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愛彌兒讀書筆記

        時間:2023-04-20 19:12:26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愛彌兒讀書筆記14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彌兒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彌兒讀書筆記14篇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

          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本書1972年就發表了,在七幾年的中國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現在的中國,提倡素質教育這么久了,提出以人為本這么長時間了,卻在實際中仍很難做到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讓我很有感想。他不贊同對孩子進行超出其年齡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長也知道看書充電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還沒有出聲呢,就開始研究教育的問題,這是個好現象,如果人人都能這樣的話,我似乎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們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齡應該能接受多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們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今年13歲考長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那個男孩,于是“背古詩”、“認漢字”、“學英語”、“學鋼琴”……

          這一切計劃都給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學習,這是不科學的,讓一個2、3歲的孩子去學鋼琴,相信這個孩子不會成為朗朗,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盧梭的觀點,讓孩子學習不代表讓他提早學不該學的東西。和這些比起來,“學吃飯”、“學生活”、“學與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小學生班級內的現象:很多孩子不比學習,比誰的書包是名牌,比誰用的杯子最高級,比誰家有效汽車接送……班級內部的關系有的也不夠和諧、平等、互助:同桌沒有帶水彩筆,卻不愿意借給他,別的同學因為說了自己幾句不好聽的話,自己就大發雷霆,要求家長來學校為其撐腰……這些不好習慣需要我們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去引導糾正。

          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于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雖然很樸實,但是卻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國,盧梭的思想對于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于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此時,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議:家長、老師可以組織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去市場批發一些圓珠筆、小飾品,讓孩子在鬧市中心區義賣,換來的錢去捐給需要的人們,如果孩子比較小,家長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著、支持。這樣不僅培養孩子的愛心,還能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鍛煉他們的能力,豈不是一舉兩得?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

          讀盧梭的《愛彌兒》,我是純粹從教育的視角,并從放下對這位天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及民主政論家的一些成見(如他所深信不疑的地心說、上帝論等)后開始的。即便如此,對于他對中國的偏見我還是不可接受,如果盧梭能活到今天,也許他會有所改善。西方國家對中國長久的偏見和詆毀實在是根深蒂固(新冠疫情防控再次表現且尤甚),那怕是這樣一位智慧的思想家也完全不例外,實在令人遺憾。

          《愛彌爾》一書盧梭表面論述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但其核心我認為更是要闡發其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觀點,也正因為如此,他觸痛了當權派,才受到通緝和驅逐。作為一本借論述教育為手法的著作,其教育思想與觀點獨到,值得我們引以思考及借鑒。盧梭的教育思想來自于其一直來形成的自然哲學觀點,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里就抒發過對人類自然狀態平等、自由、不失本性的崇尚,所以他才虛構了“愛彌兒”這個人物,對其進行適應自然發展的自然教育,把這種服從自然的教育法則,毫無保留的、原原本本地施行到了愛彌兒的身上。

          在盧梭看來,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人身心發展的規律,按年齡特征對兒童進行階段性目標教育,要主張兒童進行勞動、自由、平等、博愛教育,要培養他們學會謀生的手段等,這一些對于現代教育其意義依然非凡。其所倡導的教育手段是要讓受教育者親歷生活和實踐,通過感官在生活和實踐中去感受和獲得知識。他所主張的教育方法是實物和直觀教學法,抵制的是抽象的讀書法。盧梭在自然教育思想的施行過程中,片面強調從實踐中獲得知識,而忽視從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中得到教育,這與他自然神論的唯心主義是息息相關的。任何事物如果走了極端,其偏面性也就凸顯無疑,所以我們有必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來加以甄別。

          盧梭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來實施。第一階段是2歲以前的嬰兒時期;第二階段是2-12歲;第三階段是12-15歲;第四階段是15-20歲;第五階段20歲以后。在這五個階段中,他的教育充分體現了人成長規律中的重要身心特征,同時也緊緊把握了人作為社會一員的社會性規律。第一階段主要強調體育教育,促使自然發展;第二階段主要強調感官教育,促使思維能力的逐步形成;第三階段是在感官教育的經驗下,施行智育教育;第四階段著重進行德育教育,為進入社會打下必要基礎;第五階段主要是進行愛情教育,既體現人成長本身生理與心理需要,同時也體現社會性的必需性。

          盧梭按年齡特征分階段施行教育的思想為現代教育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特別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今年,我們學校成立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小組,強調教師對學生年齡特征充分研究并施以針對有效的教育,引導全體教師做專業,走專業化道路,這個理念與盧梭的教育思想不無聯系。當然以現在教育眼光來審視盧梭的教育思想,他把體育、智育、德育等以孤立階段的形態來進行隔離化的實施,違背了人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連續性發展的基本規律,其不科學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透過作者的偏見和我們自已的偏見去看出教育的真相,這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順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而是對其自然成長發展規律必要認知后的精準施策。在教育探索和實踐的路上,我們不能像驛夫那樣追趕路程,而是要像旅行家似地沿途觀賞。對于教育我們心中不只是想到一個起點和終點,而且還要想到起點和終點之間相隔的距離。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

          打開《愛彌兒》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想到盧梭這樣的啟蒙思想家會寫一本育兒書,還是分年齡段來寫的(0-2歲,2-12歲,12-15歲,15-20歲,以及20歲之后的愛情與婚姻),乍一看目錄頗有點實用育兒手冊的感覺。書讀下來才發現,盧梭寫這樣一部教育論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脈相承。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盧梭就闡述了野蠻人在自然狀態中生來自由平等,是人類踏入文明之后產生了種種欲望,才造成了人類之間的不平等的觀點。這是盧梭倡導自然教育的起源,是《愛彌兒》的理論基礎。

          盧梭認為,好的社會制度能使人改變自己的天性,讓他由獨立的個體(自然人)變為共同體的一部分(公民),從而個人欲望與社會責任能夠合而為一。然而,他似乎對現實中好的社會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標之間存在沖突。在第二章中他寫道:「因為我們不得不同自然或社會制度進行斗爭,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即到底是培養一個人還是培養一個公民?由于這兩個目的是相對的,所以與此相對應的兩種教育形式也是相對的:一種是公共教育,另一種是家庭教育。」對于公共教育,盧梭推崇柏拉圖的《理想國》。在《理想國》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國家撫養和教育。而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養一個人。

