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涉及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0-11 22:16:09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涉及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大全

          篇一: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例

          一、監護人調查

        涉及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大全

          調查中,我們走訪了 名監護人,其中男性 名,占 %;女性 名,占 % ,%。職業方面, %的監護人為農民;年齡結構方面,監護人的加權平均年齡為 歲,其中60歲以上的監護人比例高達 %,70歲以上的達 %;婚姻狀況方面, %,的監護人配偶健在, %的喪偶寡居;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的關系方面, %的監護人為留守兒童的(外)曾祖父母或祖父母,監護人為親戚的多是與留守兒童父母同輩的成年近親屬或者朋友。

          在對監護人的調查和訪談中,我們不僅發現了與留守兒童父母方面相同的問題,對于高齡監護人,還有以下特殊的問題:

          (一)監護人自身精力和體力的不支

          在農村,加權平均年齡為59.29歲的監護人無論是在精力還是在體力方面,基本上是一個生活只能自理的群體,讓這個年齡段的人監護兒童,對其而言實為力不從心,只能勉為其難地照顧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更為甚者,我們在實際走訪中還發現了一些留守兒童反過來照顧監護人的“反監護”案例。

          (二)監護人對兒童教育的誤解與矛盾心理

          調查顯示 %的監護人認為必須讓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其中 %的監護人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 %的希望兒童將來能上好的大學。即便如此,仍有 % 的監護人認為“孩子只要讀完書能識字將來能在家勞動就行”。此外,在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狀況和關注程度上,僅有 % 的監護人表示對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比較了解;在監護人與兒童的日常聊天中,學習的話題占 %,其次分別為要聽話、注意安全和吃飯穿衣方面的問題;在監護人對留守兒童最擔心的諸多選項中,對男孩和女孩的學習關注度分別為 %和 %

          為什么監護人在對兒童的期望、接受教育的態度和對兒童學習的實際關注度方面有近20個百分點的差距呢?我們在與教師、監護人、父母和村干部的訪談中找到了一些線索:一方面,監護人與父母一樣對學校教育和自己的職責有著同樣錯誤的認識和消極的態度。大多數的監護人認為其主要責任就是照顧好留守兒童的生活,至于學習那是學校應該管的事,道德教育盡管他們也可以管,但主要還是兒童父母的責任。另一方面,留守兒童成長和生活在童的監管和學習輔導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用監護人的話講就是“不好管”;再加上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有兩個孩子的大多是一男一女,父母家長“對他們都看得比較金貴”,這也使得監護人在對兒童的管教和督促上有所顧忌。這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使監護人轉而將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兒童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上,而對兒童教育上的問題有所顧忌和回避,以便在其父母回來時能毫發無損將孩子交還,自己也“好交差”。這正如一位監護人(爺爺)在訪談中提到:“如果他(留守兒童)爸媽因為他不聽話打他,可能沒事但如果我們做爺爺奶奶的也打他,他可能會有想法。他會想我們又不是他爸爸媽媽,不該打他,會反感。其實我們都上年紀了,也不能過分擔心孫兒孫女。也總有個顧忌,不能給他們留下個壞印象!边@在對監護人所自認為比較難處理的事項調查中也得到了應證:監護人認為其感覺較為難以處理的首要問題分別是成績不好、孩子嚴重受傷、不聽話以及受到人身傷害等,由此可見,監護人對兒童教育的錯誤認識以及其在留守兒童教育上的矛盾心理,使得監護人不太積極地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尤其對于親戚類型的監護人而言更是如此—盡管他們對教育的重要性有著最為樸素的理解。

          (三)監護人本身文化水平使其難承擔起教育輔導的責任

          除前述因素外,雖然調查數據表明 %)的監護人會較常輔導留守兒童的'學習,但 與我們與父母、教師、兒童、干部和其他監護人的訪談中所獲的信息有根本性的不同,他們認為絕大多數的監護人除了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外,對其學習的輔導幾乎是力不從心:監護人中高達80%以上的為祖父母,接受過完整初等教育的鳳毛麟角且精力和體力有限,又要忙于家中田間事務,幾乎不可能對兒童進行輔導,尤其是心理上的關懷和輔導。這一點在我們與祖父母型的監護人的訪談中得到了證實,而且還發現他們所理解的教育和心理關懷就是平時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教育,如要聽話、要尊敬長輩、不要打架等等。

          四)監護人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的困惑

          雖然有前文所描述的種種問題,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監護人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是道德和倫理方面--還是作出過嘗試和努力,方式主要是傳統的講道理、體罰等。但這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一方面,兒童的眼界和思想比監護人要開闊和活躍,監護人往往并不能說服兒童,反而“還被他們(兒童)頂得無話可說;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隔代或者非直系血緣關系所造成的心理隔閡及兒童成長時期的逆反心理作用,體罰往往并不起作用,甚至還會引起兒童更強的逆反心理。在這種情形下,監護人就感到不知所措,毫無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保證兒童在生活、健康和安全方面不出大的問題,而在教育方面有所退縮。監護人中的父母和親戚由于與留守的父母有很大的共同之處,因此這里對監護人的討論主要是針對隔代監護的高齡祖父母而言。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調查顯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親情缺失,多數留守兒童心理出現障礙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兒童感覺親情缺失,這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少傾訴對象,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內向孤僻,人際交往能力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變化出現時由于得不到學校和家庭特別是母親的關心和指導,往往表現出極大的驚慌和不安。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的占33%,二年以上的占25%,三年以上的居多數,占42%;26.7%的父母半年以上才能回一次家,80%的父母靠電話來維系與孩子的聯系,但一周內能與孩子聯系一次的父母還不到1/3,76.7%的留守兒童想念父母,難以應對親情關系的斷裂和隔膜,15.7%的留守兒童感覺對父母陌生,認為與父母聯系不聯系無所謂;,40%的留守兒童膽小怕事,循規蹈矩,20%的留守兒童內心壓抑,渴望監護人的理解和溝通。老人們這樣陳述:“娃自她媽走了以后,一放學就守在電話旁,眼淚汪汪地等電話,問也不言語,真是把我害苦了。”

