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勇氣》讀書筆記

        時間:2021-09-15 14:12:19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勇氣》讀書筆記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勇氣》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勇氣》讀書筆記

        《勇氣》讀書筆記1

          看過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并沒有了解他的思想。本書用通俗簡易的語言講述了深刻的思想。阿德勒哲學不是讓你成功的學問,這是一門讓你幸福的生活哲學。阿德勒生活哲學通過三個步驟讓你通往幸福之路,一自我接納,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以及平凡的自己,接納了自己的平凡與不足就為自我改變埋下了種子;二他者信賴,關鍵思想是課題分離,不再執著于他人的評價與期待;三他者貢獻,關鍵思想是共同體,通過貢獻感獲得幸福的意義。總結下阿德勒的心理學現實意義,可以掙脫三重枷鎖。

          第一來自過去,甩開弗洛伊德塑造原生家庭媽媽的錯的鍋,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對過去的看法,從而把自我從過去中解脫出來;第二來自人際關系,我們太在意周圍人的期待與評價,造成人會太容易被別人束縛,徒增很多糾結與煩惱;第三來自未來,我們太在意未來的成功,導致把現在看成未來成功的工具,然而當下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義。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后,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把昨天留給過去,把明天交給未來,專注于眼前的瞬時瞬刻,我們都愛自己想象的很脆弱,也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大,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就是現在。加油?

        《勇氣》讀書筆記2

          如今每年暑假總有一本教師必讀書,今年也不例外,學校推薦了一本美國教師帕克帕爾默寫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初始一看這書題目,高!大!上!教學勇氣,我們做老師的每一次進講臺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哪怕現在我站在這三尺講臺已過十年,每當看到那一張張陌生的熟悉的臉,總有那么種新鮮感,更不用說次次教室人相同,節節課堂知識卻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識也總要想出不同的學法。

          可是很遺憾,不知道是我這個理科生閱讀能力太差,還是美國教師的課堂觀念與我跨度太大,《教學勇氣》這本書,我讀到越是后來越是迷糊,字倒是認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書本內容與現在自己的教學生活相聯系,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唯一讓我有點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種恐懼的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帕爾默在這兩章中以艾倫和埃里克的不同經歷及自身如何面對一個“地獄學生”的教學實例來論證,在課堂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備的強大自信及無所畏懼地面向全體學生,不拘受于個別學困生或個別事件中,而這一切的基礎是教師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自我,我歸之于師生間的相互誠信。

          教師,一門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職業,是園丁、是蠟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享有最高評價的美譽、最溫馨的愛稱,在學生時代,老師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個“師”的印跡,讓我對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限的向往,有感于此,自己在中學生涯最后一次班級聚會上,在全班同學面前宣稱,將來要做一名好老師。

          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也有很多的無奈、恐懼。

          一、信心源自于一個很多“第一”的班級

          我教書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個初二班級,當時剛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師提醒我了:這個(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干了。我知道我所帶班級成績不好,可絕沒想到差到如此。這個班給我帶來了很多“第一”——倒數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門主課,三門倒數第一,數學倒數第二。每每想到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為我自己找理由、找借口,逼到最后我對自己說壓力就是動力,有挑戰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如此安慰自己。調整心態,總結、反思、批評、談話、教育,我在疲憊之中充滿了期待,可是在后面的考試中,五門課,三門倒數第一,現實總是那么慘酷,可是讓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學這次總算沒墊底,雖然也是那么慘淡。做為一個老師,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況,如果連我都喪失了信心,那我的學生們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標、自己學海的“彼岸”。

          二、耐心磨練自“懶”人遍布的班級

          我不知道該怎么形容那一屆的學生,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字就是懶。衛生懶,開學初每每進教室隨處可見紙屑亂丟,后面的廢紙簍里總是空蕩蕩的,而在它旁邊卻倒處是零食袋等垃圾,屢教不改,往往還查不到丟垃圾的學生。體育懶,開學體育課沒上幾節,體育老師來抱怨了,我們班學生太懶了,做操手腳伸展不開,跑步跑不動,連排隊都是東倒西歪的。于是我很“光榮”地成了體育老師,每每體育課前總要訓話。作業懶,抄作業、不交作業、作業中有空白、作業不認真等等,每個任課老師都訴苦過,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這班主任所教課目的作業,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訂正、補寫作業就差不多占了我一半空余時間。帕爾默遇到的是一個“來自地獄的學生”,而我則面對的是一群。家校的聯系讓我更受打擊,在家時父母根本沒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心中不由惱火,我在學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費無數的口水,都讓學生到家全敗在了家長上?陕裨箽w埋怨,工作還得繼續做,誰讓我是做老師的呢,全當小孩子健忘,耐心著教吧,羅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戰勝利都要八年。

          通過十多年的教學經歷,我從不覺得自己是所謂的園丁,是所謂的蠟燭,更不是什么工程師,我只是希望盡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給學生們;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當年的啟蒙老師們一樣,讓更多的學生能記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將來我的學生能放飛我所未能完成的夢想。這些就是我堅持在教學前線的勇氣。

        《勇氣》讀書筆記3

          因為前面一有收獲或觸動,便不敢懈怠,立馬記錄,所以反而看到最后,不知道從何下筆去做一個很棒的總結。如果真的要梳理總結,怕是會成一篇文章?戳诉@本書,了解了阿德勒的思想,真的有很多收獲,寫了滿滿的書摘和感想。我就像那位青年,而這本書就像那位哲人,帶領著我不停思考,我們彼此促膝長談了五夜,受益良多。

          人生沒有因果論,它也不是一條既定的直線,即使沒有登上山頂也沒有關系,因為一路的風光已是最美的風景。學習接受自己平凡無奇,并不意味自己無能,反而說明更有勇氣接納自己。他人不是敵人,學會信賴他人,這樣活著不會太累,也能更加幸福。最后是想起了前兩天同事說的一句——“人生就是渡人渡己”。因為周圍的人是我們的伙伴,所以去幫助他人,擺渡他人,其實也是擺渡自身。不論如何,即使是主觀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貢獻,也能讓我們更接納、更愛自己,離幸福更進近一步。

          人生或許沒有我們想的那么艱難,其實就是很普通,認真但并深刻,需要我做好每件事,過好每一刻。不論你快樂與否,優秀與否,總有人討厭自己,所以最后希望我們能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只關注那個別三兩個人。自身關注的對象,決定自身眼中的世界。幸福很簡單,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擁抱自由平凡的人生。至于人生的意義?那就需要自己去賦予啦!

        《勇氣》讀書筆記4

          時間在眼皮底下流過,只留下感動的心,在忙忙碌碌中,感受努力帶來的收獲,在初秋時節感受生活帶來的陽光。我有幸拜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帕爾默是一位體現教師一詞最真意義的導師,他的《教學勇氣》極富靈感地表達了對教學的呼喚以及教學的痛苦與喜悅,熱情洋溢,引人共鳴。正如在導言中所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边@本書通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一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從內容到敘事風格,都是有關大家十分關心的話題——教師個性,所以讀此書較有感觸。

          “那堂課有30名學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學的吧,但我無從得知。在最后一排的遠遠的角落里,有一位‘來自地獄的學生’沒精打采地坐著,像個幽靈!迸量巳绱说孛枋鲋蝗苏堖M一個要上政治課的班級時的感受。雖說時間只有一小時,但那位“來自地獄的學生”的一舉一動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帕克的心思與教學注意幾乎都投向了這個年輕人,竭盡全力地想把他從僵化的麻木狀態中喚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沒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就這樣,帕克忽視了其他學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學生都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訴說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質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線都消失了的地方!