          盧梭設想自己是一個想象中剛出生的孩子愛彌兒的家庭教師,負責教育愛彌兒一直到成人,藉此來陳述其教育原則。貫穿全書的是盧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從孩子的天性,減少人為干預。因為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會灌輸種種不好的觀念才讓人變壞了。舉例來說,在0-2歲的那章,盧梭寫道:「伴隨著啼哭聲,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過整個嬰兒期。為了讓他們止住哭聲,我們打他們、罵他們或者哄他們。不是他們逗我們開心,就是我們逗他們開心;不是他們順從我們,就是我們順從他們;不是他們命令我們,就是我們命令他們。在我們和他們的關系中,絲毫沒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來,孩子們的頭腦中形成的第一種觀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們還沒有學會說話就開始命令人了;他們還沒有學會走路,就開始順從人了;他們還沒有是非觀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就開始接受懲罰了�!谷羰亲駨淖匀环▌t,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嬰兒的啼哭不一定要理會,「必須讓他養成這樣的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盧梭認為12歲以下的兒童適用感官教育,因為他們還沒有發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駁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觀點。在他看來,不要跟孩子講大道理,因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講那些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的問題,比如說他們成年的幸福、別人的尊重,以及將來的利益等等。另外,盧梭認為寓言不適合給孩子讀,因為他們無法領會隱含的寓意,對孩子說話應該直截了當。他也不主張讓孩子去背誦那些或悲或喜的臺詞,或者去學習一些辯論的技巧,因為「他們不可能將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講述得繪聲繪色,更不可能將那些都沒經歷過的情感演繹得真摯動人�!�

          12歲以后,就可以開始培養學生的理性了。導師只需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顆種子會自己生長,而不是一個任我們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機會長成他自己。另外,盧梭強調了兩遍「讓他們去實踐」,認為知識不應從書本中而來。從地圖和地球儀上學地理,不如帶他到野外去實地勘測。他給愛彌兒讀的唯一一本書是《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愛彌兒15-20歲的時候,盧梭開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讓他看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喚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過學習歷史來了解人性。盧梭認為,自愛是人類唯一的天性。首先是愛自己,然后是愛自己周圍的人。由自愛而產生的對他人的愛,推至對全人類的愛,是人類正義的本源。盧梭開始讓他走入社會,接觸不同的人,研究社會習俗。這是在他已具備理性的前提下發生的,因為這時他有了自己的判斷力,能夠批判地看待社會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對女孩的教育。盧梭不認為男女平等,這一方面是受時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狀態下男女的差異。當愛彌兒陷入與蘇菲的熱戀中時,盧梭教導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帶他離開了蘇菲,開始為期兩年的游歷。在游歷中,愛彌兒開始研究政府和社會制度。盧梭相信,愛彌兒在對那么多的社會制度進行了考察之后,是不會盲目地去信任它們的,它們根本就不值得擁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發自人的內心——一個自由的人,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從這里也能看到盧梭對政治的悲觀,他并不希望把愛彌兒培養成一個有志于改變社會現狀的人,而是教給他如何在敗壞的社會中遵從自然法則,不受別人的偏見左右,過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4

          最近在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其中有一部分關于孩子啼哭的論述,覺得對現今年輕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覺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如餓了、渴了、太冷、太熱等自然原因,自己解決不了,于是通過啼哭表達出來。又如需要活動或休息,而大人卻硬要他休息或打擾他,于是就啼哭。

          當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孩子就會繼續啼哭。大人感到厭煩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閉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輕輕地搖他,或者唱個歌兒催他入睡。如果孩子還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嚇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許會馬上閉嘴不哭,但隔一會兒,他又會大哭起來,并且哭聲中包含著怨恨、憤怒和失望,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動和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質

          孩子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請求大人幫助他們開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們告終。孩子起先是想依賴,隨后才想駕馭和使役大人。不過,這種想法的產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當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須付出代價的時候,他不會隨便要一點點價錢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價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這樣一來,如果哭了一陣達不到目的的話,他就會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哭個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縛,也不是因為生病或缺少什么東西,那么,這樣的哭就只是由于習慣或執拗的脾氣。

          當孩子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給他。

          三、大人的對策

          在上述第一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孩子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夠糾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習慣的辦法,就是任他怎樣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開始嘗試的時候,是很頑強的,但是如果大人堅定的程度比他倔強的程度還大的話,他就會打斷念頭,不再來這一套了。

          此外,當孩子由于胡鬧或倔強任性而啼哭的時候,用一個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記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發現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讓他在玩的時候不要以為你是在注意他。

          總之,多給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大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5

          在《愛彌兒》中,盧梭關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體�,F為以下幾個 觀點。 一、兒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觀點盧梭是—位性善論者。他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出自造物主2于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坷;了。,’在他看來,。人性的最初沖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么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說出它是怎樣和從什么地方進入A心的�!北R梭堅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忠的,基于這個觀點,盧枝提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人“返回自然”.棄惡揚善.恢復其天性。他認為,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手段使JL童避力: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的不良影響,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發展,培養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張,耍在社會之外,遠離人類文R6,在兒童靈魂的周圍“筑起一”道圍墻”,在自然的環飽中,向他們進更至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使兒童萌發那與生俱來的善性,開使具躁于完善。

