知識面寬,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應變素質強的創新型人才,有效地保護好學生共性和個性的發展,為學生創造性的培養提供空間。

          雙學位模式和考研機制并存。有繼續深造意愿的學生會從大二開始留意考研課程,學校一般設立相應的考研機制,抽調優秀教師組成考研輔導小組,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考研住處和條件。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環境等限制,不會選擇考研。除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外,有一部分學生仍有大量的剩余精力,雙學位機制為他們打開了拓寬知識面的另一條途徑。雙學位制是學生在完成本科第一學位學習的同時,又攻讀其他專業的第二學位,取得雙學士學位。其特點是同步性,即第一專業的學習和第二專業的學習同步進行,要求學生通過第一專業必修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同時,完成第二專業的主干課程、實踐環節、畢業設計(論文)和畢業答辯。例如第一專業是生物信息學,第二專業是計算機科學。由于兩個專業在學習時間上的同步性,雙學位模式縮短了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成效。雙學位模式和考研機制并存,拓展了高年級學生學習的選擇面,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自助式選擇空間。

          2. 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并存,推進研究性教學

          教學和實踐環節中,提倡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并存,營造既民主活潑又嚴謹認真的學習氣氛,可以在教授式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前提下適當引用問答式、探討式、研究式、講座式、仿真模擬等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正如在做項目時所要求的“遇到問題不可怕”,重要的是小組在要求的時間內發揮團隊意識合力解決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在確定學生已經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前提下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加強實踐和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從科學知識型向科學知識實用技能型的轉化。實驗教學中設置開放性實驗課程,根據學科特點設立研究題目,引導學生查找文獻,設定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驗證,分析、歸納、總結實驗結果。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度,吸引優秀的本科生參加到大型項目中,讓學生有機會系統地對某一問題進行探索和了解,給學生更多的展示和體驗的機會。

          3. “送出去,請進來” ,多方位打造教學交流平臺

          “送出去、請進來”,所謂多方位,不僅僅指每學年鼓勵一定比例的高校教師進修學習,包括學位學習、訪問學者和會議交流學習形式、專業交流等等,還包括學生交換學習形式、聯合培養形式、省級國家級的競賽形式、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形式等等。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特色文化底蘊的培養下,從專業知識到個人能力,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合作交流能力

          理工科學生更應該加強其文科基本素質的培養,如組織管理與社交能力。其中包括:文字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應變能力等。

          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最終會真正成為一名社會人。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人生是否成功,15%取決于專業水平,85%取決于待人處事能力。大學除了傳授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具有批判意識和創新意識。當代大學教育更強調通識教育,期望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學生,使其成為具有一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基礎知識、理念和技能,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實現理工科的科學教育與文科的人文教育相統一的目的。科學教育以傳授科學知識、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為目的,人文教育則注重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啟發和人性的養成。理科生很少接觸文史哲,有意識地培養理工科學生人文學科的基本能力,如口語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以在通識教育中加入“訓練學生寫作與表達能力”的課程。文科學生可以適當增加邏輯性強的課程,提高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可適當增加高數等課程的課時,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這就有效避免了高校長期以來實行的專才教育,可使文科生知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而理科生則增加人文內蘊,從而成為文理兼通、全面發展的人才。例如武漢理工大學明確要求理工科學生必須修滿4個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學分才可畢業,對文科學生也有相應規定。

          三、總結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高校更應該嚴格把人才培養質量關。當代大學教育應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整體把握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我們應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培養“博學與專精”,“道德與能力”,“交流與合作”統一的高素質的人才。

          學術論文 篇5

          人們常常要贊嘆繪畫藝術的偉大,在藝術拍賣場中有些藝術作品甚至是天文數字的價格,那么藝術品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藝術作品雖不是黃金打造的,但卻不是黃金所能比擬的,它是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是永不再生的藝術資源。藝術作品的背后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擁有著耀眼的個性光輝,融入到作品當中的是獨具魅力的精神和智慧,正是藝術個性的光輝讓藝術作品擁有了超越時空的價值和長久的生命。

          一、民間藝術的起源

          民間美術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勞動與生活實踐,原始人在制造勞動工具的過程中,發現勻稱、光潔、鋒利的工具用起來既方便又順手,因此各種工具的制作都按著這種標準發展,這種對實用性的追求逐漸演變成對視覺愉悅感的追求,并在實用造物活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了審美,使之既能滿足實用的需要,又能滿足審美的需求。

          民間藝術與原始社會的藝術是一脈承傳的,它們在發生、發展和藝術的范圍、特點、規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種相似性。民間美術與原始美術一樣具有藝術實用與審美共存的性質。不少民間美術還殘留著原始藝術的痕跡,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間剪紙和刺繡中就保留著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帶有巫術色彩的圖騰符號。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分工的細化,民間美術的分類增多,做工也愈加細致多樣了。從殷商到近代,民間美術都出現了興旺的發展狀態,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挑花頭巾、皮影等等民間美術作品都是基于實用目的而創作的,但同時卻融實用性與審美性于一體。民間美術作為我國古代一種主要的藝術形態,在幾千年的古代文明歷史中顯示出了強大的藝術力量。

          二、傳統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

          藝術固然離不開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藝術。民間美術也是一樣,它是相對于宮廷美術、文人美術等美術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發性的,直接來源于人民大眾的美術形式。千百年來形成的將藝術強分尊卑,將民間美術視為粗俗簡陋東西的觀念使民間藝術的活力受到損害,許多優秀的民族美術成果不能保留下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后,民間美術被視為落后的手工業而遭到拋棄。民間美術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其藝術價值遠遠超越了民間美術本身,具有極為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結晶。

