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集》讀書筆記5000字
《三毛作品集》寫了人生三毛的經歷,本文由yjbys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三毛作品集》讀書筆記5000字,歡迎大家閱讀!
一口氣讀完十八冊的《三毛作品集》,對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較粗淺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談一二與各位對三毛有興趣的同好交流。
一、 三毛的成名
三毛自己也多次自稱,她不是一個好學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學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關系到大學做旁聽生。沒有畢業就休學出國留學,留學三年轉了三個國家,平均一個國家一年,一年的時間分別學一下這三個國家的基礎語言也就差不多了。雖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記》里面有留學回國后“在大學教德文和哲學”的文字,我想,在大學教初級德文比較可信,教哲學比較可疑,否則,三年前的旁聽生,休學出國轉三年后就能回大學教哲學,豈非要成為那個大學的笑柄?然后不久,她遠嫁國外做家庭主婦。三毛能成為風行一時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勞最大的當屬臺灣《聯合報》。
《聯合報》是臺灣的兩大報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該報副刊上首次發表,然后逐漸流傳開的。這個系列散文出現的年代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正趕上臺灣經濟騰飛和走向世界,人們沒有時間坐下來看長篇大論,同時又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所以富有異域風情的撒哈拉故事適時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僅僅“撒哈拉”這三個字就足以吸引讀者的眼球。
緊接著西撒哈拉脫離西班牙的殖民地統治引起那里的局勢動蕩又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報上為我們連續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當然,僅僅靠時事熱點掀起的讀者熱情是不能長久的,正當讀者對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產生興趣的時候,荷西意外逝世。這個意外立刻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聯合報》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好的炒作機會,三毛熱由此掀起新高潮!堵摵蠄蟆返木唧w步驟是出錢讓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國寫游記,還派一位攝像記者為她的游記提供圖像資料。周游結束后,緊接著就安排三毛做環臺灣島的演講,這已經與演員“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講的后面是在報刊上開設專欄,回答讀者提問,這樣就更加拉近了三毛與讀者的距離。與這些相配合的還有寫歌詞,教學,拍電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 三毛的作品
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雖然多達十八冊,但除了一冊是電影劇本外,其余均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強調她“只會用第一人稱寫作,不會用第三人稱寫別人的故事”,她說她寫的故事都是她親身經歷或親身感受的東西。在這十八冊作品里面,我最喜歡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駱駝》這兩本,我甚至認為,她的所有作品,都沒有能夠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由于三毛一再強調她的文章都是寫自己,所以這為讀者通過她的文章了解她本人提供了便利。三毛1942年出生,1973年與荷西在西撒哈拉結婚,婚后,荷西外出工作,她做家庭主婦。當時,三毛周圍沒有什么太多的娛樂社交等機會,她不用為生計發愁,卻有大把的時間,還積累了不少的人身經歷和感受,所以正處于一個厚積薄發的大好寫作時機。1976年,三毛35歲,正是一個女人成熟,又精力最旺盛的年齡,因此寫出了《撒哈拉的故事》這樣比較好的作品。但是1976年出名以后,接著出版的《雨季不再來》是她成名以前的舊作,甚至可以說是以前的習作,就連三毛自己對它也評價不高。
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寫作壓力,原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休閑式寫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負擔。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說的那樣,她長時間地冥思苦想,卻寫不出一個字來,甚至有十個月的時間,基本上停止了寫作。當然在那樣的環境下,她還是寫出了比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駱駝》,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續集,這本文集也幾乎榨干了她關于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積累。