          2、教育不夠,許多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學習成績不良

          在調查中,教師、代理家長一致認為留守兒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問題。一是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大多數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質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難以給留守兒童正確的教育和指導,在學習上也不能給留守兒童有效的幫助和輔導。同時,老人與孩子的代溝較深,難以溝通交流。父母在家時是勤學苦讀,善于鉆研,學習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外地務工后,由爺爺奶奶照料,他開始變得生活懶散,疏于學習,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二是學校和家庭溝通不夠,影響了留守兒童品德和學習的發展。由于農村學校教師普遍負擔重,對留守兒童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及時、主動地與委托監護人取得聯系和溝通。同時,委托監護人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系的意識差,有的委托監護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師是誰。調查中發現,65%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或一般,成績非常優秀者較少。有些老師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致使一些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和進取心,有的說謊打架,小偷小摸。調查顯示,留守兒童 中,成績優秀的占6%左右,成績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一些留守兒童由于承擔了較多的農活、家務活,致使學習成績下降,有些孩子還由于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3、監護不力,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問題突出

          由于多數留守兒童是由年齡偏大的祖輩監護,所以他們中有一部分不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監護,而且還過早地承擔起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還有個別兒童無人監護,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面臨安全隱患。一些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治療,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

          4、生活貧困,許多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從各地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居住地離縣城近的較少,居住在交通不發達、經濟落后的較多,而他們的家庭多數比較貧困。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從事體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這些家庭生活條件差,加之老人素有節儉的習慣,很少有新鮮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據調查顯示,80%以上的監護人不懂得營養搭配,大多數孩子營養跟不上生活質量差,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身體健康。 一些學校老師認為,部分留守兒童在聽課時出現反應遲鈍、精力不集中等現象。

          篇二: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內容摘要:在中國,“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基于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關鍵詞:留守兒童 現狀 問題 原因 建議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傲羰貎和笔墙陙沓霈F的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從農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就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中大部分處于0—14周歲,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它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傲羰貎和北O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傲羰貎和睂W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在他們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會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對他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缺乏了正當的引導,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當他們寂寞無聊,,學校周圍網吧游戲廳成為學生快樂的天堂。“留守兒童”大都是隔代撫養,代溝明顯,父母常年在外,總覺得有愧于孩子,便給錢以補償,老人也縱容孩子,不多加以管教,自己也放縱自己。他們享受著自己覺得應該得到的生活,不關心他們的父母在做什么,在哪做,危不危險!傲羰貎和贝笾麓嬖谝陨蠁栴},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2、缺乏撫慰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已高達20%。

          3、疏于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范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小孩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后果。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屬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4、社會關愛不足問題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的,對于自己家庭及親緣關系之外的其它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于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并發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的離開,在很多方面都發生改變,出現的主要問題如下:

          1、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它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它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他們把這種思想加注在不學習的思想,孩子無法享受正常親情關愛,逆反心理加強,網吧也不足以滿足,他們開始打架斗毆,抽煙喝酒,其實哪個不是因為心中的孤獨寂寞。他們打架賭博,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安全也成為了重要的問題。他們感覺無人關心自己的生死,可是遠在他鄉的父母卻無能為力,苦口婆心、循循教導,卻讓他們覺得“煩人”。放縱自己,也放縱著著生命。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今日發布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系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同孩子聯系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系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系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系!傲羰貎和贝嬖趪乐氐摹坝H情饑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親人安慰和關心。但由于這些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系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甚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可言。由于長期遠離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兒童”感到孤單,三成以上“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衛生問題。

          2、學習問題

          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學好了,沒人夸;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盡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愿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

          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占到了88%!這主要是由于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3、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的生活狀況,問題尤為突出。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征。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后,“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干脆硬“扛”。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另外,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傲羰貎和痹谄渖杂幸稽c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干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系到一個人數達2300多萬的群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后的發展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傲羰貎和爆F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盡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于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隔代監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后,就把兒童托付給年邁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負責照管孩子的農村老人不僅年邁而且絕大多數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從體力和智力上擔負監管重任,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兒童”因“情感饑餓”而產生畸形心態,主要表現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沒有禮貌,沒有上進心,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學習成績低下,學習缺乏自覺性、積極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沒有稱職監護人,學校、家庭又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學生就更加難管了。

          (二)、學校的不當評價、教師的不當教育,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1、學校的“分數”評價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學校以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使得我們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那些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對于那些學習基礎差,又經常違紀的學生,更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管,而這一部分學生中,大多數是“留守孩子”。雖然新課改在不斷推進,學校的評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各學校、基層教育部門制訂的考核細則中不難發現,無論從多少個指標中來考核教師,最終拉開教師之間分數的還是班級學生們的“考分”!

          2、教師的不當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①教師不當學生觀,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的成績好壞或聽不聽話,是直接影響教師學生觀的主導因素。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對成績差的學生常常是一點機會都不給,或者是給予很少的機會。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和信任,于是就會抑郁悲觀,往往以“不好”、“更不聽話”的方式與教師對抗。而他們的逆反又會激起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厭棄,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師生關系惡化,有的教師甚至采取挖苦諷刺的方式,給這部分“留守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②教師落后教學觀,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主權。認為學生是白板,教師可任意涂抹。教師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的附屬品,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第二、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半點違背教師的意思,懲罰成為家常便飯,學生每時每刻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第三、由于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對學生嚴重地不負責任,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兒童在家得不到關愛,在校得不到溫暖,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三)社會的不良環境、成人的不良影響,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大誘因。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對于人的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社會教育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具體表現在:

          1、社會上的不良場所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農村小集鎮上的一些公開的和隱蔽網吧,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了賺錢,而大量招徠在校學生,甚至引誘學生。小學兒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強,而“留守兒童”又缺乏父母的監管,網吧對他們的不利影響就更大,經常偷錢、編造謊話逃學上網。

