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

        時間:2022-05-06 15:30:44 導游詞 我要投稿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1篇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導游詞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西景點的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1篇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規?捎^,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筑,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東大街,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F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余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于金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于2米多高的臺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后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梁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筑不同。彌陀殿欞窗也很精致,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筑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圣”。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布于東西山墻和后墻。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鐘,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后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筑、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于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后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保護文物古跡,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再現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著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布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造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嘆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內,塔身則被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愿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布,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后,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

          塔剎高57厘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過無數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出這樣的感嘆: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兩地的這種狀況,多年來備受仁人志士的熱切關注。1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先應我國文化部邀請來華訪問,將其所著的《中國塔及堵波》一書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史樹青先生發現該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紹和考證。1995年臺北國立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先生給崇福寺來函稱:“貴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層塔’一件,該件石塔為日本抗戰期間擄掠,勝利后歸還我國。該件石塔之塔頂據悉尚存貴寺,可謂大幸,F階段雖未能璧合,但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睔v史為我們制造了冬天的殘酷,也給我們講述著春天的故事。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2

          王家大院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00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筑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繡三晉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

          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墻,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嘆。

          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于嘉慶十年,也就是1805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筑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筑,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筑憑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構立體化,山則因建筑的韻律而生氣勢。走進王汝聰的住宅大門,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系與分割前后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域便趁現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的繡樓,這種布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筑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位于大院西邊的桂星書院、花園院雖然不大,卻也十分幽靜,奇花異草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封閉的院內,仍可登高俯瞰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養性,吟詩作對的好地方。還有夾院是上學的私孰,可見主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確王家有不少子孫從此走上仕途。東部是廚房院,前中后三個院落,里外共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門,進不同的餐廳,由此可見,連吃飯莊戶人家都是有講究的。

          過了石橋,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東堡院100年,是建于清乾隆年間,19800平方米,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因只有一個堡門,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門堡。

          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鵝卵石鋪成的龍鯪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街分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和三條橫街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呼應,互相聯系,是一條無形的紐帶。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館的名義正式開放以來,這個久藏深閨的室內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嬌的魅力,漸為人們關注與賞識,這個在中國大地,獨處一隅鄉間的閨院,確實令人反復吟哦!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3

          堯廟位于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云:"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堯廟位于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云:"學者多 堯廟

          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堯廟原建于汾河西岸,晉元康中徙汾東,唐顯慶三年(685年)遷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歷代均為祭祀之所,并進行過多次修葺與擴建,清康熙臨汾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駕臨此。

          堯廟現占地5.33公頃,主要有山門、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漢代奇樹柏抱槐、柏抱楸、鳴鹿柏、夜笑柏等景觀。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并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全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歷代帝王將相,達官司顯貴,墨客騷人,對堯廟吟詠甚多,贊嘆備至。

          堯廟始建于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

          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圣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都之稱。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龍刻云,工藝不俗。由于老的廣運寺已毀于火災,現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來重新修建的。

          廟內還有10多座石碑,上面記載了堯王的豐功偉績。

          進了堯廟,首先看到的是秀麗的五鳳樓。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樓高十九點三米,三層十二檐,樓底有磚建窯廊三孔,有直通三層角柱十三根,甚為雄偉。樓頂直立陶人三十余個,陶獅為中,風吹可上下走動,十分美觀。據說,堯王常同他的四個大臣(既兩位宰相。

          兩位閣老)登樓遠眺,而當時人們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為“五鳳”,并有“一鳳升天,四鳳齊鳴”之說。“五鳳樓”之名便由此而來。五鳳樓的后面有堯井亭。該亭始建于東晉太寧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亭為六角高檐樓閣形式,小巧玲瓏,非常別致。亭中水井據說是堯王親手所掘。井的直徑八寸,井壁為兩層,外層有卯榫磚九塊一圈,疊圈砌成。相傳堯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飲。

          廣運殿亦稱堯宮,是召見眾臣共商國是的地方,也是廟內的主體建筑 。始建于唐顯慶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殿高二十三米,通進深二十六點三米,通面寬四十三米。

          殿內有十二米通頂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細,獅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實為國內罕見。大殿龕內,有高達二米八的唐塑堯王像,兩邊站著兩位宰相和兩位閣老。堯王,據說姓伊,是堯廟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現尚存刻有“帝堯茅茨土階”的石碑。相傳堯王以前就住在土階上的.茅草屋子里!俄n非子 . 五蠹》中寫道:堯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調味,用土缸盛飲水,粗布僅掩身體,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爛不堪不換。可見堯王的生活十分艱苦。