          這無疑是最能讓我產生共鳴的地方。在我的教學中,我不也是這樣時常關注著那極個別走神的同學,竭力地想讓他回到課堂教學中心,結果常常是事與愿違,記得有一次,我在給學生排列隊形,她不聽我的講解動作,還故意和旁邊的孩子吵鬧。她的“與眾不同”不僅攪擾了我的教學情緒,也影響了整體教學策略。雖說,這樣的事往往不為他人所覺察,因為畢竟課堂上絕大多數同學的表現還是讓人滿意的,更何況我們對課堂糾正個別同學的“走神”與“開小差”是司空見慣的事,誰不會怪罪于教師的“多此一舉”。事實上,這樣的學生是常常被忽視的社會邊緣的人。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斗,終于,有了小小的收獲,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斗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于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么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后,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斗志,從此消沉。

          在這本書中,帕克同樣提到了教育使命的兩個核心問題的回答:我們以何種方式獲得知識?我們根據什么說我們的知識是真實的?面對學生渴求的雙眼,我苦苦尋求能解釋得清的答案。我總以為自己勝他們一籌,不斷告誡自己不用去擔憂自我的“權威”性質的動搖。而在客觀主義者看來,主觀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懼的敵人。所以帕克說客觀主義是這樣描繪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過把我們自己、把我們身心與我們要認識的事物相分離才能獲得的東西。如果我能走出我的空間,把認識作為一種愛的形式,也許我就能放棄我控制的幻想,而與學生以及世間萬物形成良好的協作。

          《教學勇氣》恰好是引領教師進行心靈之旅的導航圖,閱讀《教學勇氣》就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但由于自己的理解不夠,認識比較膚淺,感受也比較瑣碎,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之余,還要認真閱讀,認真實踐,從中獲得教學勇氣,提高自身的素養,從而在教學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獲。

        《勇氣》讀書筆記5

          有人說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直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相當于自身歲數一半的時間”;蛟S可以開始嘗試“不再從屬于縱向關系,不畏懼惹人討厭地自由前行!钡诙瓮瓿傻淖x《被討厭的勇氣》并且把目前能夠理解到的問題點總結出來,我對阿德勒又理解了一點點,也還差億點點~

          什么是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心靈和身體雖然是不一樣的存在,但卻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個體,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作“整體論”。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共同體感覺”:在英語中,共同體感覺叫作“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對社會的關心”。只要有兩個人存在,就會產生社會、產生共同體。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就是終極目標。

          人際關系的起點和終點是什么?——“課題分離”和“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的范圍?——最小的共同體是“你和我”,最大的共同體是無限大。當人際關系遇到瓶頸時可以不用固執于眼前的小共同體,小到你我,大到宇宙萬事萬物都可以獲取到共同體的感覺。

          “橫向關系”是什么?——“雖不同但平等”。以親子關系為例,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就是橫向關系。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表揚或者批評他人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

          “對存在本身的感謝”是什么?——以親子關系為例,不將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對他的存在心懷喜悅與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從零起點出發。

          如何建立共同體感覺?——“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為什么要做到自我接納而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優越情結的產物,需要接受真的自我,而不是自我欺騙。接受事實存在,接受現實的“這個我”,對于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改變,才是自我接納。

          為什么在社交關系中應采用信賴而非信用?——信用有附加條件,信賴無前置條件。信賴的反義詞是懷疑,從目的來看社交的目的是把別人當成朋友,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如果對方講信用我也給予信任”,這只不過是一種基于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系。

          如何理解:“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幸!钡坏扔凇八械娜硕夹腋!?——“幸福即貢獻感”,能夠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需要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

          什么是“甘于平凡的勇氣”?——平凡即普通,但普通不等于無能。普通是不會刻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甘于平凡的勇氣即不會可以炫耀自己的勇氣。

        《勇氣》讀書筆記6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周而復始的疲憊、迷茫、失落中,我們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學勇氣,像優秀教師那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于?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

          我是誰?這里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了解自我是誰時,才會了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系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這些編織者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講授法、蘇格拉底是的對話、實驗室實驗、協作解決問題、有創造性的小發明。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于他們的方法,而在于他們的心靈——即人類自身在整個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基于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里,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

          3、“除了問一個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外,‘明確委員會’成員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與焦點人物對話”

          帕爾默認為“要想在實踐中成長,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睂τ诤笳,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非常重視,我們通常稱其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許多老師走出孤獨和封閉,在互幫互助中迅速成長起來。但帕爾默的“明確委員會”與我們的“同伴互助”相比,卻是別有一番洞天。需要幫助的人被稱之為

          “焦點人物”,“明確委員會”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幫助他——“沒有忠告、沒有過量確認、不會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不用提建議。共同體的成員只會提焦點人物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如,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嗎?你有什么感覺?)??”讀到這里,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這樣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嗎?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于陷入了另一種沉思。帕爾默認為,如果“明確委員會”成員不能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其實根本無從知道另一個人所問問題的答案。而且除非這個人發自內心的領悟,否則任何的建議也會收效甚微。所以,只問問題好了,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幫助焦點人物發現內在的智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帕爾默不淺的心理學造詣。他的觀點甚至對于我們“幫助學生”也有同樣的借鑒意義,我們應該真心地充分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在那開放的空間里,接受學生也接受自己。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勇氣》讀書筆記7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薦給我們閱讀的一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由北京師范大學吳國珍、余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幾年前就留意過這本書,怎奈粗粗一覽感覺生澀,終究沒有勇氣看下去。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肖主任對本書的無比推崇,終于帶著勇氣,兼帶著些許的好奇,開展了閱讀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給經典著作下了幾個定義,其中兩個,我覺得很到位。他說,經典著作就是你初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重讀的書。你有重溫的感覺,好像你曾經讀過,為什么呢?因為它談的問題是你關心的問題,是你自己靈魂中的問題,你對這問題是熟悉的。他又說,經典著作是你在重讀的時候好像是初讀一樣的書。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為什么呢?因為它是獨特而開放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你的眼前不斷展現,不斷和你交流,和你對話。

          說實話,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于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需要你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需要來回反復幾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經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這本書,我是漫讀加精讀,內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 “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于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少人涉足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典標志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典,只遺憾我與它交臂錯過這幾年。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边@是本書導言中的一段話,多么的震撼人心!為什么有的教師能有這種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為教學是一項充滿復雜性的工作,除了學科、學生之外,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那就是“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無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師缺乏一種對生命的愛和對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學技術,那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氣息的工具而已,F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很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時候教師是“迫于外在的壓力”而做,少了一種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教學的強烈憧憬。