          我國的民間美術歷史悠久,底蘊豐富,是我國文化與藝術的巨大寶庫。但因千百年來形成的尊卑陋見,民間美術一直被視為粗俗低賤的一種形式,致使民間美術的發展受到損害,許多優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后,民間美術被視為落后的手工業而遭到拋棄。一些古老的美術產品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淘汰,瀕臨失傳的邊緣。“言傳身教”在民間所承擔的技藝傳播作用,體現在以家庭為中心的技藝傳承環境中,是師徒、父子關系直接傳授的方式。從事民間美術創作的大多是沒有受過正規文化教育的農民,其創作經驗不可能通過文字進行傳播,技藝的交流只能通過“口頭”這一最為直接儉樸的方式將其技術經驗傳播給下一代?陬^語言不需雕飾,自然隨性,因此能更生動直觀的交流技藝。

          三、民間美術發展現狀

          民間美術的產生、傳播、發展都是與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隨著現代化的文化浪潮進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傳統民間美術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迅速瓦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機械化、自動化為標志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已在世界范圍內逐步取代手工勞動,在這種狀況下,許多民間藝術品被認為是過時的東西而被很多人摒棄了。

          當代的民間美術保護者和美術理論家多是將民間美術作為一個古代生活形態的活化石來進行研究和保護,民間藝術品已經成為傳統藝術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館之中,見證著一個古老文明曾經出現的輝煌。民間美術雖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而被人們保護和學習著,但實際上,它的發展卻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境地。很多人對它的喜歡只是出于對一個存在著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懷念,民間美術在當代已經失去了其實用性,它和當代社會的經濟基礎與文化狀態都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在這種缺乏時代經濟與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民間美術變成了一種針對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們所重新提起的“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專家對已經衰落了幾十年的民間美術進行了重新整理與研究,這些工作對民間美術的保護與振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種不分精華與糟粕的保護方式使我們看到的民間藝術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們民間美術的真實發展狀態。

          四、民間美術發展的方向

          在今天科學高度發展的科技時代、信息化時代,人的自然觀、價值觀、審美觀都發生了變化,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沖擊和影響是巨大的,在這巨大的沖擊浪潮中,民間美術同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但這并不表明民間美術就會被現代藝術所取代。在當今經濟大潮中,民間美術既不能喪失民間美術的原真品味,又要適應現代人文化消費心理的變化;既要接續民間工藝代代相承的圖文記憶和制作技藝,又要將民間美術轉化為可以形成較大產量的生產能力,真正促進民間美術市場化、規;、產業化,形成有效的銷售能力。與教育相結合,開辦民間美術研究專業,促進經濟發展。工業文明帶來了商品的大量生產與簡單復制,而這種簡單枯燥的文化形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不應該只是一種帶有實用主義色彩的產品形式,它同時應該代表一種帶有審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間美術以其豐富的審美形態與人文精神而成為工業文明的有效補充,工業文明以其時代感與社會性而引導著民間美術的發展。兩者的互補使人類文化最終向著一個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續。

          在工業社會與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傳統手工藝與工業社會的對立,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既不能放棄民間藝術形式,也不能違背社會規律,試圖以民間美術來代替大工業時代的產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必須站在現代文化的角度對傳統作更深入的研究,尋找工業文明與民間美術之間的互補點。工業文明帶來了商品的大量生產與簡單復制,而這種簡單枯燥的文化形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不應該只是一種帶有實用主義色彩的產品形式,它同時應該代表一種帶有審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間美術以其豐富的審美形態與人文精神,而成為工業文明的有效補充,工業文明以其時代感與社會性而引導著民間美術的發展。兩者的互補使人類文化最終向著一個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續。

          學術論文 篇6

          作為一種表達自身學術觀點的文章形式,學術論文通常包含論點、論據和論證這三個環節。論題環節,根據選題提出問題;論證環節,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結論環節,根據前期論證得出結論。這三項內容是學術論文的三要素,必須重視。

          內容提要:深化“兩課”改革必須解決“兩課”教學方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過去“兩課”用專業課的教學方法,使“兩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試論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高!皟烧n”教師在角色方面的轉變,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兩課”教學工作。

          一、現代信息技術對“兩課”教師角色的挑戰

          與傳統教育的教師相比,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兩課”教師在內涵、作用、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及設計、解惑行為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對“兩課”教師的傳統角色發起了挑戰。

          (一)、教師由教學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導學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說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痹诂F代信息技術的高等教育中,“兩課”教師從傳統的“教學者”轉換為“導學者”。

          (二)、“兩課”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的鼓舞者、心靈的塑造者,F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技術媒體代替了常規的、口頭講授的、以及集體學習為基礎的教育模式。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學習、自我研究,信心是至關重要的。

          (三)、教師不僅要做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要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者。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而且要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運用多媒體技術,編制CAI課件,制作教學光盤和課件,能掌握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掌握學習過程的設計、管理和評價等。

          二、現代信息技術對“兩課”教師能力和素質的挑戰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環境下,“兩課”教師教學的環境、任務、內容、渠道和對象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了,“兩課教師”這“唯一重要”的角色不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其他新型的社會教育職業群體所分擔和分解,使人們頭腦中原有“教師”的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1、熟悉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學會通過設計、搜集和綜合課堂的課件制作、學會下載網上發布的資源和信息。

          2、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方法。如對音像資料、教學光盤、U盤的使用。學會利用文字教材、直播課堂、網上課堂和討論、錄像帶、錄音帶、光盤、各種視頻教育資源等,即以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一方面嫻熟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有效地發揮各種教學資源的作用。同時要將教學資源清單以及使用方法,及時向學生介紹,使學生能隨時借閱、復制、上網學習。另一方面又要指導學生學習知識,引導學生逐步自主完成學習。

          3、學會制作教學材料。按教學設計所確定的教學內容制作CAI課件、課程網頁、電子教案、自檢自測材料等,讓學生能得以利用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4、能組織教學。包括面授輔導、指導小組學習活動、答疑等,教師在網上解答學習,提出的問題,尤其要結合各種教學媒體組織教學過程。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對網絡信息資源所提供的教育信息進行精心的篩選、利用和評價,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有選擇地消化吸收。

          5、熟悉教材。對教材內容有深入的鉆研,對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等有較強的預見性,并由此做好大量、充分的準備工作,隨時隨地應對學生的咨詢或電話、電子郵件、傳真等方式的提問,給學生以準確、科學、具體及時的答復。

