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精選6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 1
調查時間:
春節期間
調查地點:
山東老家
調查渠道:
家人、網絡、書籍
調查方法:
向家人詢問、在網絡上查找、瀏覽書籍、親身體驗調查結果:春節的產生
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關于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中國歷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xx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xx年。
春節的習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秧歌
漢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秧歌流行我國北方漢族地區,主要于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
放爆竹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鞭炮燃放后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F在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公共場所禁止放煙花爆竹的規定。部分城市已解除。
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 2
民俗是一種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它是一定的族團和群體在長時間的生活實踐進程中構成的共同的行為模式和思惟模式。風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舉國之人習以為然。① 民俗就是在這類社會群體場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續的進程中構成的。雖然說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條件、一定心理狀態的產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條件、思想形態,又會構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同一文化區內,如客家文化區內,也會構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奪目?图疑礁柙缇捅蛔u為客家文化的精華;客家圍龍屋也被贊為客家獨占的偉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還有一種不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燈風俗。客家上燈風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情勢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
一、 客家上燈 風俗
1.客家上燈 簡介
上燈(上讀爽、賞,是掛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喪,所以客家人為避諱,上燈又稱升燈,是客家民間風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后一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上燈時要辦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求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圓、祝愿。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區,素以興寧為最盛,其禮節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化,他們在上燈后,中間還要熱燈(是上燈進程中的一項活動,不能說是熱燈節)。最后才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慶賀之氣氛。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緣由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上燈必須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廳舉行。老屋,又稱祖祠,是上燈活動的場所。老屋即祠堂,當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繕過的。老屋的設計很簡單,呈長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門,從大門進是一個15平方米左右的廳堂,俗稱下堂,從下堂進往是一個天井,天井的兩邊是過道,通往下一個廳堂,這個廳堂稱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墻壁的中間開設了一個壁櫥,祖宗的牌位就擺放在這里。壁櫥下面還有一個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顯示上堂的重要性。
2. 客家上燈風俗緣由
客家,顧名思義,即是旅居他鄉的意思?图胰嗽疄楹幽系貐^的中原漢族,是具有明顯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移民群體。
據記載,客家人自秦朝以來,有六次南遷的進程: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份中原居民輾轉遷進閩粵贛邊區。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
粵北一帶的客家人都分別從這六次南遷而來。如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后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進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自趙佗建制以來,龍川分別容納了六次南遷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會通過自己的文化生產出特定的需要(法蘭克福學派),并且同時設計滿足需要的常規途徑。上燈是為了滿足客家族團的特定需要產生的。
