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時間:2024-03-08 14:27:08 博耿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通用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通用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通用11篇)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1

          有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在課余時間,我有幸拜讀了《教育新理念》這本書。這本書闡述了:作為教師究竟應該樹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論,轉換哪些舊觀念。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如何去做?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崩先思医又f:“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后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迸月犝哂X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后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于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薄敖處煵⒉皇且灾R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

          同時袁先生提出的“知識的綜合與知識的綜合教育。”也讓我頗多受益。書中舉了個鮮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數學的教師向全班學生提出——教室的體積有多大?這個問題的每一個具體知識對初三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簡單的,可是把它們綜合起來(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長寬高再計算)解決一個問題時,全班四五十個同學卻一籌莫展。這在日常表現出來的是“我們的學生普遍的考試成績都不低,他們對相當精深的專門知識都能掌握。遺憾的是,在生活中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很低,而解決這些問題的知識他們是完全擁有的。”與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爾摩斯的例子。福爾摩斯的各種專業知識非常有限,有的甚至為零,卻能夠無所不通、料事如神,這靠的是在需要的時候他能調動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識,當他覺得知識不夠用時,能及時補充。從這里我也聯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名語文老師,平時看有關語文教學的文章,讀文學作品,聽語文課我是樂在其中,而聽其他學科的教研課我就不得已而為之了。因為我一直認為既然自己是語文專任教師,教好我的語文課足已。事實上葉圣陶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就是說,使每個分立的課程,所發生的影響,糾結在一塊兒,構成個有機體似的境界,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倍箤W生能夠“沉浸其中”,教師首先要進入這一“境界”。我們不求勝任二三門課程的教學,但有必要熟悉學生所學習的全部內容,能夠在學科間相互溝通。

          袁振國教授思想敏銳,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在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筆通俗而優美,文中所闡述的觀點,我覺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朧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經他或以事例說明或引經據典般地娓娓道來,不覺大受啟發。對于文中倡導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庇辛烁畹恼J識。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吸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2

          我讀完袁振國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獲頗多!書中這樣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教師絕不是教書匠,而應該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風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應該對教育活動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自己獨特的追求,有獨立進行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應該使教育過程成為實現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塑造他們的高尚人格,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豐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輝,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這是一種真正的教師境界。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比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怎樣轉化差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等。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對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戰

          教師作為指導者,應當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師作為促進者,應當冷靜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及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其二,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適當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最后,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使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具有合作精神。新課程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則首先應該成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研究。

          二、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將重新建立教學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信息;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創設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三、聯系教學,不斷摸索和探討

          1、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2、教學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苯處煹慕虒W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為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為左右課堂進程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因此,我想在一節課中,如果自始至終都采用多媒體,那就不能稱是一節好課,至少說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是多變的。所以,教學上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我們用什么合適的方法,而不是我們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學不要過于形式化,注意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有時我們老是想著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用什么手段去體現,往往就沒有注意到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使我們的學生能全面發展。只要能讓我們的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就是好課。在許多課上,正是由于我們教師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學活動變得只有形式而沒有了真正的內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卻沒有一個相稱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體現呢?衣服,我們知道只要穿得得體就會很好看。同樣,我們教學模式不管是什么樣子的,只要能使學生全面發展,就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想的是如何使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或進步,而不是去考慮用什么方法去體現新課程標準。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3

          暑假里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新教育理念》這本書。書中沒有各種高深難懂的理論,而是關注教育現實,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等教育教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告訴我們,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變思想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當如何去做。在閱讀中,給我啟發最深有以下三點。

          一、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本書第二章有一節內容是《開放數學教育》。數學教育的目的是是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為我所用,但在應試教育的競爭下,數學成了封閉的系統,成了固定的邏輯聯系。學以致用,才是數學教學的歸宿,也是數學的價值所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是有用的,二不僅僅是解題工具,特別是尋求唯一答案的工具。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例如教學“百分率”這一內容,我沒有把書上的發芽率、成活率等例題搬到課堂上直接向學生講解,而是課前先讓學生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我們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百分數,是怎樣用的?學生搜集到大量資料:及格率、優秀率、出勤率、種子的發芽率……并深入到生活中去詢問這些百分率在實際生活中是怎樣應用的。上課了,面對搜集到的眾多資料,學生享受著自己調查的樂趣,此時,及時導入新課,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信心和及時提出的問題積極投入到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當數學與兒童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二、探尋“美”的數學課堂

          書中提到,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統一體。科學(智育)與藝術(美育)從總體上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雖說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思維方式和創作過程,二者相互滲透,這也是學習科學知識和進行審美教育相結合的最基本條件!秷A的認識》一課,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那么,圓到底美在哪里,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種美呢?課堂上,一位老師問了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芭c正方形、長方形等直線圖形相比,圓美在哪里?”(圓是曲線圍成的。)“橢圓也是曲線圍成的,與其他曲線圖形相比,圓又有什么特殊之處?”(圓很完整,所有半徑都相,而且不管怎么對折都是對稱的。)“圓的半徑處處相等,這與圓的美又有什么相關聯系嗎?”(所有半徑相等,使得圓有一種特殊性,就是無限對稱的和諧結構。)“一個圖形的對稱性越多,圖形越完美!

