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鄉鎮干部化解農村社會矛盾能力的思考調研報告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努力提高鄉鎮干部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的能力,是當前鄉鎮工作的重點,也是打造“和諧南部”和構建丘區經濟強縣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們調研組幾名同志下鄉鎮,到機關,通過查閱資料、現場觀摩、座談討論、個別訪談等形式,就我縣鄉鎮干部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的能力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原因,并對提高鄉鎮干部化解社會矛盾能力提出了自己膚淺的看法。
一、鄉鎮干部化解農村社會矛盾能力的現狀
(一)發展農村經濟辦法不多
帶領農民發展致富的能力不強。
當前,農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同農民綜合性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發展經濟是全黨的第一要務,也是檢驗鄉鎮干部執政能力的首要標準。如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這對鄉鎮干部抓經濟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廣大群眾思富、快富的愿望日益迫切。但鄉鎮干部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不強,不能成為群眾走向富裕的領路人。調查反映,
一是大多數鄉鎮干部缺乏市場經濟的相關知識,不懂得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加之外出學習考察機會少,對新技術知識和技能有畏難情緒,不敢正視市場經濟中的各種問題,更不敢大膽地帶領農民跳出農業謀發展,走出農村闖市場。有的抓市場經濟工作是門外漢,只能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缺乏根據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引導農民從更寬的領域發家致富。
二是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經濟,但有些鄉鎮干部抓經濟工作的視野不寬、思路不清、辦法不多。有的發展經濟局限于老套路老辦法,不善于發展商品農業和工商業;有的守著“金飯碗”去“討飯”,找不準本地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不能從本地的實際出發,沒有清晰的發展思路。不善于將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有的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盲目跟風。對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信息知之甚少,市場開拓面十分狹窄,不能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三是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經濟,但有些鄉鎮干部搶抓機遇的意識不強、艱苦創業精神不佳、開拓進取干勁不足。有的缺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意識,熱衷于創造“顯績”,對鄉鎮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考慮不多;有的在困難面前精神不振,不善于帶領群眾找準路子、艱苦奮斗脫貧致富,熱衷于向上級討錢要錢;有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甘當“太平官”,得過且過,任職多年,山河依舊。
為民服務技能欠缺。
鄉鎮干部為民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沒人做、沒時間做、沒心思做”這幾個方面。
“沒人做”,是指基層干部無法滿足農民群眾的農業科技服務需要。目前很多鄉鎮機關干部加上七所八站,人員少則幾十,多則上百。但經過幾次機構改革,真正精通農業生產科技的干部少之又少,很多鄉鎮幾乎沒有科班專業人才。部分基層干部學習能力不強、學習勁頭不足,缺乏農民需要的專業技術,沒有掌握適應當地和行業特點的一技之長。一個鄉鎮的數十名鄉干部,大多是組織管理人才,沒有技術,學農的少,懂農的更少。不是農業技術的行家里手,那么困擾群眾的農技推廣、科學種田、防疫減災、種植結構調整等難題怎么能解決呢?
“沒力做”,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需要農民具有相應的創新觀念、科技知識、市場信息等,也需要基層干部為農民提供相關的服務。而現在一方面很多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信息不靈,盲目從眾心理嚴重;另一方面不少基層干部不熟悉市場經濟的規律,缺乏帶領農民調整經濟結構的能力,加之一些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滯后,鄉鎮干部難以甚至無法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服務,這樣,就會因農民有效調整經濟結構的要求實現不了而產生矛盾。至于有的地方越俎代庖充當調整主體,不顧市場需求和本地資源條件,以行政手段強迫農民調整經濟結構的做法,更會因給農民利益帶來損失使矛盾增多和加劇。