首先,從客家人六次南遷的時間來看,都發生在戰亂時期?图胰藶楸芊榛鸹蜃匀粸碾y而南遷。烽火、自然災難在古代經常會奪走無數人的性命,還有可能使整個族群滅盡?图胰碎焺e故土,客居他鄉。因此客家人的先人們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長流。
其次,無情的烽火、沒法猜測的自然災難,個人是沒法克服的,需要一個團結的集體共同奮戰?图胰讼?慈迦藞F結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災難與戰爭?途铀l,更需要宗族團結,克服新環境下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作為移民群體這一特殊群體,客家又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以后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和對先人的眷戀。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質樸,老實、敦厚?图蚁热私逃蟠钭娑,不忘祖宗,愛國愛鄉;講禮節,重倫理,好學問,尚教育,敦親族,敬先人,隆師道;團結奮進,自食其力,艱苦創業。
燈是客家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燈燈相續意味種族繁衍的綿綿不盡。因此,為了讓后代不忘記自己的先人;為了本族的團結,共同抵抗窘境;為了讓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家人從小構成的念祖恩,尊祖的優秀品德,借燈來慶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動也因此而誕生了。每一年,將族里添丁的情況通過上燈的情勢上報給先人,讓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機會每一年聚到一起促進了團結,構成了一種以老屋為中心的凝聚氣力,同時還可以保存客家人獨有的傳統文化。
上燈的風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已無從稽考,大約是隨著客家人南遷逐步構成的一種民俗。上燈的流傳族群很廣,因每一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先人,所以每一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上燈活動。上燈散布的地區也很廣,主要集中在粵北地區,如河源,梅州,興寧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燈活動,其復興寧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 上燈與元宵節的聯系
上燈多是元宵節的派生物。元宵節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舉行,自古是全國上下都舉行的節日,而賞燈是元宵節的一部份。
從燈的意蘊上看,元宵節又稱燈節,其外表看來,是欣賞花燈的游樂;實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上,它帶給人們一種?刺矶。慈硕∨d旺。因此,以燈來寄托丁,客家上燈風俗與元宵節的賞燈有相同的內涵。
從日期上看,元宵節在正月十五,而上燈則在正月十五前后舉行?图胰俗郧貜闹性线w,對元宵節固然熟習,F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視元宵節,由于上燈節一樣可以賞燈,還可以同族人一起慶祝添丁的喜悅。
從燈的制作來看,客家上燈所用的燈與元宵節所制的燈有很大類似的地方,元宵節的燈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客家上燈所用的燈一樣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
結合上燈的由來與元宵節燈的意蘊,日期,制作來看,上燈節極可能是客家先人繼續了元宵節賞燈的風俗,同時又結合宗族的實際情況,將燈的意蘊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傳至今。因此,上燈多是元宵節的派生物。
二、繁瑣熱烈的上燈活動
每一年,春節前后,熱衷于本族事務的老人,通過打聽,順次記錄從本年正月十三掛燈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掛燈前的添丁家庭,并將其組織起來,在春節前后每一個家庭各派一個代表召開上燈祭祖的會議,分派任務。比如,上燈活動資金的準備、用處題目,上燈前后誰負責打掃老屋,上燈當天誰負責膳食等題目,在會議中都有具體的分工。
1. 燈的預備
會議以后,定制燈是必要的一步?图腋鱾地方所制燈的材料大體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紙糊成,都能掛起來。另外,燈外糊都有福、祿、壽一類的吉祥圖案的彩帶。燈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點亮照明。但是它們的外形又有所不同,有舉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龍川縣的燈都用舉式的,而東源縣及興寧市的燈多數用扛式的。以龍川舉式的燈為例,燈一般可以看做有三層。上層經常是一個彩紙糊成的約20多厘米高,直徑約
1.5米的大圓柱。圓柱的側面一般會寫上風調雨順等寄語。圓柱底面的邊框上,貼上富有傳統剪紙藝術的約1米長的彩帶。燈的第二層是比第一層稍小的、約高0.5米多邊形柱,中凹兩頭 鐵場鎮新和村的燈
大,其中上邊大底邊小,均由彩紙糊成,最底面的邊框是一樣貼滿約0.5 米長的彩帶。多邊柱的上側面,可以寫上百子千孫等寄與人丁興旺的詞語。燈的第三層,是一個比第二層稍小的多邊形柱,側面會寫上 五谷豐收等吉語,希看來年是個好收獲,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從整體來看,燈的大小可以說是遵從了3:2:1的格式,上大下小。
由于上燈這類風俗重視的是丁,而不是燈,所以對燈的制作不講求一概相同、不可更改。不但每一個地方燈的制作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的'燈的制作也能夠不同。只要美觀,耐用(要掛到端午節),能體現上燈添丁這類活動的意蘊就是可以的。