          這一系列的問題,看起來是在不停地追問圓為什么是最美的圖形,但這個過程卻是在引導學生揭示圓的本質特征,這些特征使得圓成為了最美的平面圖形。至此,以對稱美為中心,以數學為載體,以生活為研究對象,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獲取、數學思想的滲透、數學美的體驗,并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美感,并激發他們對數學科學、理性的探索。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碑攲W生能自覺生成疑問,他也是在參與高層次思維的學習。當然這對學生和教師都是一種挑戰。

          因此,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時,教師要善于激疑促思,在教學重點處設問,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質量;在教學難點處設問,以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拓展點處設問,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于“無疑”處設疑,創造一切條件讓孩子們通過思維碰撞,積極參與,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時有波瀾。

          有人評價這是“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用生動的故事講深刻的道理的”可親可愛之作,讓人受益匪淺。西漢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苯處熾m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其實書中的許多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付諸于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教育新理念》一書我認真的讀了一遍,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文筆通俗易懂,事例典型,文章中的闡述的觀點讓我大受啟發。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用符合教育發展的思想來武裝自己。

          文章中的典型案例非常多,如我們經常都會問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今天你的作業做完了嗎?”而有一個國家的家長會問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在學校向老師提問題了嗎?”這讓我感觸很深。中國的教育好象定好了一個框架,任何一個孩子的聰明與笨拙、聽話或頑皮都是有一條條框框來評定的,極少有學生向老師提出質疑。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并且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特別是對一些回答不了的問題,可實話實說,絕對不能敷衍了事,可以讓孩子和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

          中國的課堂教學是“去問題教學”,學生沒帶問題走進課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學生沒有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頭腦只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倉庫,這不由得使人們對教育的真正功能產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對此給予了明確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做到并且強化以下幾點: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職業是一種以造就未來新一代人格為特點的職業。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蔽医塘硕陼耍杏X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為人處事可以說與班主任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苯處煈鹬貙W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步處煏䦟捜輰W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并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和時間。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著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只盯著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丑小鴨!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么時候真的就會有天才出現。

          四、要會創新

          當今社會,創造、創新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它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看,創新是個體意義上的創新,而不是種系意義上的創新,也就是說,創新不創新是就他個人而言的,而不是與別人比是否有所創新。

          這就告訴我們,創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稟賦,它與人的智力水平并沒有簡單的正相關,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與教育影響相聯系。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陶行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言簡意賅地說過:“創造始于問題!眴栴}意識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當小孩會說話后,說的最多的就是問題:“這是為什么?那是為什么?”可是回頭審視我們的教育教學,家長們面對孩子的這么多問題,會顯得不耐煩,常常一句話“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過。老師呢,當孩子回答問題正確時,就會施以肯定和表揚,而回答錯誤或提出荒謬的問題,則免不了要受到批評和嘲笑?墒呛⒆邮且驗闊o知而上學,他們回答問題不正確或提問題淺薄荒謬,這是正,F象啊!所以面對不斷的批評和嘲笑,孩子們回答問題和提問問題的積極性也逐漸降低。久而久之,還談什么創新?我們作為老師,就是要努力沖破傳統的觀念障礙,要以問題教學為中心,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由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模式,變課堂教學以知識為紐帶為以問題為紐帶,通過全程引導學生盯著問題進行教學,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實效。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4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這是《教育新理念》一書總序開頭的第一句話,可見作者將教育的未來很大程度的放在了教師的身上,而從整個社會看,這也不僅僅是作者或編者的個人看法。在很多人看來,教師是教育理論的直接實施者;是傳遞知識技能的中間人,更是與學生面對面的教育者。一位教師的教育理念影響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方法,還有學生的學習習慣。正因為教師對于教育的影響如此直接和有效,所以人們才會將教師放在教育陣地的前沿,很多的家長才會對教師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學校因為一位或幾位有才能的教師而名聲大噪,想必和這一想法是分不開的。

          身為當今的教師,懷抱著許多家長的期望,肩負著振興教育的重任,我們需要用高度職業化的規范和成熟的理論來武裝自己,做有方向有目標的教育者而不是單純“唯書”的教書匠。面對全新的教材和學生,我們要有相應的調整。

          一、 依托教材,超越教材。

          我們傳統的教育一直以教材為本組織教育教學,一切從教材出發,習題、考試都離不開課本中的內容。而課程改革以來,變動最大的就有我們的教材。課本中鮮艷的圖片和生動的語言多了起來,乏味俗套的問題少了許多。教材的編寫不光是給學生以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價值觀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掌握。這些新理念的實施離不開我們教師。