          2、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農閑時節,“閑人”太多,致使賭博風盛行。無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過問孩子的情況。這種“潛移默化”對孩子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更是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不讓孩子有過多的心理壓力,能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在中國,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本身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獻出他們的愛心,應該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關愛更多孩子的成長。父母應該關注他們,聆聽他們的內心,而不是一味的教導。讓他們體會到親情,體會一個孩子應得到的愛。學校不該關注么?孩子的自卑心理、懦弱心里不正是學校應該關注的么。從他們自身角度出發,不讓他們自卑自懦,讓他們在父母那里缺少的愛被填補。社會更應該關注,了解他們的生活,關注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

          總的來說,父母之所以打工,主要因為“錢”。如果經濟發展好,人人過上小康日子,誰還會遠走他鄉,打工賺錢,哪里還會有留守兒童之說。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少年智則國治,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希望有更多的人繼續關注這些“留守兒童”。

          篇三: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對象:

          調查方法: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有關情況,掌握事實材料;問卷調查

          一、調查原因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脫出來,向城市的轉移,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熱潮。由此帶來了大量農村青少年脫離父母的監管,成為“留守兒童”,引發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為了了解“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身心狀況,并為促使這一特殊群體的健康成長,我們專門就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開展了專項調查。

          二、調查目的: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儼然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心痛之余,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里打開缺口,就要在哪里補上漏洞。

          留守兒童作為新的社會背景下的特殊群體,其自身在道德情感、生存狀況、教育、心理健康等諸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通過調查,了解留守兒童現實生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調查分析:

          3.1 總體現狀

          此次調查選取小學為調查范圍,調查對象為二年級到五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及他們的監護人,兒童年齡分布在8-13歲之間。其中男生人數占44.92%,女生人數占29.66%,監護人人數占32.43%,本次問卷發出130份,收回111份,有效問卷110份。

          3.1.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這次調查中,發現東方紅地區的留守兒童多,分布的范圍廣。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3.1.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

          3.1.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55.45%的留守兒童表示希望父母陪著做作業,約93.73%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90.90%的留守兒童想讀初中。

          3.1.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比重偏低,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游戲的現象時有出現。他們的內心比較封閉,性格孤僻。

          3.2存在問題

          此年齡段兒童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3.2.1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小部分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大部分成績中等或偏下。

          3.2.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據調查,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絕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還有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這些兒童的委托監護人普遍年紀大、文化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自己的生活。監護人有的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無辦法監護孩子。他們對孩子行為習慣、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引導少,教育管理方法簡單粗暴等問題,孩子思想波動且出現心理障礙時,沒有及時溝通,常使留守兒童缺乏心理慰藉。他們的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2.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情況讓人擔憂。據調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聯系一次,相當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單純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有書讀就萬事大吉了,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孩子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系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往往以物質彌補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親情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對家長有埋怨情緒,還有的留守兒童為了宣泄煩惱,走上極端。

          3.2.4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展不足。留守兒童理應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愛。但由于—些學校偏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主動和監護人聯系;同時被委托監護人又缺乏與學校溝通的意識和能力。在農村留守孩子中,有的行為紀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現象,如偷摸等不良習性。又由于不能與父母及監護人及時溝通,以至他們之間感情疏遠,使得留守兒童對自己的父母的怨恨。此外,留守兒童在應對挫折時“無處訴說”,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方法引導,面對學習困難時,不能很好的得到處理,導致學習興趣缺乏,不能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學習成績不理想 ,造成很多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3.2.5留守兒童安全受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年齡小,社會閱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為被侵害的對象。據縣公安部門的調查,在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員中,留守兒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3.3問題形成原因

          3.3.1社會方面:農村剩余青壯勞動力大規模流動,剩下老幼。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差距增大,很多農民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大量農村剩余青壯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因此將自己的子女及父母留在家中。增加了農村老年人的比例。

          3.3.2家庭方面:大人經濟收入與孩子教育之間取舍失衡 父母有的是生活壓力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有的是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有的甚至就是跟從大眾,感覺到城市去“淘金”是應該的。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識不高,他們認為,過更好的日子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對孩子的學習教育關注過少,心理教育更是力不從心。

          3.3.3學校方面: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又加上留守兒童的父母的遠離,及其監護人素質的低下,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障礙重重。

          3.4調查結論及建議對策

          3.4.1用親情溫暖留守兒童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為將來不會有什么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說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念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里的學習生活狀況,或借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法國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經這樣忠告做父母的人:培養你們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為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助于孩子的成長。而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的恰恰是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是我們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的。這些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學習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從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維系松散,且有些開始記事的孩子出現對父母敵視和仇恨心理。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有的厭學逃學,明顯地不如父母監護下成長的兒童。

          3.4.2給留守兒童子撒播愛的陽光

          農村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 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里,“留守兒童”與 雙差生劃上等號,屬于"不受歡迎"的一群,"留守兒童",從老師那里得到的關愛明顯要少于非留守兒童,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賴感受.對其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隔閡較為疏遠的情況下,老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以及“我為留守兒童獻愛心”活動等,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3.4.3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4.4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 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4.5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打開“心結”。加強挫折教育和磨礪教育,培養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生活,讓留守學生在歡樂、和睦、關愛、幸福、向上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3.4.6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

          農村中小學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并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同時,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3.4.7呼吁社會各界一同關注留守兒童

          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社會的呼聲可以讓政府加大對此問題的重視和解決力度,也可以讓留守兒童自己感到社會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愛,更好的促進他們的學習進步、品德優秀,使之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發展!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將來國家建設的棟梁,我們應該密切關注他們的教育問題,特別是我們的“留守兒童”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傊r村“留守孩”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會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 陳華平.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建設.理論前沿.2008,16.

          [2] 史暉,王德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對策.教育探索.2008,9:89-90.