需留意的是,在當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間,誰家最早誕下男孩,這家就被稱作頭燈;誰家最后誕下男孩,就被稱為尾燈,他們與其他誕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稱為燈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燈子就制多少盞燈;有的制兩盞,兩盞外形如出一轍,但頭燈大,尾燈小;有的只制一盞。燈的多少都是可以變化的。
2. 資金的準備
籌集資金是上燈活動最關鍵的一步,資金是不是充足,直接關系到上燈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據客家老人先容,上燈的資金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由封建財主或公眾資產承當;新中國成立以后,由各個添丁家庭均勻承當。固然,村民可以根據自愿原則,自由捐款。據老人先容,捐款的村民每一年都很積極,有時達幾千元。這些錢一般用來買香、紅燭、三牲、鞭炮,條件答應還可以請樂隊、請人在祖祠放電影等,目的是增加喜慶的氛圍。
另外,依照會議的安排,由燈子承當上燈活動期間的一切事務,如預備上燈日的膳食,接待外來職員等。
3. 上燈的進程
上燈這天的早上,制燈人會把制好的燈放在離祖祠不遠的地方,為下午接燈做好預備。這時候,在老屋的上堂,已供奉上了三牲,還有各添丁家庭送來的酒及糖果。在擺放祖宗牌位的壁櫥兩旁和下面的土地神位兩旁已貼上了對聯。如鐵場鎮新和村鄒氏的是這樣的,櫥窗兩邊祖德源流芳百世,宗業興盛子孫昌,土地神位兩邊工能生白玉,便可發黃金,橫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題,都是希看祖業興榮,子孫興盛的。
在中午十二點之前,村里的老人會帶領燈子及剛出生的小男孩來到祖屋行跪拜禮,向祖宗匯報祖里添丁的情況。跪拜禮完,三牲中的整豬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個盤,盤里裝有小量的三牲,豬被送到老屋側邊的臨時廚房,由燈子負責預備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動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實的、最重要的上燈活動。族人吃過午餐后都集聚集到老屋來看熱烈,也能夠到祖宗牌位前燒香,行跪百禮,?醋孀诒S,自家也能早點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點就是接燈的時刻了。據鐵場鎮新和村的老人先容,接燈的時間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取決當天的天氣。天氣晴朗,宜四點左右接燈;陰雨天氣可以早點,但都集中在三四點左右。這時候,以舞獅和鑼鼓在前面帶路,村中一老人提著祖宗牌位前供奉著的小盤 三牲,帶領燈子及小男孩向不遠處的燈進發,道路的兩旁早已擺滿了鞭炮。
到了燈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滿三杯酒,在地上燒好香和紅燭,并把香給每一個燈子分發一支。預備終了,老人一聲令下,接燈開始,獅子舞動,鑼鼓、鞭炮齊叫震耳,所有燈子向燈行跪拜禮。禮畢,頭燈取燈迎回。這時候,其余燈子跟隨頭燈在后,老人、舞獅、鑼鼓緊隨其后。到了祖祠大門前,舞獅先上前拜三拜,燈這才迎進門。所有燈子隨燈進進了祖祠上堂。這時候,還要在燈最上層的圓柱的底面邊框上,貼上幾幅字,如添福添壽添貴子,燈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貴曰榮華,竹后結出狀元郎,接著點著油燈(條件許可可以放一個電燈泡)。然后,把早已掛在房梁上的繩索與燈頂端綁好。預備終了,老人一聲令下,燈緩緩升起,所有燈子跪下行禮。這時候鑼鼓、鞭炮再一次齊叫。
需特別留意的是,在燈進進祖祠時,女人決不能比燈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則將惹來不好的兆頭,懼怕明年生女多。
燈掛上,上燈活動就進進尾聲了。族里每家派一個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飯的食品,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燈子送來的酒等。客家人以為,吃了這些供品,能夠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飯結束,上燈活動進進最后階段。請來的電影將在此放映;請來的禮炮、樂隊將在此作最后的出色表演;買來的鞭炮將在此階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燈活動就算美滿結束了。
從上燈活動整個活動來看,上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客家獨有的民俗活動。燈的制作體現了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這類手工藝通過上燈活動一代傳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繼續。通過這類活動,讓同一族人更加團結,讓族人永久記住自己的先人,永久也不要忘記先人們跋山涉水遷移到此的艱巨歷程。
三、 客家上燈風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 上燈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識
前面談到,從秦代以來,客家先人經歷了六次大范圍的南遷進程?图蚁热藗兓蚴嵌惚芊榛穑蚴嵌惚茏匀粸碾y,或由于當地人口過于稠密沒法生存而南遷。從這六次南遷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客家先人所遭受的艱巨歷程,和生存的險境與不幸。但是,生存 的不幸并沒有壓垮客家先人。也正是由于客家先人在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中及到達定居地以后所面臨的種種窘境,錘煉出客家先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于開辟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正是由于他們在不斷遷徙進程中求得了生路,尋覓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先人們以頑強的求生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屢次輾轉遷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續;自己的族群得以擴大,自己的傳統品德、價值觀念、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客家的后代無不為有這樣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同時,對他們表示深深的尊敬和愛戴。客家的家譜里詳載著先人在文學、藝術、戰功、政界領域中的經歷和業績,并還有對先人的諸如仁愛,美德之類的個人性情的稱贊?梢钥闯,客家人對先人的深深尊敬與愛戴。祭奠先人,成為客家人代代相傳的神圣使命?图沂且粋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離鄉,因此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繼續。而客家先人又以溫順、仁慈的性情和尊老的優秀品德影響后代。因而,后代以某種方式告慰先人,成了一種當仁不讓的責任。