          1、研讀教材

          現在的教材依據學生的情感知識需要進行編寫,貼近了學生的心靈,但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有許多的問題和困惑,在獨自閱讀課本時也有難以逾越的困難。作為新時期的教師,不能因為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就將這些難題和問題忽略,相反,它們正是我們在研讀教材時需要密切注意和著力最重的地方。一個教師,能否在拿到教材后發現這些難點,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礎。當然,我們對這些問題的重視根本的目標不是讓學生解決問題,而是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

          同時,新教材中人文化的東西逐漸增多,一篇看似簡單的課文背后,可能蘊涵的情感、態度極為豐富,想讓學生能感悟這些情感,那么教師首先就需要具備從字里行間體悟情感、價值的能力。這也是現在教師所要有的研讀教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2、組織教學

          如同工程師的建設圖紙,醫生的醫治計劃一樣,在深入研讀教材后,走進課堂前,每一位教師都會在心里對一堂課給出自己的設計。書中提到了一位中學教師,他在對美國科學教育代表團的代表開課時做了充分的準備,教學過程中,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教學方法靈活。而學生也非常積極地回答問題,師生互動,氣氛熱烈……真可謂是天衣無縫。這樣的一節課在我們大部分的教師心中絕對是一節無可挑剔的好課,但對于美國代表來說卻是一節充滿了問號的怪課:學生的問題去了什么地方?學生既然會回答所有的問題,那還要上課做什么?

          傳統的教學中,我們都將教學設計建立在幫助學生記憶知識技能和解決難題上,如果一堂課下來,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知識、記憶知識,都能沒有問題了,那么這堂課也就成功了。所以我們的教育發生了一種怪現象,當一位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一年級的小朋友時,他們能回答出22種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大學生時,他們卻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師的點名下說出了一個答案。難道大學生還不如小朋友嗎?不是,關鍵在于,經過長時間的學校學習和訓練,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標準答案,習慣了每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了。書中,作者把這種教育叫做:去問題教育。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沒有問題也就沒有了創造,創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明確一堂課以后學生得到些什么。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最終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進行發現、思考、合作,讓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能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對未知知識的探求欲望。

          3、 走出教材

          課程改革以來,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課堂的呼聲越來越高。教材作為教學的依據,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但現在的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驚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說是教材,就是權威的科學用書也有道不盡的地方。我們的學生最終還是要進入到社會中的,對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現在很多的教師都將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課堂信息量大了起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個度,如果喧賓奪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學生腦中的“過眼云煙”,不能生成連貫的知識體系,更不能激起學生的探求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尺度,要讓豐富的信息充實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導教材。

          二、做好教材、學生間的紐帶。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的傳統作用就是作為教材的有聲注解,將教材中的字句篇章嚼碎“喂”給學生,教材如是說,教師就如是說。知識的傳承需要這種細致的講授,但只有講授是不夠的。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學習都有一段停滯期、迷茫期,因為大學里的教師大部分不會將教材打開到具體的頁數,然后一句一句的講解,課堂中的許多理論都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甚至與教材不相合,那么如何去讀手中的教材呢?該怎樣選擇不同的意見呢?新的理論該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插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呢?

          教材猶如是一扇神秘的大門,打開門后的世界更加精彩,學生想要打開這扇門,特別是剛剛進入學習狀態的學生,離不開教師的幫助。我們經常說在輔導學生學習時要由扶到放,逐漸讓學生摸索出學習的方法,積累學習的經驗。一百個讀者有一百種對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也會有不同,教師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給學生的只能是方向和方法,至于學生最終會得出什么樣的感悟,那就需要他們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讓學生在離開我們以后也能有效地進行自學。一句話,我們是教材和學生間的紐帶,必需卻又不著痕跡。

          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自身。

          準確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學生,恰倒好處地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三者的關系,這都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本領,F在的教師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必須要有自己對教育的獨特的理解,有完善先進的教育理念做指導,并籍此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因此教師的終身學習成為必然。

          適應當今信息社會的教師,首先要有先進的理論作為思想指導。教育行為的發生離不開教育思想的作用,F在,伴隨著推進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這一時期,我們教師所要面對的難題和矛盾會很多。如何在應試和素質教育間尋求平衡點,如何正確判斷新生的理論方法,又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重……一個教師如果能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那么在處理師生關系、處理教學策略與學習的學習策略等方面上就會有自己的特點,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地方造就了出了一批批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所以,當今的教師要有自己的靈魂,要具有自己的智慧,這樣才能在教育領域發揮自己的長處,大展拳腳。

          其次,在提高專業理論的同時,不忘全面發展自己的知識能力,接觸新的事物。我們提倡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生出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一名教師,面對著一個班的學生,是否有能力一一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正確快速地解答呢?現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也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和更新。在網絡面前,一個人的知識儲備變得微不足道,作為教師,想要在課堂上自如地對待學生的質疑,平等地與學生對話交流,那就少不了要更多更快地進行自我知識的更新,活到老,學到老。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5

