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葬禮習俗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后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農村葬禮習俗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葬禮習俗調查報告 1
一、調查目的與方法
隨著新農村建設,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許多農民的思想并沒有改變,許多傳統的習俗并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而改變。
習俗總是兩面性的,這其中也肯定存在著一些封建迷信的行為,因此我們需要改變不好的東西,繼承良好的東西。因此開展了一次關于農村葬禮習俗的調查。俗話說,人生三件事,出生、結婚、死亡,可是葬禮一般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及其發展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形成各地風俗民情!俺鲩T三五里,各處一鄉風”。
三門各地的喪葬習俗不盡一致各有特點,為展現三門農村地區葬禮習俗,讓更多的人了解三門,本人于20XX年7月中旬以花橋鎮上潘村為樣本,通過聊天的方式,對村中多次參與葬禮并熟悉葬禮習俗且15名年齡在45-60歲的男女行家進行了采訪,為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本人7月12日親自參加親戚的葬禮。
二、葬禮的內容和形式
葬禮習俗一直存在于當地農村,具體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當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出殯時大家要行此習俗,表示對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陰間生活如意。此習俗主要內容與形式:
1、做墳
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幾月(年)才可做墳下葬。本戶人家請風水先生選好山中一塊地方,再選好日子等吉時下葬(在當地人們選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如果地方和時間選的好,則可以讓逝者在陰間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讓逝者保佑活著的家人永遠平安)。
2、送終
長輩要去世時,家人召集回子女、孫輩后代等親人來見最后一面。在斷氣時,要喊著稱呼(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
3、離床
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當地稱呼棺材頭)給死者換過壽衣、帽、鞋,將尸體抬出放在中堂的長板上,并且用紅線綁住死者的手與腳,旁邊點上青油燈,同時把死者睡過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墊被(稻草墊)、席等燒掉。
4、守夜
老人去世,尸體擺放在中堂長板上后,本戶的子孫或親戚要來陪夜。一方面,表示對死者行孝之禮儀;另一方面,預防動物(如貓、老鼠等)來偷食,但也有傳說四腳動物跑在尸體上過,死人要座起來,是不吉利的。
5、入殮
入殮也叫落棺。擇日子先生擇出吉辰,尸體入殮后兒子拿來一碗米飯,用筷子夾一口在死者嘴上,然后把碗打在地上(當地稱海材頭),接著棺材頭按順序蓋上子孫被、女兒被、媳婦被、客被等。
6、報喪
報喪也稱報信,喪家差親戚朋友的男人,戴白帽帶雨傘,雨傘要側夾,報喪人到客人(親眷)家,雨傘鉤要朝上,吃點東西或喝碗茶,報喪人走出客人家,客人要哭幾聲或把報喪人座過的凳子扳倒,但是報喪人不能回頭。(現農村有50%左右用通信設備代替)
7、吊孝
遺體(現骨灰盒)擺放在中堂,設孝堂,親戚朋友前來吊孝,兒媳、女兒答謝親戚朋友要哭,還要每天早晚各哭一次。
8、送葬
送葬這天下午,長子穿麻布孝衣,頭戴白帽加“稻桿帽”,腰縛稻草繩,長媳穿麻布孝衣,頭戴麻布孝頭絲,其余兒子和兒媳,還包括女兒和女婿都應穿白長衫戴白帽。舉行祭禮儀式,由道士先生主持祭禮,一邊念祭語一邊傳食祭品,意思是要求晚輩敬獻給死者食用,兒子跪接祭品,再送上供桌,一件件傳食完畢,再三叩頭敬拜,接著兒媳、親戚、女兒等其他孫子、親戚成橫行跪拜。叩拜完畢,道士先生宣讀祭文,頌經超度,這樣棺材(現骨灰盒)才可以被抬出大門處,引路長幡、旗、喇叭、棺材(兒子護棺材左右),送行隊伍跟著行至。但有個別村還有村口祭、橋頭祭。
9、下葬
棺材(現骨灰盒)抬到山上,道士靈前祭語并行子孫米和討彩;丶視r,男子孫的孝衣孝帽不能脫下,其他送葬人員都要在回家路上脫掉白衣白帽,喪家派親戚在回路口發釘(釘表示子孫興旺)和紅布或紅紙(表示吉利),并潑幾滴香火水(表示干凈,好運回來)。
10、做七
人死后,第六天做第一個七,為死者樹魂開路七,共七個七(分什么子孫七、女兒七等),做七要叫道士念經。
11、念佛經
晚上,道士和和尚主持念經,兒子、兒媳、女兒等下跪朝拜,直行之下半夜。
三、調查情況的分析
1、葬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農村葬禮習俗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
從農村習俗看,是民族特殊的表現方式,在農村扎根、生長、發展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是被大家采納的傳承中不可剝離的載體;從過程看,既是信仰,又是習俗,同時又是藝術,意取團結、和諧,使人有籠罩天地、點擊萬物、觸及蕓蕓眾生之感。所以葬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辯證地、歷史地看待,只有從科學的方法去改進。如七個七合起來做,既達到習俗禮節,又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
2、增進家族情感與和諧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團結、互助、友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質,只有擁有這種優秀的品質,我們才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和諧發展。社會和諧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團結精神。葬禮習俗給家庭搭建了平臺,團結互助友愛的行為隨處可見。在我們家族生活中,也時常有一些不和諧的事情的發生。
在調查中得到一例,有一家族的二兄弟因為一件芝麻大點兒的事兒而傷感情,發生矛盾二年多,在父親去世的葬禮上,設孝堂都為兄弟著想,這樣多一份關愛,少一些爭執,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讓生活中不和諧的狀況通通沒有了,讓大家在這個溫馨的大家庭中快樂的擁抱著,這也讓他們的母親激動不已,并說:沒有他們父親的葬禮,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親情相輔而行?再比如近年來的“黃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女媧祭典”、“太昊陵人祖祭典”等,無不是凝聚中華民族情感、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活動。
