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書筆記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念是成就真正的自己,一念卻是終結(jié)自己,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不幸的是,《無聲告白》所選擇的是“地獄”。壓抑沉重的幾小時里,跟隨著莉迪亞的死,展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來自底層家庭備受種族歧視的華裔父親,來自單親家庭想要突破性別歧視有所成的母親,莉迪亞認為唯一理解她的卻同樣沒有朋友內(nèi)向的哥哥,一直不被關注到敏感安靜的妹妹。
誰造成莉迪亞的死亡呢(自殺)?正是以愛的名義,“謀殺”了她的至親之人?墒牵止肿锊黄,在隨后的每個人成長背景描述之中,父母兄妹每一個又都是可悲之人。獲得終身教授、娶了白人妻子、兒女乖巧優(yōu)秀的父親,終究是沒有祝福沒有朋友在那個年代受歧視的中國人,他的自卑造成了寄厚望與女兒莉迪亞有更多的朋友;為了愛情放棄夢想的母親更自然而然的將成為醫(yī)生的夢移架到莉迪亞身上;父母以愛的名義始終未曾真正了解她的內(nèi)心;而唯一和她相同處境的哥哥,卻因為父母的愛、關注永遠在莉迪亞身上,即使他優(yōu)秀到通過哈佛的申請,父母也只因莉迪亞的考試不及格而忽視他,他想逃離,離開這個讓他感受不到溫暖的家,可是對莉迪亞而言,哥哥的“背叛”是她最后的稻草折了;妹妹則是個永遠的小透明,她敏感懂事,隱藏許多大人的秘密。
也許很多人會痛心原生家庭,但這個小家庭,無非也是當時社會的產(chǎn)物。結(jié)尾并不那么黑暗,在無奈過后,我還是挺喜歡這個不完美的結(jié)尾,畢竟父母間是有愛的,他們是相互理解的,哥哥最后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小妹,相信他們永遠都是懷念著莉迪亞的。
人生不就是這樣,這個世界沒有完全的公平,學會承擔,學會克服,學會改變。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2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么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系,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么的“與眾不同”。之后因為懷孕結(jié)婚了,婚后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后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后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fā)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復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那里,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xiàn)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上ё詈,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xiàn)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么深,懷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边@很凄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于家庭關系,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后對于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系比較和諧,沒有這么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tǒng)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讀,還是由于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xù)吧。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3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赐曛螅傆X得想寫點兒什么。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明白是不是華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個性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贊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資料都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為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出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xiāng)差異,整個情節(jié)放到中國,也十分適宜。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為禮物
中國人個性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何覀兘K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復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就應讓他自我發(fā)現(xiàn)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fā)現(xiàn)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群眾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xiàn)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xiàn)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就應還是能夠做到的。從這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4
終于讀完了這部壓抑的小說,本來只是試著讀讀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說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邏輯思維以及細節(jié)的描寫,如此沉重的主題竟然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越來越想讀下去
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母親瑪麗琳是美國本土人,F(xiàn)在的美國開放包容,而那個時候的異鄉(xiāng)人的確與眾不同。所以他們倆的結(jié)合也是沖破各種束縛,瑪麗琳不顧母親的勸說找一個“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決然嫁給了一個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當然,他們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屬于他們的外界的壓力,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