客家上燈風俗既是一種祭祖活動,又是一種告慰先人的方式。從上燈的預備,進程等無不體現了客家人愛戴先人,尊敬先人的優秀傳統,F代的客家人,很多離開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節可以不回故鄉,但只要上燈,都會回鄉參加,給祖宗行跪拜禮。這些都表現了客家人對先人的尊敬與崇拜。
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 3
調查人:
調查目的:為了更好地了解潮州城鄉春節及元宵節的習俗,豐富我們的寒假生活,鍛煉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為此,我們決定對這一課題進行調查。
調查地點:潮州市牌坊街
調查對象:牌坊街的街坊鄰居、路人
調查時間:20xx年1月31日 星期二
調查方式:我們幾位同學是以對牌坊街的街坊鄰居、路人進行個別詢問的方式來進行了解。
調查過程:我們分為兩組,每組兩人,每組負責牌坊街的一段,對牌坊街的街坊鄰居、路人進行個別詢問,根據被詢問人的身份,來確定詢問的問題,例如:在賣春聯的店鋪里,我們詢問店主“人們一般在什么時候貼春聯?”“春聯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調查過程中,人們的態度各所不同,有的人積極配合我們的調查,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一講給我們聽;有的人的態度很不好,不回答我們的問題,給我們的調查增加了難度。
調查結果:通過調查,我們了解了潮州城鄉春節及元宵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主要有:
貼春聯,一般是在臘月二十四“神上天”的時候或者在除夕那天,春聯的內容根據人們的喜好,有的是關于花草樹木,有的是關于“!薄ⅰ柏敗钡鹊,這些都體現了人們盼望新年新氣象,圖個好兆頭的愿望;
祭拜祖先,貢品主要有:雞、鴨、鵝、魚、豬肉、水果、茶葉、酒、白果、粉絲等等;
吃年夜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寓意著團團圓圓,吃魚寓意著年年有余(魚),吃芹菜、蒜,寓意著有錢藏;
放煙花爆竹,營造一個熱鬧的.氛圍;
迎老爺,每個村莊都會按慣例舉辦游神,各村落的迎老爺活動都會延續到二月。節日當天,各家各戶都會擺上香案,在香案上放小一點的香燭,擺上祭品,一般都是豬、雞、魚之類的,再擺上用甜糯米做的糕、壽桃之類的面制品。隨后還要集中起來擺上一個代表該群體的香案,擺上供品和大量的糕點、水果。點上三根大概兩米的貢香,同時還要擺上一個總的祭壇,祭壇上的供品也是非常豐盛的。在舉行儀式的大宮殿入口處,還要供奉整頭豬、牛、羊,還有用甜糯米糕做的一些壽桃,擺成一座小山的樣子層層疊放著;
拜年,每家每戶都會準備大桔和一些橄欖,寓意著大吉大利。人們會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長輩會分發壓歲錢給晚輩;
初七吃“七樣羹”,“七樣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藍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厚合)各人(芥藍)”。
元宵節的習俗主要有:
吃甘蔗,寓意著新年不蛀牙;
吃團圓飯,寓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
迎花燈,小孩子會請長輩或自己制作一個可愛的花燈,等到元宵節晚上,孩子們就會三五成群地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的花燈,有:蘿卜燈、桔子燈、紙花燈等等。
調查體會:通過這次調查,我們鍛煉了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膽量,知道了在調查的時候要有禮貌,熱情大方,不能猶豫不決,這樣才能成功。了解了潮州城鄉春節及元宵節的習俗,明白了我們應該將這些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 4
一、調查原因及目的
課提的題出: 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失去應有的魅力,元宵節全家人圍在一起大吃特吃的餃子,因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去往常的鮮美滋味;元宵節國人共享的傳統文化習俗——猜燈謎,隨著人們娛樂水平的提高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中國傳統節日將何去何從?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正視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們小組決定去了解、關心我們的傳統節日。
目的與意義: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外國人的節日,而且一些外國人都很少過的宗教節日,中國人也過,說明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很大。如果我們自身的文化現在不好好保護,以后肯定會埋沒掉。因此,我們小組決定研究中國傳統節日。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傳統節日,了解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希望本小組成員能夠在這次活動中得到鍛煉并提出一些合理且可行的意見供有關部門參考。
二、基本情況的調查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后一天。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以下是各地元宵節的一些習俗:
1.上元祈福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 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
