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匯編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7月12日
今天是臺風“燦鴻”過去的第一天,也是我們暑期社會實踐進行的第一天,天氣不錯,我們乘著公交車去了寧波大學,開始了我們暑期社會調查的第一站:寧波大學。
之后,我們便進入校內進行實地的采訪與分發問卷,首先,我們碰到一個女生,我們向她分發了問卷,同時問了她詢問了關于霧霾的一些問題,得到她的回答之后,我們負責記錄的同學如實記錄下她的回答。之后我們在整個校園內逛,不斷發放問卷,重復同樣的過程,同時進行數據的統計和照片的采集,雖然中途被拒絕了好幾次,也算是歷經波折,但經過一上午的忙碌,我們獲得了大量的素材與數據。
7月14日
今天我們暑期社會實踐小組在浙江紡織技術學院進行了大學生相關霧霾的問卷調查。
我們了解到普遍大學生對于霧霾問題有著一定了解。他們對于寧波當地的空氣,特別是江北區的環境有一點不滿意。由于江北區在修地鐵,學校附近往往空氣不好,影響了學生們的休息與外出。
我們還采訪了部分學生對于遇到霧霾情況需要外出有什么辦法。我們的學生在面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選擇戴上口罩,或者盡量不外出。在這次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霧霾情況對學生的出行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影響,我們也希望寧波的空氣能在我們的保護下能越來越好。
7月15日
今天是我們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三天,我們選擇我們自己學校進行調查。
下午一點,我們開始了我們的調查,天氣比較悶熱,但是大家干勁十足。我們先去了教學樓分發問卷,由于考試基本結束,所以教學樓里的人并不多。我們分成了兩組,對教三教四的每一個教室的每一個學生進行了調查。我們分發了問卷,分發問卷的時候,就感覺到寧工的學子都很愿意幫助人,沒有人拒絕填寫問卷。在他們填寫問卷的同時,我們也問了關于霧霾的幾個問題。教室的問卷調查做的很順利。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經過調查和分析匯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征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了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
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征,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
前一點主要出于應用的思考,而后者則偏重于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方法
對于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群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為群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群體心理特征。
這種心理特征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
社會人格產生于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為考慮到他人并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為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征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采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后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為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征,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后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并采用 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并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
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于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為規范、心理特征、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 ,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為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于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為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
、奂彝ブ懈改傅臋嗤䦟和纳鐣哂兄卮笥绊,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
基于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于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
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為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為如此。
父母與子女在家庭里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為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
最后,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群體,這一部分學生占總體的4.7%。
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
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群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里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為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為全面了解我校學生厭學情況,分析厭學原因,尋求解決辦法。我校就厭學情況在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我校七年級、八年級共九個班級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內容主要為學生厭學面、厭學原因、對學校的期望三個方面,共下發調查問卷220份,收回調查問卷219份。
一、調查問卷基本情況
(一)關于學生厭學面的調查情況
1.學生厭學面較大。在所有被調查學生中,沒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只有7人,占調查學生比例的3.19%;一直有厭學情緒,且討厭上學的18人,占8.29%;有,但可以控制自己的111人,占50.68%;偶爾有的78人,占35.6%。
2.學生中抄襲作業現象較普遍。沒有抄襲作業現象的只有2人,占0.9%;抄襲作業嚴重的32人,占14.6%;有但不多的90人,占41.09%;只是個別抄襲的88人,占40.18%。
3.對中考科目厭學表現最嚴重的是英語。討厭學習英語的86人,占39.26%;其余科目分布基本平衡。
(二)學生厭學原因的調查情況