          廣運殿后是寢宮,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間,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宮龕內塑有堯王和其夫人的像。據說堯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山上現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鏡石(約一畝多大)、梳妝臺等。廟內蒼勁的古柏,植于晉代,高十數米,直徑兩米多,十分罕見。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樹中間盛開著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游興。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4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車城——十堰!我們今天將要游覽的是道教圣地——武當山。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相傳為上古玄武得道飛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謂,故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當山位于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它最早的寺觀為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筑群。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余各峰均傾向天柱,蔚為奇觀。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為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為旅游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武當山上有宏偉的古建筑。據說,在建筑的規模上,超過了五岳。早在1320_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即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以后道教逐漸增多,武當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歷代以來,許多著名道家如周之尹喜、漢之陰長生、晉之謝允、唐之呂純陽、五代陳摶、宋之寂然子、元之張守清、明之張三豐等均在武當山修煉過。其中,張三豐把道家的太極陰陽與武功相結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創立武當拳派,一時名振天下。

          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毀于兵亂。目前山上的宮觀多為明代所建。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20_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萬軍民工匠,在武當山大興士木,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建成了凈樂宮、迎恩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玉龍宮、遇真宮、太和宮、復真觀、元和觀等33處大建筑群。此外,還建了39座橋染,12座臺,鋪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個武當山成為一座“真武道場”。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布局巧妙,座宮觀都建筑在峰、巒、坡、巖、澗之間,建筑精美,各具特點又互相聯系,整個建筑群體疏密相宜,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F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宮、玉虛宮等。

          武當山北通秦嶺,南接巴山,號稱“八百里武當”。整個武當山包括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九井、九泉、十池、三潭等自然景點,“七十二峰朝至尊”,即七十二峰都朝向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的天柱峰,形成武當山獨特的奇麗山色。

          就在這山色如畫之地,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20_年,派工部侍郎郭琎率軍民三十余萬人,大肆營造宮、觀,歷時十四年之久,終于在綿延幾十里的山旁、巖邊和天柱峰山頂建造了一座座宮、觀、堂共三十余處。其中天柱峰山頂的鎏金銅殿,金光閃爍,聳立在三面都是陡峭的懸崖之上。金殿建于1620_年,高五點五米,寬五點八米,深四點二米。除殿基是花崗巖鋪墊外,其余殿體包括門、窗、瓦、椽、梁、柱等都是銅鑄的,殿內供有五尊銅像,最大一尊是真武披發跣足像。

          此外,展旗峰下的紫宵宮,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殿內有玉帝塑像,殿前有座巨型龜碑。石龜高三米,長四米,寬二米,龜背上的石碑六米多高。坐落在懸巖峭壁之上的南巖,其建筑物全嵌在陡峭的絕壁之上。太子坡、老君堂、元和觀、朝天宮、磨針井等,都是有名的去處。

          武當山風景兼泰山之偉、黃山之奇、雁蕩之幽,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將之譽為“天下第一山”,雖有夸張之嫌,卻也可見得這里是一個值得一游的地方。

          好了,說著說著我們就到了,在進入武當山前,我首先要提醒各位幾點:1.進入道觀后不要以手指點神像,無論其造型多么令人驚嘆;也不要背對著神像;進殿時不要踏在門坎上,也不要高聲喧嘩;2.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人修煉是為長壽,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入道門的原因很多,如果沒有深交,也不要問其身世;3.進山朝貢步入武當神道后,就要靜默清心,不說污穢不凈的話。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紅艷花及雞、犬等,不吃雁、鰻、龜、鱉、牛、犬、豬肉及生蔥、韭、蒜、姜等葷腥刺激食物,不飲酒。這些都是武當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諱的;4.武當山上許多地段都沒有人煙,如果你對地形不熟悉,或沒有足夠的.準備,請勿貿然進入。最好請個當地向導。

          武當山地區有“朝武當”的習俗,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其實這是人們享受生活的又一種方式,就像掃墓總是與踏青郊游連在一起的,“朝武當”也成為一種爬山的樂趣。每年農歷三月份春光明媚和八月份秋高氣爽的時節,武當山里總是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好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景區內參觀!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5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

          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臨壑,惟東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圍,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50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