隨著她和荷西離開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業,然后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這樣的打擊使三毛的創作環境和心態都受到了重創,從那以后,可以說,她一直沒有從這種打擊中恢復過來。1981年回到臺灣以后,她被傳媒和盛名所驅使,幾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她去演講,她回答讀者的來信等,她已經從一個作家蛻變成一個社會工作者,或者說一個布道者。從某種角度來看,1991年三毛的自殺,可以看成是一個布道者最完美的結局。
當撒哈拉一旦離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現一些“回憶”,“答讀者來信”,甚至“收藏物介紹”之類的內容。當三毛的文章內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來之后,三毛的光環也就自然暗淡了。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是她的真誠和愛心,此外還可以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三毛對身為一個海外中國人的自豪和對祖國的熱愛。在她的筆下,對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外國人的批評諷刺隨處可見,就連對她的岳父岳母也不例外,例如,她在文章中說,荷西剛剛去世,公公婆婆就通過女婿在飯桌上開口與三毛理論怎樣分割繼承荷西與三毛的.住房。當然,在三毛的后期作品中,她這方面的轉變比較大,“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地球人概念”表達得比較強烈。三毛作品中比較消極的東西是對教育制度的全盤否定和對前世今生之類靈異神秘世界的過分渲染。
三、 三毛的愛情
讀三毛的作品不能不談三毛的愛情,因為三毛的作品都是散文,都是直接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與其他作家的作品中的愛情觀與作家的愛情觀相分離的情況不一樣?v觀三毛的一生,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愛情的失敗者,她一直在渴望愛情,但卻一直沒有獲得真正的愛情,在她的前半生是沒有找到,在她的后半生是找到了也不能接受。
從三毛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在少女時代就曾有過割腕自殺的記錄,是不是因為初戀問題,她沒有明確說明,但從她喜歡瓊瑤的書,喜歡看《紅摟夢》,喜歡閱讀來看,可能性非常大。她之所以出國留學,根據她在文章中介紹,是為躲避戀愛問題。
從三毛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三毛對愛情是非常苛求的,在與荷西結婚前,32歲的三毛可以說對愛情已經是“曾經滄桑難為水”,而且在這之前的許多追求者都是荷西無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說,“荷西苦戀她六年”,但從來沒有說“她也戀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國外,三年在臺灣。在國外期間,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絕:在西班牙時,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學追求;在德國時被一位后來成為外交官的德國同學追求;在美國時,被一位臺灣籍的在美博士追求。這些人都遠比荷西優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愛情標準,但是三毛拒絕了,因為三毛心目中的愛情標準比這三位所能達到的還要高;氐脚_灣的三年,當她終于選到了愿意結婚的人,卻在結婚前被死神奪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離鄉與荷西倉促結婚,是因為愛情,還是因為對愛情的絕望,已經非常清楚了。
從三毛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西與三毛婚后的關系并不融洽,爭吵不斷,更重要的是三毛是個感情細膩豐富的人,荷西是個粗線條的大男人傾向很嚴重的人,兩個人在性格上,文化上,情趣上,人生觀上等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再加上,荷西忙于工作,整天不在家,所以,在撒哈拉的三毛幾乎是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寫作使她走進理想的世界。
但是我這樣說,并不否定三毛與荷西之間有愛情,但有的是“先結婚后戀愛”的愛情,更重要的是這種愛情產生于三毛出名之后。因為當《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以后,荷西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三毛的丈夫,而成了三毛筆下的一個理想人物,讀者需要這樣一個理想人物,三毛更需要這樣一個理想人物。在荷西意外去世后,這個理想人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神化。正是這種神化,使得三毛背上了永遠無法卸下的枷鎖,不管她多么渴望愛情,為了維護神化了的荷西與三毛的故事,三毛都不能再與任何人結婚,盡管荷西去世時,三毛才38歲。