瑪麗琳在組建家庭并擁有倆個孩子的情況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辭而別,然而這樣的選擇是不理智的。顯然可以看出,一個結(jié)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點成績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亞受盡父母的寵愛,享受這種愛的代價是承載父母的夢想,按照他們規(guī)劃的人生去實現(xiàn)所謂的夢想。這種愛是自私的,他們只是在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而已!叭绻悴辉敢庑Γ筒灰!睍忻鑼戇^幾次利迪亞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齡人的成熟,這種成熟也讓她為了整個家庭的平衡做出犧牲。以至于最后徹底崩潰選擇了結(jié)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而杰克卻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著,是小說里最自由的靈魂!爸辽傥抑牢沂钦l,我想要什么,”面對隱晦禁忌的感情不懼怕,用花心的外表來隱藏自己內(nèi)心深處純真的眷戀。
不談關于這本書中的關于種族和性別這么嚴肅的主題,只是想說說關于教育和成長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時間看的電視劇《小別離》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歡寫小說。而媽媽確是很要強的女人,唯成績論者,朵朵成績簡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來一場母女大戰(zhàn)。還好朵朵有個明智的爸爸,然而還是躲不過虎媽的步伐。備受壓力的朵朵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媽媽,媽媽當然也很委屈。這是中國家庭常見的模式,只是通過電視劇表現(xiàn)出來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復制品,不需要繼承所有的東西,比如夢想。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5
《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一部小說,16.7萬字,情節(jié)不復雜,講述一個16歲女孩自殺之后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覺醒。題材不算新穎,和千萬個家庭一樣,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負,最終自殺。難得的是作者的敘事功底,干凈利落不拖沓,觀察角度也頗具特色,所有相關人員的心理變化一窺到底,描述起來無渲染、無造作,用詞精準而克制,閱讀過程著實酣暢淋漓。
這個家庭的矛盾不少,母親瑪麗琳是標準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最應該過與眾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與眾不同,詹姆斯·李,是一個擁有亞洲膚色的中國人。但于外來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卻是減小差異、真正融入美國社交圈,他最討厭的恰恰是與眾不同,夫妻倆兩極分化的矛盾引發(fā)了這個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們的三個孩子,哥哥內(nèi)斯是“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親的好強、父親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對妹妹的偏愛、對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齡尚大,已經(jīng)懂得轉(zhuǎn)移情緒并用外界環(huán)境改善自己的命運,幸運地,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宇航員,并把它作為目標成功考上哈佛逃離這個沒有愛的家。唯一遺憾的是他連同妹妹對他的愛也忽略了,這個導火索直接引發(fā)了妹妹的自殺。
第二個孩子薩迪亞,那個自殺的16歲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愛,作為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卻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對她無微不至的愛背后是什么,是媽媽那沒有實現(xiàn)的成為頂級醫(yī)生的夢想,是爸爸那沒有完成的融入美國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兩月重新歸來,讓薩迪亞學會了一個本領-假裝,假裝對枯燥的生物學醫(yī)學無比熱愛,只為討好媽媽;假裝擁有無數(shù)朋友而每晚拿著根本沒有聲音的電話聽筒煲電話粥,只為滿足爸爸。但假裝是無法萬全的,內(nèi)心深處那個不愛生物學、不愛交朋友的真實自己越長越大,終于隨著哥哥一紙哈佛錄取通知書爆發(fā),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離開了,她本來害怕失去父親、失去母親、失去家,現(xiàn)在上升為最高的恐懼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蒼蠅”,成就了美麗,也失去自由。于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面對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漢娜則是全篇最讓人心疼的一個孩子,這個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個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羨慕姐姐的得寵,羨慕哥哥的獨立,唯獨她自己小小又無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靜靜地觀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個事件真相的人。
倒數(shù)第二章是全書的亮點,真相大白就在這一章。薩迪亞劃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積極的想法讓很多人認為她的死不是自殺而是意外。但我更傾向于是自殺,她是想重新開始,重新做自己、重新愛家人,但,不是此時,而是來生。最大的激進往往隱藏著最深的絕望,救不了自己,跳水舉動也許是她最無聲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溫暖,出軌的丈夫(關于詹姆斯出軌這段著實讓人遺憾,但也許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經(jīng)歷一切悲傷幡然醒悟之后,見面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一句話:
“我以為你走了!