          二、兒童的發展有一定順序階段的觀點 廣梭認為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是有順序的,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墅兒童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個階段,空壬同的階段,兒童發展有不同的特點,教育應適應與遵循兒童發展予自然順序。幼兒期(出生到兩歲)是兒童發展的第一階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體育。兒童期(三歲到十二歲)為第二階段,盧梭認為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觀念,沒有真正的思維和判斷,只有感覺印象,所以這個時期應主要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歲)為第三階段,盧核認為這是人類一生中能力最強的時期,智能教育和勞動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歲)為第四階段,盧棱認為這是情欲的發動期,道德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內容。 三、注重實物教學和活動教學的`觀點 盧棱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把感覺經驗視為發展理性的憑借,在知識教育上極為注重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為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義和觀念。他認為: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物。他明確提出:“以世界為唯一曲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彼懥恋靥岢鲞@樣一個口號:“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啤 在強調教學直觀性的同時,盧梭還很重視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如在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時應給兒童提供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通過感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模、怎樣去看和怎樣去聽。在選擇學習的內容時,盧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實用性,他提出:”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于我們天然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制于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問題不在于他學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因而盧梭反對死讀書,提倡在現實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規律,通過活動和實踐來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 四、反對體罰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觀點封建社會對兒童做錯的事或犯下的錯誤往往采取懲罰的方法來 恐嚇、威脅兒童。盧校對這種懲罰的方法很不滿,認為違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為:“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 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則,如果發現孩子有冒失的行為,則我們“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有他們行為本身產生的懲罰,就可以加以制止;這些懲罰,他是隨時都記得的,所以,無需你禁止,也能預防他頑皮搗亂”。例如當兒童打破他房間的宙子時,我們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即或他傷風也不要怕,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瘋,使他從行為自身產生的懲罰中得到教訓。最后,當他不接受教訓,繼續去打破窗子時,我們就干脆把他關在一間沒有宙子的黑房間里,直到他在這里感到心煩,并能記取這個教訓后才向他訂約,以保證不再打破畝子為條件,恢復他的自由。盧梭認為這樣做,并不是對兒童的懲罰,而是他的過失的“自然后果”。

          盧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直至現在,盧梭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第一次把教育的對象即兒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與盧檢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6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變壞了”。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間題,認為教育應順應天性的發展,而且惟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策。在他看來,人類脫離自然狀態以后,便進人了喪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滿猜疑、沖突、貪婪、野蠻社會狀態。所以,他在愛彌爾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寧、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處于自然狀態中的人根本沒有“你我”之分;他們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份之念;他們有強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從不因此而損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他們強烈的自愛傾向轉化成憐憫同情之心,這時,人與人之間沒有敵視、仇恨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相斗乃至戰爭。

          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成長和心理發育的自然法則,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使他們的各種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從而成為一個與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實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為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適應于自然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的天性,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盧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見、權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這也正是盧梭倡導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則的根據。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

          其次,自然教育還要求“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為教師,作為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斗,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盧梭還非常強調閱歷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使用我們的器官、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對于生活的感觸,我們還要用行動多多增加自己的閱歷。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數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觸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到了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

          教會孩子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丑,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著的價值,正如蘇霍林斯基據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7

          最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受頗深。尤其盧梭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地然地開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愛彌兒》是一部關于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表達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杰作。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預,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如今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劇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致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

          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預,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犯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開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那么的”自然的存在“。

          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展教育,任何違犯學生身心開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竭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興旺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承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似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于老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學生們獨立生活的才能,培養他們克制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開展,主動開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好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8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么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愿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9

          一開始對亞瑟的描寫是一個乖巧有思想的富家子弟,參加斗爭后,因為不堪誤解重新換了身份生活,從此過著痛苦艱難的生活,倘若還能稱為生活的話,他身上的所有傷痕便是最好的證明。經歷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難后他更加堅定自己立場,投身于更激烈的斗爭中,到最后關在監獄里時,他和他父親的對話令人動容落淚,他努力地活著就是為了看他的父親更愛上帝還是他,主教深陷痛苦,但我為亞瑟的`遭遇痛心,因為他的所有真情流露落淚,人生來就是要遭遇矛盾的,分歧倘若十分巨大,一邊是多年的信仰,一邊是自己的愛子,該怎么辦才好呢?這首詩是亞瑟的絕筆詩,也是一個靈魂的申述。

          我是一只牛虻,

          幸福歡暢,

          不管是活著,

          還是已死亡。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0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

          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

          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并沒有教我們怎么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愿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愿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

          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

          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么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

          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

          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1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于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里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么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后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后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于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于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么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于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回應,善于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讀后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游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游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2

          盧梭是18世紀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愛彌爾》中,自然主義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旨。

          《愛彌爾》構思奇巧,不像別的教育名著論述枯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而是通過敘述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的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俗易懂,他的教育主張對現代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

          (一)自然主義教育的基本

          盧梭在《愛彌爾》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變回了�!彼蚨鲝堊匀唤逃�,是兒童從社會因襲的束縛與壓力下解放出來,回歸人的自然狀態,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在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靜、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地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他們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分之念。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

          (二)培養目標——自然人

          盧梭自然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不被欲念、偏見、權利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人首先是自由的人,他不依賴于他所在的社會,但他又不是脫離社會的野蠻人,他是社會中的自然人,自然人是能夠自食其力的人。愛彌爾便是盧梭虛構出來的自然人的典范, “他在人類社會中是獨立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比任何人都應該依靠他自身,因為他完全達到了他那樣年齡的人所能達到的圓滿境地。他沒有犯過什么過失,或者說,他所犯的過失都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他沒有染上什么惡習,或者說,他所有的惡習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證自己沒有的。他的身體強壯,四肢靈活, 思想健全而全無偏見,心地自由而無欲念。他不擾亂別人的安寧,因而可按大自然所能允許的范圍生活得盡量的滿意、快樂和自由”。

          (三)各年齡段的教育

          盧梭重視遵從兒童的天性進行教育,也就是要給每個兒童以他那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對于教育內容的設計,也遵循了年齡階段及其特征�!懊恳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他適當的完善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時期�!彼ㄟ^自己的觀察,將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1.幼兒期(0-2歲)

          這一時期的重點是身體養護和鍛煉

          《愛彌爾》中盧梭指出,很多人認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的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后四肢會變形。因此,不少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把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認為這樣是毫無根據的,他建議不要把嬰兒包在襁褓里,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系帶子,不給他圍圍巾,一定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盧梭從幼兒期就主張對孩子實行自然主義教育,可是現如今的家長們,視孩子如珍寶,捧在手里怕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冷了熱了餓了渴了,可在這樣的溺愛之下,孩子的體質反而更差。