          袁振國教授編撰的《教育新理念》一書從我們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全書包括五部分,宏觀教育理念部分從理論上較詳細地論述了當今教育領域的兩大宏觀理念: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它是其他層次教育理念的基礎,對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對環境教育、生態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構主義教育等教育理念進行了介紹,較好地體現了當今時代的特點;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通過閱讀本書,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鑒。如:書中闡述到“創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薄懊绹鴮W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

          怎樣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內化為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并在實際工作中實施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終身學習。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素質的學生。當然,沒有成功的教師,成功的學生也就無從談起。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面向未來的社會,是學習型的社會,面向未來的學校,所以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是一名學習型的教師。學習型的教師,能善于獲取、創造、轉移知識,并以新知識為指導,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并且不斷超越自己,培養全新、前瞻、開闊的思維方式。新課程改革是一項觀念和實踐相統一的系統工程,其中觀念的變革是最基本的。“觀念領先”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沒有現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現代教育行為。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于者,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地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真正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歷史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思想是流動的,一成不變的教育和不思變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斷根據時代的特點調節我們的思想、發展我們的觀點才能成為教育改革的主動者。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書匠,關鍵在于要有自己對教育獨立的理解,有自己對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對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由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意識,把更多的教學活動讓位于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有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活動,創設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實情境,打開一條“讓學生主動走向知識的通道。”

          自覺提升教育理念表現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學生書本和生活之間的界限;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民主型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設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獨有的文化,增強師生間的有效互動;關注學生生活狀態,打破單一的教師教學的組織形式。

          總之,面對新課程,我們教師必須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多領域涉獵知識,而且具有多層次、多角度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建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良好氛圍,其核心是師生平等。課改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了,使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甚至敢于向教師挑戰,教師要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與學生共同探討。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橋梁,是通向文明的階梯;教育事業是一項激動人心的事業,它為我們提供了實現理想、激發智慧的宏大舞臺;為實現師生雙方的生命價值、獲得內在的幸福提供了無限空間。

          我們教師肩負著課程改革的歷史重任,新課程的理念要內化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漫長的路要走。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將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因此,我們必須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

          用新理念提升教學的品質;

          用新理念重塑教師的行為;

          用新理念改變學習的方式。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6

          根據教育局舉行的“教育思想大討論、專業知識大學習、專業技能大練兵”三大活動要求,暑假我自學了《教育新理念》一書!督逃吕砟睢匪枷朊翡J,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領域中相關信息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從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與學的理念上為我們作了詳盡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到任何教育行為都應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不斷自我更新,及時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

          袁振國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剖析了當前教育界所面臨的問題與困惑,他文筆簡潔流暢,全無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聯想、啟發性,可讀性很強。如:在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中國學生屢屢獲金奪銀,卻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學生基礎扎實,卻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卻少有原創意義上的知識科技創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實力總評價中,美國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國得了54分,俄羅斯得了25分,中國僅得了20分。……中國的孩子放學回家以后,家長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差不多是一樣的;“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家長們關心的是學校既定的任務完成了沒有。世界上還有一個民族也特別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當孩子們放學回家后,家長們問他們的第一句話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了嗎?”如果孩子得意地說:“我今天向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沒有回答出來!”那家長會像孩子一樣的得意,會喜形于色?墒侨绻袊暮⒆踊貋韺议L說他提了一個問題把老師難住了,絕大多數家長會感到尷尬和為難,甚至會斥責孩子:“你逞什么能!”……這些事例在閱讀的過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兩種不同的問法體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國的家長關心的是孩子有沒有完成老師給的學習任務,我們老師關心的是如何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教科書就成了權威知識發布的載體。而國外的許多教育卻從能不能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在沒有機會的地方發現機會,在沒有道路的地方開拓道路等方面來考慮學習的意義。難怪我國學生在國際奧賽中屢屢摘金奪銀,卻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國學生基礎扎實,卻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我國在世界科技實力總評價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得分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在我們周圍的確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我們有時視而不見,懶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書中,不僅直言了我們教育面臨的現狀,還為我們教育者進行了剖析,就具體的事例進行分析,挖掘背后隱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一氣呵成的痛快。作為一位教師,我在閱讀了此書后不禁反思:我們的孩子喜歡怎樣的教育?因而,我,更應該是我們,要從中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開展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已經被證實的,確信無疑的知識,而是應該為了教學生怎樣去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講課不能以讓學生回答我們的問題作為目的和方式,而應該引導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

          教育是什么?贊可夫曾經說過: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教師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發展。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應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余地,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皶r代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睍r代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創新型的教師和充滿科學與創造藝術的課堂教學。新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全面的素質結構,更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承擔知識創新的重任,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這就對培養人才的學校教學——尤其是基礎教學提出了挑戰。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我們提倡孩子“思維無禁區”,讓孩子暢想、暢言,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象馳騁,任思路縱橫,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

          讓我們記住蘇格拉底說的話——“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的確,《教育新理念》讓我認識到了對于面向未來的教育,讓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比解決教師給學生的問題更重要;教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7

          “創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教學。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边@是袁振國先生的《教育新理念》第一章“課堂教學的革命”中關于“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的一段闡述。

          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袁教授的這一理念就是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要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讀到這里,我不禁要反思:身為人師的我們“會問”、“善問”嗎?