“我以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顧全篇,書封面上那句話概括得最為精準: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與所有父母共勉。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6
特別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标P于我是誰的哲學問題,回答好真難,于是我們一直在從別人口中知道自己是啥樣的人,在社會中有什么樣的價值和地位,其實00后10后他們更勇敢,知道自己的價值并不僅是單一的為社會做貢獻,在多元文化中他們更有自信, 他們的小宇宙中有各種華麗閃耀的可能性,做各種自己想做的事情。
無聲的告白不再是語言,那些小心翼翼遵守父母的話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其實內(nèi)心心思細膩而敏感,他們?yōu)榱瞬蛔尭改笌熼L同學失望,一直乖巧聽話,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軌道走,而一旦出現(xiàn)了較大的偏差,他們會非?謶,如果再失去了外界支持,結(jié)果會有些糟糕。書中的小女孩莉迪亞在窒息的家庭環(huán)境中,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要實現(xiàn)父母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盡管她不喜歡,她一一按照母親的吩咐,努力的想當一名醫(yī)生,一直以來,她都只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守護一家人脆弱的幸福,一個不敢說出拒絕的女孩。小女孩一直生活在水里,當一直托著她不讓淹沒的哥哥內(nèi)斯去上大學了,她最后的支持也失去的時候,她選擇了沉溺,用無聲的方式向父母傾述自己的內(nèi)心,真相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誰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但有時也會過于沉重。他們?yōu)槲覀兏冻隽撕芏啵麄兿氚咽篱g最好的一切給你,無形之中我們就有了沉重的負罪感,一種道德的枷鎖,而朋友同學之間的情誼是不一樣的,他們有時會比我們的親人更理解我們,那些一起度過的荒唐歲月似乎都有了鍍金的色彩。
今天收到好友的坦白說,說我心思敏感細膩,其實我有時候神經(jīng)也很大條,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覺。畢業(yè)即將分離前,那些溫暖的擁抱,那些善意的囑托,都值得用一輩子來回憶。畢業(yè)了,看著同學朋友們的刷屏照和視頻,越看越揪心。用朋友的話說,有一條路只能往前走,那就是青春。青春縱然有些遺憾,但我們都有很認真的告別。感謝青春的那兒可愛的人兒,和你們的點點滴滴都讓我原本單調(diào)的生活有了繽紛的色彩,有了前行的動力,讓我知道原來青春還可以這么活。原本的生活枯燥無味,而你們就像一束光,像黑夜中明亮的星光。
無論我們的青春歲月是荒唐,還是充滿奮斗的色彩,那些都將成為回憶,前行的路上會帶著彼此給的鼓勵和勇氣,這些是無堅不摧的盔甲,擋得住風吹雨打,也是最有力的武器,不再擔心前路的未知和迷茫,到時定會如期赴約。
最后只想真誠的說一句:有像你們這樣的同學真好啊!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7
暑假剛剛放假不久,無意中在小紅書上看到了大學生必看書的推薦文章。里面一本名叫無聲告白的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主題是關于自我的,這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這本書的作者是在美華裔、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本書是其耗時六年寫就的長篇處女作。
書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開頭,以終為始,剛開始我以為會是一本懸疑的推理小說,可是書中講述的是發(fā)生在一個混合家庭中的悲傷故事。死者莉迪亞是家中老二,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個哥哥叫內(nèi)斯,即將到哈佛上學,有個妹妹叫漢娜,是個不受寵的可憐小姑娘。然而,莉迪亞死了。一個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成績不錯,父母寄予厚望,是什么讓她在深夜選擇了走向湖面,并最終死在那里?
