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調查報告
一、2013年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回顧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我們逐步走出了"黨政主導、協會承載、項目運作、分類推進、激勵引導"的路子,著力于本土督導助理培養,繼續加強社會組織孵化管理中心及其基地建設,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在關愛特殊服務、心理與行為服務、管理類服務等領域擴大優質服務輻射范圍,進一步深入推進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區擁有基層社會工作人員1000余名,其中,注冊社工478人,駐會專家14人,已有會員44家。
1、注重完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工作模式。一是建立了高規格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領導體制。按照黨委統一領導,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政府主管副區長任副組長,17個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包括區委、區政府"1+5"政策文件、機構扶持辦法、政府購買服務、教育培養、評估監管等制度體系。著力把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區委、區政府的重點工作,納入工作的整體部署,納入群眾的具體領域。有區委書記和組織部長親自部署,親自調動,親自督查,確保了工作部署得到落實,各項決策有效實施。
二是建立了高標準的社會行業管理體制。2008年10月成立了全區社會工作者協會后,目前,已有社會工作協會會員單位44家,注冊社工478人、駐會專家14人,為社工提供專業化指導1500余人次。三是建立了多元的經費投資機制。堅持政府財政投入、單位專項列支、社會資金募集的多元投入原則,將社工隊伍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增長,今年預算達到700多萬元。同時,鼓勵相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拿出專項經費用于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去年,部門和街道投入500余萬元,社會投入200萬元,保障專業社工服務經費需求。
2、注重重點領域突破,培養了一批結構合理的社工人才。一是立足需求,重點在專業機構組建上取得突破。我們成立區級社會組織孵化管理中心及其基地,在社會救助、居家養老、優撫安置、婚姻家庭、新市民及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等社會工作領域培育社工機構30余個。如一力社區的青少年國防社工服務中心,開展青少年國防知識教育與學習輔導服務,已接待咨詢家長1150余名,輔導培訓300余人次,與140余個青少年建立了幫扶關系;成立大托敬老院安怡家園社工服務中心,為100余名老人的生活、心理等方面提供服務。二是選擇基礎先行,重點在社工崗位設置上取得突破。根據實際需要和精簡效能的原則,出臺了《**區社會工作崗位設置方案(試行)》。初步在全區界定體制內社工崗位412個,明確職責和要求,目前專業配備率74%。將社工納入區級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建立一線社工-督導助理-初級督導的職業晉升體系。積極開發社工人才注冊登記管理體系,為社工人才提供互動交流平臺。同時鼓勵各單位通過項目實施聘請專業社工,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市場化配置。目前,全區項目機構引進專業社工48人。三是堅持政社分開,重點在政府購買服務上取得突破。我們采用社工崗位派駐和專項服務打包兩種形式,由各單位自主申報,社工局專項管理,第三方專家組督導評估,初步形成了項目申報、管理、跟蹤、考評為一體的項目管理體系。今年立項社工服務項目31個,目前,在殘疾人、為老、社區矯正、精神病人社區康復等16個領域開展48個項目服務,投入經費近1000萬元,專業服務1.2萬人,輻射人群達4萬余人。
3、注重轉化在崗人員,構建了符合本土社工的服務體系。一是通過知識普及整體提升。各個試點街道"成立一個協會、建立一個培訓課堂、組織一百人以上的培訓、舉辦一場社工人才的交流活動、舉辦一次社工人才的'技能比武",以此促進隊伍素質提升。認真組織了選送干部參加省市培訓、典型案例集中交流和"干部沙龍"等活動,并在社區建立實踐基地,組織編寫了《**區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歷程-腳印》本土教材。二是通過職業培訓轉化提升。區社工局先后邀請中南大學、**理工大學、**民政學院等院校專家教授來區舉辦專題講座;結合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舉辦輔導培訓班培訓1200余人,共有242人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占全省的20%以上。建立了12個社會工作實踐基地,我區與中南大學、湖南農大、湖南女子大學、**民政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了社工機構4個,課題研究3個,開發合作項目8個。三是通過本土服務推動提升。積極探建立社工合作研究、人才對口培養等機制,確保將高校院所的專業性與本土需求的實踐性相結合,提高本土社工專業技能素質。加強社工志愿者隊伍建設,推動"社區、社團、社工"三方聯動,創造了"1+1+1"(即1個機構協調引領1批資源擁有1個(群)資源需求者開展服務)、"機構+院校"(即以社工機構為主題,院校專家支持,專業學生實踐,實施三贏服務)、"四方合作"(即社區與機構、院校、轄區單位簽訂四方合作協議,增強社區合作意識,提高社區管理水平)、"社區整合"(即機構在社區建立社會工作小組,小組與社區工作者伙伴合作,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四種社工服務新模式。