          這里地勢高敞,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這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從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為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趾,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筑: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后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后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成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檐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回音效應著稱于世。游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游人連連稱奇。據方志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

          由于《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游覽勝地。

          普救寺是《西廂記》故事的發祥地。唐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元王實甫雜劇《西廂記》,皆以普救寺為背景,進行藝術創造的。由于《西廂記》故事的廣泛流傳,普救寺也隨之名揚天下。因此,劇以寺而生,寺以劇而名。

          普救寺之所以名揚天下,主要是元代戲劇大師王甫實的雜劇《西廂記》寫得生動深刻,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段鲙洝饭参灞径,其故事梗概是: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和小童歡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暫住。此時,河南洛陽書生張生(名珙,字君瑞)赴長安趕考,路過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馬將軍,順便游覽普救寺時與鶯鶯相遇,產生了愛慕之情。張生為了追求鶯鶯,遂不往京師,就在寺中借廂住下。

          張生的住所與鶯鶯所住的西廂只一墻之隔。一天晚上,鶯鶯同紅娘在花園燒香禱告,張生隔墻高聲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立即和詩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經過詩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為崔相國做超生道場時,張生、鶯鶯再次相遇,兩人默默地相愛了。就在這時,守橋叛將孫飛虎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許愿說:“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女兒嫁給張生,要二人兄妹相稱

          。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后十分感動,便叫紅娘前去安慰。張生叫紅娘給鶯鶯帶去一信,鶯鶯回信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約張生相會。當晚,張生赴約,由于紅娘在場,鶯鶯只好假裝生氣,訓斥張生不禮貌,張生從此一病不起。紅娘前來探望張生,暗示當夜鶯鶯一定前來相會,張生病即痊愈。深夜,鶯鶯來到張生書齋,與張生訂了終身。這件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她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恒造謠說,張生已作了衛尚書女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恒的陰謀,與鶯鶯結為連理。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浦東普救寺內邂逅相遇、一見鐘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使他們為其所贊嘆,所感動。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段鲙洝返膯柺,特別是自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問世以來,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早見于唐德宗貞元末年(802年~804年),和白居易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元稹(778年~813年)所寫的傳奇小說《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據北宋末年的學者王性之的考證,《鶯鶯傳》寫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此后,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并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正是金代章宗時期,董解元(約1160~1220年)的《弦索西廂》(稱《西廂記掐彈詞》)、《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后來稱之為“北曲之祖”的“董西廂”!岸鲙笔窃凇耳L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第三人敘事的說唱文學。

          無論是思想性或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岸鲙痹谒囆g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大戲劇家王實甫 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雜劇。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璧”之一的《西廂記》,亦稱“王西廂”。

          《西廂記》約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間,其生命力不僅在于它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而且從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可以說是,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稱得上是“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流傳廣泛,刻本多。

          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種,有徐文長、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閔遇五、金圣嘆、毛西河諸家為它校注過,又有李日華,陸天池的“南西廂記”,以及其他文人歌頌西廂故事的作品。明清時期還出現過很多《西廂記》的“翻”“續”之作的,但其社會意義不大,藝術成就不高。新中國成立后,《西廂記》的研究更是呈現蓬勃的新氣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種研究論著不斷涌現,并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專家。在我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之中,《西廂記》已成為獨立的一門學問。

          《西廂記》不僅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也是世界文藝中的瑰寶,在中國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問世,比世界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不朽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早三個世紀。因此,即使把《西廂記》置于世界文學發展史來考察,它的出現也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奇跡”。18世紀末,《西廂記》和《水滸》、《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偉大作品一起,被提到和封建正統文學尖銳對立的地位上而得到新的評價。新中國成立后,它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在現代各主要劇種中,幾乎都有有關《西廂記》的劇目,而且在國外出版和上演,贏得了國際友人的熱烈歡迎和贊譽。

          一千多年來,〈西廂記〉所選用崔鶯鶯與張生戀愛的故事題材,曾以小說、詩歌、說唱、戲劇等多種文學形式在各個歷史時期一再出現,幾乎是不間斷地流傳著,直到今天依然為人們所熟知,影響到今天各種地方戲曲、小說、說唱等,甚至影響到外國文學。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6

