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春天里創業的兩個上海年輕人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到處充滿著蓬勃的朝氣。這無疑是一個適合創業的季節,一切都在蠢蠢欲動,年輕的創業者好像爭相發芽的小草不斷在我們周圍冒出頭來。
在“想唱就唱”的時代,創業似乎也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事情,留學生創業園、高科技創業園層出不窮,大學里的創業大賽、網絡上的web2.0風潮……一切都在刺激著年輕人的想法和激情。
有調查顯示,目前的創業者投資規模普遍比較小,對融資規模的需求也比較小。特別是網絡創業,37.1%的企業對融資額的要求在500萬人民幣以下,16%在100萬人民幣以下。與前輩們拼命玩概念、編故事不同,他們更關注互聯網實實在在的用處。
本期出場的兩個年輕人,他們或是經歷了初次創業的迷茫,現在重新找到目標,正揚帆起航;或是剛剛甩掉寫字樓里白領的工作,才進入創業者的隊伍一個多月。雖然經歷和從事的領域各不相同,但你會發現他們身上閃著同樣的光芒。在這個春天,從他們的故事里,讓我們共同體驗屬于創業者的激情和快樂。
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
創業聽上去是一件很美的事,但并不是對所有人都適合。令人艷羨的年輕創業者們似乎有著某些特殊的基因—創造的欲望、不滅的激情、勇于面對風險。為了滿足對個性的追求、對自我證明的渴望……他們選擇了創業。對于他們,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
全心投入
楊勃形容自己每天的狀態時說,“腦子時時刻刻在轉的都是想豆瓣的事情,早上一醒來開始,坐著、走著都是,唯一讓腦子休息的就是看電影。
”甚至有一次陪家人去爬長城,他也一直想著網站,根本控制不了。雖然沒有屬于自己生活的空余時間,每天都在做一件事,但他也不著急要擺脫,“有一段時間專注一件事也挺可貴的,”楊勃說,“很多創業人的狀態其實跟我都差不多。”
看上去嬌小柔弱的女孩子徐峰也一樣,創業的一開始就有股拼命三郎的勁兒。在網店的籌備階段,她每天起床以后頭都顧不上梳,在電腦前一坐就到夜里。“像走火入魔了,家里的事都顧不上,手機不打也不接,F在的生活跟以前完全不一樣,雖然時間可以自己支配,反而不如以前會消遣了,有時間就想呆在網上,不會想著去看場電影、或者坐在電視機前整晚整晚地看連續劇,甚至逛街的興趣都沒了,單調但覺得很充實。”
選擇最愛
楊勃回想自己初次創業做物流公司時,感觸很深。
雖然也是創業,但不是自己的興趣,只有一種盲目的創業沖動,投入的程度和得到的快樂相比現在少很多。在IBM的時候更是下班就在想去哪兒吃,到哪兒玩。“現在每天都有人在說豆瓣,雖然有說好的,有說壞的,但他們都在關心你創造的事情,這種感覺很快樂。”
在網上開化妝品小店之前,徐峰就是某品牌化妝品的忠實用戶。“我自己用過,覺得確實非常好,但在北方很少有人知道。開始是把它推薦給周圍的朋友,后來想到也是一個很好的生意機會。”現在她完全處于自得其樂的狀態,“我覺得做事有100%的興趣才會投入100%的精力。創業的時候不要盲目跟風,覺得什么東西熱賣就去賣,哪個行業需求量大就進哪個行業,認清自己很重要。”
體驗快樂
楊勃和徐峰創業之前都在大公司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他們卻有不甘平淡生活的野心,追求通過創造實現自我的快樂。
曾經做過研發科學家的楊勃,反倒說創業更能滿足創造欲望。“在公司做研發也是創造,但只是在非常大的事情里完成很小的一部分;而創業是一件事從你腦子里的想法開始發展,忽然有一天真的實現了。網站真的有人在用,我開始和用戶溝通……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對我非常有吸引力。”[Page]
徐峰說:“當有人受我影響開始上網購物,甚至想要自己開店時,我的成就感就非常大。”
相伴風險
創業意味著風險,而且是幾乎所有風險一個人扛,除了對所從事的事情有足夠的激情,面對風險是否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對堅持做下去顯得尤為重要。
楊勃已經是第二次創業了,他承認“失敗以后的感覺挺不好的”,但還是決心再一次嘗試,“這取決于風險對你來說是一件刺激的事情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覺得冒風險是值得的。”