          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決定了“兩課”教師教學角色的轉換

          (一)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了變化

          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衛星廣播電視技術、遠程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這些技術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活動。具體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二)、新形勢下“兩課”教師角色的轉換

          為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變化,教師就必須進行角色的轉換。

          1.教師職能應從“教”轉變為“導”

          在信息時代,老師的角色將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為主,其主要職責應從“教”學生,轉變為“導”學生。

          2.做課程的設計和開發者

          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這就使得課程和教學形式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

          3.做教育的研究者

          由于使用了先進的媒體傳播技術,教師已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從事教育科研。

          4.做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者

          通過看范文,諸位可以發現,學術論文確實有比較強的規范性,標題和首段都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摘要和關鍵詞也都是嚴格篩選的,因為格式規范的原因會被人戲稱八股文。這是不準確的,好的論文條理清晰,論證得體,讓人讀起來如沐春風渾然忘我。學術論文要多看多嘗試寫,相信會逐步提高這方面的寫作能力的。

          學術論文 篇7

          摘要:

        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如果在美術教育中忽略了設計意識的培養,而一味的去追求繪畫性或者是視覺美,那么就與 普通美術教學沒有了區別,久而久之,美術設計教育也就名存實亡。所以,對于職業院校美術設計專業來說,必須要在教學中強化設計意識,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要貫穿設計的理念,只有這樣,職業院校美術教學才能達到教育目標。

          關鍵詞

        美術教育、繪畫、教學

          一、設計意識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與普通美術院校不同,職業院校美術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不是培養專業的繪畫人才,而是具有設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普通美術學院以追求藝術為目的,教學成果以美術作品體現出來,能夠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賞心悅目,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職業院校美術設計是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活動,是為了滿足人 們的物質需要服務的。對于設計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認識,但相同的一點是設計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是為了生產產品。

          二、培養學生設計意識的方法

          (一)從美術基礎訓練培養

          對于美術專業來說,基礎訓練包含色彩和素描兩個項目。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在設計專業課程中,如果只能實現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應建立在這幾個方面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所以,設計專業的基礎訓練是服務于設計的,美術基礎訓練也應該培養學生的設計 意識。

          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基礎訓練通過寫生來實現學生的寫實能力培養,對物象的自然狀態進行表現。而設計專業中的基礎訓練,不能只停留在繪畫的層面,要在繪畫層面的基礎上增加自己的主觀意識,這種主觀意識就是設計意識,這就比傳統的美術基本功訓練的要求更高、更難。也就是說,設計專業的基礎訓練不但要具備 傳統的美術基本功訓練,還要表現出設計意圖。追求的不是與對象畫的一模一樣,而重點在于如何去畫。

          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對傳統的基礎教學進行改善,打破傳統的繪畫觀念,就素描而言,傳統觀念認為設計素描就是結構素描。實際上不管是線性素描、結構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夠表現出作者的設計意圖,都可以理解為服務于設計理念的設計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達的只是訓練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 義,重點是在素描的過程中,學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動的去畫還是主動的去畫的問題。不管是素描還是色彩,在訓練中都應該增加自己的設計意圖,強化設計意識,才能真正的實現設計課的訓練目的。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標準之一就是實用型,因此在美術設計專業教學中,要突出設計意識的培養,強化設計意識的關鍵在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所謂創造性思維,也就是設計性思維。職業院校美術設計專業培養學生的首要目標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樣學生才能主動的學習、主動的實踐、主動的設計。也只有具備 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職業院校美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紀高等院校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創新,這也是全國教育改革的目標。美術設計專業如果只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是不夠的,還應該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主要原因在于美術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動的過程。

          要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落實,就要突破傳統美術教學的固有模式,建立起與當前人才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樹立起正確的觀念,才能指導教學的開展,用創造性思維去教學,才能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隨著新科技、新工藝、新材料的不斷更新,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在 設計教學中,要將這些新的元素引入其中,這樣才能更加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才能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只有對教育理念不斷的進行更新,樹立起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觀念,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樹立設計意識,才能使職業院校美術設計專業教學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職業院校基礎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是服務于美術設計專業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設計意識的訓練,體現出職業院校美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特色。為了強化學生的設計意識,要從基礎美術訓練抓起,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貫穿美術設計意識的理念,使職業院;A美術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的 目標落到實處。

          四、參考文獻:

          內容和要求與文獻綜述一致,可以把文獻綜述的參考文獻復制粘貼過來,進而再做進一步的優化。注:

          1、在開題報告環節,論文題目要最終確定,在后面的工作環節里就不能再改了,一字不改。

          2、對于國內外研究成果的概述既能對本課題進行深入把握,同時也能直接反映出作者的專業能力和學術視野。

          學術論文 篇8

          1企業行政辦公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

          1.1系統功能的設計

          1.1.1行政綜合模塊

          (1)辦公電話管理:該模塊的功能包括電話號碼查詢、話費查詢、話單導入、電話變更申請及審批、電話折扣設置等,其中話費查詢和話單導入可通過Excel格式實現導出和導入。

          (2)合同管理:該模塊主要包括合同編號、合同名稱、合同有效日期、到期提醒日期、是否過期等信息。

          (3)會議管理:該模塊主要包括會議申請與審批、會議用品采購與結算、會議室管理等信息。

          (4)預算管理:該模塊主要包含各部門年度預算計劃情況。

          (5)報修管理:該模塊主要包括損壞物品類別、報修申請、報修審批、維修狀況以及花費情況的信息。

          (6)臺賬管理:該模塊負責報銷錄入,包含報銷經辦人、部門、花費類型、金額以及報銷日期等信息。

          (7)信息發布管理:該模塊主要負責對企業的新聞、通知、公告、緊急事項等信息進行發布。

          1.1.2車輛管理模塊

          (1)駕駛證管理:此模塊主要對駕駛員的駕駛證信息進行管理,其中包括基本人員信息及駕駛證主要信息

          ;(2)車輛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車輛牌照、車輛類型及車輛油補花銷費用等信息;

