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大足石刻的導游詞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幾篇優秀的重慶市大足石刻的導游詞,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篇一:重慶重慶市大足石刻的導游詞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蔣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市大足縣,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世界聞名,有著悠久歷史的大足石刻。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范。石刻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并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是古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給大家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
我們馬上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小心路滑。
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這里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知道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只手,這么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里分別拿著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非常壯觀,F在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余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次旅行畫上了圓滿說完句號,希望以后有機會再慢慢欣賞。再見了!
篇二:重慶重慶市大足石刻的導游詞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境內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反映了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生活化的進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于一體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于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07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窟最具特色。
關于大足石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大足為傳統農業區,氣候溫和,風調雨順,收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為大足大豐之地,故得名。還有就是與佛教傳說有關,相傳釋迦牟尼在涅槃前夕曾到過大足,在其講佛之地留下了一雙大腳,故人們叫當地為大足。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北面約1公里處,共有摩崖造像5000于尊,由唐末刺史韋君靖開鑿于唐景福元年,后由地方官吏、鄉紳、僧尼等續建,至南宋紹興年間(892年—1162年)結束,歷時250年。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尤以觀音造像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北山石刻以當時流行的佛教藝術為主,體現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歷時70余年,以圣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余尊,題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現了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有千手觀音、釋迦涅槃像、九龍浴太子等著名景點。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南,始刻于南宋時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為主,刻工細膩、造型豐滿,是我國石刻藝術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區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西南25千米處,始刻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年間(1082年—1096年)結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區。
石門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20千米處,始刻于北宋紹圣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門山造像共分為13龕,有藥師佛、釋迦佛、觀音洞、孔雀明王等龕窟。
各位游客朋友們,在聽完大足石刻的簡介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為快呢,不過不用著急,因為我們即將要到達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接下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造像群。大家請看,在你們面前的就是六道輪回圖,又名“六趣圖”。佛教中有個經典的理論“因果報應、轉世輪回”。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每個人死后都要經過輪回投胎轉世,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業力果報和生死輪回的佛教基本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抱著輪子的藍面巨人,他叫做轉輪王,四川人稱為之“無常鬼”!盁o!笔欠鸾讨械囊粋名詞,是指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剎那生滅的,這里把無常人格化就成了“無常鬼”,由他來掌握生死輪回,表示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是永恒的,它怒目獠齒死咬輪盤,兩臂緊鉗輪盤,象征著業力即因果報應不可逆轉。
六道輪回圖共分四圈。我們依次從里往外看,輪盤的中心圈中坐著一個人,表示修行的眾生,從其心際飛出了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為六個部分。即佛教中所說的,萬源發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圓圈,圈內刻著佛或菩薩,表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圓圈旁的豬、蛇、鴿分別代表了貪嗔癡三毒。
第二圈則為生死輪回的六道。大家請看,以中間的這條佛光為界,上面三道稱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為天道,右邊為阿修羅道,左邊為人道。下面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間為地獄道,右邊為餓鬼道,左邊為動物道。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說的形象表現。十二因緣闡明了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回的過程及因果關系,它將人生現象分為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任何生命在沒獲得解脫之前,都在這個過程中循環,佛教認為這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才能擺脫這種痛苦。這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圖畫表現了出來。例如“生苦”,這里表現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認為,孩子倒掛懸垂于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第四圈共有18個小龕,每個龕內都刻有一個皮囊,皮囊裹著一個生命,請大家仔細看,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比如最下面的這幅圖,頭部是魚,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輩子是蛇,下輩子成了魚,接下來的圖是馬頭魚尾巴就表示它又從魚變成了馬。皮囊則是靈魂,佛教認為不管軀體如何變化,靈魂是永恒不變的。
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這兩個表示貪;右下方有一只猴子,一邊撫摸下身,一邊望著身后的少女,表示愛,這兩幅圖的意思是說正是因為眾生的貪愛之心才讓輪盤旋轉不休。
各位游客,現在你們看到的就是釋迦涅槃圖,又稱臥佛,這是大佛灣中最宏偉的一龕造像了,側臥的釋迦佛半身像長31米,表現的是釋迦牟呢涅槃時的情景。據《涅槃經》記載,釋迦牟呢涅槃時,大地發出六種震動,樹倒房塌,眾弟子慌亂。早期的涅槃像多這樣表現,后來逐漸發生了變化,畫面變得肅穆寧靜。大佛灣的這龕造像就恰好表現出了釋迦牟呢涅槃時的安詳之態。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黃河”,據說涅槃之際,眾弟子依依不舍,于是釋迦牟尼便用手劃出一條大河將弟子們隔開。臥佛上面站著的是他的家眷,據說是釋迦之母摩耶夫人聽聞了釋迦牟尼涅槃的消息,率眾眷屬從天而下,持香花水果,游虛空以贊圣德。