          [3] 常青. 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縣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17-23

          篇四: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問卷分析報告

          隨著流動人口規模的逐漸擴大,由此所帶來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倍受社會關注。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開生活,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日常生活、與同伴的交往以及自我評價是否會因為缺少父母的直接關懷而受到影響?本文就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習慣、等基本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以切實了解留守兒童,為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提出培養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

          一、調查對象

          調研對象:夏西小學所有留守兒童,參與調查的留守兒童共164人,發放調查問卷164份,收回問卷164份。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大批農村勞動者離開家鄉,進城從事二、三產業。而這些勞動力在調查中發現22%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務工的時間是達到了半年,30%達到一年,13%達到一至三年,35%的在三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是兩三年的留守學生了。

          其中在父母外出情況的調查中發現父親外出的占40.5%,母親外出的占3.8%。父母親都外出的占57%,從此項調查中可以發現父母都外出的占了一半。父母外出務工的地點在省內的占56%,在省外務工的占34%,國外務工的占1%。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有26%的留守兒童與媽媽生活在一起,有3%的留守兒童與爸爸生活在一起,有2%的與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有69%的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17%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另外的留守兒童寄養在別人家里或者是自己生活。生活上是"單親家庭"的合計為28%,隔代撫養為69%,家庭缺失的情況非常嚴重。在這些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由一個人承擔起來了,難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兒童的角度看,如果父母選擇一人外出流動一人留在家鄉的流動模式,則父親外出流動的比例大大高于母親外出的比例,留守兒童能夠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3%。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家庭教育中父親承擔“嚴父”的教育職責的傳統,如此大面積的父親“缺位”的情況,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將產生更大的影響。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其中有69%的農村留守兒童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稱之為隔代監護。隔代監護的監護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

          根據我們對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不難發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大都不容樂觀。也許由于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次數也普遍比較少,其中僅在春節回來的占 81% ,還有 19% 兩到三年才回來一次,這部分樣本都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員。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其年齡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對父母親比較依賴,調查表明:通常父母一周以內跟孩子聯系的占66%,每天聯系的占2%,一個月聯系一次的占20%,1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們聯系(包括超過一個月聯系一次以及不固定聯系)。 調查了解到,父母多采用打電話這種便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其次是通過寫信的方式與孩子心靈交流,并且父母跟孩子溝通的內容最多的還是學習情況。而留守兒童主動與父母聯系的目的調查中發現,有50%是匯報學習成績,有47%是交談自己很想他們,也有3%是叫他們給錢。

          家庭教育是 監護的重要部分,指父母在家庭內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對子女進行教育和影響的過程,它對人的影響極為廣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兒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發展以形成個性、個人理想和發展志趣。它本身是一種法定責任,應隨著監護權的轉移而轉移,而事實上這一

          部分被無情地遺漏。 調查中還發現當留守兒童犯錯時,監護人有73%是通過講道理進行引導,而還有11%的監護人是通過罵的方式來教育,還有13%的監護人是通過打或向家長告狀。由此可見還有27%的監護人沒有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梢婋p方在溝通態度及方式上都存在著很大問題。

          在調查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對自己有那些方面的影響時,有23%的認為可以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有10%的認為可以使自己的零用錢增加,有62%的認為會對自己的學習有影響,有5%的認為管的人少了,玩的時間多了。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的認識還是正確的。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父母外出打工時有58%的孩子經常想念父母,有28%的孩子偶爾想念,也有11%的不想念。有25%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有46%的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有29%的留守兒童無所謂。有35%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對自己的成長有利,有18%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對自己的成長不利,有47%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對自己的成長沒有影響,由此可見他們想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愿望是非常強烈的。

          通過調查發現當父母外出歸來時有62%的留守兒童是與父母交流學習成績,有20%的留守兒童是與父母交流身體情況,有6%的留守兒童是與父母交流與老師的關系,有6%的留守兒童是與父母交流與同學的關系,也有4%的兒童和父母沒什么話可說。

          調查發現,66%的農村留守兒童課余時間用于看書學習,16%的留守兒童做家務,5%的留守兒童用于做農活,還有8%的留守兒童用于和小伙伴游戲。

          一談到理想有20%的留守兒童沒有想好,在沒有父母督促的情況下,75%的留守兒童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20%的留守兒童大多數情況下能完成學習任務,2%的留守兒童偶爾會完成學習任務,只有3%的留守兒童不會完成學習任務。這表明留守兒童擁有較高的學習獨立性。

          與小伙伴游戲娛樂是兒童應該享受和樂意享受的權利和天然本性。在調查留守兒童的伙伴個數上,一半的孩子有很多好伙伴,有23%的孩子有5-10個,有22%的孩子有2-3個,也有6%的孩子只有一個。

          在學習上認為學習比較輕松的占24%,也有7%的認為學習較困難,有70%的認為學習一般。在遇到困難時有22%的留守兒童找父母幫助,有26%的留守兒童找同學幫助,有18%的留守兒童找老師幫助,有28%的留守兒童找監護人幫助,也有5%的留守兒童不找人。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大多都是找父母、同學、監護人幫助。

          留守兒童對零用錢的使用上,通過調查發現有73%的用于買學習用品,3%的用于買玩具,11%的用于買零食,7%的用于其他。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零用錢的使用上還是比較合理。

          和同學的關系上:有38%的留守兒童和同學關系很好,有58%的留守兒童和同學關系一般,有1%的留守兒童和同學關系不好,有3%的留守兒童和同學關系自己都不清楚。在調查留守兒童與監護人的關系上,有78%的認為和監護人的關系很好,有2%認為和監護人的關系不好,有16%認為和監護人的關系一般,有2%認為和監護人的系自己都不清楚。關

