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國演義》讀后感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三國演義》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
暑假里,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里面的內容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份,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的軍事斗爭。
我就講講三國鼎立中的“火燒赤壁”吧。曹操的前鋒部隊在長江南岸遇到了孫劉聯軍。曹操的士兵由于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生了病。雙方交鋒后,頗通水性的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曹操被打敗后,派了兩位奸細前去詐降,然后便呆在軍營里靜候消息。幾天后,曹操的探子來報說,有人送了投降信來,還是東吳的黃蓋。曹操大喜,讓黃蓋三天之后乘船到北岸來。
后來黃蓋率領十艘大船,裝滿干柴和枯草,在上面澆了油,蓋了麻布,駛向了北岸的烏林。在距離曹操的軍營不遠時,黃蓋讓各艘船的人點火,沖向了曹操的.軍營。當時的曹營被攻成成一片火海,曹操的士兵被燒的死的死,逃的逃。曹操只好帶著親信逃走了。
這場戰役,敗在了曹操輕信了黃蓋的苦肉計,又因士兵是北方人,不識水性,在陸地上他們是精銳之師,但遇到了水,他們的就成了烏合之眾了。加上曹操又太輕敵,總把自己想得太強大,才會掉以輕心,最終使這場戰役失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強者不一定就會勝利,弱者也不一定會失敗。天時、地利、人合加上智慧也能以少勝多。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軍事歷史小說,我反復看了好幾遍,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書。
關于《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2
在寒假里,我讀了發多書,其中有《百分百好作文》、《三國演義》等。我最喜歡看《三國演義》,里面有劉、關、張桃園三節義,三人成為異姓兄弟,雖非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生,有這份魄力讓我深受感動,三人中劉備為大哥,替關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為張飛鑄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長的的蛇矛。如此看來,劉備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歡讀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他在晚上大霧來臨時,命三十條船周圍扎著稻草人,向曹操進攻,曹操以為有人偷襲,派一萬人拚命射箭,諸葛亮是不費吹灰之力取得十萬支箭,夠聰明吧?還有關羽刮骨療毒,劉備三顧茅廬,曹丕篡位,諸葛亮火燒連營,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后,被諸葛亮的聰明佩服,為關羽的英勇神武而驚住。說關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趕快醫治,華佗說:“需要把肉切開。刮去骨頭上的毒,再把肉縫合”,關羽說:“快開始吧。”華佗用刀把肉刮開,讓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關羽神情自如,邊下棋邊喝酒吃肉,傷口縫好了,關羽說:“先生真是神醫,手臂真不那么痛了,太謝謝了!比A佗卻說:“沒事,今日真見了將軍英勇,百聞不如一見,真是名不虛傳。”關羽說:“哪里,哪里!
《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中的開山之祖,也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將歷史性與藝術性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人物形象生動鮮活,結構渾成巧妙,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是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
關于《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3
從古至今,《三國演義》這本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被封為了四大名著之一。這個寒假里,我讀了《三國演義》的原著,盡管書中的文字很難讀懂,可那精彩的細節和優美的語句還是把我吸引住了。從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分歸一統”,回回都精彩,回回都令人留戀。
這本著作主要講了漢朝滅亡,而后分割成三國,每國都有一個君主,分別是蜀國的劉備,魏國的曹操和吳國的孫權。因三國不和,導致互相殘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三國滅亡,統一成了晉朝。
看了這本書,我既為他們勇敢、頑強和不怕困難的精神而折服,又為三國的不和而嘆息。那英勇澎湃、奮勇抗戰的關羽;神機妙算、顧全大局的孔明,還有那智勇雙全,身為一國之君的孫權……那一代代豪杰軍師,無一不讓我敬佩。但是他們分裂三塊,互不團結,總是引發戰爭,一心想統一天下。正是他們的不和,導致了許多農民將士家破人亡,命喪黃泉。那些英勇悍將就這樣相互殘殺。每次戰爭過后,剩下的就是大量將士的尸體、散架的投石車和破爛不堪的旗幟。要是那時三國能齊心協力,一定可以建立大朝,繼續發展事業,使天下太平。
是呀!我們班也是一個團體,就像一個拳頭,握緊打過去才重。記得那是08年的學校科技節,我們班的同學踴躍參加,這兒幫幫,那兒幫幫,忙得不亦樂乎,團結一致,結果在科技節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就像手一樣,一根手指頭抓不起一把黃豆,,要五根手指頭齊心協力,才能抓起來,因為團結就是力量。
我們應該向三國里的英雄學習那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精神,也不能像他們那樣一意孤行,不團結一致。團結就是力量,往往看似普通的團結,其實就是力量的源泉。
關于《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4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好看的歷史戰爭書,這本書是吳承恩寫的,看完三國演義,給我我很大的啟發。
三國演義中,主要的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呂布....好多人物,保證讓你頭暈,因為人物有太多了。
誰都想讓自己的國家興榮起來,所以要不斷得去討伐別的國家,如果你的國家強,那你就是王者,如果你的國家弱,那你就是失敗者。失敗者和王者,大家肯定會選王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里,你只有變強了,才會抬的起頭來,才回去討伐別的國家,要是你的國家很弱小,那你絕對不會去討伐別的國家,所以,強國都是一些經常去討伐別的國家的人,但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敗,這是為什么呢?計謀,對,除了國家強,人多,還有有計謀,像諸葛亮,幾乎就是沒有打過敗仗,他靠的是什么呢?是計謀,他是絕不會讓自己的人貿然行事的,所以,這就成了諸葛亮能不敗的原因了。
三國最終稱霸的是曹操,也就是魏國,這是什么原因的,因為曹操手下有文有武,也比較團結,所以,這就成了曹操稱霸的原因,但是曹操一開始敗給過好多人,而且都是大敗,但后來是什么讓曹操稱霸了呢?
是曹操在北方實行屯田制,恢復經濟生產,有穩固的后方;他還禮賢下士,光泛搜求人才,連不忠不孝而有治國之才的都不遺漏。.....
所以,想稱霸,還要動腦子呀!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后感《三國演義》_三國演義個人讀書筆記12-13
高一三國演義讀后感01-24
三國演義讀后感經典10-19
三國演義經典讀后感10-19
三國演義讀后感10-29
初一三國演義讀后感10-19
初二三國演義讀后感10-19
《三國演義》經典讀后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