          由此我聯想到這樣一則笑話:某地理老師見校長來隨堂聽課,便將地球儀往講臺上一放,問:“同學們,今天教室里多了個什么東西呀?”沒想到學生齊答:“多了個校長。”老師急了,又問:“校長是個東西嗎?”學生齊答:“校長不是東西!毙υ掚m有些夸張,但反映了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只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設計好的“標準答案”上來,問題一經提出,便極盡其“循循善誘”之能事,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仔細分析,這其實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式。試問這樣的課堂提問何以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何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又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所以說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提問不是隨意的,我們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提問的形式,內容應具有典型性,反映教學的重點、難點,否則就偏離了課堂教學中心,達不到提問的效果。那么如何設計提問呢? 下面是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鋪臺階,難為易】

          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在我們教師看來比較簡單的問題,到了學生哪兒卻總是回答不到位,或者答非所問,以致耽誤教學時間。這種情況的產生,往往是教師設計的問題大而空,使學生找不到抓手。所謂“鋪臺階”就是化難為易,化整為零,分層設問。如蘇教版第九年級(上)中李森祥的《臺階》是一篇反映農民問題的小說,對于初中而言,理解其中的父愛是不難的,但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題頗有難度,在授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用簡潔的語言全面概述情節,為此我先設計這樣幾個問題:

          1、父親為何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父親如何造起了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了?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情節: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寸積銖累,終于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愿得以實現,可父親為此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再如:為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塑造父親這一形象要表達怎樣的主題?可以先設計這樣幾個問題:

          1、有了高臺階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嗎?

          2、父親有沒有贏得別人的尊重呢?

          3、但是父親贏得你的尊重了嗎?

          4、那么父親靠什么贏得你的尊重的?

          5、對作品中父親,作者寄予怎樣的感情?崇敬,憐憫,抑或其它?

          最后歸納出這樣的主題:贊揚中國農民的堅韌,審視前輩的生活價值觀,提出關注農民、關注農村的問題。

          【投石子,憤而啟】

          蘇小妹與秦少游的新婚之夜,蘇小妹為考新郎官出了這樣一則上聯:“閉門推出窗前月”,讓新郎官對出下聯方可入洞房,秦少游思妻心切一時就是出不來,這時蘇東坡令家人向水中央投去一石子,聽到石子入水聲,看到水中波光,少游思路活了,對道:“投石沖開水底天!睎|坡這種啟發式用得好!在妹夫發窘時令人向水中央投去一枚石子,可謂適時、適量、準確,這正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如講授雨果的《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了幫助學生欣賞哈爾威船長的形象,我是這樣設計的:剛上課時我們欣賞的那首《我心永恒》作為《泰坦尼克號》的主題音樂,如今已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世界經典名曲,每當聽到這纏綿哀轉的旋律,我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羅絲和邁克迎著風浪相擁于“泰坦尼克”號船頭的那個美麗瞬間,可見音樂與文學的相通性。那么,如果我們現在將《“諾曼底”號遇難記》也改編成電影,也需要給他配上一首主題曲,請問用《我心永恒》行嗎?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暢所欲言,都認為用這個曲子不妥。就在這時我又拋出下一個問題:既然《我心永恒》不妥,那你認為選怎樣的曲子比較妥當呢,請闡述理。短瞬的寂靜后教室里又熱鬧開了,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用《上甘嶺》的插曲《英雄贊歌》,有的建議選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有的說不出樂曲名,干脆自己描述樂曲的的基調旋律,總而言之同學們的回答都說出自己對人物形象的賞析:船長的`敬業、盡責精神,堅定、剛強的意志,以及寧死不渝的對輪船和大海的執著的愛,可謂瞬間的舉動,永恒的形象。到這里一個偉大靈魂的化身,不僅巍然屹立于大海上空,更鑄刻在每個讀者心里。在這種提問方式中,不知不覺就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賣關子,產動力】

          即設置懸念,賣點關子,以激起學生學習語文動力,這種動力有時是一節課的,有時可能是一階段的,有時甚至是一生的。

          蘇教版初中語文第一課是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這是一篇書序,更是一篇美文,就文章本身的語言、章法以及文學的內涵而言,這對于剛剛進入初中的初一學生來說,無疑是困難的,但如果僅從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的角度來講授這篇課文,教者以為該文不失為一座引導學生通向文學殿堂堅實的橋梁。初中階段的第一節語文課我沒有急于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內容,而是先講了幾個故事,這些故事都出自中外文學名篇,但都只有高潮,沒有結局,只有梗概,沒有具體情節,故事講到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幾個懸念: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那苦命的祥林嫂后來過上了好日子了嗎?還有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于勒等人最后的結局如何?契訶夫筆下的小公務員又是怎么死的?沒想到還真有幾位同學能說出結局,但我讓他們立即打住?梢韵胍姡茉诖藭r回答出問題的同學該有多自豪,而尚不知答案的.又該怎樣羨慕和著急。就在這時大屏幕上赫然出現了葉圣陶先生的這樣一段話:“認為閱讀好像還債務,那一定讀不好。要保持著這么一種心情,好像腹中饑餓的人面對著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才會有好成績!