          “那天,我懷著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感激有一個教書的機會,因為教學滋養著我的心靈,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學對心靈最有益!弊髡甙呀虒W看成了滋養教師心靈的雞湯,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學生、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生活,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周國平先生曾說過:“嚴格地說,只有素質教育才配稱作教育。若不是著眼于素質,僅僅傳授一些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訓,不可妄稱教育。若掛著教育之名而實際上對素質起了壓制、扭曲、摧殘的作用,那只能說是偽教育和反教育了。”我們也可以用這段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和解讀帕克·帕爾默的觀點——教師自己千萬不能失去心靈,也千萬不能失去對學生美好心靈的引導。“經師”傳授知識技能,“人師”引領心靈成長,這就是“經師”和“人師”的區別。

          教學空間中的六大悖論

          教學空間一方面是指師生共有的物理空間,又指圍繞學生和教師真正探索的主題建構的感念框架,以及期望達到的情感氣氛、引導師生探究的基本規則。作者在書中提出了有助于教與學設計的六大悖論原理:

          1.“這個空間應該既是有界限又是開放的!边@個界限由手邊教材中的問題、文本、資料等來確立,在界限內,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但又圍繞主題;同時,教學空間又是開放的,如果說界限是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旅程有個目的地,那么開放則是提醒我們會有很多條路可以讓我們到達終點。

          2.“這個空間應該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氣氛的!遍_放的空間是一種解放,但同時又增加了在未知方向中迷失的恐懼,適度的緊張可以防止我們在空間中迷失方向。

          3.“這個空間應該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歡迎團隊的意見。”在團隊中,需要個人的聲音,只有當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教育才有機會產生。但同時,團隊不應只是個人表達意見的論壇,它應該也是一個團隊意見被綜合、完善的地方,也就是說,應該有團隊智慧火花的迸發。

          4.“這個空間應該既尊重學生瑣碎的‘小故事’,也重視關乎傳統與原則的‘大故事’!睂W生的“小故事”是鮮活、靈動的,教師可以從中發現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但同時,教師應該從小故事中拓展出有關規律、原則的大故事,引領學生用一種尊重的態度留心聆聽“大故事”。

          5.“這個空間應該支持獨處于用集體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撐!睂W習需要獨處,學生需要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單獨空間去靜靜地思考和吸收。學習也需要交流,集體的智慧是個體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

          6.“這個空間應該是沉默和爭論并存的!焙苄蕾p這句話,“沉默也是一種表達。”沉默和爭論是教學中應有的一段旋律,一種節奏,教師應該耐得住暫時的沉默,因為有時候,沉默是深層次學習的前奏。

          這六大悖論充滿了中國古典哲學的中庸之道,與先圣孔子的教學之道不謀而合,值得品味和推敲。

          偉大事物的魅力

          本書直面教師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共同體的無限魅力。在這個共同體中,誰是主體呢?既非教師和學生,也非學科或關于它們的課本、解釋它們的理論,而是求知者永遠聚集其周圍的“偉大事物”。那么,怎么來解釋這個偉大事物呢?作者做了如下的例舉:

          “我所指的是生物學的基因和生態系統、哲學和神學的隱喻和參照系、文學素材中背叛與寬恕以及愛與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類學的人為現象和族裔,工程學的原料的限制和潛能,管理學的系統邏輯,音樂和藝術的形狀和顏色,歷史學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學領域里難以捉摸的正義觀等。”

          這個“偉大事物”也許難以定義,但通過這么多的例舉我們應該都能理解。當我們都關注于這個“偉大事物”,為這個“偉大事物”深深吸引和著迷時,教育的共同體就會處于最佳、最優的狀態。比如,圍繞“偉大事物”而產生多元的觀點;對一些現象采用多重含義的解釋;歡迎有創見性的爭論,沒有憤怒和偏見;彼此間真誠相待;體驗謙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體中的“偉大事物”,其實也造就了所有卷入者的共同愿景和目標,大家專注于“偉大事物”這一主體,彼此尊重,坦誠相對,教師既不是絕對的權威,學生也不會永遠不犯錯誤。為了說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共同體,作者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優秀的教師與一群五歲的小孩圍坐在地板上,一齊讀一個關于大象的故事。透過那些孩子的眼睛,幾乎可以看見圓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而且以那件偉大事物作為媒介工具,其他的偉大事物也進入房間,例如語言和傳達意義的符號。

        《勇氣》讀書筆記8

          本書的作者是帕克·帕爾默。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于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系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持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教學勇氣》通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這些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這是本書令人滿意的地方。

          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里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么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我們會變成什么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著書只為稻粱謀”,又談何快樂。他們把這種不快樂寫在臉上,傳給學生,傳給同事。

          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于模仿?吹揭环N好的教學方式,就不顧我們自身的特點,也想照樣子去做。這也許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問題了。我們要學會尋找,尋找那與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這段路肯定很漫長,要走很多彎路。但我們必須去尋找。怎么尋找?重要的是去認識自己。我想起現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敘事,想起劉良華、劉鐵芳教授們寫自己的教育自傳,從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原因,從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靈。斯科特-馬克斯韋爾說:“你僅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屬于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么樣的?先認識自己,再談教學。聽從自己的的心靈呼喚是那么不易。也許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靈所在。還記得《時代廣場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嗎?只為選擇自己完整的獨特的生命,而拒絕按世俗的成功標準歌唱與生活。作為老師,你是否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與學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時”,你有了新的發展機會。不要吝嗇“贈予”,在“贈予”的同時,你已悄悄收獲。在沒有體驗之前,你也許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這是一種道德說教。只有自己充分體驗之后,在真正獲得自身認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虛.有些老師,他們只顧一個勁兒地責怪學生。他們的話聽上去像醫生在說:“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么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醫生!蔽覀兗俣▽W生的大腦是死的,這種假定導致了一種使他們的大腦麻木的教學。我們很少考慮到學生在教室里可能會死氣沉沉,因為我們用一種不當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來教他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郁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他們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世界里,他們感到疏離、無力。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我們很少這樣去觀察發現學生,很少這樣去設身處地地設想學生,在一些老師的眼中,學生不是具體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體。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了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只有認清了我們自己的恐懼才能夠洞察到學生的恐懼。

          教書的工作會讓我們承認許多的恐懼:我們的工作不受賞識,沒有足夠的報酬,在一個不錯的早上突然發現我們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把我們的生命都耗費在瑣事上,到最后感覺自己像騙子。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自己極少識別的恐懼:我們對來自年輕人的評判的恐懼。那些對學生如此恐懼的教師選擇了停滯狀態。他們把自己關在他們的資格、他們的講臺、他們的身份、他們的研究之內,不許別人接近。如果我們明白了我們會像學生害怕我們一樣害怕他們,我們會更有可能走過災禍到達幸!缓缶蜁䴙榱朔⻊沼谀贻p人的創造力而學會解讀他們的恐懼,學會解讀我們自己的恐懼。認識自己,認識學生。認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學生。從“恐懼”的這一角度來談對老師自身的認識,來談對學生的認識,應是首創吧。