三毛曾經說過,她是個比較傳統的人,主張嫁雞隨雞。其實,這樣的表白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不一定是三毛真實的想法。三毛從小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而是一個叛逆性很強的人,再加上在國外生活十幾年,她的愛情觀不可能那么陳舊。讀她的《傾城》,可以感覺到她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強烈地愛上一個人。從她未婚夫去世后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與荷西結婚,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個主張寡婦不改嫁的人。但是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與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談到三毛的愛情就不能不談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滾滾紅塵》,這是她唯一的一本電影劇本,完成于她自殺的前一年1990年。劇本由名演員林青霞和秦漢主演,但由于劇中的男主角是一個日偽時期的文化漢奸,所以電影拍好后遭到禁映,甚至被指責為美化漢奸。其實這部電影純粹是感情戲,不是政治戲,它是三毛一身愛情故事的縮影:她是一個為了愛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卻并沒有獲得真正的愛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樣,明明知道自己所愛的人不值得愛,對自己不是真心,還是義無反顧地去愛。
四、三毛的自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毛是《聯合報》的一個拳頭產品,所以《聯合報》必須竭盡全力維護這個產品的完美無缺,三毛自殺明明是一個鐵定的事實,《聯合報》在三毛最后一冊作品集《高原的百合花》的序言中還要否定三毛是自殺,說三毛絕不會自殺,三毛的死是工作勞累所致,是為讀者鞠躬盡瘁,因為他們認為自殺有損三毛的完美形象。我覺得這樣的序言,純粹是出版商為了商業的需要故意曲解三毛,否則,就是太不了解三毛的內心世界了。
三毛是幸運的,雖然她出生于戰亂年代的1942年,卻因出生律師家庭得以無憂無慮地躲過許多生活的艱辛。但是三毛又是不幸的,因為她沒有一個真正可以愛的人,她多次強調,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只有三個:父母和荷西。遺憾的是,荷西早逝,與父母的關系又長期不和諧。三毛的叛逆性格的形成可能源于家庭對她的嚴格要求,更由于三毛從小就一直屈居姐姐之下,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心理。進入青春期后,再受到外界的不如意刺激,不得不休學在家接受心理治療。
初中休學后,父母在安排治療的同時,還安排三毛學畫,這樣可緩解三毛精神上的緊張,休學六年后,父母原來是計劃讓三毛去大學旁聽美術,但在最后一刻,三毛自作主張選擇了哲學。哲學能使聰明的人更聰明,但也容易使不聰明的人更加不聰明,容易使人鉆牛角尖,使人走極端。三毛從對愛情的苛求,一百八十度地轉為對愛情的無求——嫁給荷西,不能不說與這三年選修的哲學有關。
三毛出身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她自己也是一個基督教徒,但由于她的叛逆性格,使得她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基督教徒,因為她除了信基督教之外,還信佛,這一點是有違基督教教規的。三毛還相信飛碟的存在,相信非洲的巫術,相信神秘力量,相信前世今生,她在《萬水千山走遍》一書中說,她確信她的前世是印地安人,她在參觀了敦煌的石窟后,她聽到了石佛對她說的話。她最喜歡的兩本書之一是《紅摟夢》,她想到過出家,而自殺是另一種出家。
三毛成名前一直不快樂,成名后在短暫的快樂之后也陷入了長期的不快樂。不管在事業和婚姻上,在成名前,三毛都是父母眼中的失敗者,就是成名后的相當長時間內,三毛的文章也不被父親和家人看好,所以三毛在父親面前一直很自卑。三毛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她把依附父母也看成是自己的失敗,但又缺乏獨自生活的能力,她把父母的過分關愛看成是負擔和束縛,荷西的早逝,更使她感到“雖生猶死”般的孤獨。
三毛在作品中無數次地寫到過自殺,她說1981年如果不是瓊瑤用了整整七個小時強迫她答應不自殺,她早已不在人世。她之所以留下,是為了不傷害活著的親人以及廣大愛她的讀者。可是十年以后,她發現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遠沒有她自己想象得那么重,她有一篇文章形象地描述過這種心情:在一次家人聚會上,她三次大聲宣布她要結婚了,但沒有任何一位家人做出她期待的回應。
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她除了三年講學之外,主要的時間用于巡回演講,回答讀者來信,可以說是在用她的生命反饋報答社會,像一個布道者一樣。在此期間,她在忍受著精神上的孤獨之外,還要忍受肌體上病痛的折磨。從眾多的讀者來信中,她看到的,感受到的大多是人們的抱怨,痛苦和求助,所以她要盡一己之力去幫助別人,在公開發言中呼吁人們要向逆境抗爭,要熱愛生活,要愛人。她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可以說幾乎不是為她自己活的,是為家人和讀者活的,她在盡她的一份力。當她覺得她已經完成了她的使命,她有權選擇休息,或許這個決定,在她去世的十年前就已經計劃好了。
理解了這些,對三毛的自殺就不會覺得奇怪,也不會覺得三毛的自殺與她生前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不向困難低頭等的文章有什么矛盾。我甚至覺得,三毛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點類似于安樂死。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三毛作品集》讀書筆記5000字】相關文章:
《三毛流浪記》讀書筆記范文11-22
金秋國慶對聯對詩作品集10-03
三毛的話 三毛經典語錄11-07
《親愛的三毛》三毛語錄08-05
韓寒作品集的經典語錄摘抄匯總09-01
日本藝術留學申請條件和作品集要求12-06
親愛的三毛三毛經典語錄08-15
三毛《親愛的三毛》經典語錄11-10
三毛經典語句11-12
三毛佳句摘錄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