          事實證明,在后來三年的語文學習中我班的學生與文學閱讀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也明顯高于同一階段的其他同學,F在想來,這種閱讀興趣的產生應當歸功于我一開始的賣關子。

          【找毛病,善質疑】

          現在的教輔資料可謂五花八門,其中包括一些多媒體音頻視頻資料,這些音頻視頻資料有不少的確為精品,可也不乏一些粗制濫造的作品。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善于運用資料,讓資料“為我所用”。比如有一段關于《春》的朗讀視頻,其中“春花圖”中的“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視頻上實實在在顯示了累累的桃兒、杏兒、梨兒,播放前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注意找茬,結果不出我所料,學生竟然就發現這一畫面與文中的“仿佛”一詞不吻合,由此自然歸納出了“虛實結合”的寫法。這種“找毛病”的課堂提問法往往可以運用于借鑒資料輔助教學的課型中,當然,事前教師一定要熟悉資料,考證資料,切不可隨意否決,弄巧成拙。

          【唱反調,學而思】

          課堂的提問切忌直來直去,啟發性不強。假如我們故意唱點反調,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社戲》一文中,對于理解1—3小節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這一知識點,就不必直接問出來,而是說:我們常說,寫文章要盡快入題,不要兜圈子,繞彎子,與主題無關的內容可以不寫,本文題為“社戲”,可見文章應該寫在趙莊看社戲,可作者卻花了整整三小節內容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看來再好的作品也有瑕疵,因此,我宣布現在將其去掉!當教師做出這樣的決定時,你可以想見課堂上的反對聲有多高。緊接著教師就要趁熱打鐵,窮追不舍發問,這種唱反調就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8

          記得剛教一年級孩子的時候,他們的天真與無瑕是與生俱來的。同樣,他們也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從教他們數的概念和認識時,大部分孩子心中早已對數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學習的動力也很大,因為課堂上學習的東西他們都早早的學會了。我記得當時在教1-5數的認識的時候,有個孩子說他20以內加減法都會了。這讓我又驚又喜的。但同時也讓我思考接下來的教學該如何進行。通過課間了解和網上查閱,我明白了大部分孩子都和剛剛那孩子一樣。那么我就不能按照以前的教學方法了。培養孩子的數感變成了我的'新教育方法。

          慢慢地我又發現,這只是個開頭。接下來的很多知識都必須突破傳統。尤其是通過學習我師父的課之后,啟發更多。在他的教學中,他通過出示幾年的.年歷數據,首先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己觀察數據信息,然后通過醒目的記號標出部分內容。這個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觀察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問題的自主觀察,可以不限定學生的想象力。這樣的教學經驗值得我反復摸索和借鑒學習。

          這兩年的教學讓我充分意識到教學不能限定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不能為了不做錯題而反復重復做很多遍。題海戰術對小學生是極大的傷害。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9

          記得年終述職時,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教育質量的提高需要理念上的轉變而非教學細節上的小打小鬧!睅滋旌螅形绯燥垥r,有老師私下對我說,對這句話有特別的感觸。但我在心里卻打了個問號:“我們的課堂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理念”?

          今天去圖書館借了一本書,中央教科所袁振國所長編著的《教育新理念》,想借此書豐富一下自己的理論知識,并將平時所想的系統整理一下,而第一篇《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就將我的思緒激活了。

          一、問題思維為什么湮滅于我們的課堂教育?

          記得前幾年,小學部一位數學教師曾對這個命題十分感興趣,也希望能借該命題,系統反思一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病,但最終卻不了了之,甚為可惜。

          問題思維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孩子自接觸這個對于他而言陌生的世界時,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會向周邊能問到的每一個大人詢問?呻S著時間的增長,孩子逐漸長大了,問題越卻來越少,最可怕的是問題意識也在逐步淡漠乃至冷漠,孩提時對知識的那種渴望,越來越難在成長的他或她身上看到。我想這種結果的出現,也許和我們的學校教育有關(當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學校身上,中國傳統文化中庸的處世態度或許也應該承擔一份罪責)。

          《教育新理念》一書中舉了這么一個例子,非常具有典型性,說的是一個美國教育代表團來上海,走訪了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并在當地教育部門的安排下,聽了一堂高一物理課,這堂課是一名特級教師上的。在中國教師的眼里,這堂課非常完美,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教學過程活躍、師生互動熱烈,甚至當老師說“這堂課就上到這里”的時候,下課的.鈴聲正好響起。但在美國人眼里,這堂課很奇怪,他認為:既然老師的問題,學生都會回答,這堂課為什么還要上?

