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6篇[熱門]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1
暑假中,我沉浸在書的海洋里。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并不陌生。它是明代通俗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多個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有諸葛亮、曹操、關羽等英雄人物。諸葛亮,足智多謀、知識淵博,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集智慧和知識于一身。而曹操雖說是一代奸雄,秉信著“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但他也有著雄才大略。他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其代表作《龜雖壽》積極向上,激勵人生進取……但他過于殘暴及奸詐,具有很強的政治野心。再來說說關羽,他是一位驍勇善戰的武將,同時也是人們心中“義”的化身。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不顧昔日好友張遼的勸阻,也不懼曹操的威逼利誘,毅然回到劉備身邊。但他也沒有忘記曹操對他的恩情,不顧軍令狀在身,在華容道中義釋曹操,他的一生著實令人贊嘆!
《三國演義》中的情節繁多,個個都十分精彩,引人入勝。其中讓我覺得最精彩還是赤壁之戰。建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曹操接到黃蓋的密信,一時難辨真假,猶豫不決。直到截獲蔡氏兄弟的密信后,才相信黃蓋是真心歸降。但黃蓋把手一招,前船一齊發火,曹操只得落敗而逃。在這一章節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曹操的狂妄自大,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羽的重情重義;我們也可以看到患難見真情,正如生鐵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錘煉成鋼鐵一樣。
《三國演義》又是一個文采飛揚的時代。諸葛亮的《出師表》,更是千古流傳的絕唱。這些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優秀的文章,猶如詩歌描繪的美麗景色。有表達心情的,有激勵自己的,也有激勵他人學習的。閱讀這些文章的同時,也能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以及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
三國一個讓我魂牽夢繞的時代!夢里我回到了三國,與關羽談笑風生,與曹操對酒當歌。我化身為勇猛的統帥,帶領軍隊與敵人做激烈的斗爭;化身為機智的勇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然而夢醒時分,一絲憂傷莫明涌上心頭。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我雖不是英雄,但我深讀過三國。英雄們的無畏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們,要保持機警,做到防患于未然,學習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會關羽的重情重義,便可增加成功的機率。學習亦是如此,適當的預習計劃可以保證學習的效率和質量。認真聽講,潛心理解,三國教會我遠不止這些,讀三國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2
京劇舞臺上,白臉曹操冠帶輝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為人少機變,富貴怎雙全?”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劇當中的白臉,《三國演義》里的無數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詐的化身。然而,即便是“親劉貶曹”的羅貫中,也不得不為曹的才情與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認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演義》中曹操首次出場,作者就借許劭之語定其為“亂世奸雄”,之后他涌出一系列政治、處世、用人及戰爭勢力,也論證了這一點。
曹操,我佩服你,我佩服你的有勇有謀。
當孫權年少,劉備寄人籬下時,曹操就已經是杰出的軍事統帥,到處廣聚人才,誘降義軍,擴充軍事實力。當董卓叛亂時,你卻可以獨自帶著七星寶刀前往行刺,勇氣可嘉?芍,當時的董卓權傾一時,無人敢冒犯,更何況是深夜當面行刺,他的勇氣可以跟刺殺秦始王的荊軻相比。但是極少有后人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當他行刺失敗,被董卓發現時,他隨機應變說是來獻寶刀,鎮定自若,騙過董卓。當走出相府的那一刻,他沒有任何顧慮,星夜飛離京城。結果證明他的逃離時最正確的選擇。
后來,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能夠名正言順地實現自己的宏圖霸業,就巧妙的`運用了一招,“挾天子令諸侯”。他掌握這塊擋箭牌,果斷地除去其成就大業的絆腳石。
為了一展宏圖,他不僅憑借著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南征北戰,奪取了大片江山。他又設計使心腹大患劉備、袁術等人互相斗爭,坐獲漁利。隨著勢力的壯大,曹操的行動由隱蔽轉為公開,大肆地擴展地盤。官渡大戰,他以弱勝強,大敗河北之雄袁紹,得到了冀、幽、青并四州,又相繼滅掉劉表,張魯等割據勢力,逐漸結束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統一了北方。他是拉開三國鼎立之局面的第一人。曹操雄心勃勃,之后繼續逐鹿中原。面對孫權、劉備二強敵,曹操又憑借他的智勇,或集中兵力對付一方,或使兩家相斗從中獲利。建安20年,曹操再次率軍攻打東吳,又乘夏侯淵占領隴石的時機,西取漢中,最終占天下三分之二,為后代夯實了魏國基業。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哪個人及得上曹操這樣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氣集于一身呢? 曹操是一個強人,有巧取豪奪的能力,橫沖直闖的勇氣,抑強扶弱的智慧。