          (3)車輛使用信息管理:此模塊主要對車輛出入信息、車輛使用申請審批及使用歷史機理等內容進行管理;

          (4)外部車輛出入管理:主要包括對外來車輛進入公司時的登記及準入記錄等信息的管理。

          1.1.3安全保衛模塊

          (1)工作牌管理:主要實現對員工工作卡的辦理和審核,以及對工作卡實際信息進行查詢等功能;

          (2)門禁權限管理:主要對門禁權限的變更和申請等內容進行管理;

          (3)施工出入審批管理:主要對施工過程中出入廠區的人員和車輛進行審批和登記信息管理;

          (4)交接班管理:改模塊主要實現對保衛處日常交接及檢查巡邏信息的查詢和管理。

          1.1.4系統管理模塊

          (1)基礎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實現對各個部門信息、人員職務、工作類型及客戶分類進行統一管理;

          (2)系統配置管理:這個模塊是對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權限認證、系統管理員審核等工程,對用戶信息進行維護和管理,只有系統管理員通過密碼才可進行更改。

          1.2系統功能圖表類型

          統一建模語言(UnifiedModelingLanguage,UML)在軟件工程領域是標準的、通用的建模語言。UML的可視化技術可以實現對密集型軟件系統的圖像化、分析、說明和記錄。UML是數據建模(實體關系閣)、業務建模(工作流)、對象建模和組件建模技術的結合,可以在整個軟件幵發周期將不同的實現技術應用于所有的流程。

          1.3系統開發環境

          在進行系統設計和開發時,確定好系統框架后所選擇的開發系統平臺和工具非常重要。選擇合理的開發平臺和工具能夠大大提高系統開發效率,節約時間和減少開發成本,并可以很好的提高所開發的系統穩定性,使得在之后的維護過程中更加便利。因此,對本系統進行開發時在Windows7系統下選用了MyEclipse作為開發工具。Windows7系統相對來說是目前比較常用且穩定性和兼容性比較好的系統,而MyEclipse由于其具有代碼開源框架和第三方軟件支持能力強等作用,可以比較完善的實現數據庫、Web服務器以及開發工具之間的相互結合,能很好的實現系統維護和更新方面的功能。數據庫則采用MySQL數據庫,對系統開發時的存取效率有非常好提高作用。

          1.4數據庫設計

          對數據庫進行設計主要是為了系統能夠在進行數據模型建立和數據分析時提供強大的后臺支持,對數據庫的合理設計不僅可以提高系統運行過程中數據的傳輸效率,還可以提高系統日后維護時的便利性,可以提高系統運行性能和降低運行出錯率。在數據庫設計開發過程中,要遵守結構科學合理、功能完善以及數據存量完整安全的原則。

          2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行政辦公中的具體應用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被引進并逐漸應用于企業管理系統中,其發展之快應用之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制造業開始蔓延,逐漸在第二、三產業中被廣泛應用。后來多數學者和專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進,使得其應用功能和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作用被大多數企業所認同。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在其他產業領域推廣力度不足,只是在制造業應用比較廣泛,而且由于在國內市場上的發展不成熟,導致部分企業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利用和理解,沒有得到應有的信息管理系統推廣實施效果。

          3結語

          計算機軟件信息辦公管理系統是集成于網絡技術、計算機軟件技術以及管理學等內容為一體的高科技辦公平臺,該系統在設計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企業的需要及工程流程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和實現,以達到促進企業管理、節約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目的。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為了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功能需求,需要對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進行不斷的維護和更新,以長久服務于企業,使企業在未來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學術論文 篇9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媒體傳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傳統的新聞傳播工作主要依賴于紙質傳播、電視、電臺等傳播,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新聞傳播、記者專業素質等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因而在新形勢下,推動記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對于傳媒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的變更入手,探討記者為應對改革變化所具有的素質能力,從而提高記者在新聞傳播工作中的作用,實現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記者;新聞傳播工作;對策

          新聞傳播工作的基礎在于新聞消息的有效性、即時性,而新聞傳播工作的消息則主要依賴于新聞記者的收集、構建產生。因而,記者在新聞傳播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新聞傳播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不僅僅要求新聞傳播工作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渠道創新,還要求記者能夠創新新聞傳播的內容,把握人們對新聞消息的主要需求;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中,各個新聞傳播行業的競爭日益加強,提高競爭優勢的重點在于人才,即在于記者的素質和技能。因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記者工作的優化升級對于新聞傳播工作、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新媒體環境下對記者工作的新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環境的更改,記者在新聞傳播中的工作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為記者工作帶來良好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的較大挑戰和新要求。一方面,要求提高記者的自身素質;另一方面,要求提高新聞傳播工作的整體性,而新聞傳播工作的整體性發展要求主要是依賴于記者這一職位而實現的。

          1.1新媒體環境下對記者自身發展的要求

          新媒體環境下指媒體行業進入了利用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時代,因而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媒體對于記者自身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事實上,傳播中記者編輯能力強、新聞報告觀點新穎等優點,漸漸的不再滿足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于記者工作的要求,當前記者工作的新要求主要如下:一是,要求記者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主要是由于新媒體對于新聞傳播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技術,因而要求記者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能夠有效處理和發展新聞網站等工作;二是,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發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人們的需求,要求記者能夠有效預測評估出人們的關注重點,站在人們的前方進行新聞的采編播報[1]。

          1.2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傳播工作的要求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于新聞播報行業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是,要求媒體傳播行業實現播報渠道的多樣性,即充分利用新媒體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新聞播報渠道,在新媒體環境下,大的新聞傳播媒體已經實現了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開展新聞播報;二是,當前經濟環境中,人們對于信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由此帶動越來越多新聞傳播行業出現在市場中,增加了各個新聞傳播行業的競爭,因而要求新聞傳播行業對內加強內控管理,提高記者專業能力,對外提高新聞宣傳的有效性;三是,當前的環境中,同樣要求新聞媒體能夠正確定位自身的發展方向,制定戰略定位,從而帶動整個企業的人力資源、資金等朝著同一方向發展,實現新聞傳播工作的整體性和有效性[2]。

