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介紹
關于七夕節,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一篇“七夕節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夕節介紹1
中國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是農歷7月的一個特別重大的節日。這個節日的起源來自中國民間的織女以及她的丈夫牽牛的故事?椗蜖颗1静皇侨,是人們把事實存在的兩顆星通過想象造出來的兩個神。這兩顆星分別位于銀河的兩端。中國人通過想象把他們命名為織女星和牽牛星也就是被銀河隔開的兩顆星。在每年的農歷7月7日,兩人只能碰一次面。因此中國人把每年的農歷7月7日命名為七夕節。
七夕節習俗“乞巧”
中國七夕節的傳說
中國的七夕是沿用古代的舊歷(也就是農歷)的7月7日作為七夕節。那時候,七夕節也是女人的節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織女不僅漂亮,聰明,而且在織造方面是很厲害的。女人想做織女那樣的人,所以每年在慶典活動上,都會參與與織造物相關聯的活動。比如用針的比賽啊,織造東西的比賽有很多的。另外,懷揣希望的人,會在河里面放一座座蓮花燈,把自己的愿望也在燈籠上。這么做的原因是,蓮花燈會沿著河流一直漂啊漂,到達銀河里,如果能被織女看到的話,那她所許的愿望也就能成真了。
但是,現在,中國的七夕節,已經變成了中國一個特殊的情人節了。那天,戀人之間會互相贈送禮物,買花送花,再一起去飯店吃飯。這時候飯店為了充分滿足戀人的需要,會準備特別的套餐。
七夕節介紹2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年輕的女子對月穿針引線。
在紹興農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說,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
在福建地區,許多人在七夕節時都要準備節日食品,讓織女欣賞、品嘗,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大伙兒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人們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壽、祈求愛情等。古代時,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
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七夕節介紹3
七夕節的來歷
在古代七夕節叫做乞巧節,最早的記載是在漢代的《西京雜記》中。早在三四千年以前,人們對于天文就有一定的了解了,那時候的人們認為,天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七顆星星,所以七夕節也是那時候的人們對于自然的崇拜。
還有一種說法是,人們對于七這個數字的認知和崇拜,自古就有“七七”為終的說法,說以“七七”是個吉利的數字,自然七夕節也就成為了當時的重要節日。
七夕節的傳說
關于七夕節牛郎織女的傳說有很多的版本,這個故事也流傳了近兩千年,大概的情節就是:織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女兒,牛郎則是人間的放牛娃。牛郎從小失去了父母,跟著哥哥嫂嫂過日子,但是哥哥嫂嫂待他不好,所以他終日只能與牛為伴。
有一天,這個老黃牛竟然說話了,他告訴牛郎,過兩天會有仙女下凡,她們會在附近的小河邊洗澡,只要你偷了其中一個叫織女的仙女的衣服,她就不能回到天上,就會做你的妻子。這一天,牛郎真的偷了織女的衣服,織女不能回到天上,后來織女就做了他的妻子。
牛郎和織女就這樣結婚了,每天男耕女織,好不快活。一年之后,織女為牛郎生下來一兒一女,湊成了一個“好”字。后來王母娘娘發現了他們的事情,就把織女抓回天庭。從此牛郎和織女天地相隔,織女每天以淚洗面,牛郎則苦苦尋求上天的方法。
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打動了天上的喜鵲,為了幫助他們想見,每年七月七日這一天,成千上萬的喜鵲架起一座大橋,讓牛郎和織女可以相會。之后,天上就形成了牛郎星和織女星,牛郎星旁邊的還有兩顆小星星,就是牛郎和織女的孩子們。
七夕節介紹4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F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介紹5
節日淵源
在臺灣,七夕是“時年八節”中最富浪漫色彩的節日。在臺北,有一座叫“照明宮”的情人廟,廟中塑有牛郎織女的蠟像,仿佛真人一般。每到七夕節這天,一對對情侶從各地涌向情人廟,立下他們的山盟海誓。
神話演變
流行于閩南和臺灣地區的七夕節又是民間傳說中“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地區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了向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的祈禱日。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地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七夕節介紹6
糖塔,大部分人對于它的認識來源于福建寧德霞浦的民間工藝。但是,卻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三明這座城市,糖塔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對于三明人而言,糖塔有著另一番的寓意。
糖塔的出現相傳與戚繼光抗倭有光,是打勝戰后所用的祭祀貢品,它最早是在福建沿海一帶流傳,對山城三明來說是外來品。而作為三明傳統外來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糖塔是一種僅在七夕節期間才出現,也只有七夕這一天三明本地人才購買的民間工藝品。
七夕是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乞巧節的說法。那么三明的七夕節與這糖塔有什么關系呢?其實這是因為,七夕節這一天在三明,可以看作是孩子們的“入學節”。
7月離小學開學還有2個月,但在三明,家長們已經早早開始準備,通過祭拜和家庭聚會等方式,希望孩子學有所成,金榜題名。三明本地孩子(尤其是男孩)在讀一年級時,外公外婆(婆家人)要按照當地的風俗給外孫過七夕。
按照本地的習慣,就是外公外婆必須準備學習用具。農歷7月7日當天,長輩會擺上一些供品和糖塔,然后燒香、點蠟燭、放鞭炮,祈禱孩子心靈手巧、聰慧過人、學業有成。
在過去的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間,每當在七月初七這一天,三明當地的街面上總能見到造型各異的“糖塔”。成型后的糖塔有各種造型,包括狀元郎、公雞、寶塔、獅子、筆架、書包、馬、小鳥等十幾種形狀。
這么多的造型,其實都與“金榜題名”有關。狀元郎的造型一看就明白,希望孩子能成才。書包、筆架同樣與學習有關;然而“馬”呢?原來是寓意古時候騎馬進京;獅子代表著財富和身份,小鳥與公雞代表著報喜和勤奮。
如今在七夕節的時候,一些三明本地人還保持原先的傳統,會把糖塔買回家里供著吃,其中也不乏一些年輕人對童年舊味的懷念。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如今在三明,七夕節供糖塔的習俗確實越來越少人知曉和傳承,對糖塔的需求量越來越少,制作糖塔的人家也少了,要保護這一流傳已久的習俗,還需要人們一起努力。
【七夕節介紹】相關文章:
七夕節的習俗介紹09-08
七夕節的英文介紹09-13
七夕節英語介紹04-25
七夕節的食俗介紹10-19
中國七夕節日英文介紹09-09
七夕節的食俗介紹09-18
中國七夕節的民俗文化介紹09-20
關于七夕節的來源介紹100字09-15
七月七日七夕節介紹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