我看曹操,你實乃一代梟雄也。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3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我認為其中最為成功的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這些人物中令我最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的忠!度龂萘x》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給而我很大的啟發。我感受到了其中義薄云天的氣概。書中的英雄人物無不是那時的人中龍鳳。他們的情義、忠誠、心中的熱血無不深深的打動了我。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講義氣、學習他們豪爽地待人處事。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我國的藝術瑰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名著。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杜R江仙》
遙看長江滾滾,濁浪排空,戰火紛飛,亂世梟雄爭天下。自古風流人物,群雄爭霸,血流成河,千軍萬馬,劍指誰家,誰與誰爭天下。
回首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奸臣董卓獨占朝廷,此刻桃園三結義,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三足鼎立已成定局。爾虞我詐,明說暗奪,兵戎相見。想那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的英勇;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妙計連連;禮賢下士,七擒孟獲的大義胸襟……那一句“寧肯我負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負我!辫T造一代梟雄曹操,那一身綸巾羽扇,身衣鶴麾,素履皂絳,面如冠玉,唇如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的臥龍先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的張飛,性格魯莽,卻衷腸義膽。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的關云長,美若天仙,有萬夫不當之勇。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的劉備,禮賢下士,仁義善良。他們都是英雄,都是亂世豪杰。其中不免多少巾幗英雄,貂蟬,孫權之弟媳婦徐氏……她們不會上沙場,她們沒有任何武器,卻有一顆精忠報國的心,或是國破家亡后投江,不愿屈服于新主,或是利用自己的智慧與美貌,挑撥離間……在三國史上也留下重重的一筆。我沒有關公的英勇無比,沒有張飛的赤膽忠心,沒有劉備的仁義善良,也沒有貂蟬的美貌天仙。我只是我,在和平年代里,這里沒有戰爭,沒有那么多的爾虞我詐,也做不了英雄,但兩千年來,天變,地變,國變,人變,滄海桑田,無不變的事物,然而構成社會相生相克,此消彼長,強弱轉換,進步退化的'關系總則,好像并未變,至少未大變,或形式變,而實質未變,或語言變口號變,而內容未變。我們期待桃園三結義的兄弟,雖不用出生入死,卻想一起去奮斗美好的將來。不一定要兵戎相見,考的卻是應變能力。在這個社會上,弱肉強食依然是社會的法則,強者吞噬弱者,無形的斗爭每天都在上演,唯有學會應變,變得強大,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最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馬炎統一三國。其實沒有最后的勝者,也沒有失敗者。司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孫權也不是失敗者。他們都在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出他們最絢麗的光彩。人生又何嘗不這樣?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5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是一部白看不膩的書。俗話說“少看三國!蔽揖褪窒矚g看,每一看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三國時期是一個天下分裂的年代,戰火四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作為靖王之后的劉備就想平定戰亂、一統天下。后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情投意合就有了以后的桃園三結義。
想要在亂世中稱霸,那就要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來輔佐。而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就是最好的選擇。雖然三國里面沒有記載,但相傳曹操也派人請過諸葛孔明,不知為何沒有成功請他出山。劉備可是非常賞識孔明的才華,于是就親自前往請諸葛亮出山。劉備在距離諸葛亮的茅廬十里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前往。但是想請人才出山可沒那么簡單,于是劉備一連三次去請諸葛亮,諸葛亮才出山。但是張飛和關羽并不服氣,于是諸葛孔明用他的`實際行動來塞住了關、張二人的嘴。穩穩當當的坐在了軍師的位置上。從這一連串的故事我想到,一定要以誠待人。你以誠相見,別人才會對你以誠相見。其實其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你自己做的事情是對是錯都可以通過別人的反應來看。你對別人微笑,意外的話別人也會對你微笑。可你對你個人發脾氣,別人鐵定是會對你發脾氣。還有就是事實勝于雄辯。別人都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可見事實比傳言更可靠。如果只憑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張嘴,就是把嘴皮子都說破了張飛也不一定信?酌鞯闹巧叹褪潜葎㈥P張三人加起來的智商都高。一句話不說,用戰役就堵住了他們的嘴。