          第五章前面的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

          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將無限緊握于你的掌心,

          將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際。

          和大多數新老師一樣,我一直被教導去占領空間而不是去開放它:畢竟,我們是知者,因此,我們有義務把所知的一切告訴別人!內心一個很大的聲音堅稱: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識填滿所有的空間,我就是在混飯吃。……事實上,許多的老師都被這樣一個神話扭曲了:我們以自己努力學來的權威知識占據全部空間,就是在對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開放學習空間比填滿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權威……

          當我們學會問好的問題時,我們發現我們需要具備另一種能力:把一個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變成能在房間內到處反彈的復雜的公共對話。當我把學生的眼睛從只看著我轉向彼此互相注釋時,學生會學到更多。

          在創造力的混亂過程之中,老師一定要知道何時和如何在我們的意見之間拉一條直線,顯示出驗證我們已知的事情和把我們引向新天地的探究軌道。為了做到這一點,我一定要注意聽學生所說的每一句話,將其剛發表的意見跟20分鐘前發表的意見聯系起來。……一旦我聆聽了并順勢前進,我就準備好再建構,把我們所學的與我們的過去與未來聯系在一起。開放課堂,是一種冒險。我們要有愿意冒險的精神。然后我們要磨煉開放課堂的技巧。

          對我來說,讀書之美妙不僅在于書本身的好,還在于我是在一個適當的時候遇上了它。在已經歷了幾年的教學實踐,開始對教育教學問題自覺思考之時,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看作者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當初剛剛走上講臺,面對讓我棘手的課堂,我總喜歡這樣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幾年書,多一些經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如今,已上了快半個學期的課程,每每走進課堂時,卻并不如我當初所想的那樣游刃有余。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節課后,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問題,以致于我有時都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一名教師。我常常為教學而痛苦,為教學設計時無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為課堂上無法激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教學時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導,為苦心孤詣的教育卻看不到相應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師都有,我們熱愛教育,同時為教育痛苦。我們不辭辛苦,我們樂意學習,我們希望自己的教學生涯充滿成功。但現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有時,我們甚至想放棄,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為什么會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中呢?是學科知識的淺?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還是對學生的研究不夠?我們自我反思著。反思中,唯獨缺少了對自己內心的關注。然而,帕爾默告訴我,核心問題是“認識自我”,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當我還不了解自我時,我就不了解我的學生們是誰!斘疫不了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眱炐憬虒W需要教師的內心世界資源,因此,我們要去探索教師的心靈世界。這是帕爾默獨特的眼光,嶄新的視角。 讀書也如作者談的教書一樣,是需要“自身認同”的,只有我們內心認同了的書,才能對我們發揮作用。“一切閱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蹦軌蜻M入心靈的閱讀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閱讀。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時時都有美麗的風景。如作者關于“恐懼”文化的論述,對教學實踐中六大悖論的詮釋,對教育改革計劃的論證等。在反復閱讀《教學勇氣》一書的過程中,我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感動,驚奇于這本書豐富的資源。我會繼續閱讀,繼續發現,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寶藏,共享這美妙的教育經典。

        《勇氣》讀書筆記9

          一個有臉紅恐懼癥的女孩有一個想要交往的男孩,但是一直沒能表明心意?删褪怯羞@個“臉紅恐懼癥”存在,她才有借口“我之所有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癥”這樣子的想法來自我逃避。所以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自己給出了一個借口去逃避,其實就像這個女孩一樣,不是你不想,只是你沒有勇氣,你害怕真的去做了之后,結果不盡人意。所以可以抱著“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維持現狀,而害怕向前邁進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不滿于現狀,但甘于現狀。

          一個身高很矮的人,因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心善的人會用“沒必要在意”,或者“人的價值并不由身高決定”之類的話安慰他,但是如果此時他甩出一句“你怎么能夠理解矮子的煩惱呢”。如此一來,周圍的人一定會更加小心翼翼的對待他。這就是弱者強勢的理論。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行、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擔心或者支配其言行。遇到過很多人在很多爭吵中,反而把自己放在更卑微,弱者的位置,來占據更大優勢。學到了這個理論之后才覺得,這真是高段位。

          你討厭一個人,說是因為對方有讓人無法容忍的缺點,但實際是你為了逃避與他之間的人際關系,所以找到了這個符合目的的缺點。到底是因為討厭一個人才找到了一個他的缺點來支撐自己討厭他的理由,還是因為一個缺點討厭一個人,我覺得都可以前后成立。但是為了逃避與他之間的人際關系,說的是太準了。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這句是原文,其實要表達的意思是,自由就是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一個有招人喜歡的魅力,有被人討厭的勇氣,這就是自由。至于勇氣,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大概就是有底氣的人才容易凝聚更多的勇氣吧。還有一個基礎大概就是接納自己吧。承認人無完人,更承認自己短處,接納自己,而不是處處肯定自己。一直肯定自己的人,會變得自傲而自命清高,不如接納自己,認知自己。

          登山的人總是以山頂為目標嗎?我沒去問過,也沒有登過,但是肯定都會想登頂,才感覺完成了一項壯舉吧。人生如果是登山,大半的時間都在在路上,而真正的人生也都是到達山頂之后才開始。不談論山頂的標準是如何,畢竟一座山只有一個頂,但是山頂每一座山都有。把每一個目標細分,山頂就是一步一步接近的前進。

        《勇氣》讀書筆記10

          記得當初讓選讀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這本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心靈”。帕爾默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于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系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持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而反思,自己缺乏的就是心靈的溝通,缺乏與自己的心靈溝通,缺乏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缺乏與同事的心靈溝通。

          還曾記得自己剛入職時,滿腔熱血,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訴學生,而當他們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好好學習的時候,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的時候,自己就在想:要把自己的命運交到這幫學生手里嗎?有的時候自己會想不通,但是帕爾默卻告訴了我答案:作為老師,我們大可不必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實際上,在“與學生的生命重逢時”,我們便有了新的發展機會。在教學中,我們已經收獲了許多。有時候,停下來,自己和自己的心交流一番,自己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有沒有實現?我的不足在哪里,到底該怎樣教學,我了解學生嗎?什么在支撐著自己?自己就會豁然開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了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復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自己要做的,就是與學生交流。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課堂不僅是教師的課堂,更是學生的課堂,我們應該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就像書中說的,可以讓他們提意見,參與學習活動,單獨與老師交流,或者彼此之間交流學習的看法,教會孩子們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待墾之路》中“它始于你說‘我們’,而你清楚‘我們’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壯大‘我們’”告訴我們志同道合的共同體的重要。所以,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而是同教研組的其他老師交流,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運用集體的智慧共同致力于學生的發展,共同進步,解決教學困難,加深個人友誼,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追求教育的真諦。

          “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你的思想。”相信自己在作者的引導下,也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

        《勇氣》讀書筆記11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數《超越自卑》了吧,傳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

          阿德勒想讓我們超越的第一道坎兒叫"過去",精神分析療法喜歡挖掘人的曾經,將如今的心理問題一股腦地歸結于"創傷"這個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糾結于過去,就會陷入"決定論",仿佛命運已被"決定",無法改變。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愛迪生在找到最合適做燈絲的材料之前,嘗試過一千六百種材料,而他僅僅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我只是知道了這一千六百種材料不能做燈絲而已。"這是安迪生賦予失敗的意義。一千六百次的失敗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變世界。失敗至少讓我們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賦予這樣的意義,是否會讓人更加堅強?