游客朋友們,這就是九龍浴太子。相傳釋迦之母摩耶夫人40歲尚未有子。一晚,夢見一孩子乘六牙白象從她的右腋跑進肚子里,于是她便懷孕了。懷胎十月,按古印度風俗回娘家分娩。路經藍毗尼花園時,她剛抬起右手摘花之時,釋迦牟尼就從其右腋鉆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繚繞。他朝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蓮。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稱“天下地下,唯我獨尊”。這時兩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飛來九龍吐冷暖二水為他洗禮。這龕造像匠心獨運,是因地制宜的典范。此處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終年流淌不息。工匠們先將水積于臥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頭把這個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太子,然后通過暗道,使水經最大的龍嘴緩緩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絹絹細流長年不斷地從太子身上滑過,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經旁邊的“九曲黃河”排出去。工匠師們不僅巧妙地解決了排水問題,而且使造像靜中寓動,充滿園林之趣。
游客朋友們,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篇三:重慶市大足石刻的導游詞
大足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游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我國晚唐以后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游金礦,是旅游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家都非常期待對不對,我看到那位游客都有些等不及了。不要慌,大家跟著我的腳步。好,跟我出發,現在我們就去觀賞寶頂山摩崖造像。
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于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巖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大家可以看到都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大家在仔細看看巨型雕刻多少幅呢?看了答對有獎哦。對,恭喜這位游客,是360余幅。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二圣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它的刻藝這么精湛,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構思的呢?很不錯,大家觀察都非常仔細。寶頂石刻是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
大家請往這邊看,這是柳本尊佛。柳本尊名居直。傳說是因為當年樂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樹,那柳樹長的一個大疫瘤逐年長大,后來那癟癟裂開,生出一個嬰兒。被嘉州地方官收養,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后,前往彌牟、廣漢、成都、新津等地設教壇,弘揚密教,專持大輪五部密咒,苦修煉,成正果,為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為賢圣祖師。趙智鳳青少年時代生活環境、出家情況、人生道路、追隨的地方宗教等,與柳本尊相近,終于成為柳的傳人,于是在寶頂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煉圖”,還留下柳氏傳碑1通。大家過來參觀“柳本尊十煉圖”,它高20米,寬24米,分三層,大家過來數數,看是不是有14幅畫面呢,不錯,這就是神話當年柳祖的.修煉歷程。
接下來我們就著重去參觀一下大佛灣。
大家看到那邊的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就是大佛灣了。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依次刻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圖、廣大寶樓閣、世家三尊、千手觀音、佛傳故事、釋迦涅磐圣跡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相、毗盧洞、父母恩重經變相、雷音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六耗圖、地獄變相、柳本尊行化圖、十大明王、牧牛圖、圓覺洞、柳本尊正覺像等。全部造像圖文并茂,無一重復。
相信大家早已經注意到了,那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非常醒目。中為毗盧舍那佛,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三尊像合稱世家三尊。大家估量一下它有多高?它高7米、肩寬2.9米、胸厚1.4米。頭頂崖檐,腳踏蓮臺,袈裟皺褶如刀斧劈出,看起來舒展自如。居中的毗盧舍那佛螺髻金身,頂現毫光,左手結印,右手平伸。毗盧舍那為梵文音譯。意譯為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認為,毗盧舍那即大日如來(摩河毗盧舍那),身上可以具現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認為,佛有法身、應身、報身三種身。一般指法身佛為毗盧舍那佛,應身佛為釋迦牟尼佛,報身佛為盧舍那佛。法身相對生身而言。釋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雖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傳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為身,稱為法身。
毗盧舍那佛左側的普賢頭戴五佛寶冠,手捧舍利寶塔。右側的文殊亦頭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寶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雖高1.8米,重約千斤,卻歷千年不墜。這是由于藝術大師們利用菩薩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著下垂,與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經袈裟落傳到腳下的基座上,
而不是全憑懸空的手掌承受的緣故。如此巧妙地處理,無疑是古代大師成功地把建筑力學運用于藝術創作中的典范。普賢和文殊都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佛教認為,普賢有大行,專司理、德,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藝術形象多騎白象。文殊有大智,專司智慧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藝術形象多騎雄獅。《華嚴經》把普賢和文殊同作為佛的脅侍。
在世家三尊像后壁,還有八十一個小圓龕。每個小圓龕直徑0.76米。大家可以看到龕內均有一小佛像。加上毗盧舍那佛和舍利塔上的六尊小佛,大家猜一猜共有多少佛呢?很難了,其實共有八十八佛。此外,在三像之間,立有一通《宋宇文配詩碑》。碑高1.74米、寬0.91米。詩四句二十八字,跋后六十字。大家現在就到后面去看看,它里面到底蘊藏了一些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趙智宗,可能是趙智鳳之俗名,趙智鳳為法名。宋宇文是與趙智鳳同時的昌州刺史,四川雙流人。因此,僅管此碑跋語甚短,確是考定寶頂石窟年代的鐵證,值得珍視。
好了,今天的快樂之旅就到此結束了。一路走來我們歡聲笑語,相信大家都滿載而歸,認識了這么多的朋友,是一次值得的旅行。大足石刻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外游客,成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它會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會以更優質的旅游服務、更優美的旅游環境迎接著大家下一次的到來!
篇四:重慶市大足石刻的導游詞
歡迎參觀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于兩宋,余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F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歷時70余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余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后也許還興猶未盡,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緣,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重慶市大足石刻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大足石刻導游詞10-16
【精】大足石刻導游詞01-20
大足石刻導游詞【精】01-20
重慶大足石刻導游詞10-16
大足石刻導游詞(精選)10-16
大足石刻導游詞400字10-16
大足石刻各景點導游詞10-16
大足石刻導游詞匯編15篇01-19
大足石刻導游詞(集錦15篇)01-14
大足石刻導游詞通用15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