1.社會原因導致學生厭學的較為嚴重(1)迷戀電視娛樂節目、網絡游戲、玩手機、看網絡小說、上網聊天導致厭學情緒較為嚴重,其中迷戀電視娛樂節目的56人,占調查人數的25.57%;上網玩游戲172人,占78.54%;玩手機136人,占62.1%;聽音樂39人,占17.8%;看網絡小說106人,占48.4%;上網聊天的98人,占44.75%;(2)由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等社會問題影響學生厭學的較為普遍:認為大學生就業難而致使自己產生厭學情緒的175人,占調查人數的79.9%;認為大學生工資低導致厭學的103人,占47.03%;認為讀書無用而厭學的59人,占26.94%;認為考大學比較容易的22人,占10.05%。(3)當今社會用人制度對學生厭學的影響較為嚴重:認為不讀書有好關系可以找到好工作的93人,占42.46%;認為讀書多不一定賺錢多的110人,占50.22%;認為讀書找不到理想工作的136人,占62.1%;認為不讀書可以打工賺錢的33人,占15.1%。
2.家庭原因導致學生厭學的占相當大的比例(1)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很大,認為家長對自己學習不關心的78人,占調查人數的35.61%;家長外出打工,難以教育學生的90人,占41%;認為家長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對子女期望過高的127人,57.99%;認為家長放縱孩子、對自己要求不嚴、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的69人,占31.5%。(2)家長自身原因導致的學生厭學情況也不容樂觀,認為家長過于看重學生成績的142人,占調查人數的64.84%;家長離異對自己漠不關心,不管學生學習的31人,占14.15%;家長知識層次低,不能輔導學生學業的88人,占40.18%;家長參與賭博影響學生學習的20人,占9.13%。
3.學校原因導致學生厭學不容忽視(1)學校管理和升學壓力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比例較大,認為學校課程設置單調的82人,占調查人數的37.44%;認為學校管理松散,身邊同學不良行為影響學習的66人,占30.13%;認為課外活動少,學習枯燥單調的142人,占64.84%;認為學生可自由支配的自主學習時間少,缺乏自由度的128人,占58.44%。(2)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影響較大,認為教師不關心學困生學習的64人,占調查人數的29.22%;認為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課堂學習枯燥的92人,占42%;教師諷刺挖苦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導致學生厭學的93人,占42.46%;對教師教學模式、教學風格不喜歡的99人,占45.2%。喜歡按照高效課堂模式教學的29人,占調查人數的13.4%,喜歡按傳統模式教學的42人,占19.8%,但是要求老師加強基礎教學、培養學科興趣、多做個別輔導的分別占109人、122人,占調查人數的50%以上學生厭學調查報告學生厭學調查報告。
4.學生自身原因導致厭學情況分析 學生能客觀的從自身分析厭學原因。(1)認為厭學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基礎差,想學習而力不從心,聽不懂課的157人,占調查人數的71.69%;怕吃苦的73人,占33.3%;學習習慣差,沒養成良好習慣的125人,占57.07%;學習目標不明確,有早戀現象的49人,占22.37%;對學習不感興趣的63人,占28.76%;自制力差,控制不了自己的91人,占41.55%。(2)學生認為自身厭學與周圍人際關系、學習環境有很大關系,認為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產生厭學的143人,占調查人數的65.79%;受到老師批評而厭學的73人,占33.3%;父母關系不和諧等家庭原因而厭學的44人,占20.1%;父母管教太嚴,每天嘮叨導致孩子逆反而厭學的45人,占20.54%;自己心情不好,情緒不穩定而厭學的31人,占14.5%;和同學關系緊張而厭學的16人,占7.3%。
(三)學生對學校的期望調查情況
1.對學校管理工作的希望 要求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督促學生改進學習習慣的98人,占調查人數的44.75%;要求轉變觀念,做好學生理想前途教育的66人,占30.3%;要求改變環境,營造重學、樂學的學習氛圍的101人,占46.2%;要求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的30人,占13.7%;要求回歸傳統模式教學,取消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34人,占15.53%;要求采用高效課堂模式教學的41人,占18.72%。
2.對班主任老師的希望 能平等對待每位學生,重點做好學困生和問題學生工作的110人,占調查人數的50.23%;希望對不同學生應有合適的教育目標的86人,占39.27%;希望老師與家長溝通改變家長對孩子提出不貼合實際或過高要求的82人,占37.44%;希望班主任老師多下班,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談心的33人,占15.07%。
3.對科任老師的希望 要求按照高效課堂模式上課的29人,占調查人數的13.24%;要求按照原來模式上課的42人,占19.18%;希望老師個別輔導、注重基礎的122人,占55.71%;希望培養學科興趣的109人,占49.77%。
二、調查分析
1.從調查總體情況看,一是厭學面廣、情況嚴重:只有3.19%的學生從沒產生過厭學情緒,其余同學均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二是學生抄襲作業現象嚴重,調查顯示,從沒有抄襲作業的同學只有0.91%,其他同學均存在抄襲作業現象;三是學生討厭學習英語情緒極為嚴重,對英語厭學的學生占39.2%,和其余學科相比嚴重失衡。
2.厭學原因調查顯示
(1)社會環境對學生影響極為嚴重。特別是社會上的部分不良休閑娛樂活動對學生影響很大,諸如參與過玩網絡游戲、聊天、賭博燈不亮娛樂活動的學生超過50%,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更加導致了學生討厭讀書,以至于無心讀書;此外,社會上拜金思想的誘導、大學生就業難和工資低的現象,使學生感覺到讀書無用、讀書同樣無法實現個人理想,導致厭學情緒嚴重,這類情況占到70%以上。
(2)家庭教育和家長對學生的態度是造成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又一個重要因素。調查顯示:家庭對孩子的不關心、家長的外出打工、對孩子的放縱等均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取心。特別是農村家長多外出打工,缺乏時間教育孩子,這種影響比例達到了41%;此外,家長的教育方式粗暴、方法單一、父母離異,特別是農村家長賭博惡習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都有較大程度的影響。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產生厭學情緒比例相對較大。
(3)學校課程設置、教師教學方法、對待學生的態度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調查顯示:學校生活單一、課外活動少、受部分有不良行為學生的影響等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比例較大;另外,教師對學困生和問題學生的歧視、諷刺挖苦、課堂教學的枯燥也是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另一重要因素,特別因教師對學困生的關心不夠、教育方式單一而厭學的占到42%以上。
(4)自身基礎差、習慣不好、自制力不強、早戀及人際關系、學習環境、情緒變化等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的期望調查顯示 學生對加強行為習慣培養,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期望較高;期望班主任老師能公平對待每位學生,特別是與成績差的學生多溝通多交流;期望科任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公平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多進行個別輔導,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模式上學生并不要求一定要按照何種模式上課,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教學,面對全體學生,應該是我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基本策略。
三、啟示及對策