          是啊,這個問題也激起了我的思考,作為一名教師,走進課堂,究竟想要讓學生知道些什么?難道一定要求學生都知道你所提問的問題的單一答案嗎?小孩子是因為無知而上學的,回答問題不正確,或者“天馬行空”,那是正常的,但為什么我們總是把這種正,F象看作是不正常的呢?這可能與我們的考試制度有關,千變萬化的世界,一出現在試卷上就變得單一了,成了只有“對”或“錯”兩種可能性,甚至語文中的作文考題,也有偏題,也有答題技巧,這樣的教育是可怕的.,也是無奈的。

          二、我們能對現在的情況有所改變嗎?

          記得這么一句話:“改變能夠改變的,不改變不能夠改變的,努力改變可以努力改變的”。問題意識的培養和滲透也許是屬于第三者的,雖然也有很多限制在那里,例如高考、中考中的答案的唯一性,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高三、初三教學中需要規范學生的答題模式、框架、語言乃至方向,但我們在非升學年段還是可以做一些改變的。

          課堂教學行為上的改變:例如,改課堂結尾前問學生“都聽懂了嗎?還有問題嗎?”為“今天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是否理解了?還有沒有新的問題?”

          課堂教學設計上的改變:例如,在教案設計中,重點在于理清知識線索,對一些知識關鍵點、重點、難點留足“空白區”,以便在課堂上與學生充分交流,在生成中,達到探索知識的愉悅境界。

          課后作業設計上的改變:例如,在作業中布置一個常規作業:“你對今天課堂上所講知識,有沒有新的想法?新的問題?請你寫下來。”

          學生期末評價上的改變:例如,增加一項對學生問題意識、創新能力的評價。

          《教育新理念》中的這么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讓問題成為知識的紐帶吧!”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10

          袁振國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書,是其近年來在國內影響頗大的“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之一,一直廣受中小學教師的喜愛。該書“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用生動的故事講深刻的道理”,以全新的視角掃描新世紀的學校教育,在教師的眼前展現了一個完全別樣的教育新天地,給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帶來了新世紀教育的新思考、新要求。其中,“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依托”一節,更是懇切地闡述了教師文化在學校文化中的關鍵作用,指出了學校建設教師文化的主要途徑和方法,一是促進“教師的發展”,二是“形成教師討論的氣氛”,讀來讓人深受鼓舞和啟發。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本人深刻感受到要做一個有文化的教師。

          固然,袁文“教師文化”中所指“教師”,乃是集合概念;文中所說學校的“教師文化”一般理解為:以校園為背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被多數人認同的職業意識、教育理念、思維方式、行為作風、生活信念、人際關系以及情緒反應等群體行為表現。但是本人本人以為,學校群體的教師文化是以個體的教師文化為基礎和單元建設而成的,沒有個體的教師文化,就沒有群體的教師文化。學校個體教師文化的優劣影響著群體教師文化的優劣,乃至于影響整個學校文化的優劣。因此,對于學校任何一個教師來說,要對建設學校教師文化乃至學校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其選擇莫過于--做一個有文化的教師。

          做一個有文化的教師,說易行難。其中的“文化”,雖專指教師應有的文化,但依然涵義廣泛。其中,既有狹義的學科知識修養,又含廣義的道德理念、職業素養等等;既有傳統的民族文化,又含現代教育所應有的科學思想等等,包羅萬象,不一而足,容易使人望而生畏。但本人以為,牢記教育既有的.普世原則,學習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言傳身教,再結合現代教育的結構特點,做一個有文化的教師,不妨從以下五個方面嘗試修煉。

          首先,崇尚無私奉獻的教師道德!暗聻椴胖住,做一個有文化的教師,首先要增進自己的教師道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憑著“捧著一顆心去,不帶半根草回”的道德精神,才筑起了高山仰止的教育大廈。如今,時代變了,但教育的真諦和精神未改。選擇了教育事業,就是選擇了無私奉獻。因為我們相信“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教師的風范對學生來說是就最好的榜樣,教師崇高的品德對學生品德的形成起著無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崇尚無私奉獻的教師道德,在今天說來,就是要愛崗敬業,就是要牢固樹立對工作的責任感,就是要不斷增強對國家教育發展和學生成長的強烈使命感。

          其次,培養靈魂塑造的教師理念。教育首先是“人文”的,而不是“科學”的。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隱喻清楚地表明,教師從事的是一項無比崇高的職業,目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注重學生思想的發展,靈魂的塑造,使學生首先成為明白事理、重情重義、思想獨立、靈魂高尚的人。如今的教育,落后的“應試”模式泛濫,雖受社會諸多頑固勢力所囿,但作為有獨立思想的中學教師,如果屈服于落后思想或頑固勢力,甚至受惑于片面的“分數的輝煌”,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淖,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來教育,其結果必然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巨人,靈魂的侏儒,從而徹底背離教育的真諦。