          三.思考與建議

          上述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主要存在監護不力,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導致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的一系列障礙。但農村留守兒童較非留守由兒童也有其突出的優點,如:能自己解決問題、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有果斷的判斷力等。我們要在發揚農村留守兒童的優點的同時,幫助他們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的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監護人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一般來說,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學校的雙重監護下成長的,只有在家庭監護和學校監護的相互配合、補充與協調下,他們才能獲得一個相對健康的成長環境。但是在父母雙方都外出的農村留守兒童中有相當多的留守兒童與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祖輩撫養者在精神和體力上都處于衰老的過程當中,其自身就是一個需要照顧的老年群體,對孩子的管束難免會力不從心,也很難與孩子進行暢通的交流。老年人說話比較嘮叨,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若寄養在叔叔、伯伯、姑姑、姨媽等親戚家,其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就更加不利。在親戚的立場是不便對孩子進行管教,孩子也很難在這些親戚家中找到歸屬感,總是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也容易和親戚家年紀相近的孩子產生矛盾。因此無論是爺爺奶奶等祖輩撫養者還是叔叔伯伯等其他親戚代養者,他們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對留守兒童的照顧也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上。而更為重要的心理需求與發展往往被忽視,使得家庭監護的覆蓋面不到位和學校監護也無法協調起來,從而會帶來諸多隱患。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依托與基礎,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夠使孩子在學校學習中更加有信心、更積極向上。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實際上是殘破的,通常父母一周以內跟孩子聯系的占66%,每天聯系的占2%,一個月聯系一次的占20%,1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們聯系(包括超過一個月聯系一次以及不固定聯系)。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內部親子之間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時間上的長期間斷性、空間上的遠距離性、交往的非面對面性以及互動頻率極低的特點,致使親子之間的交往幾乎成了一種正式的次級群體交往模式,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父母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作為一個初級社會群體的存在,在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范、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導生活目標及形成個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響功能大為削弱。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移向了其他撫養者或代養者,而與此同時這些撫養者或代養者要么年紀大,知識水平與個人能力有限;要么就是同時還要耕種土地、喂養牲畜、洗衣、做飯及照顧自己的孩子,對留守兒童的成長成才教育根本無暇或沒有能力顧及。這樣農村留守兒童實際上就成了一群“父母雙在的孤兒”,少人關心少人問。

          勿庸臵疑,經濟能力的提高是否就能給留守兒童帶來更好的學校教育呢?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留守兒童的家庭收入比那些父母均在家務農的農村孩子的家庭收入要高一些童的學習成績一般都不容樂觀, 他們中的成績優秀者僅占29%,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都處于中等偏下。長時間的親子分離,缺乏溝通,在學習方面所出現的困難、疑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與疏導,加之代養人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缺乏上進心,老師也很難管教。

          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于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關系到我國的千秋大業。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資源應相互整合,相互協力,從而構建起面向留守兒童的更為完善的社會育人體系。

          篇五:小學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xx年9月

          調查地點:五常市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此次調查對象為我校在校生,年齡分布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占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占留守兒童總數46.4%。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占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占9.96%),即把孩子托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占5.19%),即由于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占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為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為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為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數據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占30.4%,在縣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32.03%,隔代撫養為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為“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于灌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系較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于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4、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隱患。由于留守兒童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監護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層次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家庭與學校教育容易出現“真空”,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三、問題的成因

          1、淡化區域性教育。由于近幾年打工潮的興起,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城校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于城校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由于區域差距,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外出務工的父母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關注較少,在家里的監護人由于于文化層次較低僅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轉載自第一范文網,請保留此標記。)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我們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五、對策與建議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認識。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少年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各級政府部門應切實擔負起責任,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加大農村中小學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還應當及時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政府整體規劃日程,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措施。

          3、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并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篇六: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大批農民涌入城市充當新型勞動大軍的同時,農民工背后的留守兒童問題近年來也日益凸現。作為農民工進城后的最大牽掛和未來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現階段我國留守兒童基本狀況如何?其文化素質、心理健康情況怎樣?他們在哪些方面急需社會的關愛和支持?這些,都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重點關注和深入思考。留守兒童的父母們之知道追求高物質的生活,卻不關心自己子女的生活,心理是否健康,對于子女未來的成長沒有看到正確的方向。

          “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詞匯最早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專指因為父母出國留學、工作而留在國內的孩子,而現階段隨著我國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強,主要是指由于農民工進城務工后,廣大留守在農村得不到正常結構家庭撫養的農民工未成年子女。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1.21億,到2003年,流動人口大約為1.4億,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10%。未來5年,我國還將有至少1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中勞動力結構以“九九”(指老人)、“三八”(指婦女)、“六一”(指兒童)三支軍(俗稱“386199部隊”)的村屯將越來越多,而其中的留守兒童問題近年來尤為突出。

          由于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和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廣大農民工在自己進城落腳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等諸多現實問題,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據國務院《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實施情況顯示,2005年我國流動人口約1.5億,18歲以下隨父母流動的兒童2000萬,留守在農村的也有2000萬,這一數字約占全國農村兒童總數的8%。而在我國重慶、江西、四川等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全部兒童中所占比例達到20%左右。這些人中很大部分已進入學齡,在甘肅、河北、江蘇等省開展的調查表明,留守兒童在農村學齡兒童中所占比例高達47.7%。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動,其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得不生活在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調查表明,留守兒童中56.4%與留守的單親生活在一起,32.2%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養在別人家里。而在勞動力輸出規模龐大的四川省眉山市,留守兒童中被托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輩照顧的,占全體留守兒童的80%,被托付給其他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8.3%,獨自一人生活的占0.7%。留守兒童由于留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而產生種種問題,一度被人們稱為“時代孤兒”。

          然而隨著形勢發展,留守兒童的規模將呈擴大之勢。2006年新春伊始,《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將明確提出,進一步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中國特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健康發展。國內一些地方也以勞務輸出作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如老工業基地遼寧省鞍山市就在目前年輸出勞動力不到10萬人的基礎上,計劃2010年每年輸出農村勞動力40萬人,這幾乎實現農村人口每戶輸出一名勞動力。而如何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等問題,則關系到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工的積極性、推動城鎮共同繁榮,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專家表示,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是由于監護質量不高而造成的畸形成長,久而久之可能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從目前的留守兒童監護方式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單親監護人勞動負擔重,對留守兒童的照顧欠佳;隔代監護人與留守兒童隔閡深,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落后;上代監護人(即孩子托付給與父母同一輩的親戚朋友監護的)與留守兒童情感較疏遠,對留守兒童的管束較少;同輩監護人(即孩子由哥哥、姐姐等兄長監護的)壓力大,由于家長的缺位,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導,導致留守兒童成長不健康。