          2.兒童期(2-12歲)

          兒童時期的重要性: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重要發育階段,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也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最重要的可塑時期。盧梭在《愛彌爾》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爆F如今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完全不顧兒童的精力,本來應是快樂輕松的童年,卻成了一群少年老成的小博士,也許兒童的學習成績都很不錯,可兒童時期最寶貴的東西-想象力卻已經被消磨掉了。這樣的.教育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呢?兒童期是人生最幸福愉快、天真浪漫的時期,應該讓他盡情地去享受他愉快的本能,如他的游戲、他的嬉笑。在兒童的自然狀態中得到一種鍛煉,兒童自身感到其樂無窮。兒童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決不是為成人而犧牲兒童,為將來而犧牲現在。也許現代的家長們真應該反思一下了,這種為兒童若干年之后的幸福所做的準備孩子們真的需要嗎?

          3.青年期(12-15歲)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勞動教育和知識學習,盧梭在第三卷中論述了少年時期的教育,他認為少年時期的孩子,身體強壯起來,理性開始發達,對事物有了初步辨別的能力,并通過感官的感受獲得了一些經驗,因此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使兒童發展思維能力和學習各種知識。他寫道:這個時期是孩子的相對體力達到最大的時期,除了滿足欲望的需要以外還有剩余,所以現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了。盧梭讓愛彌爾從小就懂得干農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具。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就同強盜沒有什么區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由于家長的嬌生慣養,一些孩子連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會,原先被家長看做“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家長們認為這是對孩子好,什么都替孩子包辦,導致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試問,這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能擔當起振興祖國的重任嗎?現代社會所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智”也僅僅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前幾年開展的素質教育正是對這一教育目的所做的努力,我們應該積極轉變觀念,分數不在再是教育的全部,新時代的學生不再是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4.青春期(16-20歲)

          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道德教育

          盧梭認為“我們可以說是誕生過兩次:一次是為了存在,另一次是為了生活;一次是為了另一次是為了做一個男子”,15歲以后就是男孩的第二次誕生。盧梭認為青年到了15歲以后已具備了判斷力,并開始對社會關系有所意識。因此,這一時期應該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為主,并輔以人文學科的學習。

          盧梭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認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愛。基于這種思想,盧梭認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產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防止產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徑是通過人去研究社會,通過社會去研究人。因此,盧梭要求愛彌兒從鄉村回到城市。此時他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鍛煉,能夠抵抗城市虛偽文明的侵蝕,同時他是社會的一員,應盡他的義務。

          (3)道德教育的內容是學習歷史知識、實用哲學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純理論的東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實踐,反對空洞的道德說教。只有通過道德實踐,把在學校里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才可以培養善良的感情,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意志。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只用一本本課本去空洞的說教,收效甚微,對一個孩子講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讓他親身去體會更有效果。而且現在的學校家長也很不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他們認為只有分數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這樣能培養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僅對社會沒有貢獻,嚴重時更能危害社會。從這方面來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義教育的意義與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1.對我國教育改革

          《愛彌爾》中所體現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張順應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這不僅對當時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對后世的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育價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標上,只重傳授知識,而不重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陳舊,創新少;教學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形式單一化。這些傳統教育的弊端都長期影響我國的教育,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推動我國應試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審視兒童,研究兒童,欣賞兒童,對兒童的認識值我們參考,在教學中我們應更加關注兒童的天性,尊重他們,讓他們更加快樂的成長。

          2.對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盧梭筆下的愛彌爾是“一個身體強壯,感情豐富,而且能適應各種客觀條件變化的完人”,雖然完美,但畢竟還只是盧梭塑造的一個幻影而已,他為我們們培養子女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是我們教育孩子的一劑良方,家庭是兒童重要的活動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兒童的最初階段,父母有責任為兒童創設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兒童進行適合的教育。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3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于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于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彼膶W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于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于“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么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墒青l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并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范。這個時候,身體的鍛煉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于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么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于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于以后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于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么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里,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并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后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上母戒洓]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后,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边@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時候可以采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并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4

          這是一本優秀的書籍,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啟發!本書觀點:每件東西在離開造物主之手時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會退化。在現存的條件下,如果一個人自出生之后就放任自流,恐怕會變得不成樣子。盧梭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對現有的教育方式進行了評判。

          提醒父母為孩子的心靈構筑一道圍墻,以保證孩子不受各種謬誤和偏見的沖擊。

          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a.一個人無論如何強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終會不幸地死掉;

          b.教育賦予了我們成長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三位老師):

          1.自然的教育:我們器官和才能的內在成長(完全不在我們控制范圍之內)

          2.人的教育:學會如何利用這種成長(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們從周圍環境中所得的閱歷和經驗(只有一部分我們能盡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養:以上三種教育有共同的出發點,并朝著同樣的結果努力,才能直達目標,善始善終。

          教育的目標:自然的目標

          自然的概念:習慣是人們后天形成的,與天性一致的習慣就是我們本書中“自然”的概念。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把這三種教育完美協調一致,這就要求我們:可以掌控的兩種教育必須追隨我們控制之外的那種教育的引領。

          天性的定義:人天生具有感知力,從出生就受到周圍事物各種各樣的影響,人具有接受或躲避這些事物的傾向。隨著不斷成長,這種傾向會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們的習慣和觀念會影響這種傾向。本書中把受到影響之前的(或者說未受影響的')這種傾向稱為我們內心的天性。

          讀書感悟

          在對人性的探討方面,盧梭的觀點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心靈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務。當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時,孩子最起碼應該有一個良好的教養,而不是由老師從頭教起。

          為了使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教養,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規律,我們無法改變自然規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決于某一個人,而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為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圍繞此來進行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愛彌兒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愛彌兒讀書筆記08-19

        愛彌兒讀書筆記范文最新03-23

        愛彌兒讀書筆記(精選5篇)07-02

        《愛彌兒》讀書筆記(精選11篇)07-18

        盧梭《愛彌兒》讀書筆記(精選24篇)11-10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12篇)07-18