二、2014年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安排
2014年,我區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目標是:走出"黨政主導、協會承載、項目運作、分類推進、激勵引導"的路子,進一步加強四種社工社會組織孵化管理中心及其基地建設,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區社會服務領域的重要作用。力爭全區擁有督導助理4人,專業社工50人,每個社工組建專業志愿者骨干5人以上,發展志愿者服務團隊20支以上,志愿者400人以上。按照這一目標任務,著重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進一步完善機制體制,堅持從戰略的高度構建社工工作體系。一是完善高位的組織領導機制。按照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緊,民政部門具體負責,其他部門和團體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堅持把社工人才建設納入區委、區政府的重點工作,同部署、同調度、同督查,確保工作得到落實、決策有效實施。二是完善社工行業的管理監督機制。針對社會工作者分布在不同行業、不同單位、不同社區的現狀,成立相關的區社會工作者協會,規范行業標準,為社會提供注冊、指導、監督等服務。三是完善多元的經費投入機制。社會工作辛勞而繁雜,我們應制定社工人才的薪酬指導政策,積極探索建立與崗位職責和個人服務相掛鉤的激勵機制,率先在全市大幅上調社會工作人員薪酬,大大提升社會工作人才立足本職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2、加強社工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大對結構合理的社工人才的培養。一重是注教育培養的專業化。按照大規模分層培訓思路,分時段制定社工培養規劃,建立更多,規模更大的社工學院和實踐基地,繼續用相關經驗編寫本土的教材。二是完善社工崗位設置。針對當前區級明確每2000名企業職工或5000名外來務工人員設立1個社工崗位的要求,進一步探索明確崗位服務內容和企業社工崗位個數設置的合理性。三是著力政府購買項目化。采用社工崗位派駐和專項服務打包兩種形式,由各單位自主申報,社工局專項管理,第三方專家組督導評估,形成項目申報、管理、跟蹤、考評為一體的項目制管理體系。
3、完善本土社工的服務體系,堅持用創新的方法推進社工本土的發展。一是強化高校院所的專業引導。以高校為依托,大力展開高校院所與我區社工發展的一體化建設,積極探索建立社工合作研究、人才對口培養等機制,確保將高校院所的專業性與本土需求的實踐相結合,提高本土專業的社工專業技能素質。二是強化政府社會的共同參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我區社工隊伍建設的主要特征。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強化人才發展的激勵保障,建立縣級領導聯系優秀社工、崗位津貼、項目經費傾斜、人才雙推優、從社工定向選聘行政事業人員等制度。三是強化本土服務的專業體制。根據社會工作人員集中在社區的狀況,著力抓好社區工作者社工化體制。在機構建設上,設立多個社區社會工作者;在隊伍配備上,配置助理社工師職稱以上的社區工作者、高校社工專業學生、社區志愿者、有針對性的在社區展開專業服務;在志愿者管理上,將全區所有類別的志愿者統籌歸社會工作局管理,定期組織開展服務培訓、網上交流等。
【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人才隊伍建設培訓總結12-27
企業高層人才隊伍建設研究08-27
企業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策略10-13
企業中層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08-31
石油工程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畢業論文10-23
企業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及對策10-10
重慶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工作論文07-23
試論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路徑論文10-13
石油企業核心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管理學論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