          阿德勒主張我們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例如憤怒并不是一種失控,而是有意放縱,目的是使他人妥協。按照這個思路,"心理創傷"的概念被創造出來,是否是為了滿足"逃避責任"的目的?前兩天讀到李笑來的一篇文章,談到"英語思維"是否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英語思維"純屬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為許多人因為說不好口語而編撰的借口呢?這個觀點提供了我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視角,或許主動權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只是一直不愿承認因沖動和懶惰而闖下的禍罷了。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是人際關系,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既然不喜歡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人類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的心理機制?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必須先人一步,討厭自己,才不會在批判來臨時如此尷尬。用"目的論"解釋的話,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越懼怕受傷,就越會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阿德勒還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們錯誤地評價自我價值,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現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他主張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賽,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進,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沒有因為人際關系是煩惱的根源而提倡放棄社交,他提出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系。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叫做未來。人生由一連串的剎那組成,時間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舊夢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會壓慢我們的步伐。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其實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登山"的過程,如果登頂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時光算什么呢?難道是我們"臨時"的人生嗎?書中有句話我記憶特別深:即使生命終結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钪拿繒r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所有,請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很多觀點都讓我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讀起來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讀完,可讀完后,你卻希望再多讀一遍,慢慢咀嚼,讓回甘在腦中持續得久一些。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在于這本書帶給人多少新思考和改變,我相信,等過一段時間再讀它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我已經潛移默化的在實踐著其中的教義,會有更深的共鳴。

        《勇氣》讀書筆記12

          托尼·朱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知識分子,敢于尖銳的批評,被尊為“知識分子中的知識分子”。他以“真誠之心”分享那些“好的思想”,他的思考理性、清醒、充滿智慧,扎根于事實。他致力于公共寫作,憎惡專制暴力,尊重道德價值,從不畏懼發出與主流不同的聲音。時移世易,當事實發生改變時,他也勇于修正自己的觀點。比起智識,其勇氣更加可貴。

          20xx年,托尼入選了美國《外交政策》評選的“全球百大思想家”;20xx年,又憑借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氣”獲得了奧威爾終身成就獎。由其遺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的托尼最后一本文集《事實改變之后》,精選了托尼對長期關注的時事問題的多篇文章。從這一篇篇文章中,盡可以感受到托尼那份過人智識和非凡勇氣。

          托尼是最著名的歐洲問題和歐洲思想研究專家,與妻子珍妮弗游歷過歐洲許多地方,通曉歐洲多國語言,20xx年以后在紐約安定下來。他身上擁有多種混合的特征,英國人、中歐人、猶太人、美國人,但他從未允許其中任何一種特征左右他的想法。他是“沒有猶太色彩的猶太人”,不把自己的思考局限在某一個特定地域或民族的單一利益,更多的考慮公共和長遠問題。珍妮弗認為托尼“有很強大的內在確定性”,這份內在確定性來自于他閱讀、吸收和記憶的大量事實。托尼的一切思考都忠實地基于事實。

          托尼關注中東問題,多次談到了巴以沖突。他主張和平談判,讓雙方展開對話,學會合作。這樣做的前提當然是學會遺忘,“需要遺忘的事情有很多”——仇恨、殺戮。實際上,多數曾發生過武裝沖突的敵對雙方都有類似情況發生,如果每一方都記仇,那就只能陷在混亂中裹足不前。令人欣慰的是,曾經的德國與法國毫不猶豫地展開了合作,曾經的波蘭人和烏克蘭人也在邊境和平共處,還有愛爾蘭曾經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等,成功的先例有很多,這并不太難。托尼鼓勵巴以雙方學會遺忘,甩掉歷史的包袱和損失,淡化仇恨,為了長遠利益尋求和解。

          托尼對中東問題中美國的角色和做法也做了分析。他認為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美國的參與和主導,同時對美國的應對策略也提出建議。他認為,“9 ·11”事件影響了美國外交策略的理性考慮,“恐怖主義”讓美國的神經非常敏感。而沙龍正是握住了這根神經,左右了美國的相關政策,讓美國對以色列的所作所為保持持續的緘默和支持。這顯然限制了美國原本可以發揮的作用,約束了美國的主導角色。

          托尼認為,要解決處于敵對關系的兩個群體之間的隔閡,尤其是雙方相互怨恨極深時,需要一股強大的外部力量的介入,將有效的政治解決方案實行起來。顯然,美國即是托尼心中這個“強大的外部力量”的理想選擇,當然還有歐盟。若要勝任這一角色,美國自然要調整對應政策,重新思考。

          對于21世紀的世界新秩序,托尼也毫無保留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美國作為世界霸主,面對著許多反美情緒,其“盛氣凌人的自信”、傲慢、目中無人且好戰、粗魯、冷漠的特質,都會削弱諸如影響力、信譽和名聲等軟實力,傷害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逐漸失去它們的信任和支持。然而,美國在多種事務上又需要甚至依賴其他國家的'支持。要增強自己的軟實力,爭取廣泛的支持,勢必要對自己的不恰當行為做出改變。

          盡管被吐槽“效率低下”、“貪腐”嚴重,聯合國實際上取得了不錯的成就,“聯合國不偏不倚和真誠的信譽是它最重要的長期資產”,在應對和平和安全的主要威脅方面,聯合國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托尼認為聯合國的高層人員非常有才干,同時也非常盡忠職守。聯合國承擔了解決國際上許多棘手問題的責任,其中很多問題,用保羅·肯尼迪的話說,是“半夜扔在聯合國門口的棄兒”。

          《鐵路的榮光》以及《讓火車回歸!》寫得非常精彩。托尼把火車這一獨特的交通方式、鐵路和火車站、及其在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寫得妙趣橫生,并把與之相關的公共問題講得很透徹。火車不僅代表著人對空間的征服,也導致了對時間的重組,更重要的是,火車是城市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

          《事實改變之后》中收錄的托尼的文章,內容離我們非常近。托尼所討論的問題,至今仍在世界上存在或發揮著較大的影響力。托尼那些發自“真誠之心”的思想,留給我們久遠的啟迪。他那份智識的勇氣,更令人欽佩。

          如何看待和思考問題?托尼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從事實出發,是看清問題的關鍵。

          如托尼所言,“讓我們從事實出發”。

        《勇氣》讀書筆記13

          每天周而復始重復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

        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于‘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我是誰?這里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了解自我是誰時,才會了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系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谶@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卸去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勇氣》讀書筆記14

          今天,我們學習了《花的勇氣》這篇課文。從課文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

          課文講的是作者在四月份來到維也納以后,沒有看見一朵花,只是綠色連著綠色,他感到很失望。同行的小呂讓他扒開草看看,原來花兒只比草矮一點兒。作者深感遺憾,因為他馬上要離開維也納了。結果過了幾天,大片大片的花兒在冷風冷雨中全冒了出來。作者見后十分驚奇。最后,他心頭怦然一震,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氣!