書的封面有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這句話已是代表了本書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這句話引起的共鳴應當也是本書暢銷的最主要原因吧。蔣方舟說過一句話,“孩子在年幼時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一種向大人們獻媚!睙o比正確。一句夸獎,一次和諧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學習的目標。至于想當科學家,畫家,也不過是從小聽大人說多了,就記住了,鬼知道科學家是什么東西。
人天生都是要被認同的。被家人父母社會,或者自己。即使一時短暫的叛逆也不過是想要某一瞬間能吸引到別人的關注,說白了還是因為一種廣義上的虛榮心。這種被認同的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清晰,越來與具體。比如,我想成為一個小范圍的網(wǎng)紅;我要創(chuàng)業(yè),賺錢;我要成名;我要做一個酷的人,讓別人都羨慕我,這是認同,是虛榮心的一種結(jié)果。
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承擔了過多自己本不該承受的壓力,因為天生的與眾不同而不得不面對來自不同種族的眼睛,所以最大的希望是能夠與眾相同進而少一些卑微;因為興趣愛好的大部分性別屬性自信并驕傲于自己的與眾不同,所以渴望掙脫平凡乃至平庸的生活;雙方父母對自己以及對方的不明確導致了孩子們感知不到愛的力量,而愛卻是可以給人最大的自信,卻也給了人最大的壓力,哥哥內(nèi)斯和小妹妹漢娜對比莉迪亞感覺少得到了太多的愛,莉迪亞又因為承載著父母的自身缺乏和盼望得到了太多她承受不來的“愛”。
擺脫他人的期待不那么簡單,我想她還是沒有足夠勇氣,所以她沉入湖底。而不是從容的將小船靠岸,大方的'回到家,不需要害怕吵醒任何一個人,如果有人醒著,那么正好。她就告訴她們一切。
告訴媽媽,我不想當醫(yī)生,我只是愛你。
告訴爸爸,我會擁有真正懂我的朋友;蛟S不需要那么多。
告訴內(nèi)斯,我會想你的。
告訴漢娜,我會是你永遠的朋友,我愛你。
我們沒有必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別人眼中的妥善和完美,都比不上讓自己歡喜,真實的日子只與自己有關。也許吧,人越成長會越來越多的思考活著的問題。一方面這是因為成長,一方面則是因為大部分人活得并不盡如己意。有時,別人眼里的你棒極了,但或許你就是覺得糟透了,甚至沒有什么比這更糟!自我的價值從來不是看他人的期待來實現(xiàn)的
從小到大,無論是父母、親戚、朋友,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愛,我們表現(xiàn)著,為了讓那些好聽的話,溫柔的笑容再持久點,我們拼命去碰他們的心思,去做他們會開心的事,去想都不想的走他們認為是對的那條路。
我們在意別人的眼光,在意他人的評價,在這過程中,有時對于別人的要求和請求,盡管自己不喜歡,不愿意,但還是會答應。甚至有時候不知道怎么拒絕別人,就算拒絕了,又怕別人會不高興。所以,就只能委屈自己而答應。年少時,我們不覺得!因為你好我好大家好,周遭一團和諧,姥姥疼舅舅愛,來個人老媽就會把你往人前拽,那種驕傲、自豪和環(huán)繞感會讓你感到滿足。
但人終究是一個人。會有自己的想法,會有自己的夢想,會有自己的分辨和選擇,包括對各種事物的價值觀。選擇專業(yè)、選擇工作、選擇戀人、選擇今后的生活方式……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那么多的選擇時刻,不是只要別人高興,自己就什么都ok的!我們不是木偶,如果所做的事情根本不能讓自己再感到滿足、快樂、有希望,有未來,那何談有意義的活著呢?
其實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機,千萬不要讓別人駕駛你的生命之車,你要穩(wěn)穩(wěn)地坐在司機的位置上,決定自己何時要啟動、要倒車、要轉(zhuǎn)彎、要加速、要倒車……所以千萬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哪怕是自己的父母親友。自己的路自己走,哪怕是錯的,也絕不會后悔。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8
讀完這本書感覺,莉迪亞無聲的告白真的是很悲慘,一直到很久他的父母才認識到原來一直以來,莉迪亞并不是像他們所認為的那樣快樂,莉迪亞一直在迎合母親的期望,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后想明白了,卻不敢對母親說不,思想和行為完全被設計好了的,就如同電腦一樣,按照指令進行作業(yè)。她母親將自己的人生期望強加給女兒來實現(xiàn),這讓我想到了阿米爾汗主演的那部經(jīng)典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里面校長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認為兒子必須當工程師,女兒必須當醫(yī)生,他兒子其實一直想要當一位作家,但根本不敢去說不,最終跳火車自殺了。電影里,校長不讓一個學生畢業(yè),那個學生也選擇了自殺,在葬禮上阿米爾汗對校長說這是謀殺!來自精神壓力謀殺,莉迪亞應該也是如此!如今的小孩子學習任務真的很大,周末兩天全是補課和興趣班,最多可能休息半天,而且還要做作業(yè),不光學校布置了作業(yè),補課班興趣班也還布置了作業(yè),真替這些孩子惋惜。其實有的孩子并不一定真的是去上興趣班,他們不一定對他感興趣,但是家長期望,同學比較,讓他們也不得不去,他們中應該有小莉迪亞吧。