          2新媒體環境下記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的對策分析

          新媒體環境下記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要求應從當前新聞傳播行業所遭遇的挑戰入手,從而有效解決相關問題,提高記者完成新聞傳播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2.1記者解決新媒體環境下記者自身發展問題的對策

          1)要通過提高記者的新聞從業素質,從而達到提高新聞傳播工作有效性。主要是由于新聞工作內容與情感表達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時兩者之間要把握一個度,避免因情感而喪失新聞原本的教育職能。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首先,記者應該秉承真實性的'原則對新聞事情進行客觀、準確的播報;其次,記者用清晰的頭腦武裝自己,具有清晰的工作思維,由于當前的新聞傳播主要是實現“網絡+”的形式,記者具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在把握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對網絡思維進行創新發展,抓住新聞中人們愿意關注的新聞點進行深入播報。例如:2016年年初的朋友圈中的“兩頭鵝”在新聞中走紅,某報社記者通過設置關于兩只鵝的最終下場,使該新聞一度登上各大新聞網站的熱搜榜。這主要取決于記者對新聞熱點的把握,因而完善了記者的新聞傳播工作。

          2)提高記者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意識來滿足記者應對新媒體環境中對記者素質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中,新聞傳播工作的受眾面更加廣泛,信息處理量較大,信息資訊更新快。因而記者工作應該具有正確的職業道路和社會道德,不會為了增加新聞傳播的影響力而罔顧社會道德,對一些消極信息進行大肆宣傳。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好的記者能夠推動自身發展,如:學習參考其他記者的新聞稿,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還可以通過百變人生,領悟到社會的真理[3]。

          2.2解決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發展問題的對策

          新聞傳播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一方面,記者能夠發揮作用,有效的處理。另一方面,問題只有新聞傳播方面才能徹底處理。一是,通過拓寬記者的綜合業務能力來解決當前新聞傳播競爭大的問題。在日益復雜的競爭環境中,記者勢必要不斷的拓寬綜合業務能力,實現同其他傳媒企業的合作發展,同時加強網絡信息技術,推動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的運營和采編,從而加強新聞傳播的互動性。例如:某企業的新聞記者,在2015年為企業構建了在線網站,通過構建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提高了企業的新聞信息宣傳的效率,當地對于該企業的了解同比增長了12%,擴大了企業影響力,推動企業發展。二是,新聞傳播行業通過加強對記者的專業培訓,即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行業為記者提供免費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從而提高記者的專業性,增加記者對新媒體的認知和掌握。最終發揮自身優勢帶動新聞傳播發展[4]。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主要是指新聞傳媒實現網絡化發展,而記者在新的形勢下呈現出專業素質缺少、對網絡媒體認識不夠、在網絡媒體中不能堅持自我等問題。與此同時,傳統的新聞傳播行業面臨著內部管理不夠、記者資源的優化配置較差等問題。因而,加強記者的新聞傳播工作必須要從記者和新聞傳播行業兩方面入手,通過記者專業素質的培養、職業素質的提高來解決新媒體下記者的發展問題,另外,對于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問題也必須通過加強記者的綜合業務能力,完善相關培訓體系等方式來處理,最終實現記者在新聞傳播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拉拉.當前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周昊.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人際關系平衡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3]錢晶.淺議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記者如何做好新聞傳播工作[J].新聞研究導刊,2015(21):109.

          [4]強月新,姜欣.謀劃開局深化改革飛速發展——2011年中國媒體發展盤點[J].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12(00):3-92.

          學術論文 篇10

          摘要:介紹蒙醫藥學基本特點及學科發展特點,分析蒙醫藥學研究現狀,并就蒙醫藥學如何現進行開發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蒙醫藥學 特色 發展思路

          蒙醫藥學認為,人的生命節律與宇宙變化節律息息相關。人體是小宇宙,生命體恒動不息,但有始有終。

          內外協調則康,失調則病,紊亂則危,不相依則亡。蒙醫藥學說特點是指與西醫學及其它醫學體系相對而言,任何一種醫學均以人體及疾病為其研究對象,這是所有醫學具有的共性。然而,他們對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方法則不相同,如在研究人體、病理、疾病的診斷和臨床治療上,有著各自的特點。

          一、蒙醫藥學基本特點

          蒙醫藥學最基本特點,可概括為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兩大特點。

          1、整體觀念:蒙醫藥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古代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指導臨床各學科。它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

          2、辯證施治:人體是一個矛盾著的統一體,各部分之闖在生理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發病以后局部病變必然會影響到其它部分和整體,而整體變化又必然會對局部發生影響。

          二、蒙醫藥學科發展特點

          蒙醫藥符合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特點及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習慣和體質特點,在北方少數民族防病治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長期以來,蒙醫藥學科在總體上還相當落后,到解放初仍處于父傳子、師傳徒、寺廟辦教育的狀態。我國創辦蒙醫學專業五十多年來,蒙醫藥學教育在培養層次上經歷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師資隊伍結構上經歷了由老一輩專家創業,中年學者接替,青年科學帶頭人培養等一系列學科梯隊調整;專業方向上經歷了由傳統文獻整理到現代實驗研究,辨證論治規律探討到其機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臨床試驗研究等不同層次上的定位與領域擴展。蒙醫藥學科有著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同時也不斷與現代醫學、藥學、中醫學等相關學科互相影響,相互交叉滲透,共同發展。

          1、民族文化特點:蒙醫藥學是蒙古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及臨床客觀上均存在著深刻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烙印,人們又常稱之為傳統的醫藥學、文化的醫藥學、哲學醫藥學、北方醫藥學等。蒙醫藥學指導思想中包含著大量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特點,諸如天地相應、寒熱、陰陽、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穢、六因學說及辨證論治理念等,均是當代自然科學不能完全解釋,但卻是蒙古族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乃至人類自身社會關系綜合把握的理論與方法,體現出深刻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特征。蒙醫藥學既是醫藥學,又是蒙古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因此,蒙醫藥學既有自然科學的特點,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