          培養靈魂塑造的教師理念,眼下說來,重在三個“增強”。一是增強發展意識。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成績和一紙文憑,而是為了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教育不再是僅僅為了就業的需要,而是為了終身發展。教師必須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思想,變單向的灌輸為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實現“過程和方法”的課程目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增強人本意識。新課標所強調的三個維度之一就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要求在情感領域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激發學生的思想火花,培養其熱愛生活的情感,發展學生的能力體系和人格體系。教師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三是增強民主意識。即所有教師都要創設必要的課程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放棄居高臨下的“師道尊嚴”,倡導師生民主、人格平等、尊重主體的現代精神,“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道路的環境條件”。

          第三,提升厚積薄發的教師素養。俗話說,要給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新時期的教師應該堅持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達到專業精深、學識廣博的固有知識素養。不僅懂得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要懂得如何運用基本方法解決實際的教育問題。具體地說,教師應掌握三個方面的知識結構:一是本體知識,即教師所具備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如語文、數學知識等;二是條件性知識,指教師所具備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知識,如怎樣評價學生;三是背景性知識,指教師特定知識以外的知識,如教師的生活閱歷、實踐經驗甚至是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等。

          第四,激發創新科研的教師情懷。我國正值建設創新型社會的歷史時期,學校教育肩負著建設創新型社會的特殊使命。而創新教育呼喚創新型教師,學生的創新學習必須依靠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這種教師除了具備一般優秀教師的基本特征外,還必須具備健全的“創新”人格和較強的教育創新能力。

          教師要實現自身的解放成為創新型教師,至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加努力:

          一要轉變教育觀念。傳統的教育觀念是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容器來教育,造成學生成長的重大偏廢,F代創新教育觀念則追求學生的健康成長,即在人性固有的基礎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機和諧的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個充滿活力的和富有個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條和思想僵化的新人。這樣勢必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師與生的關系,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學生的主體性越突出,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參與、獨立探索的機會越多,創造性情感越強,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養。從而使其特長得以發揚、個性得以張揚、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要培養創新精神,開展創新實踐。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堅持正面的激勵、寬容和理解學生,允許學生在探索中出現錯誤,不求全責備,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創新學習動機。把繼承性學習提升為創新學習。

          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應遵從創新教育的質疑性原則,讓學生思維處于一定的疑惑狀態,進而提出誘發創新思維的問題。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為“疑問”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茫然,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才可能實現創新。

          四要淡化學科本位意識,F代科學發展和人才培養要求需要教師淡化學科本位意識,淡化學科間的人為差異,注重學科交叉、滲透。既要注意學科內部各教學內容間的縱向聯系,還要注意不同學科之間的橫向溝通。

          第五、強化合作發展的教師意識。

          社會和教育的飛速發展,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要求。無疑,這是教師時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也是新時期教師文化的新增內容。它要求教師必須強化合作發展的教師意識,注重內在學習需求和學習動力,注重教師自身的發展與完善,注重教師發展方式的“與時俱進”。根據自己的工作實踐,本人以為強化合作發展的教師意識,重在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積極溝通合作。不僅在教師之間溝通合作,而且在師生之間溝通合作。師生之間的溝通合作,可以是個人之間的溝通合作,也可以通過教研組、備課組或專門團隊進行溝通合作。溝通帶來理解,理解帶來合作,合作帶來每個教師的提高和發展;同時,溝通合作也是一個明確目標、相互激勵、協調一致、增強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過程。

          二是開展反思性教學。反思性教學即“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通過深入反思,有利于教師掌握實踐性知識,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有利于促進教師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的轉變?梢哉f,主體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重要機制,甚至是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根本,而教師成為反思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

          上述文字,來自于讀袁振國先生所著《教育新理念》有感。“做一個有文化的教師”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命題,要說的還有很多。自感探索尚淺,心得無多,只是以此表達自己的一個追求--做一個有文化的教師!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11

          《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兩本書閱讀后感悟頗深。從這兩本書中,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閱讀者讀出的更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 ,這兩本書讓我觸動,更讓我深思 。也讓我深刻地體會作為一名教師應該以知識武裝自己、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以問題為紐帶教學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崩先思医又f:“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后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迸月犝哂X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后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

          的確,這個故事提示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才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薄懊绹鴮W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薄敖處煵⒉皇且灾R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蹦壳埃行┙處焸円裁允Я朔较 ,把握不住了重點 ,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孩子們學會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人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么,怎樣教?通過學習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對我們真的收獲不淺!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企業創新理念標語經典12-16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01-03

        教育讀書筆記08-27

        新理念心得體會04-04

        新理念個人學習總結09-29

        員工如荔枝管理新理念08-10

        新理念下的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8-23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03-23

        園林景觀設計新理念04-09

        幼兒思維發展的途徑和新理念12-2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