1.任何問題的產生都是有其根源的,通過對學生厭學根源剖析,我們認識到,學生必定是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各方面均不成熟、不穩定,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加上自制力較差,對來自于社會、家庭、學校、同學中的問題認識上有局限性。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加強學生的管理和引導,提高學生自覺抵制來自各方面的不良誘惑的能力刻不容緩。
2.任何教學模式、方法都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適應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才是最好的。脫離學生實際而單純搞形式的教學模式都會走向失敗。我校實施的高效課堂模式教學還需要廣大教師深入研究,探索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
3.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抓好學困生的個別輔導,提升學科成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克服厭學情緒的工作迫在眉睫學生厭學調查報告工作報告。
4.留守學生、問題家庭的學生心理缺陷、學習壓力等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成績提高的重要方面。所以,特殊學生群體的教育工作不可忽視
在開展專項調研,分析匯總的基礎上,學校從實際出發采取措施,力爭在短期內將學生的厭學情緒調控在適度的范圍內。第一,在教學上,實施“低起點、多層次、高效率”的教學策略,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均有所收獲。第二,在學生管理上,開展多種形式的師生交流談心活動,更多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留守兒童管護中心的職能作用,幫助學生排解煩惱,調適心理。第三,在辦學策略上,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社團和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充分發揮18個活動小組的作用,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把學校變成孩子們的樂園。第四,繼續完善學困生幫扶和問題學生教育轉化體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完善人格,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知道感恩,主動擔當,為學生的人生奠基。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一、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由于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復雜性,且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又很難找到切實有效的措施,這使學生的德育工作顯得更加艱難。令許多教師苦惱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學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顯得力不從心。而更為嚴重的是,近幾年來,因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疏通和矯正而爆發的惡性校園事件呈上升趨勢。這些事件的發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也引發了我們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冷峻思考。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1、社會環境因素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影響問題必然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當前,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的社會問題比較多,一些消極因素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應當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例如,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學生長期生活在心理壓抑之中;單親家庭的增多,導致這些家庭的學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關愛;社會的主流人才觀與新課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學生在社會評價中屢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特別是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令人關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撫養或寄宿在學校,致使學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實際教育過程中遇到了四難:一是溺愛放縱,教育難;二是缺乏管護,安全難;三是隔代管教,監護難;四是管理脫節,磨合難?梢姡羰睾⒆蝇F象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由此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了教育的一個新的難題。
2、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就農村中學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還不健全,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學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向來不敢在教育質量尤其是教學質量上有絲毫馬虎。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說得多,做得少。學校在重視智育的同時未能有效地實施德育,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疏于指導、研究和教育。這樣,學校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工作理念,一個科學的管理機制,一個得力的人員保障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并實施有體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師資培訓因素
教師是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主體。但農村中學的教師在這方面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經驗;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和專家指導;三是教師編制矛盾突出,教師教學工作量太大,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農村教師接受了大量的新課程通識培訓和學科專業培訓,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訓,但不成系統,且具體要求也不夠明確。加之近幾年,農村學校編制緊缺,在崗教師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學任務已疲于奔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生中許多積淀已久的心理問題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農村學生的家庭環境至少有三個不利于學生心理成長的問題:一是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二是學生大多在校寄宿,與家長的溝通不夠;三是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家庭受到較大沖擊,問題家庭、特殊家庭數量增大,受害學生的數量也在增大。