          2、師帶徒傳承特點:蒙醫藥學起初是祖傳形式或帶學徒辦法來傳授。蒙醫藥教育逐步實現了以師帶徒教育為主向現代科學教育為主的模式轉變。但師帶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現代蒙醫藥學科發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承名老蒙醫經驗繼承工作也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重視。

          3、現代發展特點:蒙醫藥學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經陪伴著蒙古族人民走過幾千年歲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醫療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醫藥更是一種技能,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為人類增進健康,防治疾病服務。19世紀初西醫學成為主流醫學之后,包括蒙醫藥學在內的各種傳統醫藥學客觀上都成為一種補充或代替醫學。

          4、基礎與臨床不可分割特點:蒙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并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升華到理論,然后又運用理論進一步指導醫療實踐活動。蒙醫藥學的理論體系是圍繞臨床現象建立時,一切理論都是為了說明生命活動現象與自然、社會活動的內在聯系,調整人在自然和社會某種特定環境下的臨床失衡狀態。

          5、蒙醫與蒙藥不可分割特點:蒙藥是在蒙醫藥理論知道下的獨特的用藥方式,根據疾病的不同癥候。按照組方的方法和原則,選擇適宜的數種藥物,以適當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劑型后使用。蒙醫與蒙藥不分家,要認真研究蒙藥的藥性理論與蒙醫藥理論的關系以及臨床應用的規律。蒙醫學科發展也應以維護和提倡蒙醫與蒙藥不可分割的學術特點進行知識創新為原創,鼓勵廣泛引進新的相關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學科開展蒙藥研究工作。

          三、蒙醫藥學開發研究思路

          蒙醫藥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蒙醫藥學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獨到的臨床療效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醫學的沖擊,蒙醫藥學現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蒙醫藥學怎樣才能在新世紀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長,如何面對現代化,面對未來呢?這是我們蒙醫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項任務。下面就蒙醫學如何現進行開發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1、引入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學科的方法論對該學科發展起主導作用,而該學科的模式必須體現其所用的方法論。蒙醫藥和西醫不同的方法論正是兩者不同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

          2、改進蒙醫方劑及療術器械:蒙藥和療術器械是蒙醫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實現醫療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醫與患者聯系的橋梁。因此,蒙藥和療術器械的革新和發展是關系蒙醫臨床發展的根本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關系蒙醫生死存亡的問題。目前蒙藥和療術器械的質和量的標準難以控制,使用相對不方便,療效相對緩慢等。為了取得更好療效,為了擴大蒙醫藥的競爭優勢,必須對蒙藥方劑及療術器械進行改進。

          3、融入現代人文科學的成就:蒙醫藥學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除受當時自然科學的影響外,人文科學更是起主導作用。蒙醫藥學基本理論無不留有當時人文科學的痕跡,陰陽、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穢、臟腑理論等都受當時哲學、倫理學、軍事、藝術等人文科學的重大影響。因此,蒙醫藥學既是醫學,又是蒙古文化的一個子系統。蒙醫藥學的這一特征使它在醫治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的過程中有很大優勢。但是,蒙醫藥學發展到今天,卻未及時吸收當代人文科學的最新成就,正逐漸喪失這一優勢。

          總之,我們不能因蒙醫在真實性、客觀性方面的缺陷就簡單斥之為偽科學,亦不能看不到它的不足,以獨特、優勢自我陶醉。蒙醫藥要發展,只有引入現代化的分析手段,融人時代人文科學的精華,才能重建蒙醫藥理論體系;只有對蒙藥方劑及療術器械進行改進,才能更好地占領蒙醫藥學發展所必須的臨床陣地。

          參考文獻

          [1]楊本雷,饒文舉,滕洪,等.中國彝族醫學基礎理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4.

          [2]楊本雷,余惠祥,鐘繼紅,等.中國彝族藥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37.

          [3]楊本雷.彝族藥研究的方向、內容、重點和困難所在[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29:8-10.

          學術論文 篇11

          【摘要】

        高中政治馬克思主義教學中,傳統的灌輸性教學非常枯燥,學生無法產生興趣。因此馬克思教學中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非常重要。本人根據相關工作經驗,主要探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高中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

          科學的理論思維對一個民族的發展非常重要。中華民族的振興需要的理論依據是哲學。因此在教育中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無法對哲學理論課產生興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掌握是非常零散的,無法整體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理論課無法發揮對學生心靈啟迪的作用,也無法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無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面對這種現狀,教師需要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改革和創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一、高中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1.灌輸性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持忽視態度,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只是一個舞臺,教學這一過程的導演是教師。學生的地位是道具和觀眾,學生只和教師的表演相互配合。這樣教學過程實際上圍繞的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習持忽視態度,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馬克思主義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記憶基本內容,教師不顧學生的感受,照本宣科給學生灌輸知識。

          2.輕視學生的實踐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視,對實踐不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就是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來源就是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和檢驗馬克思主義哲學。此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視結合理論和實踐,強調理論要付諸實踐。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習理論知識,缺乏和實踐的緊密聯系。

          二、高中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策略

          以上主要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改革措施,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緊密聯系我國時代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以下主要探析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策略。

          1.改革考試方式

          加強對教材內容的重視,能夠改革考試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可以感悟人生,升華智慧的學科。教育者和學習者都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讓自己變得更加智慧。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哲學家思想,站在中立的立場對各種哲學派思想進行評價,對哲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進行研究,對哲學中各種范疇的關系進行討論。為了擺脫原來灌輸性和僵化性的教學模式。需要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的提升,注重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將課程論文考核形式和通用閉卷結合起來,通過寫作內容,學生可以表達思想和覺悟,教師可以對某位學生該課程的學習狀況進行判斷。

          2.充分協調教與學

          學生在校學習的關鍵場所是課堂,不能只強調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師的講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專家的學術講座通過精辟的演講吸引聽課者。教師講解哲學必須建立在自己對哲學的研究上,教師的專業素養要高,授課藝術也要高。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相互協調,對一方的強調和忽視都是不可行的。教師要通過批判的眼光和思維對這些思潮智慧進行研究。學生對哲學的學習要經得起考驗,不會受到各種庸俗事物的干擾,脫離極端束縛的思想,擁有深刻的理性思維和高遠的胸懷。