2.元宵祭祖
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
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3. 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 型似鼓鑼。
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
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游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
4.賞燈詩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5.跑旱船 跑旱船,也稱蕩湖船、
劃水船,是中國許多地區都盛行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有的單獨表演,有的與“地秧歌”混同表演,有的與“小車會”混同表演。在農村,每逢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中,農民們便會自動組織起跑旱船。
關于《跑旱船》,一定要邊舞邊唱。其所唱的歌曲,各地都不相同。其中能影響全國、最為被音樂界推崇的,當屬陜北地區的這首《跑旱船》了。這首民歌結合了山歌的某些特征,曲調高亢,旋律線起伏大,情緒熱烈,詞句形象具體,鮮明,把跑旱船的演員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在曲調的構成上,它不囿于一般歌舞曲中常用的方整性結構和單一的舞蹈節奏,而是靈活、自由地隨意發展。靈活、自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些音可以隨意延長,可以隨意滑抹;二是可以隨意加入插入句,可以隨意地反復某一小節。它的節奏看似凌亂,但由于有很強的講述性,故也很貼切。"奴得吊??"一句完全由虛詞襯字組成,一方面顯示了邊歌邊舞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摹擬著鑼鼓點,更體現了民間歌舞的特征。由于它歡快、詼諧,故這首民歌現在仍常被當作歌舞曲伴唱曲在節日晚會上使用。
6.放爆竹
放爆竹是燃放煙花鞭炮的一種活動,是華人社會流傳至今的一種傳統民俗。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漢族和少數民族節慶娛樂都以放爆竹來慶祝,流行于全國各地。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等。
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偘研绿覔Q舊符!泵枥L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7.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云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8.舞龍舞獅
人們在元宵節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民間有許多不同的傳說,一時變作神話,一時拉上歷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一件花團錦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9. 猜燈謎 燈謎,在中國習俗的活動上會稱做猜燈謎,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會將燈謎結合賞花燈,變成許多人可共同參與的猜謎游戲。與謎語一般的謎語相比,具有更嚴格的規則。方法是將謎語貼在燈上,多數謎語都是詩詞,猜中謎語的人,有時可獲得獎品。隨著時代改變,現今的燈謎活動未必都將燈謎寫在燈籠上。猜燈謎有時又說為<射燈謎>,因此多會在謎語之后看到:“射一個字,某某格”之類的提示。
燈謎的結構是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即“謎面”、“謎目”和“謎底”。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爸i面”是告訴猜謎者的條件,也是猜謎者思考的依據;它好比幾何學中的“假設”。而“謎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類“事務”,是答案所屬的范圍,它就好比幾何學中的“求證”。“謎底”就是答案了。
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 5
一、調查原因及目的
課提的題出:
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失去應有的魅力,元宵節全家人圍在一起大吃特吃的餃子,因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去往常的鮮美滋味;元宵節國人共享的傳統文化習俗―—猜燈謎,隨著人們娛樂水平的提高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中國傳統節日將何去何從?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正視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們小組決定去了解、關心我們的傳統節日。
日的與意義: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外國人的節日,而且一些外國人都很少過的宗教節日,中國人也過,說明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很大。如果我們自身的文化現在不好好保護,以后肯定會埋沒掉。因此,我們小組決定研究中國傳統節日。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傳統節日,了解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希望本小組成員能夠在這次活動中得到鍛煉并提出一些合理且可行的意見供有關部門參考。
二、基本情況的調查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后一天。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以下是各地元宵節的一些習俗:
舞龍燈
是元宵節慶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掛花燈