“沒心思做”,調查中發現,在鄉鎮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的改革時期,鄉鎮干部在心態上是,“三等三看”,即等改革方案,看是否真正執行;等改革過程,看誰肯真正下崗;等最后結果,看誰敢真正落實。在去留上是“三憑三不憑”即憑跑、憑送、憑關系,不憑本領、不憑政績、不憑實干。有人(官場背景)、有錢、就有崗,真干假干一個樣。于是=/=的人干事,=/=的人混事,=/=的人壞事。極大地挫傷鄉鎮干部的積極性,根本沒有心思抓農業生產,嚴重影響了鄉鎮當前工作。
勞務輸出缺乏有效組織。
一是基層干部沒有將勞務輸出當成一個產業來抓,缺乏有效組織,導致農民工無序流動。
二是對農民工的培訓和再培訓無能為力,致使農民工大多無技術技能專長,學歷低,盲目闖、碰運氣,只能打些零散工、粗重工、況且工價低下,工作不穩定,收入無保障。
三是鄉鎮干部在勞務輸出的組織過程中,缺少相應的中間環節,沒有中介服務組織,增加了農民外出打工成本。
(二)化解農村債務矛盾能力較弱
巨額鄉村債務的形成主要集中在最近十年間,====年分稅制前,鄉鎮的財政基本上由縣級統收統支,基層政府基本上沒有債務,而====年后,鄉鎮財政普遍成為一級財政,在新稅制下,“財權上收,事權下移”,使鄉鎮逐漸沉淀了大量債務。據縣審計局最終審計,全縣鄉鎮負債=。=億元,平均每個鄉鎮負債===萬元;村級債務=。=億元,村平債務==。==萬元。
上世紀==年代,鄉鎮為完成自上而下的諸如“普九”、“村村通”、“井池園”等各種達標升級任務而負債達標。一個廣泛流傳的順口溜形象地描述這種做法說:“采取什么措施我不管,政策不能違背,任務必須完成,否則追究領導責任。”“在這種情況下,鄉鎮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想辦法加重農民負擔,變賣集體資產及向各方高息借貸。”一位鎮長說。
鄉鎮達標任務常常又分攤給了村干部。一旦村干部不能及時收齊鄉鎮下達的稅費任務,就不得不通過變賣集體資產或借高息來上繳稅費。村級債務因此形成。
鄉鎮負債原因是多方面的:原農村合作基金會清理整頓后欠下巨額債務,普九工程建設拉下大筆債務,前任鄉鎮領導搞政績透支,“寅吃卯糧”又欠下一筆債務;加之鄉鎮年年墊稅、提留尾欠不斷增加、棄田拋荒、全家外出形成的稅收懸空、老債務利息的自然增長等諸多原因,致使鄉鎮債務屢屢上升。舊債還不上,新債又增加,致使債務越滾越大。
巨額的鄉村債務掣肘著鄉鎮政府的正常運轉,由此引發了很多社會矛盾。鄉鎮干部被沉重的債務纏著不得脫身,有時為了躲避債主要債,還不得不東躲某省,既沒有精力、也沒有財力來謀劃發展事宜。一些欠債較多,沒有償還能力的鄉鎮對發展前景失望,存在著“看攤子,守門戶”現象,多數干部對鄉鎮工作充滿困惑和無奈。“現在鎮政府每天都有來討債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鎮領導苦惱地說。
而農業稅收的取消,又使這個既有難題更加凸顯,如何來化解鄉村債務這個“結中結”呢?很多鄉鎮干部一談起這個問題就直搖頭,表示對化解債務無能為力。
一是鄉鎮原有資產已經基本用于抵債。東壩鎮一位鎮干部說,“鄉鎮企業、山林、湖泊、水塘等資產,該賣的都賣了,該處置的全部處置了,有的是用資產抵,有的是經營權承包,F在山林湖泊幾乎全都是私人經營的了,甚至包括堰塘。”
二是招商引資、發展工商難度很大。“目前想迅速發展工商業有很大的難度,招商引資很難,一是條件有限,交通不便,別人不愿來;二是沒有特色產業和特色資源;三是沒有稅收優惠,沿海該交===萬的稅交===萬就行了,這如何吸引別人來我們這里辦企業!币晃秽l鎮的領導對我們說。
三是不允許追收農民欠稅。以前部分農民拖欠的農業稅,現在的規定只能掛在帳上,不允許追要,還債的途徑就難有了!班l村債務不但沒有化解,利息還在增加,數字還在上升,這個包袱甩也甩不掉。”
四是上級轉移支付十分有限。一位鄉長說:“我鄉=====人,屬中等鄉鎮,國家轉移支付==萬元(不包括工資和民政上的支付),但
一是上級要代扣公路稅、計生稅、升鐘水庫水費糧以及區級上交款等,占總支付的==—==,大約==萬元左右;
二是發放村干部工資,縣上核定的村干部工資為==萬,但實際要發==多萬元;
三是還要解決上級批復的各種農民*金費、五保戶生活費等支出,實際鄉鎮的活動經費不足==萬元了,鄉鎮只有靠‘寅吃卯糧’來維持運轉,就更不用說還債了。”
四是農民負擔依然存在,鄉鎮干部有心無力。====年雖然取消了農業稅,但升鐘水庫水費糧、世行糧等負擔人平也有三四十元。大多數農民本身受益不多,同時認為取消了農業稅就不得再交錢了,因此不愿交錢交糧,鄉鎮干部對此很是無奈。
【對鄉鎮干部化解農村社會矛盾能力的思考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我縣婦聯對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12-21
鄉鎮干部管理教育的調研報告03-10
農村低保的調研報告04-30
農村貸款調研報告12-23
農村產權調研報告12-22
農村用水調研報告06-21
對納稅評估的調研調研報告04-02
農村供水的調研報告范文07-30
農村低保問題的調研報告08-20
最新農村調研報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