當然莉迪亞所處時代社會還面臨女權,種族歧視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堆積在一起才造就莉迪亞的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9
瑪麗娜在經(jīng)歷“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戀愛到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母親的死喚起她要重新追隨年輕時的崇高理想—當一名醫(yī)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她逃避了一個已為人母人妻的事實,她忘了責任和痛苦是并存的,也沒細想過現(xiàn)實并非與理想對立的,毅然決然拋下一切,給年幼的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傷害。
莉迪亞害怕再次失去母親,她以一種卑微的姿態(tài)祈求著母愛,母親用自己未實現(xiàn)的理想光環(huán)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孩子,在愛的綁架下,孩子失去自我;一步一步陷入黑暗。在得知無法改變內(nèi)斯-唯一可以給她帶來慰籍的哥哥要離家上大學,以及原以為可以從杰克那兒尋求解脫離家出走,當著一切落空,她徹底絕望且異常孤獨,她的孤獨不是受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最終放棄自己。本書以種族歧視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為背景,批判民族歧視。
在書中我若隱若現(xiàn)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身影,只想對兒子說“狹路相逢請擁抱。”
非常喜愛龍應臺《目送》里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此讀書筆記告誡自己,生命需要的是自行澆灌。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0
讓我們先看一下封面上的信息,除了基本的書名作者之外,更是給出了似乎能統(tǒng)領全書的總結(jié)性句子,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嗯...終此一生首先給人以沉重的壓力,而后面的哲理卻看上去很平常普通,極好,這很符合一般流行的范式模板,即拋出一個讓你覺得詫異的論斷最好是與你第一直覺是互相矛盾的,隨后一頓理論下來,你將信將疑似乎有點暈,在之后的生活中會不自然地將遇到的事和為了說服你舉過的例子用教給你的邏輯方式去思考,你逐漸發(fā)現(xiàn)似乎可以解釋一些問題,當你覺得仿佛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從而向周圍人宣傳這種新奇的觀點或理論,最后形成了一種流行,也就有了最后什么最佳啦,黑馬啦,銷量冠軍啦等等頭銜。當然我并不是說這種范式就是錯的,畢竟通過這些技巧確實能讓人印象深刻,從而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性更大。那,這本書內(nèi)容到底如何呢?
用了2天的閑暇,通讀完了這本小說,確實談不上精讀,一半原因是這本書全程也沒有勾起我精讀的興趣。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直在敘事,一直在平淡地以豐富的細節(jié)描寫敘事,以莉迪亞為線索,從失蹤、發(fā)現(xiàn)尸體到葬禮最后各奔東西,中間穿插了很多回憶,全文風格節(jié)奏高度一致,也沒有什么曲折或是神展開的劇情,所以對我而言可謂是相當?shù)臒o趣了。其實我在寫這之前呢,也是偷偷上網(wǎng)查了一下別人關于這本書的評價以及讀后感的,一方面是想看看別人是否有部分觀點和我相似,也算是檢驗自己的通讀基本合格,沒有漏過錯過書的精華。另一方面自然是想瞻仰一下這本書能被吹到多高,畢竟這個時代嘛,水軍,都懂。
那么,大部分讀后感都認可了這本書貫穿始終的壓抑氛圍,以及其想表達的核心思想:小孩受到的期待是一種“壓力”,可能會造成心理問題等巨大影響。我拿一段知乎高贊讀后感就說得很明白。
人天生都是要被認同的。被家人父母社會,或者自己。即使一時短暫的叛逆也不過是想要某一瞬間能吸引到別人的關注,說白了還是因為一種廣義上的虛榮心。
孩子在最初的時候沒有夢想,蔣方舟就說過一句話,“孩子在年幼時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一種向大人們獻媚!睙o比正確。一句夸獎,一次和諧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學習的目標。至于想當科學家,畫家,也不過是從小聽大人說多了,就記住了,鬼知道科學家是什么東西。