        教師讀書筆記《愛彌兒》04-27

        愛彌兒經典語錄04-13

        愛彌兒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3篇)06-28

        愛彌兒讀書筆記3000字(精選24篇)11-1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愛彌兒讀書筆記14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彌兒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彌兒讀書筆記14篇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

                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本書1972年就發表了,在七幾年的中國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現在的中國,提倡素質教育這么久了,提出以人為本這么長時間了,卻在實際中仍很難做到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讓我很有感想。他不贊同對孩子進行超出其年齡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長也知道看書充電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還沒有出聲呢,就開始研究教育的問題,這是個好現象,如果人人都能這樣的話,我似乎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們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齡應該能接受多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們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今年13歲考長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那個男孩,于是“背古詩”、“認漢字”、“學英語”、“學鋼琴”……

                這一切計劃都給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學習,這是不科學的,讓一個2、3歲的孩子去學鋼琴,相信這個孩子不會成為朗朗,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盧梭的觀點,讓孩子學習不代表讓他提早學不該學的東西。和這些比起來,“學吃飯”、“學生活”、“學與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小學生班級內的現象:很多孩子不比學習,比誰的書包是名牌,比誰用的杯子最高級,比誰家有效汽車接送……班級內部的關系有的也不夠和諧、平等、互助:同桌沒有帶水彩筆,卻不愿意借給他,別的同學因為說了自己幾句不好聽的話,自己就大發雷霆,要求家長來學校為其撐腰……這些不好習慣需要我們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去引導糾正。

                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于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雖然很樸實,但是卻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國,盧梭的思想對于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于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此時,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議:家長、老師可以組織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去市場批發一些圓珠筆、小飾品,讓孩子在鬧市中心區義賣,換來的錢去捐給需要的人們,如果孩子比較小,家長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著、支持。這樣不僅培養孩子的愛心,還能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鍛煉他們的能力,豈不是一舉兩得?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

                讀盧梭的《愛彌兒》,我是純粹從教育的視角,并從放下對這位天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及民主政論家的一些成見(如他所深信不疑的地心說、上帝論等)后開始的。即便如此,對于他對中國的偏見我還是不可接受,如果盧梭能活到今天,也許他會有所改善。西方國家對中國長久的偏見和詆毀實在是根深蒂固(新冠疫情防控再次表現且尤甚),那怕是這樣一位智慧的思想家也完全不例外,實在令人遺憾。

                《愛彌爾》一書盧梭表面論述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但其核心我認為更是要闡發其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觀點,也正因為如此,他觸痛了當權派,才受到通緝和驅逐。作為一本借論述教育為手法的著作,其教育思想與觀點獨到,值得我們引以思考及借鑒。盧梭的教育思想來自于其一直來形成的自然哲學觀點,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里就抒發過對人類自然狀態平等、自由、不失本性的崇尚,所以他才虛構了“愛彌兒”這個人物,對其進行適應自然發展的自然教育,把這種服從自然的教育法則,毫無保留的、原原本本地施行到了愛彌兒的身上。

                在盧梭看來,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人身心發展的規律,按年齡特征對兒童進行階段性目標教育,要主張兒童進行勞動、自由、平等、博愛教育,要培養他們學會謀生的手段等,這一些對于現代教育其意義依然非凡。其所倡導的教育手段是要讓受教育者親歷生活和實踐,通過感官在生活和實踐中去感受和獲得知識。他所主張的教育方法是實物和直觀教學法,抵制的是抽象的讀書法。盧梭在自然教育思想的施行過程中,片面強調從實踐中獲得知識,而忽視從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中得到教育,這與他自然神論的唯心主義是息息相關的。任何事物如果走了極端,其偏面性也就凸顯無疑,所以我們有必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來加以甄別。

                盧梭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來實施。第一階段是2歲以前的嬰兒時期;第二階段是2-12歲;第三階段是12-15歲;第四階段是15-20歲;第五階段20歲以后。在這五個階段中,他的教育充分體現了人成長規律中的重要身心特征,同時也緊緊把握了人作為社會一員的社會性規律。第一階段主要強調體育教育,促使自然發展;第二階段主要強調感官教育,促使思維能力的逐步形成;第三階段是在感官教育的經驗下,施行智育教育;第四階段著重進行德育教育,為進入社會打下必要基礎;第五階段主要是進行愛情教育,既體現人成長本身生理與心理需要,同時也體現社會性的必需性。

                盧梭按年齡特征分階段施行教育的思想為現代教育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特別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今年,我們學校成立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小組,強調教師對學生年齡特征充分研究并施以針對有效的教育,引導全體教師做專業,走專業化道路,這個理念與盧梭的教育思想不無聯系。當然以現在教育眼光來審視盧梭的教育思想,他把體育、智育、德育等以孤立階段的形態來進行隔離化的實施,違背了人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連續性發展的基本規律,其不科學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透過作者的偏見和我們自已的偏見去看出教育的真相,這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順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而是對其自然成長發展規律必要認知后的精準施策。在教育探索和實踐的路上,我們不能像驛夫那樣追趕路程,而是要像旅行家似地沿途觀賞。對于教育我們心中不只是想到一個起點和終點,而且還要想到起點和終點之間相隔的距離。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

                打開《愛彌兒》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想到盧梭這樣的啟蒙思想家會寫一本育兒書,還是分年齡段來寫的(0-2歲,2-12歲,12-15歲,15-20歲,以及20歲之后的愛情與婚姻),乍一看目錄頗有點實用育兒手冊的感覺。書讀下來才發現,盧梭寫這樣一部教育論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脈相承。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盧梭就闡述了野蠻人在自然狀態中生來自由平等,是人類踏入文明之后產生了種種欲望,才造成了人類之間的不平等的觀點。這是盧梭倡導自然教育的起源,是《愛彌兒》的理論基礎。