          3.通過合作教學模式開展教學

          合作教學模式的展開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將分組、合作和探究融為一體,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的學習模式,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觀探究學習,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首先要建立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再對資料進行收集,分工合作,得出結論,再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驗證結論。教師可以直接給出各小組論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論題,加強小組之間的分工合作,學生可以走上講臺和全班同學分享學習成果。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同時也能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增強。

          4.通過自主探究模式開展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模式,要對學生加強引導,學生可以圍繞特定主體自主學習和探究。自主探究模式要按照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搜集,資料的分析,得出結論和對結論的驗證等方面進行。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主題,在課后學生可以搜集資料,再對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在課堂上全班學生討論后,可以得到較全面的結論,對學生獨立思考,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綜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析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革的科學策略。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孫民.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芻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33-138.

          [2]李凌云.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新探[J].改革與開放,2011(8):166-167.

          [3]梁巍.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模式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7):100-101.

          學術論文 篇12

          摘要:

        本文通過對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發展的環境分析,討論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發展變化:它們將在內容上以知識管理、人文管理為主向多元化發展邁進;管理結構、管理方法發生巨大變化;管理理論研究對象和管理實踐主體也會發生巨大變化,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影響也更加多元化。

          關鍵詞:管理理論;管理實踐;管理結構;管理方法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潮流撲面而來。一種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知識要素為主要驅動因素,以網絡為基本工具的網絡經濟,正在改變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網絡經濟中的全球化特點,正在改變著全球的經濟貿易方式,同時也在影響著有關組織的種種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日新月異的環境給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本文試從以下方面討論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發展變化。

          一、管理理論及實踐內容趨向多元化

          一直以來,管理理論的內容多數是針對企業這個組織而言的,管理實踐更多的也是關注企業這個組織,兩者的主題大多是圍繞企業內部外部資源的利用發展情況這個中心。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知識、技能、人力資本和信息等無形資產的產生和應用,這使得每個國家都把發展教育、加快科技進步、加強無形資產管理、保護知識產權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位置。而管理理論和實踐也從當時局限于企業的管理和實踐拓展到其他任何組織和單位的發展,從重視企業資源的硬件資源到重視企業的軟件資源,從重視物的有效利用到以人為本,從圍繞組織自身的單獨發展到重視組織與社會、環境等外部條件的和諧發展。

          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組織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競爭致勝的關鍵已經不再是僅取決于各個組織的先進的設備、廠房等有形硬件資產,更多的是依靠商譽、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而在管理實踐中重視無形資產管理、無形資產管理成為現代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就理所當然。與之相適應,圍繞無形資產管理進行創新也就成為現代組織管理創新的一種必然趨勢。尤其是知識管理將會成為一個大主流,知識管理涉及了許多的相關研究領域;但它并不只是一種管理理論,而是涉及到從技術到管理再到哲學等多個層面。未來,知識管理這個課題將日趨重要;同時,在管理實踐中,組織將會努力建立一套有效、循環運轉的知識管理系統,在一些企業內部,企業甚至有類似知識主管等職位出現。

          無論是在管理理論的進程還是在管理實踐的發展過程中,組織的文化建設一直是一個討論主題。以往的組織文化,如企業文化建設在2世紀以前多數是圍繞本土化運轉的。在網絡經濟新時代,由于時空限制被打破,像企業文化界流行的“歐美以‘法’,東亞以‘情理’的企業文化界限將不那么涇渭分明了。由于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國開始對各自組織文化尤其是企業文化開始進行反思、研究、整合。因此。在未來,各個組織文化的建設將會擯棄各種限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相互融合,這也會成為一個趨勢。

          二、管理結構變化多元化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威力引領著我們走向網絡經濟新時代。這種網絡經濟,促使著現代管理結構向靈活化的趨勢發展,而這種趨勢的發展正影響并改變著一直以來的主流組織結構——傳統經濟環境下的“直線制和“金字塔的組織結構。當現代組織結構形成靈活化新趨勢之后,世界許多先進組織尤其是企業管理者都著手研究以虛實結合的領導控制體系、職能整合的靈活機制和動態調整應變的管理思路來保證現代企業組織結構不斷顯現出動態化、靈活化的特點。就設立現代企業組織結構而言,建立起一流的領導控制體系,實現組織結構的虛實結合,要求企業內部設置一個由類似總經理職位直接授權的調控機構,在企業內部中層管理部門和上下管理層次之間進行協調,使組織結構既能形成一個網絡,同時又兼具經濟性和靈活性,這就保證了組織結構彈性、靈活性的空間。營造靈活性機制,對組織結構實行職能整合,要求企業對關鍵職能部門進行適度有效的集中,而對非關鍵部門則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則逐步進行科學合理的細化和分散,以期完成企業的目標。

          在管理實踐中,管理結構另一個巨大的改變就是,在組織內部對于職位的設置較之以前有很大的改變。以前的職位設置多數是依據發展組織硬件環境這個要求來設定的,因而職位的設置多數是類似“生產部“營銷部、“業務部等這些部門;而現在,組織同樣關心軟性環境的發展甚至有些組織把發展“軟環境放在

          首位,當然這要視組織的具體情況來確定;而筆者認為最好是能“兩手都抓,并且兩方面的發展都要保質保量的進行,F在,很多組織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組織的“軟資源,如何建設一流的有特色的組織文化,如何提高組織成員的“能源效率,如何提高組織成員的自我學習能力等,這樣在組織內部可能會增設關于提高組織成員學習能力、研究組織成員身心狀況、研究人力資源、研究組織與社會和環境關系、研究組織道德與商業倫理等的職位,如“人力資源研究部、“學習部、“員工心靈之家等部門職位,而這些行動將會對組織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管理方法多元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領域已拓展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一直以來,管理的理論、思想、方法和實踐多是以現代化大生產的工業社會為背景產生的,可以預見的是信息技術社會給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發展帶來的將會是革命性和全方位的影響,并且這可能會涉及2世紀管理學關注的所有主題:管理者與管理、組織與人力資源、組織戰略與競爭、管理創新與組織變革、組織道德與商業倫理等。