          讀完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花兒不懼怕寒風冷雨、傲然開放的勇氣,同時也明白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自己多么弱小,無論自己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ǘ寄芫哂羞@么大的勇氣,更何況我們人呢?做人就要像花兒一樣傲然挺立,創造自己在風雨中的奇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魔鬼,它在你遇到挫折時告訴你:“不要做了,放棄吧!”這種時候,就需要自己用勇敢去創造一個天使,打敗它,再試著忘掉挫折,重新挑戰難關。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可以走向成功。

          想想我自己,總是克服不了許多從小就有的恐懼:上臺表演時,我總是緊張,生怕搞不好別人會笑話我;外出游玩爬山時,爸爸媽媽總是能夠勇敢地登高望遠,而我,卻因為怕高,錯過了很多美好的經歷和美麗的風景。

          讀了《花的勇氣》這篇課文,我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像花兒一樣,用勇氣創造出自己生命中繽紛的春天。

        《勇氣》讀書筆記15

          1序

          勇氣至少包含兩樣東西:第一,目標,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二,內驅力。勇氣不是一瞬間的豁出去了,是你在膝蓋打戰,心里打鼓的時候,知道怎么繼續往前走。

          你的平衡最終會變成船,它把你推到哪兒,你就去了哪兒。

          對我來說,可能最重要的內在動力是樂趣。

          有一個成語叫樂此不疲,樂此不疲的本質是你得有樂,樂了就不苦了。

          對我來說,當年的記者工作能讓我進入之前不能進入的空間,碰到不容易碰到的人,經歷別人經歷不了的事情,這三點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通過這個產品,孩子既可以看見真實的歷史,又能學會實用的文學手法。能夠找到更多的資源,做出能影響更多孩子的教育作品,就是我的樂趣,而公司是實現它的最佳手段。

          社會尊重來自外部評價,金錢、自由和穩定性來自內部需求。

          其實,當條件太好的時候,他的內驅力就會不足。他失去什么,也不會覺得可惜,得到什么,也不會快樂。

          你要在某一刻告訴自己,得逼一下自己,知道到這個地方,就為了干成那件事情。就像登山一樣,山在那里就是你的目標。

          人生的核心快樂一定基于你的核心目標,擁有清晰的核心目標,你才能夠持久快樂。

          2正因為女性具備以下6項資本,才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有風險意識,有大局意識,關注關系維護,目光長遠,熱愛學習,以及熱衷于創造財富,追尋意義和使命。

          女性在職場上有非常明顯的競爭優勢和強大的內心力量,以及,只有具備了非凡的勇氣,你才有足夠的膽量,無視那些歧視女性的言論,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有價值的技能+更多職業選擇+更多消息渠道+更強大的金融力量=擁有強大影響力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充滿壓力與質疑,同時充滿機遇與發展的時代里,女性理應滿懷勇氣,向上生長,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溫暖他人,照亮自己。

          3這些背景賦予我兩個與眾不同的特質:第一,我永遠是會議室里某個或者唯一的女性;第二,我一般是唯一對現狀提出質疑的人。通常只有我會說:“等一下,慢慢來。在投資之前,或許我們應該把這事兒理清楚!

          4 20xx年的經濟危機(以及之前的許多其他行業危機)告訴我們,所有掌權者以同樣的思維分析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當每個人的盲點都一樣的時候,你就會被卷入驚人的意外中。

          因此我的結論是:經濟危機并不僅僅因為貪婪、愚蠢甚至蓄意欺騙,其核心其實在于群體思維。這是一個曾被討論過仍依舊潛伏在暗處的問題。

          5在那段尋求事實真相的時間里,我開始相信:女人和男人是不同的。這是事實。研究顯示,女人更加感性。女人對風險更為敏感,會以一種更微妙、更長遠的態度做決策。女人更關注關系的維護,更關注人。聽起來很耳熟?是的,正式這些特質驅動我決意要給客戶退款,接著被踢出了華爾街,這是女人的天性。

          6讀到后面你會看到,盡管前路坎坷,但女人距離崛起只有一步之遙。我們的未來需要自己去爭取,但爭取的方式絕非扭曲自我以獲取男人定義的能力與成功,抑或止步不前,做著和現在并無二致的事情。我們要擁抱并投資女性真我,并帶著無拘無束的自我,以驕傲、理直氣壯的姿態進入職場。

          7 P11如今,職場上的成功不再是掌握并隱匿信息,而是犀利分析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再是單純地生產最好的產品,坐等現金流聞風而來,而是與消費者進行各種良性互動以持續性地獲得收益。商業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它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你能搭建并理解人脈,要有大局觀,不能一葉障目。

          8 P17要真正實現這一切,我們必須在擁有領導力和挖掘潛力方面進行真正的持續投資。

          9 P21另一個我認為女性應該思考的問題:女性如何成為孩子的榜樣,如何鼓勵孩子成為正直且勇敢的人,告訴孩子擁抱多樣性的力量,投資真我而不是扭曲自己成為別人,讓孩子相信自己擁有提升自我和改變世界的能力。

          越是步履維艱,越要笑傲風月。

          10 P28于是,我不需要按照他人的想法來工作。這樣一來,我不需要在表演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我思考問題更清晰、工作更輕松,也能學到更多的東西,能以一種“職業流”(career flow)的狀態工作。

          11 P27我開始相信,與其把每個人都訓練成擁有同樣工作模式的人,不如發現每個人的優勢,并允許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是更成功的用人策略。

          12 P32在任職美邦和美林期間,我每天都要確保自己進行風險評估。開會的時候,我會反復問:“什么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風險?有沒有‘當局者迷’的我們沒看見的風險?”換句話說,《華爾街日報》封面報道的那件所有人趨之若鶩的事——甚至監管者都有所涉獵——如果我們用一種新的視角來分析,能不能看出其中的不妥之處?

          13 P42我在從業經歷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管理方式——非常女性化的管理方式——就是傾聽,認真傾聽,傾聽我的團隊以及客戶的心聲。我從來不會假裝在聽,心里卻想著已經知道答案了。

          14 P49在當今社會,終身學習的心態在不斷升值,因為這種心態會讓我們有能力適應變革。

          15 P51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多,當然要感謝互聯網:現在有技術碰撞(skillcrush)和技術分享(Skillshare)這樣的線上教學網站教授編程和編碼;琳達網(Lynda。com)提供學習內容包括網頁設計與應用開發、設計與攝影、市場營銷等;可汗學院和Udemy這樣的線上大學則為用戶提供了大量課程,從有機化學、世界歷史到機械工程,不一而足,并且這些課程的費用比傳統課堂教學便宜得多,甚至是免費的。

          16 P63分析信息,得出結論,之后結論正確與否就見分曉了。換句話說,成功很清楚,失敗也很清楚,一切都一清二楚。你很清楚地知道別人想從你這里得到什么,很清楚地知道成功的要素,你可以實時了解自己是否滿足了他人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成功的定義十分明確。

