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游,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游詞,導游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游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么一遍條理清晰的導游詞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1
各位游客朋友們:
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西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建筑之一。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藝術遺產,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后來,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里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
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系。
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2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雁塔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王子聰,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在此祝大家玩得開心。
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它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小雁塔自建成后,經明朝、清朝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數次修繕、加固和修復,現在基本保持了原貌。原高十五層,現余十三層,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
據民間傳說,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公元1487年,陜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現在我們來到了小雁塔的第一層,大家看,第一層有三面窗戶,窗戶外面的臺階上都有人們扔的一些硬幣,表示吉祥。接著我們來到了第二層,大家看,小雁塔的第二層也有三面窗戶,比上一層的三面窗戶要小,占地面積也比上一層要小,后頭幾層的占地面積和窗戶會越來越小,我就不介紹了,F在我們來到第十三層也就是樓頂,這里沒有窗戶,四周都有殘痕大家要小心一點,別被殘痕把衣服劃爛了。
現在我們已經觀賞完了小雁塔,剩余的時間請大家自由拍照、活動,希望小雁塔的美景給大家立下深刻的印象。
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3
各位游客朋友們:
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逼浜笥钟袃纱芜@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4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5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后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并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于安仁坊,與位于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愿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陜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里殿堂荒廢,遂發愿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賜寺名!半焚n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黨撤離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陜西小雁塔導游詞10-22
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12-18
陜西小雁塔的導游詞5篇11-11
小雁塔導游詞03-15
小雁塔導游詞05-30
西安小雁塔導游詞08-29
西安小雁塔導游詞05-14
小雁塔導游詞3篇03-15
西安小雁塔導游詞3篇07-20
小雁塔景區門票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