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堆導游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三星堆導游詞范文
觀眾朋友:
您好,歡迎您到三星堆參觀游覽!
三星堆遺址距今約5000年~2800年,總面積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內發現面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導游詞。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將古蜀歷史的淵源從春秋戰國時期向前推進了約2000年;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三星堆遺址總面積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區域是一座由東、西、南三面城墻包圍著的古城,北面是鴨子河,城區面積近4平方公里。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規模的城市,在全國范圍內都很少見,據考證這里曾經是古蜀國的國都所在地。狹義的三星堆特指遺址內的三個黃土堆,它與北面猶如一彎新月的月亮灣,隔著古老的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為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1929年的春天,當地農民燕(yan1)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溝時偶然發現了400余件具有濃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學家的高度重視。從30年代開始,考古學人便在此發幽探微。1986年7月至9月,兩個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繼發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橫空出世,廣漢三星堆從此名揚天下。
第一單元 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滄桑史
古史傳說記載,蜀人的遠祖出自黃帝,古蜀國有五代蜀王。第一代蜀王叫蠶叢,他最大的功績是教民種桑養蠶;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關于他的具體記載幾乎沒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種水鳥;第三代蜀王叫魚鳧。“鳧”就是魚鷹,三星堆發現了大量鳥的造型,其中魚鷹的形象最多,一般認為,與三星堆關系最為密切的便是魚鳧王。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鵑鳥。相傳他“教民務農”,倍受愛戴,但卻無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來自川東荊楚地區的開明氏,由于治理了水患,受到人民的擁戴,取代了杜宇而成為第五代蜀王。推測蠶叢、柏灌、魚鳧三代是從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估計是從商末周初至春秋中葉,開明氏則是從春秋中葉至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
在北達漢水流域,東至荊江地區,西南迄大渡河,金沙江及今貴州北部一帶,分布著許多蜀文化的遺址和遺跡,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是成都平原。三星堆遺址位于蜀文化圈的中心區域,是三四千年前是古蜀文化的中心。
三星堆文化從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續了2000多年。從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上看,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這個時期的陶器以寬沿平底器、鏤孔圈足器等為主,制作方法多為手制,生產工具以石制的斧、錛、鑿為主,器型小,同時出現了玉璧、玉圭(guī)、玉環等小型禮儀用品。
遺址內發現了許多建筑遺跡,這些建筑多為干欄式建筑,其優點是材料易得,而且防風防潮性能良好。房屋面積一般為二、三十平方米,最大的一處建筑面積達200平方米左右,估計是公共性質的建筑。
1997年,在三星堆西城墻外的仁勝村發現了29座長方形土坑,坑中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其中,玉錐形器的形制、風格和江浙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葬中所出土的玉錐形器極為相似,說明了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很早就有了文化聯系。
四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非常廣闊,特別是在成都平原發現了很多古城遺址,其中以新津龍馬鄉寶墩古城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溫江魚鳧城遺址、崇州雙河、紫竹村古城遺址、郫縣古城遺址等的發現為大宗。這些古城的發現,說明在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成都平原已經有了大小城邦組織,其中只有三星堆脫穎而出,成為古蜀國的中心都邑。
考古學意義上的三星堆文化是以三星堆遺址二至三期文化為代表,大約距今4000年至3200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商時代,這是三星堆文化最繁榮的時期,一般認為屬于古蜀史傳說中的魚鳧王時期。在這個階段極具地方特色的高柄豆、小平底罐、鳥頭把(ba4)勺等陶器大量出現,并形成了蜀地陶器的基本組合。
從二期開始,三星堆進入了文明時代。人們修建了城墻,東、西、南三面城墻。面積近4 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也已建成,城內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按不同的功能、需要分為居民生活區作坊區、祭祀區、墓葬區、宮殿區等,導游詞《三星堆導游詞》。