          天龍山風景區,海拔1700米,山戀起伏層疊,古柏蒼松泛翠,為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寺內有大雄屋殿、禪院、九蓮洞、鐘樓、藥文殿等建筑。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在龍山風景區氣候條件和晉祠(在晉祠景區西北10公里處)相近,日溫差較大,有時干燥多風,但環境優雅,天氣涼爽。該景區是太原市近年開發的,具有極佳的觀賞和游覽價值。市區通往景區的`道路,寬闊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種服務(餐飲為主)方便、實惠,能迎合游人的要求。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郁,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石雕體態生動,姿式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中的彌勒大佛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瓔珞富麗,紗羅透體。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虬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

          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秋來紅葉遍山,景色宜人。石窟開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F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八龕,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四十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樸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石窟頂板上還雕有龍 鳳及花圖案,兩側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題記,為研究道教石窟藝術和道教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7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墻,墻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筑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桿石、石獅、石臺階等。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墻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墻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筑。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8

          五老峰原稱五老山,晉代張僧鑒的《潯陽記》中有“五老峰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虞鄉縣志》中有“五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諸峰之總名也”的表述。五老山之五老,源出于古代傳授伏羲《河圖》《洛書》五老之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峰霞舉,孤標峰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項”的描寫。北宋魏野《送陳越之河中寧親》有”三臺筵上飛觴送,五老峰前負米歸“。元代初年的嘉善大夫、詩人王惲在其所作《五老歌》中寫道:“曉披五老峰上云,晚釣五姓湖中鯉。”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峰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20余通明清時代修廟的碑刻記載了當時朝山廟會的盛況。

          據現存石碑記載,五老峰的建筑最早見于北周,即在西寨子所建的佛教寺院圓通寺和觀音閣,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花紋方磚隨處可見。五老峰的'碑石記載了其千年繁榮紀事以及民間傳說軼聞,如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的趣聞等。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9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務國旅的導游員張艷紅。很多現代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夢回唐朝,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大致有兩個地方可以幫您實現心中這個遙遠的夢。一處是敦煌莫高窟,另一處就是大家現在身處的這座千年古剎——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臺山。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亞洲古建筑”“亞洲佛光”之稱。他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將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畫、題字譽為于“四絕于一身”。稱贊佛光寺是國內古建的瑰寶。

          但在梁思成先生發現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學者揚言,“中國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有到我們日本的奈良來”。作為一名有著強烈愛國心的建筑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國,從1932年起,開始了艱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時間里,他們踏遍祖國的.千山萬水,調查古建2738處,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筑先后被發現,獨沒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機會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臺山全圖》,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個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騎著毛驢來到了五臺山。這天籠罩在燦爛余暉中的大唐建筑迎來了它歷史上虔誠的造訪者。當他們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時,梁思成的眼淚奪眶而出,他終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國有屬于自己的唐代木構建筑。在后來的回憶中,梁思成說,這一天是他十幾年古建考察生活中幸福的一天。在他們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縣附近時,得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在這一年的后幾個月里,這位偉大的建筑學家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們看到佛光寺坐東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蒼翠,環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據說歷史的佛光寺比現在要大得多,鄉間有“上馬關山門”的說法。同時大家可以發現,佛光寺的布局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樣。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軸線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國現存寺院中絕無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余,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與通常所見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著剛才踏上的72級階梯,我們眼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東大殿啦,整座大殿給人以很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臺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碩大、屋頂出檐平緩且深遠,整座大殿色彩單純。”有人說,這大大的屋頂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鳥欲展翅高飛的樣子。這正是大唐文化的完美體現,是那種胸懷坦蕩、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氣魄。是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若趕上夏雨時節,整座院內香風花語,或在院中信步閑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驟雨垂簾,遠山明滅,將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會濺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帶來的清涼氣息,真的和唐朝無二致啊。說到這里不知大家是否夢回到了久遠的大唐王朝。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0

          一提起五臺山,就知道它是五臺山香火最旺,許愿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建于明代,現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后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占地僅20_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說,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臺山為什么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并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里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云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后,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云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于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么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臺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1