這種被認同的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清晰,越來與具體。比如,我想成為一個小范圍的網(wǎng)紅;我要創(chuàng)業(yè),賺錢;我要成名;我要做一個酷的人,讓別人都羨慕我,這是認同,是虛榮心的一種結(jié)果。
想要成功沒有錯,想要平凡是對于成功這條路上的附加要求,也沒有錯。沒有人喜歡為了出名,被人罵著長大。想要平凡,從平凡中有那么點兒不平凡是所有人對于“社會生存”這個命題里最理想的期盼。
愿你們從這本書反思到自己,反思到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成長,那這本翻譯不那么靈光的書也算是找到意義了。
其實這個讀后感說得已經(jīng)很客觀了,客觀到我覺得看這段文字比看書好,因為生活總歸是有各種壓力和不順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父母刻意去給孩子塑造毫無壓力的環(huán)境,當然作者也沒有這樣的期待,作者的態(tài)度就像書的基調(diào)一樣,壓抑而無奈,所以在此不爭論該怎么做之類的問題,僅單從適不適合讀的角度來說一說我的看法。我覺得還是不太適合的,因為大部分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無法理解書中主角的生活背景。在此作一個可能不合適的比喻,好比你是種植在水田里的水稻,干旱給你的生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你渴望通過和別的谷物相互傾訴尋求理解,于是你上網(wǎng)找到小麥,哎呀這沒水啊可怎么活啊。還挺好,大家說一說心里總好受了些,可萬一你碰到來自西藏的青稞,人家正抱怨這晝夜溫差越來越小了,氣候也變暖了呢,你們舒適生長的環(huán)境都截然不同那還怎么聊?那只能說網(wǎng)絡不好然后把網(wǎng)線拔了,此處動圖自己腦補,所以說如果你也承受了很大壓力,你可以考慮看看這本書,當然前提是你也具有女主類似的背景,即國外文化中夾縫求生的黃種人經(jīng)歷,否則我不認為這本書能帶給你多少體驗。另一方面,我看到它的英文書名是Everthing IN ever Told You,比《無聲告白》這個不知道誰拍大腿想出來的中文書名好太多,也許這本書本來的目標受眾就是在美華人,如果是想以這本書進軍中國市場的話,《無聲告白》至少是不合適的,我建議譯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或者《致那些未曾述說的》可能好一些,當然一般不會譯得這么直,這也是為啥前面那個讀后感說這本書翻譯不太靈光的原因吧。
最后,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jié)我讀完這本書的感覺,那就是,全程毫無波瀾,甚至,還有一點“無奈”。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1
整本書都是憂郁的藍色調(diào),似乎每一個文字都在訴說著不安和壓抑。
沒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父母可以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你以為自己一定不要像父母那樣活一輩子,可不幸的是,你活的越來越像你看不慣的他們,甚至連體型都越來越相似……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以愛的名義,不知不覺對我們造成了傷害。我沒有見過不愛自己小孩的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怎么去愛。
可是我們也不該把所有的缺點和不幸,都歸罪于原生家庭和成長經(jīng)歷。而應該去正視那些問題的根源,去達成與自己和家人的諒解啊。
是的,我們有那么多不完美,并不全是我們自己的錯,沒有必要困在懊惱里無法釋懷。
回想過去這二十多年,雖然很多時候我也會想我是不是跟別人不一樣?為什么別人的父母都可以怎樣怎樣而我的父母卻只會怎樣怎樣……可是,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也慶幸自己在一個溫和的環(huán)境下長大。我的父母從來沒有過多地過問我的成績,甚至也很少告訴我他們希望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動力,這些年一直靠自覺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越來越開心。
感謝背后所有的支持,感謝跟我一起成大讓我覺得自己沒有那么另類的小伙伴們。
情人節(jié)前夕,希望你學會愛自己,愛父母,但也為自己而活。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感觸09-16
《無聲告白》讀后感2000字05-13
《無聲告白》的讀后感1500字05-20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0字(通用6篇)06-02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0字(通用5篇)01-24
完美告白語錄09-13
幽默搞笑的告白句子09-11
告白氣球簡單舞蹈教學11-14
電影中的經(jīng)典告白臺詞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