一般認為,城市的建立、祭祀場所的設置、青銅器的產生、文字的出現等是古代文明和國家產生的標志。三星堆已經不是一般的聚落、村寨,而是雄踞在西南的早期城市、國家,特別是結合遺址中的出土文物來看,古蜀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星堆古蜀國并沒有因為“蜀道難”而與其他地區不相往來,遺址中出土的玉戈、玉璋(zhāng)、陶盉(hé)、銅牌飾、銅尊等與江蘇、河南、安徽等地出土的器物極為相似;在四川彭縣竹瓦街發現了商末周初屬于中原的銅觶(zhì)和銅尊,很可能是蜀國的軍隊參加了滅商的斗爭周王賞賜給蜀王的戰利品;中原甲骨文中也不乏有“征蜀”、“伐蜀”、“蜀射三百”等記載……種種跡象都向我們說明了古代蜀國是充滿開放精神的。
三星堆遺址四期文化是早蜀文化由盛轉衰時期,大致相當于商末周初,距今3200~2800年左右。
四期的陶器以小平底罐和尖底器為主。在這個時期,某種因素使宏大的三星堆古城被突然廢棄,三星堆文明中斷了在本地的發展進程。2001年初,隨著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古蜀國的蹤跡才顯清晰。金沙遺址的時代約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晚于三星堆遺址,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學者們認為,自廣漢三星堆之后,古蜀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南遷移到了成都,古蜀文化至此轉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單元 物華天府—三星堆的農業與商貿
目前在遺址內出土了大量形體碩大的陶盆、陶缸、陶罐等,有可能是裝糧食的容器,它們器型多、體量大,反映了當時農作物生產的多樣性。家畜飼養,是農業興旺發達的標尺之一,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家養動物遺骨及豬、羊、馬、雞等動物造型較多,可以想見當時家禽飼養業具有一定的規模,農副產品也很豐富。
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說明糧食除了滿足日常生活外,已經有了剩余部分用于釀酒,在這些酒器中,以陶盉和瓶形杯最具特色。
陶盉(hé)——一般認為它是溫酒器,大多高三四十厘米。陶盉下部的三只中空袋狀足既可以加大陶盉容量,又可生火加溫,設計極為合理。在遺址的一個土坑中,曾發現一件陶盉與20多件瓶形杯放置一處,可見這些酒器是配套使用的。
瓶形杯——被做成喇叭口、細瓶頸、圓平底,有的頸部還有紋飾,看起來質樸美觀,由于這種器型瓶頸較小,有學者推測當時的酒應可能是去了“酒滓(zǐ)”的清酒。
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共出土80多枚象牙,經鑒定為亞洲象的門齒。學者們認為它們是統治階級財富的象征。至于象牙的來源,有可能當時本地出產大象也有可能是蜀地與周鄰國家甚至更遠地區商貿交易的結果。
古蜀地處內陸,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卻出土了近5000枚海貝。按一般的解釋,海貝是文明社會初期從事商品交換的原始貨幣,可見古蜀國與周邊地區商貿往來的頻繁。二號祭祀坑中還出土了4枚仿海貝而成的銅貝,這種銅貝在全國范圍內都很少見到,它是否是我國最早的一種金屬貨幣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蜀地與周邊地區甚至更遠的地方就有了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據考證,先秦時期就已經開通了以成都平原為起點,連接古代中國與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東南亞的 “南方絲綢之路”。雖然我們無法知道古代蜀人在崎嶇的山道上究竟走了多久,但是我們能體會到的是古蜀人堅忍不拔的精神與毅力。正是這種精神與毅力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也打開了中國通往世界的窗口。
第三單元 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
陶器取材容易,制作簡便,具有不透水,而且可以經受高溫燒烤,因此成為各個農業民族的生活用品。三星堆古蜀國的制陶業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
三星堆出土了數量巨大的小平底和尖底的罐、缽、杯、盞等,它們是蜀地陶器的典型器物。這種尖底器,底部小到呈圓錐狀,根本放不穩,遺址中出土了一種類似器座的器物,估計是和尖底器搭配使用的。
高柄豆上面是盤狀體,主要用于盛(cheng2)放食物,下部是喇叭形圈足,連接二者的是管狀的豆把(ba4),有的豆把殘長竟達70多厘米,這是席地而坐的古人們為方便生活而設計的一種很巧妙實用的生活用具。這件高柄豆的器座上還刻有一只眼睛,眼睛圖形在三星堆文物上出現較多,必定有深刻的寓意。
三足炊器可能是古人蒸煮食物的器具,三足呈鼎立之勢,足下可以生火加溫,三足均為中空,與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寬大的盤面可以用于盛(cheng2)水或放置食物,其碩大的形體及獨特的造型非常罕見。
三星堆出土的陶蓋紐造型惟妙惟肖、生動可愛,從造型上講,有蓮蓬狀的,雞冠花狀的,有的還像清真寺的屋頂,蓋的部分是輪制而成的,紐的部分則用手工捏塑,充分顯示了三星堆無名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藝。
遺址中出土了數以百計的“鳥頭把(ba4)勺”,勺體部分大多損壞,只剩下有鳥頭造型的“勺把(ba4)”。鳥彎彎的勾喙與魚鷹極為相似。學術界認為三星堆古蜀國可能與傳說中第三代蜀王魚鳧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一大批鳥頭勺把就是非常重要的依據之一。
三星堆的陶器以樸實無華的特質,再現了古蜀人日常生活的生動畫卷,并對三星堆遺址年代的測定及三星堆文化的分期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星堆導游詞】相關文章:
三星堆導游詞02-19
埃及導游詞_導游詞07-06
華山經典導游詞-陜西導游詞02-15
頤和園導游詞-導游詞范文08-10
貴陽的導游詞-貴州導游詞08-10
香港的導游詞-香港導游詞07-25
三星堆觀后感范文最新10-03
西安景點導游詞-陜西導游詞08-13
泰山紅門導游詞-山東導游詞01-11
甘肅旅游導游詞-甘肅導游詞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