                盧梭認為,好的社會制度能使人改變自己的天性,讓他由獨立的個體(自然人)變為共同體的一部分(公民),從而個人欲望與社會責任能夠合而為一。然而,他似乎對現實中好的社會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標之間存在沖突。在第二章中他寫道:「因為我們不得不同自然或社會制度進行斗爭,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即到底是培養一個人還是培養一個公民?由于這兩個目的是相對的,所以與此相對應的兩種教育形式也是相對的:一種是公共教育,另一種是家庭教育。」對于公共教育,盧梭推崇柏拉圖的《理想國》。在《理想國》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國家撫養和教育。而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養一個人。

                盧梭設想自己是一個想象中剛出生的孩子愛彌兒的家庭教師,負責教育愛彌兒一直到成人,藉此來陳述其教育原則。貫穿全書的是盧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從孩子的天性,減少人為干預。因為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會灌輸種種不好的觀念才讓人變壞了。舉例來說,在0-2歲的那章,盧梭寫道:「伴隨著啼哭聲,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過整個嬰兒期。為了讓他們止住哭聲,我們打他們、罵他們或者哄他們。不是他們逗我們開心,就是我們逗他們開心;不是他們順從我們,就是我們順從他們;不是他們命令我們,就是我們命令他們。在我們和他們的關系中,絲毫沒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來,孩子們的頭腦中形成的第一種觀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們還沒有學會說話就開始命令人了;他們還沒有學會走路,就開始順從人了;他們還沒有是非觀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就開始接受懲罰了�!谷羰亲駨淖匀环▌t,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嬰兒的啼哭不一定要理會,「必須讓他養成這樣的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盧梭認為12歲以下的兒童適用感官教育,因為他們還沒有發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駁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觀點。在他看來,不要跟孩子講大道理,因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講那些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的問題,比如說他們成年的幸福、別人的尊重,以及將來的利益等等。另外,盧梭認為寓言不適合給孩子讀,因為他們無法領會隱含的寓意,對孩子說話應該直截了當。他也不主張讓孩子去背誦那些或悲或喜的臺詞,或者去學習一些辯論的技巧,因為「他們不可能將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講述得繪聲繪色,更不可能將那些都沒經歷過的情感演繹得真摯動人�!�

                12歲以后,就可以開始培養學生的理性了。導師只需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顆種子會自己生長,而不是一個任我們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機會長成他自己。另外,盧梭強調了兩遍「讓他們去實踐」,認為知識不應從書本中而來。從地圖和地球儀上學地理,不如帶他到野外去實地勘測。他給愛彌兒讀的唯一一本書是《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愛彌兒15-20歲的時候,盧梭開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讓他看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喚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過學習歷史來了解人性。盧梭認為,自愛是人類唯一的天性。首先是愛自己,然后是愛自己周圍的人。由自愛而產生的對他人的愛,推至對全人類的愛,是人類正義的本源。盧梭開始讓他走入社會,接觸不同的人,研究社會習俗。這是在他已具備理性的前提下發生的,因為這時他有了自己的判斷力,能夠批判地看待社會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對女孩的教育。盧梭不認為男女平等,這一方面是受時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狀態下男女的差異。當愛彌兒陷入與蘇菲的熱戀中時,盧梭教導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帶他離開了蘇菲,開始為期兩年的游歷。在游歷中,愛彌兒開始研究政府和社會制度。盧梭相信,愛彌兒在對那么多的社會制度進行了考察之后,是不會盲目地去信任它們的,它們根本就不值得擁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發自人的內心——一個自由的人,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從這里也能看到盧梭對政治的悲觀,他并不希望把愛彌兒培養成一個有志于改變社會現狀的人,而是教給他如何在敗壞的社會中遵從自然法則,不受別人的偏見左右,過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4

                最近在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其中有一部分關于孩子啼哭的論述,覺得對現今年輕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覺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如餓了、渴了、太冷、太熱等自然原因,自己解決不了,于是通過啼哭表達出來。又如需要活動或休息,而大人卻硬要他休息或打擾他,于是就啼哭。

                當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孩子就會繼續啼哭。大人感到厭煩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閉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輕輕地搖他,或者唱個歌兒催他入睡。如果孩子還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嚇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許會馬上閉嘴不哭,但隔一會兒,他又會大哭起來,并且哭聲中包含著怨恨、憤怒和失望,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動和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質

                孩子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請求大人幫助他們開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們告終。孩子起先是想依賴,隨后才想駕馭和使役大人。不過,這種想法的產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當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須付出代價的時候,他不會隨便要一點點價錢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價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這樣一來,如果哭了一陣達不到目的的話,他就會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哭個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縛,也不是因為生病或缺少什么東西,那么,這樣的哭就只是由于習慣或執拗的脾氣。

                當孩子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給他。

                三、大人的對策

                在上述第一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孩子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夠糾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習慣的辦法,就是任他怎樣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開始嘗試的時候,是很頑強的,但是如果大人堅定的程度比他倔強的程度還大的話,他就會打斷念頭,不再來這一套了。

                此外,當孩子由于胡鬧或倔強任性而啼哭的時候,用一個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記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發現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讓他在玩的時候不要以為你是在注意他。

                總之,多給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大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5

                在《愛彌兒》中,盧梭關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體�,F為以下幾個 觀點。 一、兒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觀點盧梭是—位性善論者。他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出自造物主2于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坷;了。,’在他看來,。人性的最初沖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么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說出它是怎樣和從什么地方進入A心的�!北R梭堅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忠的,基于這個觀點,盧枝提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人“返回自然”.棄惡揚善.恢復其天性。他認為,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手段使JL童避力: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的不良影響,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發展,培養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張,耍在社會之外,遠離人類文R6,在兒童靈魂的周圍“筑起一”道圍墻”,在自然的環飽中,向他們進更至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使兒童萌發那與生俱來的善性,開使具躁于完善。