          由于以上監護模式中種種問題的存在,很容易給留守兒童帶來一系列心理、道德等問題。這些主要包括,學習成績不好,心理健康不佳;相當一部分人由于管教缺乏,放任自流,最終觸犯法律。據廣東省調查統計,該。福埃チ羰貎和瘜W習成績處于中下等,40%是差生。四川省心理學家游德良對井研縣門坎小學近400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調查后發現,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06人存在焦慮心理,107人有抑郁癥狀,88人屬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羨慕生活在爸爸媽媽身邊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拋棄感強烈。更為嚴重的是,在這些留守兒童中,有過失行為的占57%,有撒謊行為的占35%,有偷竊行為的占7.4%,有攻擊行為的占30.6%。這是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中的管教、關愛等因素,留守兒童在成長質量上普遍不比正常兒童健康。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兒童也占相當比例。在遼寧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兒童就占服刑人員的12%,這比留守兒童占鞍山市兒童的比例(約8%)高4個百分點。相關報道中的留守兒童犯罪情況也相當驚人,2005年,3個平均年齡不到15歲的少年,手持砍刀闖進湖北大冶市羅橋中學學生宿舍,搶劫了53個在校中學生,這個震驚全國的.搶劫案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江蘇3名17歲少年因為沒有錢上網玩游戲和抽煙,竟然將一名煙店老板殘忍捅死。這3名少年中,父母離開他們外出打工最長的有4年,最短的也有3年。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在談到留守兒童的犯罪問題時說,如果沒有人去關愛這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問題將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四川省心理學會理事長李小融認為,“留守兒童”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長時間見不到父母,這樣的家庭結構,無疑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犯罪的種子就會趁機滋生。通過深入調研,游德良認為,“留守兒童”正處于道德品質形成、文化知識掌握和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對他們予以關愛已是刻不容緩。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留守兒童沒有父母長期陪在身邊教育著,隨著祖父母生活,但老一輩的對于孩子過于溺愛導致孩子也就沒有一種約束力。對事想干就干,不想任何的結果,只要自己開心就行。不聽任何的告誡,所以現在的孩子叛逆心理就會比較強。并且隨著祖父母生活會導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為存在著依賴。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信心和興趣,因為心理覺得親情缺失;

          “留守兒童”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和需求;

          農村留守兒童并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他們認為只要按照老師的要求把家庭作業完成了就可以,完成作業之后就什么事都沒有了,可以盡情的玩耍。盡管照顧留守兒童的人們做出極大地努力,希望讓孩子們滿意。但是大多數孩子還是希望得到親情的滋潤的,另外孩子們還有極大地物質欲望。

          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撫養孩子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及對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于生活物質的追求欲望是讓他們離開孩子的主要原因,他們只考慮到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卻不知道教育才是改變孩子最好的辦法。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父母陪在身邊才是他們最開心的事,給予他們關懷才是好的。但是對于現在社會的發展,農村家庭沒有什么好的收入,并不能改善物質上的生活,所以才會選擇去城市發展;其實社會的發展是監護人面臨的最大困難;當今中國的監護人多數沒有科學的教育被監護人的理念,比如:沒有把孩子當公民(人)看,隨意剝奪被監護人的權益(管理過寬、過嚴),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進而不能服從教育規律等;主要原因是歷史文化造成的觀念及應試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表面看是教育部門全部負起對孩子的責任,監護人最需要;事實上是家庭教育管品德、意志、興趣愛好等,學校管交往、文化知識等,各部分有其職責和作用范圍。

          改革基礎教育還需要從上面動手。

          “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做法與經驗

          專家認為,應對和解決當前我國留守兒童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力量的參與,人口計生部門應當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出發,在為留守兒童構建健康網絡中發揮主導作用。

          人口計生部門有主導這項工作的先天優勢。由于我國人口計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來,人口計生部門已經探索了一系列有利于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現實利益的工作方式,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務并重、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的道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遍及城鄉的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網絡。這個網絡在農村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與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具備政治、組織、群眾和信息四大優勢。在此基礎上,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拓展能力也十分強,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相繼開展的計劃生育“三結合”、全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區“少生快富”工程試點,以及成功參與抗擊“非典”等行動,都證明這個網絡如果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產生巨大的裂變效應,為我國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做出積極貢獻。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為他們構建安全、健康網絡,也應當成為計生部門今后工作的一大重點。

          在以人口計生部門為主的基礎上,教育、共青團、公安等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也應當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中來。要從今天的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明天的建設者,其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個體發展,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放在整個社會發展大環境、大背景下進行全面、綜合的考察、思考。

          專家還建議,中央應當組織專家、學者、有關部門專門研究留守兒童問題,并納入人口戰略研究課題之一;地方應將當地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政府新農村建設和公共管理項目支持內容之一,納入總體規劃之中統籌考慮。

          在為留守兒童構建安全、健康體系上,各基層組織應當根據當地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工作。如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跟蹤體系,分別以學校和村級組織為中心,對留守兒童實施特殊關愛。鑒于留守兒童中部分人生活貧困的特點,有條件的地方應當設立愛心基金,對留守兒童進行必要的扶持。鑒于留守兒童監護人生產、生活壓力大等特點,還建立生產和生活互助小組,幫助監護人減輕勞動負擔的壓力,使監護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顧與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和學習。通過加強輿論宣傳,使更多人了解到關注留守兒童的意義,從而使全社會都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

          構建“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的主要思路與建議

          1. 實施政策支持行動,爭取留守兒童工作政策保障。

          2. 實施社會關愛行動,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撫慰。

          3. 實施濟困扶助行動,為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

          4. 實施權益維護行動,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益。

          5. 實施監護人素質提升行動,提高留守兒童家長的家庭教育質量。

             建議:

          1、強化政府統籌,構建組織管理網絡。 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積極發展全日制寄宿制學校,建立由縣、鄉、村和社區組成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建章立制,研究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例如:對家庭比較困難的學生,連作業本費都予以免除;對于住校的學生,政府應給予每人每天生活費的補助,以保證農村學齡兒童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失學。

          2、加強部門合作,構建職能保護網絡。調動全社會力量。同時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公共衛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諸多領域,扎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領導,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體系。

          3、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呵護網絡。一是各鄉鎮、村(居)委會應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信息情況,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切合實際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教育問題。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務工作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社區幫扶中心,倡導和組織有愛心的代理家長志愿者到留守兒童家里了解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對于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可以實施“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和愛心書屋,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文化生活。

          4、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管網絡。一是學校要建立健全關農村愛留守兒童(學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學生檔案。二是學校要建立心理輔導制度。要充分利用當地有效資源,加大對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三是積極倡導社會各屆愛心人士結對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活動之家,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圖書室,通過豐富的課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兒童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積極鼓勵企業家們以經濟幫扶為主導的關愛行動。四是辦好家長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鄉(鎮)、關工委、婦聯、團委等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合作與協作,傾力辦好家長學校,定期與外出打工的父母、代養人聯系溝通,交換意見。

          5、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關鍵是要發展區域經濟,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周期,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篇七: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在給農民創造增收致富機會的同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我們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2012年學生干部暑期三下鄉活動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保定市順平縣神南鄉北神南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在當地村委會的幫助下,我們的隊員深入當地小學和村民家中,與他們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對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有了較為清楚的了解,本文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棉薄之力。

          一、實踐背景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其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其中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0xx年7月8日—10日,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學生干部暑期“三下鄉”活動保定市順平縣神南鄉北神南村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開展了調查。

          據了解,神南鄉位于保定市順平縣縣城西北35千米。面積94.5平方千米,人口1.14萬。轄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北神南村。由于此地多山地,少耕地,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利,經濟發展較緩慢,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邊遠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

          二、實踐成果和收獲

          通過對留守兒童及非留守兒童發放不同的調查問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訪,我們了解到了以下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以下問題:

          (一)、留守兒童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普遍比較困難。由于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而且在實際生活中這些孩子動手能力比較弱,大多家務不愿去做,爺爺奶奶與兒童有一定得隔閡,大多孩子不愿聽從爺爺奶奶的使喚,具有較大的叛逆心理。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調查中發現,選擇與子女分離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貧困村(居)、缺乏生產資源,生產生活無一技之長,只有靠外出打工來維持生濟,加之外出后也很難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這些留守兒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據。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主要體現在隔代教育問題,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父母在外打工,學習只能依靠學校老師,回家后沒有父母的監督和指導,孩子的自覺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爺爺奶奶大多為不識字人群,沒有能力指導留守兒童的學習。從而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于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留守兒童學前教育也從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缺陷。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留守兒童行為發展偏差

          由于隔代的長輩往往對其過分溺愛放縱,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學習無人督促,部分留守兒童出現行為偏差,兒童親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極端,甚至使一部分兒童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使“代溝”加深,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對以后的人際交往、協作求助、學業發展等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群體,父母由于無法照顧孩子會產生內疚感,便會在金錢上進行補償,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

          (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亟待關注

          0-14歲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溝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由于沒有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不少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行影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礙。

          三、措施和建議

          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不發達。留守兒童數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成反比,經濟越發達,外出務工的農民越少,留守兒童數量就越少;經濟越不發達,外出務工的農民越多,留守兒童數量越多。但當留守兒童存在于我們這個社會時,我們通過實踐給出了以下幾點措施和建議:

          (一)、家庭方面措施及建議

          家庭教育要進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過程是孩子與父母互動的過程,只有在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實現交流和溝通,才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長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的聯系。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特別是年幼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家長的主要工作。要求代理監護人對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學習、生活和思想上進行認真教育、管理、監督,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二)、學校方面措施及建議

          完善學校教育,發揮學校教育主導作用。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學校應義不容辭地發揮主導作用。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行為方面的指導教育。農村中小學班主任和老師要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三)、社會方面措施及建議

          政府應對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有關部門開展義務教育、衛生保健、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服務提供依據。要加大綜合整治力度,積極預防和嚴厲打擊侵害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推動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監護網絡,逐步建立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的長效機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社會轉型的眾多問題,需要構建職能部門保護機制,創造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大環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要加強聯系,共同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四)、自我約束方面建議及措施

          最后 ,關于留守兒童,自己還應該加強自我教育和引導,要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對現實的'信心及勇氣。向著積極、樂觀、開朗、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等好的一面發展,不斷完善自己。做生活中的強者,更要學會樂觀的面對一切困難。

          四、實踐感悟或感言

          我們親眼見證了留守的孩子無奈的凄涼。我更加不會忘記,當看到孩子們在一份份問卷中“最缺少的東西”后面用歪歪歪斜斜的字體寫下對父母的思念時,我的心受到的震撼。他們太需要關愛了!想到我們可以在父母的呵護下度過童年,便覺得自己有責任為他們做一些事,即使我們的力量微不足道,也可以把我們的收獲用報告的形式寫出來,讓更多的人注意到這個特殊的群體。

          在我們的重點調查中,我切身感受到了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意義。這不僅是對農村、農民問題的關注,更重要的是,為祖國的花朵提供一個更好地成長環境,對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緩解,對國家的崛起與強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父母不在身邊的他們不得不過早的承擔起不屬于他們的責任: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學會照料生病的爺爺奶奶,學會教導比他們更小的弟弟妹妹??.他們承擔了太多本不屬于他們這個年紀的負擔。這樣,他們的性格漸漸的改變,在他們的心里,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偏激和盲目,長期以往,對他們自己,對社會都是一個問題。但是,多數的他們是那樣的刻苦和認真,學習成績是那樣的優秀,對他們只要有心培養,都可能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這是我們認識到運用自己學習的知識,盡最大的能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為他們創造出一片更美的天地,使他們有一個相對更幸福、溫馨的生活環境。