二、加強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幾年才引起重視的。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在社會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共同關注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設置了課程,培訓了師資,加強了管理,進行了督導?梢哉f,這項工作正逐步走向規范科學的發展軌道。但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現狀不容樂觀。其主要原因是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力度不夠。
首先,社會對農村基礎教育和焦點仍然是教學質量,社會對學校評價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學率。
其次,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應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學校仍然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過程中摸索,對教育質量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因而,學校在這方面顯得比較被動。當問題發生了才引起重視,日常的教育工作還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與師資培訓力度還不能適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學生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來的問題十分突出。許多農村家庭對學生的`心理需求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圍不利于學生的心理成長。我們在對部分家長中做了調查,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是學生的成績,其次是身體健康和安全問題,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長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擺在最關注的位置,高達75%的家長對學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學不了解、不關心,高達80%的家長對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懂。這就很難保證每一個家庭都能給學生一個有利于心理成長的家庭環境。
由此可見,充分調動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切實加強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顯得刻不容緩。
1、加強教育督導。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學校管理應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變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過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學生德育工作重要內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重視師資培訓。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中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強家長培訓。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愛特殊學生。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采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的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學生評價。科學的學生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當前,農村中學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工作,研究學生評價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評價方面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心理成長氛圍。
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把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實做好。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我從小開始就戴上了眼鏡,因為我的眼睛患了弱視和散光,從此,電視、電腦就與我劃清了界限。即便如此,我在七歲時還是患上了近視。我的周圍,患近視的同學很多,因此我很想弄明白他們又是為何患上近視的。于是,我對小學生近視原因進行了調查。
調 查
1、我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一般人是怎樣患近視的。
2、我打電話給患近視的同學和朋友,問他們是怎樣近視的。
3、我到綿陽市眼科醫院咨詢趙定中院長,小學生患近視的原因。
分 析
我在調查中發現,近視在12~18歲為高速發展期。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每年,患近視的人數呈遞增趨勢,而且近視度數大增,上千度的近視眼都不是少數。學齡前兒童用眼不多,但患近視的比例也大為增加。
結 論
1、學齡前兒童患近視主要是因為先天性眼球發育不健康導致,如弱視、斜視、散光等眼部疾病都很容易導致近視產生。
2、小學生近視主要是因為看電視和電腦時間過長;讀書、寫字時不注意距離與姿勢,不注意光線與照明;不認真做眼保健操等因素導致眼部疲勞,而導致近視產生或加重。
3、中學生近視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因為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功課多,戶外活動少,導致用眼過度,加重近視。
4、遺傳因素、環境污染和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也是患近視的重要原因。
5、患近視后未及時治療或不戴眼鏡,加重近視程度。
建 議
為有效預防近視等眼。
1、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不偏食,多吃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2、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看書、寫字時姿勢要端正,光線要充足,堅持做眼保健操。
3、要盡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不讓眼睛長期處于疲勞狀態。
4、要定期到眼科醫院做檢查,及時發現眼病,及時治療,聽從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的消費市場中,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正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由于大學生年齡較輕,群體較特別,他們有著不同于社會其他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后,都對他們的消費有很大影響。特殊群體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點,同時難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費甚至一些消費的問題。為了調查清楚大學生的消費問題,我們決定在身邊的同學中進行一次消費的調研,弄清楚大學生要花多少錢,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樣改進
