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書筆記范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書筆記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書筆記1
我不在乎說話之術,而在意說話之道。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蔡康永
俗話說,一句話可以說得人笑,也能說得人跳。這話究竟該怎么說,完完全全是有門道的。全書一共包括40篇小短文,每篇都是一個故事,你會發現在愉快的閱讀中已經不知不覺被蔡康永的“說話之術”感染了,所以學習的過程也就變得不那么枯燥無味,反而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容易讓人接受。
懂得說話不僅可以交到好友,也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化敵人為朋友,如此有利的投資,又何樂而不為呢?對于生命中最在乎的親人,用話語將關心表達出來,讓他們接收到訊息,如此生活也才更有滋味!
我也曾經以為,說話直率毋庸置疑是一個美德。任何語言上的思考和修飾,都不免有阿諛之嫌。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坦誠一些,就會容易一些,這其實是沒錯的。
但是,我越來越多地發現,這樣的觀點背后,隱藏了一個膨脹的自我。我說話的時候,只是想到遵守自己內心中的真誠的自我形象。從而因為某種自我實現而感到滿足和驕傲,而沒有想到聽話的你的感受,如果你感到受傷,反而顯得你過于小氣,容不得我所謂的真誠。
這個邏輯真的是自私到不行了。其實我們在人生中不斷地使用這個自私的邏輯,即便在對待我們覺得最重要的人的時候。那些美麗的情書,大都充滿自我地宣泄著一種單方向的愛意和需要,而很少反過來思考對方的需要和感受。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別人知道我們知道的一切,并且自然而然地要求別人的理解和配合,這本來是人在幼年心理發育的一個誤區,結果到了成年,我們常常還走不出來。這好像說明了我們的自私已經近乎一種天性,于是康永教我們說話之道,其實是一種人生之道。
我們應該思考,在真誠之余,如何包含對他人關懷的溫暖。我們應該學會,在所有時候,都能夠把對方放在你的心上。他擅長說故事,擅長構造場景來告訴我們生活中的那些迷思。
他試圖撥開我們擋在眼前的那個無比膨脹的自我,然后給我們的心靈清理出一個空間來安放他人。
誠然,一味追求所謂說話之術,就容易有刻意奉承的嫌疑,但是不傷害別人的表達自己的看法,不是更應該追求的么。而且,在某些時候,我的意見真的就比你的感受重要么。
每天我們說那么多話,有幾句話是我們說完之后,會自己放在心頭、玩味一番的.?“我為什么說出這句話?”“我為什么會用這個態度說?”,如果沒事就想想這樣的事,就會發現,我們心里其實藏了很多我們自己都不太明白的東西,這些東西藏在我們的話里,從我們的嘴巴說出去了,如果我們稍加玩味,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么形成對我們的印象,是怎樣評價我們的。
如果,我們練習把我們相信的事和我們說的話,盡量變成一體,那我們就會傾向成為一個謹慎的人,或者會因為注意說話的品味而靠近有品味的生活,或者,因為訓練自己好好傾聽別人而終于變成一個善于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的人。
這本書雖然談很多“說話之術”,但我相信的不是術。我相信的,是先對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認真看待,然后得到比較多的力量,更靠近幸福。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這就是我相信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書筆記2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喜歡蔡康永的文字,他的一些溫暖的短小話語總能觸碰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泛起感動漣漣!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一書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當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節中,會發現在愉快的閱讀中已經不知不覺學到了蔡康永的“說話之術”,閱讀的過程是愉悅的,學習的過程也是輕松有趣的。而不像有些教人說話的書,理論一大堆,說教的方式又讓讀者難以忍受,完全像在學“術”而不是學“道”,心理距離遠,效果自然不會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應該就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這本書最大的特點。
在這本“教人說話之道”的實用書中,序言中的一句“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直觸我內心。的確,最美的語言不在于有多么華麗的辭藻,而在于透過它我們可以彼此交流,確認彼此的存在,感受彼此的`需要。而這一切,必須要把對方放在心上。從前的我不愿放低姿態去主動關心朋友,誠心聆聽,虛心請教。對越親密的朋友越容易苛求,幼稚地錯認那是所謂的“真誠”。后來我才明白所謂真誠是把朋友放在心上,用心聆聽。
蔡康永就是個說話把人放在心上的人,在蔡康永身上看不出圓滑兩個字,卻是處處得體。主持節目的時候,他和小S配合的天衣無縫,且永遠不會搶嘉賓風頭;做演講的時候從來都是講故事多余喊口號;做頒獎禮主持時獨樹一幟卻不搶風頭……哪怕是和記者做訪問,每個采訪過他的記者都會得到滿意不空洞的回答。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書筆記3
蔡康永,一個經常在電視上說話的人,他是“康熙來了”里很會聊天的“讀書人”,“奇葩說”里那個把話說在心坎上的溫柔導師,更是金馬獎多年的御用搞怪主持。就像他自己說的,他的職業讓他和無數很會說話的高手交過鋒,到了現在,他應該報答所有教過他說話的人了,所以,他寫了這本——《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用真實的案例分享說話心得,讓你在未來更受歡迎、更討人喜歡!