我讀過幾遍《三國》以后,對關于這個任務的認識一次比一次深。一開始只覺得他是一個忠義之人。但讀了幾遍以后,就覺得關于這個人的性格很差。特別是到了后半部分。敗走麥城是因為他太輕敵,才中了龐統的毒箭。其實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的失誤都是從敗走麥城開始的。關羽失荊州有一部分是因為呂蒙的才華超群。另一個原因就要追溯到開戰以前了。當時孫權想要通過聯姻的方式加深蜀吳同盟,又方便控制荊州。因為大家都知道荊州是劉備從孫權手里坑來的。一直借著不換。但是關羽的一番話把東吳的使臣說的心中發狠。使臣一開口,就被關羽回絕了。原話是:“虎女豈能嫁于犬子。”使臣把這句話原封不動的反饋給孫權。于是孫權就下令強攻荊州。所以一個人的性格可能會決定一件事的發展方向。真希望關羽的性格可以好一點,說不定就不會死得那么冤。
《三國演義》清楚地記敘了三國時期的典故。給了我們現代人很多的啟示,而且作者的手法也非常精致。把每個角色的性格都很充分的體現出來。給了我們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6
暑假期間,我讀了很多課外書,其中印象最深刻、給我啟發最多的要數《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反映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建立之初,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書中描寫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許多氣勢磅礴、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諸葛亮、曹操、關羽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
趙云“單騎救幼主”、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等許多故事情節都讓我記憶猶新、回味無窮。
在《三國演義》眾多人物中,我最喜歡、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飽讀兵書,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諸葛亮隱居隆中,“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后,他一心輔佐劉備,“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幫助劉備出謀劃策,打了許多勝仗,建立了蜀國,促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在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中,“草船借箭”最能充分說明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心胸開闊、顧全大局。
故事說的是周瑜雖然和諸葛亮一樣聰明過人、足智多謀,但是他心胸狹窄,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處處為難諸葛亮。一天,在商議軍事時,周瑜提出讓諸葛亮趕制十萬支箭。他以為這樣一定能難倒諸葛亮,并打算趁機除掉諸葛亮。諸葛亮利用掌握的天文地理知識,推算出三天后江上會起大霧,心中有了主意,便答應周瑜三天造好,并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請魯肅幫他準備船和士兵,并在船兩側綁上許多草人。第三天,江面上果然起了大霧。天還沒亮,諸葛亮便下令開船,并讓士兵在接近曹操營寨時擂鼓吶喊。因看不清江面上的情況,曹操就讓弓箭手不停地向江面上射箭,于是諸葛亮的船兩側的`草人身上都插滿了箭。就這樣,十萬支箭被諸葛亮“借”到了手。周瑜知道諸葛亮借箭的經過后自嘆不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平時多讀書,多掌握知識,才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同時,也讓我明白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這樣才能成就大事。
《三國演義》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受到了許多啟發。《三國演義》真是值得一看的好書!我要多讀這樣的好書,掌握更多的知識,長大后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相關文章:
初二三國演義讀后感10-19
三國演義的初二讀后感08-12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03-26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10-12
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08-14
初二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02-12
初二《三國演義》滿分讀后感08-09
初二《三國演義》題材的讀后感08-12
初二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02-05
名著《三國演義》初二讀后感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