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課是這樣煉成的》有感
放假時,校長送我們一些書,因為大家所教學科以及每個人特點不一,所發的書也有不同,我的書是《好課是這樣煉成的》。讀著那一節節經典課堂,好似在飽嘗美味佳肴。品過以后,抹抹嘴巴,要自己說出點什么來,又好象很難,因為已經有人將這些課堂進行了深入的解讀與分析。只因本學期去南京學習時親自聆聽過幾位名師的課堂,印象尤為深刻的就有薛法根、于永正、孫建鋒等。
初讀此書,我只顧著粗讀了,沒有細品,沒有思考,因此,留下的也就很少了。下面,談三點粗淺的印象。
首先,綜觀這些經典課堂,我覺得好課都是有個人特色的。有的老師重語言文字的玩味,有的重人文熏陶,有的重情感的調動,有的重課堂對話的展開……各具個人特色,都有著自己的風格,是他們多年,甚至是幾十年教育藝術的積淀。就拿我在南京聽薛老師的《桃花心木》一課的導入來說,三個“在不確定中……”讓學生聽有幾句話,聽寫這三句話,反復讀這三句話。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從讀中設疑,解疑,悟理。首先,1、自由讀課文,哪些地方看出種樹人的做法奇怪?學生紛紛答題,他又指導說:“會讀書的.人,是從沒寫出中也能看出奇怪。”2、“他懶?他忙?”此時由奇怪到疑問,到提問。接著,指名讀,相機指導朗讀(如:語速要稍快、讀書要自然、介紹自己的讀書經驗……)其中一個學生朗讀很好,薛老師要獎勵,說:“你讀得很好,獎勵你再讀下一段。”此時,學生都開心地笑了。本該讀的,現在成了“獎勵”,獎勵是虛的,實的是育人之道——讀得好才有獎勵,才能多讀一些。然后悟理,“你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我認為他說的沒一點道理。” “我要罵他大懶蟲,你罵嗎,為什么?”老師就是讓學生說服自己,真正理解種樹人這樣做的理由。最后,又反復讀開頭那三句話,如:在遇到困境時,班主任老師說:(在不確定中……)讓學生讀。在遇到困境時,語文老師說:(在不確定中……)讓學生讀。在遇到困境時,數學老師說:(在不確定中……)讓學生讀。在遇到困境時,英語老師說:(在不確定中……)讓學生讀。讀了很多遍后老師問,你還愿意讀嗎?一個學生說愿意。老師就要他再接著讀。很快有孩子說真話,不愿意。老師提問:是呀,不愿意反復地讀、說這個道理。作者,他是怎樣告訴你這個道理的?瀏覽課文,指明寫作特點——借事喻理。讀課文最后兩小節,問:這兩節是不是畫蛇添足?回答:不是,這是事情的結果,說明種樹人的做法是對的,作者悟到的道理是正確的。又叫學生看課文開頭,首尾呼應。課堂以仿寫句子“在不確定中(會遇到什么,怎么做)”結束了。那么,這堂課里她緊緊抓住三個“在不確定中……”。我認為他的教學風格非常明顯,重在抓課文的重點句。
第二,經典課堂之所以經典,執教者站得高,看得遠。有的課堂,是老師在表現自己對語文教學的主張;有的課堂,是老師就某個熱點問題進行了自己的探索;有的課堂,是老師在某個教育背景下的一次勇敢嘗試。不管是哪一節,執教者都是有的放矢,背后都著自己的理念作支撐。比如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他是在詩詞的 “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尋找“和解”,張祖慶老師的《亞馬孫河探險》,他是在就老師如何在學生想象作文時進行悉心指導又不至于束縛學生想象的問題進行著探索。
第三,經典課堂也是有缺憾的。課堂教學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就算是名師的課,也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在本書中,有一章是《教法的完美與缺憾》,有幾篇文章敢于與名師商榷,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指出存在的問題。這不同于有的書,只說好話,不敢較真。
對于此書,我現在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一定要讀第二遍。我想,只有在慢慢地品讀中,才能找出一些真諦來。
【讀《好課是這樣煉成的》有感】相關文章:
讀《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名著有感08-14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有感02-17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8-23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3-24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1-06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1-05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1-05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1-05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12-29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