二、問卷情況
見附錄(含調查問卷和結果分析表格各一份)
本問卷共發放 42 份,收回有效問卷 31 份。發放以我們周圍的同學為主,基本上做到了隨機發放。
我們在下面對有代表性的幾項進行了具體分析
三、數據統計和分析
1 .總消費額
統計結果表明,消費額主要集中在 350 500 和 500 800 之間,對于一個基本上的純消費群體,我們覺得這個結果略低。我們認為,合適的人數分布峰值應該出現在 500 800 區間,其他區間應該符合正態分布,兩種極限情況 a ( 350 以下)和 e ( 1200 以上)的選擇較少,倒是符合正態分布規律。
2 .恩格爾系數
由表中數據可看出,飲食方面支出居于 350 450 的人數最多,吃飯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較高,因此,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恩格爾系數較高,這可能是這一群體的特點。雖然考慮到,這一數據受限于我們學校的物價水平,并且與個人飯量的關系較大,但還是可以反映福州地區大學生消費支出的大概情況。
3 .通訊開支
隨機問卷得到的結果,品,相反,他們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他們非常關注的內容。
總體來說上大學生的消費仍然處于溫飽階段,即吃飯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這種溫飽已經有向小康過度的趨勢了(這點由我們日益增多的手機支出,潛在戀愛支出就可以看出)。
4 .消費層次一定程度兩極分化。
據調查,武漢大學生中其中年消費最高的達到 28500 元,而年消費最低的只有 2100 元。大學生年支出均值為 8383 . 96 元。這其中有 92 . 7 %的大學生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占其總消費的 70 %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對學生的經濟供給越多,構成大學生消費的一種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現在旅游、電腦、 call 機或手機等方面的消費上。這點在我們的調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梢,大學生的消費差距增大,兩極分化也比較分明,這在我國當前劇烈轉型的社會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5 .豐富大腦不惜錢
調查中我們發現:由于就業單位對高學歷的要求,現在一些大學生讀完專科升本科、讀完本科讀碩士,成批量地買回參考書。還有一些學生則在讀本專業的同時,輔修其他學科,為自己就業積累知識資本。在旁聽課程、購買資料等消費項目上,他們出手大方,而且家長對此項消費的投入也是樂此不倦。
6 .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為突出
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從 20 世紀 70 年代至今,至少有一個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生活費用和購買學習資料、用品為主。在生活費用中,飲食費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廣州地區的物價水平,以學生在校每天消費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飲食需要來估計,學生每月凈飲食費需 300 元左右。
我們驚奇地發現,在被調查的 12 名女生中, 66 、 7% 飲食費用在 350 元以下,有的為了保持苗條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為了節約支出不顧營養需要凈選擇廉價的飯菜;而 19 名男生中也只有 84 、 2% 達到標準。當問及他們是否研究過自己的營養結構問題時,比如對一杯奶養起一個民族說法的認同時, 90% 的同學表示認可,但不怎么在意。當我們把飲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討論會上指出的時候,他們當中,尤其是女同學很多都承認自己對健康飲食知識了解不夠。
7 .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討論會中,一些同學指出,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8 .戀愛支出過度
在調查和討論會上我們發現,一部分談戀愛的大學生每月大約多支出 100-200 元左右,最少的也有 50 元左右,最高的達到 500 元(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大多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這是讓人感到憂慮的方面。有趣的是,傳統意義上談戀愛的費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擔的局面已經完全被打破,而出現三種情況,即男方全部承擔、男女方共同承擔和女方主動全部承擔,女生的戀愛支出如何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那獨立理財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財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基奠,個人盲目的沖動不是獨立,是任性的表現,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腦中有獨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獨立的行動和理性的思考。
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
克服攀比情緒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我們應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逐漸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給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學生的確需要競爭意識,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們都需要爭,生活上次于別人,并不可恥,沒有必要抬不起頭來。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基本掌握了當代大學生消費心理趨勢及現狀。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大體上是現實的、合理的。但離散趨勢明顯,個體差異大,這主要是生源來自全國各地,由于家庭情況的不同和消費習慣的差異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費為主的大學生中,培養獨立的理財能力、科學的價值觀應是當務之急。
形成大學生良好消費風氣
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的有機組合。其中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費習慣得到培養和加強,就會對良好校風的塑造起促進作用,并形成校風助學風的良性循環。因此,應該把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活動專題,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促進良好生活作風的形成,進而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鞏固與發展。
【精選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匯編6篇】相關文章:
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模板(精選6篇)11-16
最新大學生戀愛調查報告模板11-16
大學生實踐調查報告格式模板08-05
【精選】小學生的日記模板匯編7篇01-14
【精選】小學生優秀日記模板匯編六篇01-11
【精選】小學生的日記模板匯編6篇01-11
精選小學生優秀日記模板匯編9篇12-24
精選小學生數學日記模板匯編8篇12-24
精選小學生的日記模板匯編7篇12-24
【精選】小學生的日記模板匯編五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