3、弘揚孝道文化
“孝”---這一中國的傳統美德。“孝子膝下有黃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孝道,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事實上,就是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領導對我們有知遇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許,很多家長與老師已習慣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報與感恩,其實這是一種可能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處。
所以用農村傳統習俗道德教育塑造孩子的孝道意識意義重大。農村習俗葬禮,一是過程貫穿著“孝”字,如穿和戴、行和禮、祭品和祭語等;二是孝道美德在實踐中加以落實,并不是僅僅將孝語背得滾瓜爛熟,說得好聽,而在實際行動中做不到,容易從自我出發,忽視了他人。也就是說,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只有在下水后才會游泳。
四、現實的思考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看,葬禮既然是文化,當然應該保護。一些人認為:我們的意識形態是唯物主義,葬禮存在著佛教及“神靈”,因此,對所有與宗教和信仰有關的文化,都應該斗爭而不是保護。當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它本身便違背了辯證唯物論的核心。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在大量的宗教文化及與原始信仰有關的文化。
當然要傳承與發展,但并不等于弘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葬禮要不斷改進,對有些迷信及不文明的行為我們必須考慮:一是死者為大和遵守法律的關系需進一步落實監督,如送葬車在送尸體火化及下葬的途中,拖拉機或卡車載人及闖紅燈等違反交通法規,我們應該制止。二是葬禮過程的迷信活動(如念佛等),要用科學的方法取代或科學的解析。三是農村葬禮比原來更加浪費(如火化中加送別等開支),需進一步宣傳,倡導文明習俗。
總之,民政部門要有管理的活力和張力,有效督查和教育,使農村葬禮習俗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科學化。
農村葬禮習俗調查報告 2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葬禮習俗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本報告旨在通過對農村葬禮習俗的調研,了解其現狀、特點及發展趨勢,為推進移風易俗、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參考。
二、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實地觀察相結合的方式,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調研。
三、調研結果
1. 重視程度高
農村葬禮習俗在農民心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往往被視為對逝者最后的孝敬和尊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農民都非常重視葬禮的籌備和舉行,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確保葬禮的隆重和體面。
2. 程序復雜,過程繁瑣
農村葬禮習俗的程序相當復雜繁瑣,包括報喪、守靈、開吊、送殯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禮儀和程序要求,如賓客的叩拜順序、哭喪的方式等。整個葬禮過程往往需要花費數天時間,甚至更長。
3. 參與人數多
農村葬禮習俗的參與人數眾多,包括逝者的近親、遠親、鄰里鄉親等。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農民在得知有鄰居或親友去世后,都會主動前來幫忙,共同籌備和舉行葬禮。這種互助精神體現了農村社會的凝聚力和人情味。
4. 經濟負擔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葬禮的花費也在不斷增加。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農民在籌備葬禮時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如請鼓手、辦宴席、扎紙草等。這些費用往往會給農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5. 環保意識增強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一些農村地區開始倡導綠色、環保的葬禮方式。例如,采用生態葬、樹葬等方式來安葬逝者,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這種新的葬禮方式逐漸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接受。
四、結論與建議
1. 結論
農村葬禮習俗在農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程序復雜繁瑣、經濟負擔重等。同時,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一些新的葬禮方式開始得到農民的認可和接受。
2. 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文明、節約、環保的葬禮觀念,摒棄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陋習。
(2)推廣綠色葬禮方式:鼓勵農民采用生態葬、樹葬等綠色、環保的葬禮方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3)完善政策制度: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制度,規范農村葬禮市場行為,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農村葬禮習俗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山東農村結婚習俗調查報告10-28
農村的調查報告01-16
有關農村春節的蒸饃習俗01-14
農村情況調查報告06-25
農村體育調查報告12-04
農村調查報告01-12
農村初中調查報告12-30
農村狀況調查報告02-01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