徐峰剛開店就遇到了麻煩,時機選擇的問題讓她的熱情受到了不小的打擊,“現在的創業環境很好,但也需要慎重。沒有足夠的資本、獨特的優勢和資源真的很難生存,有抗風險的能力很重要。”
楊勃 二次創業成就“豆瓣”
2004年秋天,北京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咖啡店里,每天早晨都會有一個年輕人提著筆記本電腦準時出現,然后埋頭編寫程序,店員聽說他在籌備自己的網站。
2005年3月份,一個被命名為“豆瓣”的網站上線了。一年后的今天,這個為網友提供書評、影評、樂評的交流園地在幾乎完全憑借口口相傳的情況下,發展到12萬注冊用戶,每個月一兩百萬的訪問量。這個網站的創辦者楊勃,現在開始忙于談投資、招兵買馬……寫程序反倒成了要抽時間做的事了。
第一次創業失敗
在美國讀物理博士畢業后,楊勃進入IBM工作,職位是顧問科學家。當時的工作非常安穩,做的事也很重要,全世界就十幾個人在做。他身邊很多同事50多歲了,在IBM做了二三十年,工作上很有成就,業余時間還能種果園、做木匠。但兩年之后,楊勃做出了回國創業的決定。“我覺得當時看到周圍的人就是自己以后的樣子,沒有任何新鮮感。而且雖然公司的事情很大,但自己只是一個龐大機器的零件,我做的事情肉眼根本看不到。我也不喜歡一輩子做技術工作,想跟人打交道。”
種種原因相加,楊勃在紐約度過千禧年之夜后,3月份,在當初一起討論創業的人還停留在說的時候,他已經回到了北京。“當時是回國創業潮,一下子滿眼都是網絡公司,我覺得好像有泡沫,也不喜歡湊熱鬧。”于是他成了一家物流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擔任CTO,一干就是四年。
第一次創業并不成功,有些失意的楊勃又回到美國想休整一下,看看華爾街有沒有工作機會。但跑了一圈之后,他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回到“朝九晚五”的生活,覺得還是要回來繼續創業。
“豆瓣”長起來了
“豆瓣是長起來的,不是造出來的。”楊勃這樣評述自己的第二次創業。2004年9月,他回國后最初的設想是做一個自助旅行網站,“其實有很多小地方是很值得去玩兒的,大家在這里可以相互交流,推薦好去處,并且約定搭伴旅行的伙伴。”但后來他發現選擇更多的“書”會更有把握,因為每年出版的書大約數十萬種,沒有人知道全部的種類,需求是最為旺盛的,價值也最大。于是,豆瓣網開張了?吹降谝惶炀陀杏脩糇詴r楊勃非常興奮,雖然他“只注冊了個ID,到處看了看,沒有做任何事情,并且此后也沒有再來”。
楊勃現在依然沉浸在創造的快樂之中,到目前為止“豆瓣”的程序都是他一個人寫的,“每天都在做新的東西,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曾經是他一個人的“豆瓣”在迅速成長,“開始的時候它是非常體現我自己個人性的,但未來就不會了,團隊越來越大,我更多的是要進行管理,從我的事情轉到公司的事情。”
楊勃笑著說:“我沒做過爸爸,但覺得‘豆瓣’一年時候的感覺真的和小孩周歲一樣。網站其實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它越來越會不在你的控制之下,有時候我改動的時候用戶會有特別強烈的聲音,現在并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就像嬰兒不是你讓她哭就哭讓她笑就笑,但你依然會很快樂。”
“到一定階段,它會需要一些東西要你去給配置,當盈利的速度跟不上發展速度,就要去給它找投資,它有自己的軌跡,會拉著你走。”開始“豆瓣”只有書評,推薦方式只有兩種,后來,隨著用戶的創意出現了自由組合的小組、地方板塊、二手交換、同城系統等,還上線了英文版,F在楊勃還打算把最初設想的自主旅行論壇加進去。
他很欣賞美國的一家軟件公司的態度,用了快10年才做大,創始人稱自己是CEO和首席客服。
現在“豆瓣”的收入來自與書商分賬和廣告兩部分,可以支付網站的日常運營費用。“我們是要賺錢的,但是并不是很著急,現在先培養用戶。只要對用戶有用處,賺錢是早晚的事情。”
至于以后,楊勃說:“我不希望商業味特別重,但也不認為非商業運作的個人網站能有太長的持久力。廣告收入和用戶的利益可以是一件事情,用戶喜歡所以會創造價值,我們的定位是在用戶那端,幫用戶找東西,而不是強行推銷。原先書評和影評都把持在少部分媒體和專家手中,我想改變這種現狀,把話語權交還給草根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