          17 P63這不僅適用于投資領域,在任何場合,只要有明確的、可量化的成功標準,道理都是一樣的。

          18 P65當成功可以量化時,你便不需要惦記著去做一些表面工作,比如面談,或在工位上加班到晚上9點以向老板證明你多有奉獻精神。我總說自己的調研報告從來沒被客戶拒絕過,因為我是星期天晚上等孩子睡了之后寫的,而不是星期四下午在辦公室寫的。雖然我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明確了成功的定義賦予我更多的工作彈性,而這是我當時最需要的。當然,這些不僅適用于華爾街,也適用于任何成敗定義非常明確的工作。

          19 P67因此在考慮是否接受一個崗位時,第一個要考慮的事情就是:衡量成功的標準是否明確。第二件事也很重要,即達成任務后,你能得到多少獎金。這些年我和許多人都討論過此事,讓我震驚的是,很少有人會問這兩個問題。

          20 P69記住:制定標準=控制。明確目標,掌握實現目標的方法會讓你擁有無窮的前進動力。

          21 P77但直截了當地問你的上司“對你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也很有價值。

          問這句話的目的是搞清楚其認為具備什么素質的員工是可以升職或加薪的。需要某項特殊技能嗎?那就去學習掌握這項技能。需要某種特定的經驗?也是一樣的道理,去學就好了。這個問題最終的落腳點是,“怎樣做才能讓我對你和公司來說更有價值”。

          22 P82我們為什么會處于這種劣勢地位呢?因為絕大多數領導依舊是男性。研究顯示,男性領導對女性會如何回應他們的明確反饋非常忐忑。是的,你猜到了,他們害怕我們會哭。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第一,不要哭(如果你一定要哭,就到洗手間哭吧)。反饋是禮物,即使有時候它真的很難聽。第二,每次都要詢問反饋,且不停地問。

          23 P83最后一位分析師跟我說:“句末不要提高聲音,那樣聽起來就像一個小孩一樣!

          24 P84很明顯,不是所有的反饋都需要采納。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分辨這些反饋呢?如何決定把哪個反饋放在心上,哪個忽略不計呢?我的方法是:聆聽批判主義,無視犬儒主義。

          25 P88從個人角度出發,我并不喜歡給出反饋。和很多女性一樣,我十分注重關系的維護,因此我的第一傾向就是保持雙方之間的關系平靜如水,畢竟我并不想激怒對方或讓人郁悶。

          這種想法其實是非常短視的。因此我學會了一種“定與移”的藝術,即快速反饋,針對不太引人注意的細節給出切合實際的口頭建議,之后轉移到其他話題上。我不再試著確認對方對于反饋的情緒,不對他人做得好的地方展開長篇大論,不反復強調我有多喜歡對方,也不為給出反饋而道歉,就是給出確定的反饋,接著轉移話題,像撕掉創可貼一樣。

          26 P91從這些事中我們能學到什么呢?有些你已經知道了:導師很重要,擔保人更重要,但不止這些。華爾街有一位優秀的女性名叫卡拉哈里斯,她把自己成功的全職職業和唱贊美詩的副業結合起來,做得非常出色。

          她曾經說過:“所有與你的職業有關的重要決定都是在你不在場的情況下做的。”這適用于晉升,加薪,資助,是否把你納入項目,是否從你這里下訂單,針對一樁生意對你的評價等。所以,問問自己,都有誰在做決定?其中誰能為你爭取利益?這是反饋的價值所在,由此找到導師很有價值,找到擔保人更是價值無限。

          27 P95只有進入距你很遠的人的認知范圍,你才有機會了解到你不知道的工作機會、正在找工作的有才能的年輕人、和你企業存在競爭關系的初創企業,以及你真的應該研讀的報告。

          28 P103男孩兒從小被教育要勇敢,而女孩兒則被教育要完美。

          29 P104其實,誠實談論失敗是很重要的,因為從失敗中吸取的教訓十分有用,尤其在當今這個迅速變化的時代。

          只有盡快恢復,做好敗后重建,坦然而誠實地談論失敗,扭轉敗局,才能獲得成功。

          30 P109一個人有時可能說不清楚為什么選擇留下來繼續工作或選擇離開。有時候這個選擇就是隨機的、不恰當的、政治性的,環境因素起主導作用。

          認識到這一點能夠幫助我們具有更強的恢復能力,不僅是面對像被開除這樣的重大打擊,也包括一些小的打擊,比如錯過晉升機會,錯失重要客戶,被上司公開斥責等。對所有人來說,這些是很稀松平常的。

          31 P110有一種說法是,體育除了能教會人協作,還會逼著我們面對失敗,從而認識到失敗并不會置人于死地。在運動中獲得勝利的關鍵就是,認識到失敗是過程的一部分,這一點和商業是一樣的。

          不是只有我這么說,很多人都這么說:失敗其實是在給你打開一扇你甚至從不知其存在的門。

          32 P112你得到的打數數量是與你的選擇成正比的。而我們得承認,每個人都喜歡聽東山再起的故事。

          我不否認,失敗的感覺是很糟糕的,但你可以戰勝它。我戰勝失敗的方法就是試著調整自己的視角,發現自己有多么幸運。

          我會考慮自己有幸于這個時代,有偉大的父母,接受他們給我的優良教育,從未有過經濟上的煩擾,還有健康的孩子。換句話說,我很幸運能擁有把握機會,追求理想,為個人與職業下注的機會,而且熱愛我用好運打造的職業。

          一旦我意識到這一點,失敗就會被置于一個完全不同的大背景下,它會變成一個你應該擁有乃至擁抱而并非遠離的東西。我意識到,事業失敗的經歷是人們取得成功的道理上獲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禮物。

          33 P114如果你一直站著不動,可能就會后退。

          34 P115我們要不停地學習,主動走出舒適圈,學習未知領域的課程,甚至掌握叫不出名字的新技術,主動請求到公司里最有趣的部門完成極具挑戰的工作。我們給予他人指導,同時我們也被反哺著,這會讓我們不斷地涌現出新點子。

          35 P117最重要的是,和許多我認識的女性一樣,開始思考我想擁有怎樣的影響力、下一個職業階段的使命是什么。

          36 P118我決定喚醒內心對學習的熱愛,找出自己的知識短板并積極將其補齊。

          37 P120我不會用數學讓你煩躁的,但你得相信我,金錢的增加量是很快的。這就意味著從金融角度來說,只有在你打算提高技能,真正想清楚下一步計劃或意圖轉筆角色時,職業中斷才是有意義的。

          即使你沒有經濟安全網罩住你度過一個充實的職業休整期,也要堅持挑戰自我,保持學習狀態,承擔職業風險。

          每次當你工作順心之時,就到了給自己找一點麻煩的時候了:申請參與新項目,加入非營利組織董事會以拓展技能,參加線上編碼課程,轉入另一個同層級部門,找一個自由兼職強化已有技能,與業內有創新思維的人溝通互動,以及不斷閱讀。