          現在我們到了運城市西解州城外的關帝廟。關帝廟是奉祀三國時期武將關羽的寺廟,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乃至海外關帝廟中規模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國內現存、完整的關廟建筑群之一。關帝廟南倚中條山,北瀕鹽池水,綠樹成蔭,景色秀麗,具湖光山色之勝,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戲和電視劇,都知曉關羽的盛名,可謂家喻戶曉。關羽(公元160卜—219年),終年59歲,字云長。傳說關羽本來不姓關,因殺了欺侮良家民女的縣尹被迫捕,逃至撞關,過關隘被關吏查詢時。他隨口指關為姓,從此以關姓闖至河北涿縣。以后,與劉備、張飛結為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賞識他英勇善戰,拜他為偏將軍。關羽斬顏良、文丑,封漢壽亭侯。隨后,關羽再次投奔劉備,著名的赤壁大戰,劉備和孫權聯合擊敗曹操,關羽受命鎮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4年),關羽率軍攻樊城,水淹七軍,活捉曹操大將于禁,斬名將龐德,威震華夏。不料孫權乘機派兵從背后偷襲,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戰功顯赫,名聲躍居歷代名將之上,后被迫封為“壯繆侯”。民間百姓追慕關羽忠孝義勇,逐漸奉若神明。歷代統治者利用關羽對君主忠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漸封王、封帝。明清時代,關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與“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我們面前這座氣勢宏偉的建筑就是關帝廟,首先由我介紹一下廟宇的歷史和布局。據文獻記載,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擴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毀于地震,再建后又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毀于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歷經數十年修繕,始恢復舊貌,F在的廟院南北長700余米,東西寬200余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各種房屋200余間,規模巨大,建筑精美,氣勢恢弘,為中國武廟之,頗具王宮氣派。整個廟宇的布局分南北兩大部分,南為結義園,北為正廟。正廟又分前后兩院,前為廟堂,后為寢宮,形成了我國傳統的“前朝后寢”的格局。

          各位女士、先生,我們現在站在關帝廟東側的大門,從這里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廟部分,進人之前讓我們參觀一下南側的結義園。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桃園結義,現在結義園的景致是依照當時的場景進行設計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蓮池等建筑組成。每逢春暖花開之際,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陣陣花香襲人,頗富桃園結義詣趣。

          現在我們出結義園,進入主廟。大家腳下的這條路是主廟的中軸線,在這條主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著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祟寧殿,兩側配以木坊、石坊、鐘鼓樓、祟圣祠、胡公祠、追風伯祠、碑亭、鐘亭和東西長廊等。正廟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沿襲著中國古代建筑中軸式對稱的傳統風格。院落內建筑排列有序,左右對稱,高聳的建筑,參天的古坊,頗具皇宮格局。

          端門,又稱山門,是進入主廟的道門,門楣正中,鐫刻著“關帝廟”三個大字。門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鐵柱,名為“檔眾”。古代凡來朝謁關帝的.官員,文官在此落轎,武官在此下馬。端門對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龍、人物、鞍馬等圖案,富麗華貴,莊重大方。

          我們由端門而人,面前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雉門。文官和武官則要由文經門和武緯門出入。東西兩側分列崇圣祠、胡公詞。這樣可以見到一字排開為三門兩祠。大家是由東邊的鐘樓下進入廟內的,西邊的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酷似兩尊守護主廟的武士。

          跨進雉門,大家可以回頭留意建在高大臺基上的門庭,臺階向內收縮,兩側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這在古代有什么用場?“先生,你猜對了,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動戲臺!泵糠陱R會演戲時,便將大門關閉,架上木板,變后部為前臺。大家可以遐想當年演“關公戲”的盛況,如今門庭隔扇上,仍鐫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證今”等字樣。

          過了雉門看見一座宏敞的廳式建筑,便是午門,雖然稱“門”,實為過道。四周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板,兩端鑲嵌五彩琉璃的松鶴和小鹿。步人午門,石欄的匠額,楹聯引人注目。這幅長聯是民國時解縣縣長郭象蒙所書,上聯是“國賊數操,誰曰不然,顧權無以異也。張撻伐,建綱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聯是“圣鄉說魯,復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靈,明把事,山川磅礴廟堂巍”。聯中罵操、貶權、頌羽一氣呵成,又盛贊關廟之盛況,可以說是聯中神品。門廳內東西兩側和中壁有彩繪關羽生平的畫像,為河東民間藝人所繪,表露出百姓對關羽的敬仰之情。

          沿著冬青簇擁的大道,穿過雕造華美的“山海鐘靈”木坊,便是御書樓。我們置身樓下仰望,可見建筑造型精巧別致,八角藻井疊架而上,直至頂層,這是座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筑,又稱“八卦樓”。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為紀念康熙皇帝御書“義炳乾坤”牌匾而改稱御書樓。樓下掛有一長方草書“絕綸逸群”橫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書。