                二、兒童的發展有一定順序階段的觀點 廣梭認為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是有順序的,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墅兒童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個階段,空壬同的階段,兒童發展有不同的特點,教育應適應與遵循兒童發展予自然順序。幼兒期(出生到兩歲)是兒童發展的第一階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體育。兒童期(三歲到十二歲)為第二階段,盧梭認為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觀念,沒有真正的思維和判斷,只有感覺印象,所以這個時期應主要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歲)為第三階段,盧核認為這是人類一生中能力最強的時期,智能教育和勞動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歲)為第四階段,盧棱認為這是情欲的發動期,道德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內容。 三、注重實物教學和活動教學的`觀點 盧棱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把感覺經驗視為發展理性的憑借,在知識教育上極為注重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為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義和觀念。他認為: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物。他明確提出:“以世界為唯一曲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彼懥恋靥岢鲞@樣一個口號:“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啤 在強調教學直觀性的同時,盧梭還很重視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如在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時應給兒童提供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通過感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模、怎樣去看和怎樣去聽。在選擇學習的內容時,盧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實用性,他提出:”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于我們天然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制于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問題不在于他學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因而盧梭反對死讀書,提倡在現實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規律,通過活動和實踐來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 四、反對體罰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觀點封建社會對兒童做錯的事或犯下的錯誤往往采取懲罰的方法來 恐嚇、威脅兒童。盧校對這種懲罰的方法很不滿,認為違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為:“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 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則,如果發現孩子有冒失的行為,則我們“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有他們行為本身產生的懲罰,就可以加以制止;這些懲罰,他是隨時都記得的,所以,無需你禁止,也能預防他頑皮搗亂”。例如當兒童打破他房間的宙子時,我們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即或他傷風也不要怕,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瘋,使他從行為自身產生的懲罰中得到教訓。最后,當他不接受教訓,繼續去打破窗子時,我們就干脆把他關在一間沒有宙子的黑房間里,直到他在這里感到心煩,并能記取這個教訓后才向他訂約,以保證不再打破畝子為條件,恢復他的自由。盧梭認為這樣做,并不是對兒童的懲罰,而是他的過失的“自然后果”。

                盧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直至現在,盧梭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第一次把教育的對象即兒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與盧檢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6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變壞了”。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間題,認為教育應順應天性的發展,而且惟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策。在他看來,人類脫離自然狀態以后,便進人了喪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滿猜疑、沖突、貪婪、野蠻社會狀態。所以,他在愛彌爾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寧、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處于自然狀態中的人根本沒有“你我”之分;他們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份之念;他們有強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從不因此而損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他們強烈的自愛傾向轉化成憐憫同情之心,這時,人與人之間沒有敵視、仇恨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相斗乃至戰爭。

                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成長和心理發育的自然法則,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使他們的各種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從而成為一個與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實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為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適應于自然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的天性,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盧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見、權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這也正是盧梭倡導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則的根據。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

                其次,自然教育還要求“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為教師,作為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斗,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盧梭還非常強調閱歷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使用我們的器官、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對于生活的感觸,我們還要用行動多多增加自己的閱歷。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數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觸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到了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

                教會孩子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丑,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著的價值,正如蘇霍林斯基據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7

                最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受頗深。尤其盧梭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地然地開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愛彌兒》是一部關于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表達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杰作。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預,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如今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劇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致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

                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預,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犯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開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那么的”自然的存在“。

                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展教育,任何違犯學生身心開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竭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興旺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承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似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于老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學生們獨立生活的才能,培養他們克制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開展,主動開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好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8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么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愿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9

                一開始對亞瑟的描寫是一個乖巧有思想的富家子弟,參加斗爭后,因為不堪誤解重新換了身份生活,從此過著痛苦艱難的生活,倘若還能稱為生活的話,他身上的所有傷痕便是最好的證明。經歷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難后他更加堅定自己立場,投身于更激烈的斗爭中,到最后關在監獄里時,他和他父親的對話令人動容落淚,他努力地活著就是為了看他的父親更愛上帝還是他,主教深陷痛苦,但我為亞瑟的`遭遇痛心,因為他的所有真情流露落淚,人生來就是要遭遇矛盾的,分歧倘若十分巨大,一邊是多年的信仰,一邊是自己的愛子,該怎么辦才好呢?這首詩是亞瑟的絕筆詩,也是一個靈魂的申述。

                我是一只牛虻,

                幸福歡暢,

                不管是活著,

                還是已死亡。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0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

                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

                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并沒有教我們怎么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愿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愿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

                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

                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么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

                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

                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1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于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里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么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后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后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于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于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么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于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回應,善于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讀后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游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游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2

                盧梭是18世紀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愛彌爾》中,自然主義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旨。

                《愛彌爾》構思奇巧,不像別的教育名著論述枯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而是通過敘述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的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俗易懂,他的教育主張對現代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

                (一)自然主義教育的基本

                盧梭在《愛彌爾》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變回了�!彼蚨鲝堊匀唤逃�,是兒童從社會因襲的束縛與壓力下解放出來,回歸人的自然狀態,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在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靜、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地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他們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分之念。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

                (二)培養目標——自然人

                盧梭自然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不被欲念、偏見、權利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人首先是自由的人,他不依賴于他所在的社會,但他又不是脫離社會的野蠻人,他是社會中的自然人,自然人是能夠自食其力的人。愛彌爾便是盧梭虛構出來的自然人的典范, “他在人類社會中是獨立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比任何人都應該依靠他自身,因為他完全達到了他那樣年齡的人所能達到的圓滿境地。他沒有犯過什么過失,或者說,他所犯的過失都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他沒有染上什么惡習,或者說,他所有的惡習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證自己沒有的。他的身體強壯,四肢靈活, 思想健全而全無偏見,心地自由而無欲念。他不擾亂別人的安寧,因而可按大自然所能允許的范圍生活得盡量的滿意、快樂和自由”。

                (三)各年齡段的教育

                盧梭重視遵從兒童的天性進行教育,也就是要給每個兒童以他那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對于教育內容的設計,也遵循了年齡階段及其特征�!懊恳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他適當的完善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時期�!彼ㄟ^自己的觀察,將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1.幼兒期(0-2歲)