          做能保持自己不斷前進的事情,這會幫你維持重塑自我的狀態,降低職業風險,而且會讓你的生活更有趣、更歡樂。

          38 P124我相信,只有在真正獲得經濟保障后,我們才能真正獲得職業保障。

          39 P128在女性文化中,錢是唯一的禁忌話題,其他因為隱私而不能談論的禁忌已經不復存在。

          40 P133但投資的行為本身真的沒有那么復雜,我們在起步的時候不需要知道一切。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教育,但等到我們覺得自己對投資了如指掌再去投資?沒這個必要。

          41 P137這些才是該做的事:

          還清利息債務,比如卡債。

          確保自己手頭有一筆救急金。金額至少應該是3個月的工資(6個月的工資更好)。不要在卡債還沒有還清之前存儲救急金。存夠了救急金之后,再刷信用卡。

          一旦開設了救急金賬戶,你就要往里存款,越多越好。這就相當于你把你自己的薪水分成了三部分:50%用于需求,30%用于欲望,20%用于儲蓄以及還債。

          不論最后決定存多少錢,你得先把這筆錢存起來,而不是等著看看最后還剩多少。

          投資。

          設立一個小目標,為自己繳養老金,金額應該是自己工資的11~15倍。

          購買保險

          立一份遺囑。我不關心你是20歲,還是70歲。如果你希望自己死后,自己的遺產被合理分配,就需要立一份遺囑。

          對于人生中想要獲得的東西,不要只是想,而要制訂計劃。

          以上每一個人生目標,在成真與夢想之間,差的只是提前制訂計劃。

          你可以這么想,你努力工作以便賺更多的錢,為什么不更努力一些,讓錢努力為你工作呢?

          42 P157關注于建設多樣性董事會很重要,而關注于建設多樣性的中高管理層,根據我的經驗,比前者更加重要。

          43 P165你如何看穿企業的宣傳語,弄清企業真正注重的價值是什么呢?

          迅速了解公司的傳統和掌故。

          弄清楚一家公司如何對待在職和離職員工。

          他是“那個無論怎樣都會被開除的人”,還是“我們不愿意失去的一名優秀的專業人才”?人們如何談論他們之前的同事可以反映出企業對員工的尊重程度。

          查看一家公司在員工身上的投入情況。

          考察一家公司如何對待偶爾犯錯的資深員工。

          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并塑造企業的文化,方法就是在適當的時機開啟勇敢對話。

          44 P174我說的工作彈性指的是真正的靈活性和不用感覺羞恥的彈性。

          做一個真實的人,會使我們成長為偉大的員工。

          45 P177 “小事情”年復一年地累積,突然有一天,它們變得一點也不小了。

          46 P191這個故事的絕妙之處在哪里呢?雖然這位董事是女性,在業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她也有這種性別盲點,無法看出周圍的女性和她一樣有雄心壯志。

          和其他女性談論這些問題可能和跟男人談論這些問題一樣困難——或者更難,因為作為女性,我們很多人都認為自己非常了解這些問題。這為我們開啟對話提供了很多的理由,不是嗎?

          現在,如果你花5分鐘仔細觀察職場,就會知道,性別偏見并不僅僅關于誰先于誰升職,或者誰向CEO匯報,而誰沒有。很多細微的歧視,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積累,形成了如今如此艱難的工作環境。

          47 P195我知道開啟這樣的對話不是很容易,但它們很有效,尤其是當我們帶著一點幽默感闡述事實時,這些對話指向的就是合作而非對抗性討論。

          這樣一來,這些對話會引導我們合作解決問題,一起想辦法共享信息,讓我們的公司變得更好。當然,有些對話很難把握,但是否開啟此類對話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

          48 P210要成為一名企業家需要一種特定心態:做事主動,對某項業務充滿激情,樂觀甚至有些異想天開,能化解激憤的情緒,也能釋放壓力;摒棄不良競爭方式與虛張聲勢,跟隨自己的節奏慢慢發展;也得像大多數女人一樣,喜歡學習。

          相信我,不管你認為自己知道多少,或者這些年你積累了多少專業技能,并非所有知識都可以拿來就用。當你向企業家邁進時,學習曲線會十分陡峭。

          要想成功,就得做好“豁出一切”的準備,因為你肯定會經歷失敗,問題只在于失敗的原因、程度,以及恢復速度。你肯定會遭到拒絕,問題只在于如何盡快忘掉拒絕。

          我認識一位非常成功的職業規劃網站的創始人,他在募集到資金之前,曾被數十家風投公司聚聚。這種事很尋常。你是否有勇氣和毅力面對一切否定,直到得到肯定的答復?

          49 創業讓人謙卑,充滿壓力,也十分艱難。

          50 P217把錢投進信仰,用錢支撐了價值,這會讓所有人受益,

          51 P222錢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萬能,但意義的力量永遠不變,明白這一點很重要。我很高興不用我多說一句話,她就能學到這樣寶貴的一課,

          52 P222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進而化為己用。如果你認為他們沒有注意你,你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我一直認為,與其因在籃球比賽或學校表演遲到15分鐘而懲罰自己,不如專注于展現我希望孩子在成長中學到的,包括那些和多樣性和兩性有關的價值觀。

          我從不問自己是否很好地平衡了工作和生活,而是更多地問自己,在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方面,我和丈夫為孩子做了怎樣的榜樣。

          53 P223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選擇沒有對錯,只有不同。

          54 P226我醒來的時候,看到女兒溫柔地撫摸著我的臉。是的,他們見證過我的失敗,也看到我重新振作,開創形式不同對我有重大意義的事業。

          所有這些經歷的背后蘊含的最根本的教訓就是,到底有多少工作真正有意義,而韌性又有多么重要。這些道理歷經數年,最終才得以顯現。

          塑造后代,為子孫樹榜樣,這不僅事關我們自己,還事關我們想要為后代留下什么樣的世界。

          55 P229我們應該笑,因為未來肯定是光明的。這是做女人最好的時代,如果我們行事正確,未來會越來越好。

          既可以展望未來,也可以活在當下。

          當腦子里的粉紅色泡泡變多的時候,很適合讀Sallie的這本《勇氣》(own it)。

          培養自己面對現實的勇氣,提高自己的投資理財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很早之前看的《窮爸爸、富爸爸》為理財之路鋪了一塊特別小的磚石;《向前一步》為女性職業生涯思考添了一塊瓦片;劉同的《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對于職業有了較為具體的指導方法論……

          這些都是一些思想最初形成時的碎片的樣子。

          投資理財的道路還很遠,接下來會有意識的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是時候重新撿起來一些東西,比如《錢買不到的東西》、《聰明的投資者》……

          關于職業的發展,

          《向前一步》、《人生由我》、《勇氣》等等,試著更多地去了解職場中的女性思想,你會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自己的工作,修整自己前進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路上。

        【《勇氣》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夢想的勇氣勵志文章04-11

        成功創業少不了勇氣09-23

        勇氣哲學名言名句07-17

        其實誰更有勇氣05-18

        關于勇氣的職場勵志語錄06-27

        有關勇氣的職場勵志語錄06-23

        有關勇氣的職場勵志句子06-14

        花的勇氣讀后感07-16

        勇氣和自信的名言警句09-0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