          我們面前的這座高聳的建筑,是正廟的主體建筑——祟寧殿。大家聽我敘述一下祟寧殿的建造過程。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利用關羽忠貞君主的特點,對其進行大肆渲染和教化,并追封關羽為“祟寧真君”,建造此殿。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又予重修。大殿為重搪歇山頂的建筑結構,面闊7間,進深6間,是專為關帝處理政事而設置。我們站在殿臺上,立刻會感受到基址高聳,月臺寬敞,頗具帝王宮殿氣派。在石欄環廊下,醒目地立有歷根石質大柱,柱上游龍昂首奮爪飛舞在繚繞的樣云之中,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屬上乘之作。大殿的門楣上方及前檐下,懸掛著十余方題匾,“萬世人極”是清代咸豐皇帝的御書,“神勇”由乾隆皇帝欽定。殿內木雕神龕之中,供奉著頭戴冕旒冠,身著龍袍、腰系玉帶的關羽帝王裝塑像,神情剛毅,端莊肅穆。大殿頂部的正脊上八仙峙立,兩只雄健的蹈龍鴟吻矗立于歇山之上,使人感受到殿宇的宏麗壯觀,具有“甲于天下”的美稱。大殿月臺兩側有石雕華表和鐵旗桿,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屬明代所鑄,據說重達300斤(150公斤)。

          女士們、先生們,游覽完正廟,我們將參觀寢宮,習稱后院。這里原有關夫人殿和其子關平、關興殿,惜現已塌毀,如今翠柏、勁竹滿園,已辟作花園;◤街,正面為“氣肅千秋”木坊,兩翼是刀樓和印樓。穿過花園便是矗立在參天古柏之中的春秋樓。

          請看,我們面前是廟內的建筑物——春秋樓,整個建筑面闊7間,進深6間,兩層三檐,九脊歇山頂,高約30余米。它上下兩層均有回廊,四周勾欄相連。值得一提的是二層上用木柱吊掛而懸空的四周回廊,奇巧別致的結構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這種建筑手法是我國建筑史上難得的一例珍品佳作。下面我給大家講述一下春秋樓的歷史和命名。春秋樓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因樓內塑關羽讀《春秋》像,且二層暖閣板壁上嵌有木版鐫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樓”。《春秋》亦名《麟經》,因此春秋樓又稱“麟經閣”,F在,讓我們進樓內參觀,樓內分二層設供奉關羽的神龕,底層塑關羽帝王裝金身坐像,威武端莊。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四周安裝木制隔扇108個,疏密相間,圖案古樸,工藝精巧。沿木梯拾級而上,可見二樓正中的木制暖閣內,塑有關羽夜讀《春秋》的微服像。大家看,燭光閃閃映照著關羽的赤褐色臉龐,他側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目注《春秋》,若有所思,傳說中關羽面部七痣清晰可見。塑像兩旁的對聯道出了關羽的大將風度,上聯“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下聯“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參觀了樓內的陳設,漫步林蔭道旁,讓我們回首再望春秋樓的風貌,整座樓拔地而起,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樓頂五彩琉璃,與陽光映照生輝奪目。正如樓上的楹聯一樣,充分顯示了春秋樓的雄偉氣魄。讓我們一起朗讀對聯結束我們的關帝廟旅游,“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應掛斗,南山來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

          各位女士、先生,關帝廟內景致參觀結束了,讓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頗具民俗氣息的解州古廟會。大約隋唐時期,鄉人仰慕關羽的功德,集資興建關帝廟,并在此舉行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流逝,朗中官員和百姓前來朝拜關帝,各地商販也趕來做生意,客棧、酒店應運而生,形成解州古廟會。到清乾隆年間,廟會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廟會每年舉行兩次,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關帝廟前商販云集,藝人獻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關帝廟會成為具有影響的祭祀大會,正引來眾多尋訪關帝祖的海內外游客。

          千百年來,關公形象已成為代表著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上自皇帝,下到農家,關公由“萬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所有的人都希望從關公那里得到自己的寄托。后,希望各位女士、先生得到美好的寄托,謝謝大家的合作。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07-16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2篇05-29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3篇11-25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8篇12-08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1篇)08-07

        山西太原景點導游詞07-07

        山西壺口瀑布景點導游詞04-17

        山西景點導游詞(通用20篇)07-26

        山西導游詞08-0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