          管理方法的創新和以前的相比將會更加傾向于依靠計算機技術手段,解決決策問題和綜合問題的管理方法將不斷增多。計算機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已經且正在快速地改變我們這個世界。隨著2世紀信息社會的全面到來,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管理手段已經越來越多地依靠計算機了。計算機技術在現代管理實踐中的廣泛運用為管理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從而實現了很多在沒有計算機時管理者所想象不到的管理目標。在現代管理實踐中尤其在企業管理中,可以預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管理方法的創新將會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由于更加重視知識的“整合、“集成等,所以,許多新的方法的出現,都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專業管理的問題,更多地是為了解決在管理實踐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或一些綜合性的問題。因而可以說的是在未來,解決綜合性問題的管理方法創新的研究課題和管理實踐也將會增多。

          同時,管理方法也圍繞“以人為本這個主題向人性管理邁進更大一步。未來的管理實踐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除了依靠計算機技術來解決技術上的難題,也將會更多地注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管理實踐中,組織可能會通過適時地舉行員工聯誼會,設立高層領導和基層員工互換崗位活動,設立高層領導接見日等等這些人性化措施來補充單純依靠技術解決問題引起的不足。在未來的歷史發展中,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都將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對管理方法不斷進行創新。

          四、管理理論研究對象及實踐主體多元化

          無論是“科學管理之父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還是管理過程學派創始人法約爾的管理科學,他們的理論研究大多是針對企業這個組織進行的,而缺少對其他組織的研究,如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假設人為經濟人,研究主題也主要是圍繞提高生產作業效率這個主題,法約爾則側重于組織高層管理理論研究。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范圍的拓展,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它們也進軍除企業外的其他組織,開拓出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另一片天地。就學校、醫院等這種擔任社會公共產品需求的組織而言,它們也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關于教育管理理論、醫院管理理論等理論著作,人們經?梢钥匆婎愃啤吧罨逃芾砝碚撗芯客苿咏逃母飳嵺`、“公共改革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的發展、“醫學理論與實踐等的文章見諸媒體。這些學校、醫院等組織又根據這些理論來指導實踐工作,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更新完善這些管理理論,人們常在生活中體驗各種教育、醫學研究新成果在應用實踐中的推廣應用,因為追求人類社會各組織的和諧發展,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提升組織的運作效率是每一個組織在市場經濟中都應該奉行的原則和標準。

          銀行、保險等這類兼具公共性和市場性產品需求的金融組織,在早期,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基本上也是很少觸及這些課題的,F在,關于這些金融組織的管理理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管理實踐也越來越豐富。因為這些組織是擔任社會信用中介具有金融性質的角色,因此,它們的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更具特色。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實踐家關注行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工商管理、物業管理、地產管理等等,相信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理論都會越來越完備,實踐也將會越來越豐富,這都將會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五、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影響多元化

          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一直以來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關系,管理理論指導管理實踐的發展,管理實踐充實管理理論的發展。每一次管理實踐的成就都推動管理實踐向前邁進一步,而每一次管理理論的創新都引起管理實踐新的飛躍。

          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發展除了兩者間相互影響,相互發展外,也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影響。歷史上經典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如木桶定律、馬太效應都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早期,管理實踐很多是存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沒有整理成系統的管理理論,尤其是古代的中國。古代的中國有很多著名的偉大工程:長城,兵馬俑……,但是,能夠稱為系統“管理理論的著作不多或者說基本上沒有,只是有很多類似記傳、紀實類的文學作品出現。但是不管怎樣,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影響并沒有因為沒有系統的文字記錄而消失。相反,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影響可以說是有非常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一般有經濟效果、社會效果、心理效果、政治效果、文化效果等等。但是以往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效果研究多是側重 經濟效果,即研究在 管理 實踐中管理理論的 應用效果可以提高各項經濟指標百分比多少,提高生產效率百分之幾等等來計量;如泰羅著名的鐵鍬試驗,在這個試驗中他甚至非常精確地計算出他的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效果:每個工人每天的 工作量 從原來的6噸提高到59噸。但是對于,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 發展對 社會其他方面的影響卻沒有進行研究。因此,未來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效果將會在社會的各個層面表現出來。

          就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社會效果而言,在未來, 組織的行動效果衡量如果有社會效果社會效益這個指標,它們的行動將會更具有全局性,就以盈利為為目的的企業而言,它們會更加注意企業的行為對自然 環境、人類社會長遠利益的影響,目前很多企業都開始或已經在執行國家制定的各項環保政策任務。如果組織將更加注重人性管理,把組織成員的各項 心理指標也納入組織管理績效考核中,那么因為組織成員受到關注而身心發展將會變得更加健康,進而在組織中可以形成一個較為良好的活動氛圍,這就是心理效果。而不管是心理效果還是社會效果、 政治效果等,這最終都會影響組織的經濟效果并用最直接的數字量化表現出來,這對組織的發展無疑是會有觸動的。在未來,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影響將會更加多元化,而對這個課題的研究也會越來越深入,從而推動組織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組織的完善,管理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發展將會更加多元化,這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將是一個巨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管 理學第7版.[美]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管理經濟學第4版. [美].克雷格.彼得森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組織行為學第0版.[美]斯蒂芬.P.羅賓斯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 人力資源管理第9版). [美]加里德斯勒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 管理溝通:理論與實踐的交融. [美]查爾斯E貝克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學術論文】相關文章:

        英語學術論文12-06

        學術論文的寫作10-15

        學術論文寫作10-02

        學術論文提綱04-13

        學術論文致謝08-09

        學術論文的格式09-24

        學術論文的格式及規范11-04

        學術論文寫作要求03-04

        學術論文編寫格式03-06

        學術論文的基本結構10-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