                這一時期的重點是身體養護和鍛煉

                《愛彌爾》中盧梭指出,很多人認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的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后四肢會變形。因此,不少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把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認為這樣是毫無根據的,他建議不要把嬰兒包在襁褓里,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系帶子,不給他圍圍巾,一定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盧梭從幼兒期就主張對孩子實行自然主義教育,可是現如今的家長們,視孩子如珍寶,捧在手里怕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冷了熱了餓了渴了,可在這樣的溺愛之下,孩子的體質反而更差。

                2.兒童期(2-12歲)

                兒童時期的重要性: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重要發育階段,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也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最重要的可塑時期。盧梭在《愛彌爾》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爆F如今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完全不顧兒童的精力,本來應是快樂輕松的童年,卻成了一群少年老成的小博士,也許兒童的學習成績都很不錯,可兒童時期最寶貴的東西-想象力卻已經被消磨掉了。這樣的.教育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呢?兒童期是人生最幸福愉快、天真浪漫的時期,應該讓他盡情地去享受他愉快的本能,如他的游戲、他的嬉笑。在兒童的自然狀態中得到一種鍛煉,兒童自身感到其樂無窮。兒童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決不是為成人而犧牲兒童,為將來而犧牲現在。也許現代的家長們真應該反思一下了,這種為兒童若干年之后的幸福所做的準備孩子們真的需要嗎?

                3.青年期(12-15歲)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勞動教育和知識學習,盧梭在第三卷中論述了少年時期的教育,他認為少年時期的孩子,身體強壯起來,理性開始發達,對事物有了初步辨別的能力,并通過感官的感受獲得了一些經驗,因此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使兒童發展思維能力和學習各種知識。他寫道:這個時期是孩子的相對體力達到最大的時期,除了滿足欲望的需要以外還有剩余,所以現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了。盧梭讓愛彌爾從小就懂得干農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具。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就同強盜沒有什么區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由于家長的嬌生慣養,一些孩子連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會,原先被家長看做“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家長們認為這是對孩子好,什么都替孩子包辦,導致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試問,這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能擔當起振興祖國的重任嗎?現代社會所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智”也僅僅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前幾年開展的素質教育正是對這一教育目的所做的努力,我們應該積極轉變觀念,分數不在再是教育的全部,新時代的學生不再是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4.青春期(16-20歲)

                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道德教育

                盧梭認為“我們可以說是誕生過兩次:一次是為了存在,另一次是為了生活;一次是為了另一次是為了做一個男子”,15歲以后就是男孩的第二次誕生。盧梭認為青年到了15歲以后已具備了判斷力,并開始對社會關系有所意識。因此,這一時期應該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為主,并輔以人文學科的學習。

                盧梭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認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愛。基于這種思想,盧梭認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產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防止產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徑是通過人去研究社會,通過社會去研究人。因此,盧梭要求愛彌兒從鄉村回到城市。此時他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鍛煉,能夠抵抗城市虛偽文明的侵蝕,同時他是社會的一員,應盡他的義務。

                (3)道德教育的內容是學習歷史知識、實用哲學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純理論的東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實踐,反對空洞的道德說教。只有通過道德實踐,把在學校里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才可以培養善良的感情,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意志。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只用一本本課本去空洞的說教,收效甚微,對一個孩子講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讓他親身去體會更有效果。而且現在的學校家長也很不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他們認為只有分數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這樣能培養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僅對社會沒有貢獻,嚴重時更能危害社會。從這方面來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義教育的意義與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1.對我國教育改革

                《愛彌爾》中所體現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張順應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這不僅對當時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對后世的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育價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標上,只重傳授知識,而不重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陳舊,創新少;教學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形式單一化。這些傳統教育的弊端都長期影響我國的教育,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推動我國應試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審視兒童,研究兒童,欣賞兒童,對兒童的認識值我們參考,在教學中我們應更加關注兒童的天性,尊重他們,讓他們更加快樂的成長。

                2.對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盧梭筆下的愛彌爾是“一個身體強壯,感情豐富,而且能適應各種客觀條件變化的完人”,雖然完美,但畢竟還只是盧梭塑造的一個幻影而已,他為我們們培養子女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是我們教育孩子的一劑良方,家庭是兒童重要的活動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兒童的最初階段,父母有責任為兒童創設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兒童進行適合的教育。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3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于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于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彼膶W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于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于“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么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墒青l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并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范。這個時候,身體的鍛煉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于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么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于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于以后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于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么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里,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并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后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上母戒洓]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后,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边@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時候可以采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并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4

                這是一本優秀的書籍,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啟發!本書觀點:每件東西在離開造物主之手時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會退化。在現存的條件下,如果一個人自出生之后就放任自流,恐怕會變得不成樣子。盧梭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對現有的教育方式進行了評判。

                提醒父母為孩子的心靈構筑一道圍墻,以保證孩子不受各種謬誤和偏見的沖擊。

                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a.一個人無論如何強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終會不幸地死掉;

                b.教育賦予了我們成長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三位老師):

                1.自然的教育:我們器官和才能的內在成長(完全不在我們控制范圍之內)

                2.人的教育:學會如何利用這種成長(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們從周圍環境中所得的閱歷和經驗(只有一部分我們能盡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養:以上三種教育有共同的出發點,并朝著同樣的結果努力,才能直達目標,善始善終。

                教育的目標:自然的目標

                自然的概念:習慣是人們后天形成的,與天性一致的習慣就是我們本書中“自然”的概念。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把這三種教育完美協調一致,這就要求我們:可以掌控的兩種教育必須追隨我們控制之外的那種教育的引領。

                天性的定義:人天生具有感知力,從出生就受到周圍事物各種各樣的影響,人具有接受或躲避這些事物的傾向。隨著不斷成長,這種傾向會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們的習慣和觀念會影響這種傾向。本書中把受到影響之前的(或者說未受影響的')這種傾向稱為我們內心的天性。

                讀書感悟

                在對人性的探討方面,盧梭的觀點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心靈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務。當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時,孩子最起碼應該有一個良好的教養,而不是由老師從頭教起。

                為了使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教養,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規律,我們無法改變自然規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決于某一個人,而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為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圍繞此來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