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成語
成語解釋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這是唯心主義者的觀點。成語出處《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小編帶來的生而知之成語。
生而知之成語
【注音】shēng ér zhī zhī
【典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釋義】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這是唯心主義者的觀點。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本能
【反義詞】學而知之
【押韻詞】返哺之私、威無所施、心亂如絲、山峙淵渟、公爾忘私、快刀斬亂絲、來好息師、霸王之資、剪發披緇、鞭墓戮尸
【語文同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被人們認為天生的聰明,自從娘胎里出來就能對天下萬事萬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學生把這種說法告訴孔子?鬃诱f世上沒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孜孜不倦地學習與研究才會懂得那么多的道理的
【成語示列】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成語造舉】
◎任何杰出人物都不是生而知之,其社會實踐經歷愈豐富的人,其心靈歷程就愈復雜,充滿了艱辛的人生探索。
◎我國唐代著名教育家韓愈早就寫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而知之者文言文翻譯
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理解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后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受業”“解惑”,都與此有關:“業”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而“解惑”也是為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容的高度概括。
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的理解。
有人認為這句話反映了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階級偏見。但有人認為不能這樣看,因為這句話所在的.第2段,都是貶斥上層“士大夫之族”,褒揚“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齒”句的主語“君子”,是指韓愈貶斥的上層“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韓愈自己。韓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對比,貶前者,褒后者,當然不會把自己列入所謂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齒”只是對恥于從師的君子的諷刺,而沒有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輕視。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生而知之成語】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的成語12-14
成語的成語故事12-13
猜成語游戲的成語03-31
以成語為謎底的成語12-13
經典的成語12-14
猜成語游戲的成語大全07-21
「猜成語」趣味學成語11-10
含有動物成語的成語大全12-06
成語大全里的成語之最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