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要做就做別人沒做過的生意
39歲的陳海平是武漢市臺州商會黨支部書記,浙江臺州人。1993年,陳海平來到武漢,12年來,他看起來和武漢人已經沒有什么兩樣,對于武漢地理狀況的熟悉更是超出記者的想象,只能從他說話時偶爾蹦出的方言,才能覺察到他是浙商。
4月8日,約定的采訪時間。陳海平穿著普通的白襯衣,拿著一個小公文包,在漢正街的人潮中向記者招手,高喊“在這里,這里……”那一刻,讓人感覺有一種老朋友般的親切。
少年闖蕩
從養蜂到辦羊毛衫作坊
陳海平17歲從高中退學回家,跟著父親學養蜂。他隨著父親走南闖北,“那時侯哪里花開我們就往哪里趕,是一個追逐春天的人,我到過黑龍江、上海、山東,流浪生活雖然辛苦,但是讓我早早就接觸了社會”。
21歲那年,因為早年的闖蕩經歷,已回到家鄉的陳海平被村民選為村支書。
1992年,26歲的陳海平已經開始經營小型的家庭作坊,加工、生產羊毛衫。剛開始時,陳海平沒有自己的客戶,產品只有轉讓給大的加工廠,中間多了一道手續,利潤自然也少了很多。
有一次,一個客戶找到陳海平,要他在一個星期內拿出500件羊毛衫。對陳海平的小作坊來說,其壓力可想而知,但這是他的第一個直接接待的大客戶,他決定接下訂單。每天他都和工人們一起趕活,同時也方便進行質量監督。一個星期后,他們順利交貨。從此,他開始有了自己的客戶。
周轉不靈
選擇武漢“新戰潮”
生意開始好轉的陳海平遇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像他這樣的小作坊:很多羊毛衫批發商或小銷售商在取貨時大部分不用現金,而是賣完貨后付錢,資金回籠很不理想,我那樣的小作坊經不起這樣折騰,擴大生產根本無從談起。資金周轉不靈后,陳海平決定拋開銷售商,自己銷售商品,這樣形成產銷一條龍后,只要周轉通暢,我很快就可以做大市潮。
對市場進行調查后,他選擇了武漢作為其發展的“新戰潮,“我的老鄉在漢正街做生意,對武漢的市場比較了解”。
1993年,陳海平來到武漢,投資30萬元在江漢路買下門面,并在六渡橋百貨商嘗車站路商嘗司門口設下銷售點,“當時,我覺得戰線拉得太長,就把家里的作坊給關了,和武漢的一家廠合作,專心在武漢發展”。
雖然他的羊毛衫銷售量一直不錯,但是兩年下來,還是積壓了一大批貨,也壓住了不少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