傳說此習俗源于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代燈會定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為五天,明代則為十天,清代宮中則從小年開始就掛花燈。民間掛花燈則有一美麗的傳說,古時一獵人射死了一只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了這一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要下凡時,見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得免一難,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戶戶都掛花燈。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燈會燈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痹压潱鄢遣灰,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1]
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云: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 6
一、引言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農歷正月十五日慶祝。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人們會進行各種慶;顒,例如猜燈謎、放煙花、吃元宵等。然而,這些活動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因此,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元宵節的來歷、主要習俗、文化內涵、節日食品制作等方面,并提出建議,以期加強對元宵節的保護和推廣。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了多種方法,包括網絡調查、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和詢問有關人員。通過這些方式,我們了解了大量有關元宵節的信息和意見。
三、調查結果
1.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東漢佛教傳入后,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漸將元宵節定為參佛的吉日良辰。
2. 元宵節的主要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習俗包括:
。1)張燈結彩:人們會在街道上張燈結彩,營造出熱烈喜慶的氣氛。
(2)猜燈謎:在元宵節期間,人們會在燈籠上掛上謎語,供人猜解,增加了節日的趣味性。
(3)耍龍燈:在南方地區,人們會耍龍燈,表演燈籠舞蹈,以此慶祝節日。
。4)踩高蹺:在北方地區,人們會踩高蹺,表演高蹺戲。
。5)吃元宵:元宵節的重頭戲是吃元宵。元宵是一種由糯米粉制成的圓球狀糕點,內部填充著各種餡料,例如豆沙、花生、紅棗等。
。6)劃旱船:在南方地區,人們會在水上劃旱船,以此慶祝節日。
。7)送孩兒燈:在部分地區,人們會制作孩兒燈,送給兒童,以此寓意庇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長。
。8)元宵夜放煙花:在部分地區,人們會在元宵節夜晚放煙花,以此慶祝節日。
3.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元宵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它代表著一種新的開始和希望。元宵節的來臨,意味著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即將到來,大地回春。在這個節日里,人們會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健康,并向前邁進一步,迎接新的挑戰。
4. 元宵節的節日食品制作
元宵節的食品制作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元宵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圓球狀糕點,內部填充著各種餡料,例如豆沙、花生、紅棗等。此外,湯圓、糖葫蘆、芝麻糊等也是元宵節的'傳統食品。
5. 元宵節的民俗活動帶來的不便
盡管元宵節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元宵夜放煙花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火災等安全隱患,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警惕。
四、建議
1. 呼吁人們在元宵節期間不要燃放煙花,減少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
2. 加強對民俗活動的宣傳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3. 推XX宵節文化,增加元宵節的吸引力和魅力,讓更多人參與到元宵節的慶;顒又衼怼
4. 引導人們保護傳統文化,保護環境,使元宵節成為一個更加美好、健康、綠色的節日。
五、結論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新的開始和希望。盡管元宵節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但也需要我們引起注意和警惕。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了解了元宵節的來歷、主要習俗、文化內涵、節日食品制作等方面,并提出了建議,以期加強對元宵節的保護和推廣,讓這個美好的傳統節日得以延續下去。
【元宵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資料02-21
各地民風民俗資料04-27
各地的民風民俗資料02-22
廣東民風民俗資料06-30
安徽民風民俗資料08-18
元宵節民俗調查報告10-29
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12-09
春節民風民俗調查報告12-09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26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