          總之,在這次活動中,在與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人、這樣一群孩子需要幫助,內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想這就是我們這次調查最大的收獲。我定會珍惜我所擁有的,奮發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參考文獻:

          1、教材:《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

          2、關于農村基礎教育困境和出路的思考 ,《現代教育科學》 2006年第4期

          3、潘璐 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綜述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9年6月卷第2期

          篇八: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一.調查問題

          本次我們所調查的課題是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探析,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但是大多數值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狀況,我們從親子關系的角度出發,給留守兒童內心情感的探析,從而能從內在情感方面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幫助。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長時間的不在身邊,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同時還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改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子關系可以彌補他們親情、心理健康方面的缺失,能夠讓他們更好的成長。

          二.調查結果

          我們發現父母回家頻率較低的孩子相于其他非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以下四種不良心理:其一,是性格柔弱內向,父母常時間的不回家,讓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其二,是自卑心理障礙,我們所調查的孩子年齡大多集中在8至12歲,很顯然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 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其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孩子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其四,怨恨父母,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一年難得回來一次時,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喜歡父母和父母親近,反而是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對自己的不關心。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與臨時監護人關系好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愿意與人交流,幫助家里人做家務,對于父母在外工作也是相當的理解,在學校里和老師同學的關系良好,有較多的朋友,經常參加學校的課余活動。而與其相反的孩子,在家幾乎找不到安全感,心里常常覺得自己是無用的不受人喜愛,常常跟監護人關系差常常與他們發生爭吵,跟父母的關系也較為一般,不愿多與人交流。這個在我們訪談的過程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他對我們的到來充滿了不安全感,回答我們的問時也只有短短的一個字。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孩子與監護人關系的好壞對親子關系有很深的影響。

          三.問題分析

          我們了解到多數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的通話時間在十分鐘之內,占53.5%。而且不到一分鐘的竟也占到了12.5%,而三十分鐘以上的通話時間比率占10%。為什么父母與孩子的電話溝通時間比我們想象中短那么多。原因有以下得知,對于農村家庭,特別是貧困山區里的家庭,經濟收入都是來之不易的,他們的每日每月花費都是計劃好的,在花費上特別珍惜,他們會盡量縮短通話時間,節省通話費用。另外,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很難抽空給家里打個電話,一般只有碰到節假日時才會和家里人通電話。

          四.問題建議

          針對父母、臨時監護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分別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但由于調查時間、調查對象等眾多條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調查經驗不足,因此這些建議僅作參考,具體內容如下

          (一)對父母的建議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父母適當增加歸家頻率,如果條件允許,假期可以接孩子可以去父母身邊。

          2、定期“溫馨對話”,拓寬聊天內容。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及時了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利用書信或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時不時的交流溝通,時間最好控制在一個星期一至兩次,通話時間最好在十分鐘左右,同時改善談話內容,聊天內容可以多元化,包括學習、生活、品德,走出傳統的只聊學習、物質需求這兩個方面。

          3、加強親子互動。父母外出打工歸家后應該利用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這其中可以包括:父母和孩子一起逛街、一起看電視、陪孩子一起看書做作業,帶孩子出去玩、跟孩子聊聊外面的世界、在睡前給孩子將故事等等。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不斷縮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

          4、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在外時,了解孩子在家的狀況;歸家時,得知孩子的生活習慣喜好,使之與孩子交流時減少障礙。

          (二)對監護人的建議

          1、加強與學校的聯系。首先,監護人要定期與班主任老師通過電話、見面等方式多做溝通,充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其次,要對孩子的學習內容有所了解,能夠在學習生活上幫助到孩子;最后,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不要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在身邊的孩子有所區別,從而產生心理陰影。

          2、多關心孩子,能夠讓孩子訴說心理話。對孩子的任何反,F象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不讓其影響孩子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長。

          3、對監護人進行教育引導,讓其知道自己對留守兒童的重要性,改善部分傳統觀念,例如:重男輕女;認為孩子只要交給學校老師管理就好等。

          (三)對留守兒童的建議

          1、提高認知能力,理解父母。建議留守兒童多看些有益書籍,并從中獲得豐富的課外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容易,能夠自己努力提升自我,為父母減輕壓力。

          2、學會自我鼓勵,提升自信。從生活中找到自信,努力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多參與課外活動,并從活動中找到自我認可感,從而鼓勵自我,提升自己的信心。

          3、拓寬自我交際范圍,主動和他人交流。交際范圍要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和班級里,通過課外活動,多和其他朋友交流,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其他朋友的交流中獲得快樂。

          (四)對學校的建議

          1、設置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全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挖掘孩子的潛能。開展孩子最感興趣的課堂既可以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又可以讓孩子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孩子們對父母的依賴會有所減少,這對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2、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3、試行“托管”制度。即要求每個“留守學生”找一個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師作為托管人。托管老師可以是班主任、任課老師,也可以是學校職工。建立托管關系后托管教師就是留守學生的包保責任人,托管老師每周與“留守學生”至少進行一次交心談心,了解其思想、學習、交友及生活等情況,學校每月定期召集托管老師、班主任老師交流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工作。每學期末要安排一次托管老師與“留守學生”家人見面會,以加強聯系,形成教育合力。

          (五)對社會的建議

          1、政府和社會舉辦關愛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如“愛心教師”評比、“愛心救助”、“愛心媽媽”評選等活動,以便更加深入的關心留守兒童,并及時為他們解決問題。

          2、呼吁更多的大學生來到留守兒童身邊,積極來到農村支教,給他們注入最新、最熱、最鮮活的血液,給他們帶來最真、最實、最寶貴的幫助。

        【涉及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7-27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6-25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2-19

        學生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17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3-11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模板03-11

        有關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6-25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02210-18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6-14

        留守兒童相關調查報告12-2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