這本書不“灌雞湯”,不以長輩的口吻講大道理,整本書都是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場景案例”,還原普通人日常會犯的一些說話、行為“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作者的態度既不抨擊也不指責,而是給讀者提供另外一種“處理方式”,讓你感受到“原來我還可以這么說、可以那樣做!”從而自然讓讀者意識到之前的“不妥”。每個案例最后,康永哥會給出他的“方法論”幫你升級你的“元認知”,真正有效提升你的說話水平與處事方式!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整本書要表達的“說話之道”,那就是: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歷著元認知、認知、觀念、方法論、踐行的升級路線,讓我透過研究并練習說話這件事,從根本上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別人在想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慢慢的,讓自己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成為一個更會說話、更受歡迎的人!
觀念升級一:你說什么樣的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自我反思:
1、對于學生,我說了一個合格老師應該說出的話嗎?
2、對于上級,我說了一個合格下屬應該說出的話嗎?
3、對于老婆,我說了一個合格丈夫應該說出的話嗎?
我們發現,各種關系的矛盾,常常是一方說出了那種關系“以外”的話,傷害到對方,從而造成了關系破裂。
重構觀念:
說什么樣的話,決定于你要在對方的眼中,扮演什么樣的人。你要想當一個好丈夫,就要說“好丈夫”應該說的話;你要想當一個“好老師”,就要說“好老師”應該說的話。不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要謹記“你說什么樣的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實踐行動:
規定每周選擇一天給自己一個學生及一個好友各發出一則信息。
1、針對學生,關注他的學習問題與困難,并給出解決方案;
2、針對好友,問候對方,而且在對方回復信息之后,一定再回復一則給對方加油的信息。
觀念升級二:聊天時每個人都想聊自己,唱K時每個人都想自己唱。
自我反思:
1、身邊的朋友會經常跟我傾吐心事嗎?
2、招待客人時,除了給對方吃喝,還給他傾述的機會嗎?
3、每次唱K,我都有幫朋友們點歌、安排歌曲的順序、幫一直沒唱到歌的人插播嗎?
重構觀念:自私是人類的天性,但成熟的人會懂得:自私不等于只讓自己過得好,我們也要意識到讓別人也好,因為別人好,我們自己才有更多變好的機會。
實踐行動:
1、面對父母的嘮叨,訓練自己專注的傾聽,并在適當的時候給父母回應;
2、跟朋友聊天時,盡量不讓自己說出“我”字,每次想說出“我”字時,都改成“你”字或“他”字,要訓練自己成為一個不斷把話題丟給對方、讓對方暢所欲言的人。
3、偶爾組織朋友的聚會或唱K,用心招顧到每一個朋友,讓他們都有機會表達和展現自我。
觀念升級三:換位思考,你到底是在做加法還是減法?
自我反思:
1、每次上臺演講,我真的有設身處地地以臺下觀眾的立場來設計演講內容嗎?
2、開口找人幫忙時,如何讓對方欣然接受并讓對方沒有“吃虧”的感覺?
3、向對方道歉時,如何表現出自己的誠意,并讓對方原諒自己?
4、逢年過節,在“群發短信”的狂轟亂炸下,我能脫穎而出讓對方感受到我寶貴的真誠嗎?
重構觀念:
1、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事情,滿足對方的需求,就是在給彼此的關系做“加法”。
2、良性的人際關系只有一種,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并能打造“雙贏”局面。
實踐行動:
每次演講之前,回答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1、聽眾是誰?聽眾為什么會來聽?聽眾究竟關心什么、要什么?
2、我希望通過這個演講,能讓聽眾得到什么?并由以上兩個問題為目標,設定自己的演講內容。
3、找人幫忙時,要強調對“對方的好處”或“給對方的補償”,以平等的姿態找人幫忙。
4、表達道歉,先把自己的過錯或所造成的麻煩,在腦子里過濾一下,然后梳理可以采用的補救措施有哪些,接下來,就是勇敢地向對方說明自己犯了什么錯,有多清楚這樣的錯給對方帶來了多大的麻煩及困擾,同時獻上我的解決之道。
5、節日發出的每一條短信,都一定要暑上對方的名字,針對不同的人送出不同的祝福!
以上三個觀念的升級,在不斷踐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當你越會說話時,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你就會更快樂。正所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最后,感謝康永哥的這本說話之道,使我有幸進化成了新的“物種”。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書筆記范文】相關文章:
讀書之道的名言警句12-16
經商之道的誠信名言02-01
面試英語的取勝之道03-10
關于成功之道的勵志名言10-13
孔子的做人之道名言精選08-02
讀HR的快樂之道有感06-13
普通話考試說話范文04-29
職場的說話禮儀09-24
領導的相處之道職場勵志01-22
卡耐基的成功之道經典名言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