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由》讀書筆記1200字(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自由》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自由》讀書筆記 篇1
自由,乃吾心向往之,而不能久得。逛卓越網時偶然看得《論自由》一書,介紹說此書主要解決個人與社會控制的關系問題,遂買下并決意靜心讀之。然至今,只讀了引論,有一點淺想,記之成陋文,望通讀后看到此文不會成笑話。
穆勒云,“雖有民主,而操縱力之國民,與權力所加之國民,實非同物!贝嗽捘酸槍λ^的民主國家而言。理論上的民主乃掌權者與被治者是一體的,因此國家的好惡就是人民的好惡,然而,實際中的掌權者與被管者不可能是一體,“人民的好惡”并不是整個國家的好惡,只是其中多數人的好惡,況且多數人的好惡也不是最多數人的好惡,或者實際上所謂的“多數人”只是少數人,這樣的政治體制就容易造成人民與人民之間相互劫持。穆勒感嘆道:“太白之豪暴,且無異于專制之一人!逼鋵,如斯統治較專制更殘暴。因為專制是讓人民明白地看到它的武斷專權,而這樣的統治是在暗地里施加百姓于“暴力”,表面卻打著民主的旗幟。拿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來說,最后就流為了斯大林式的少數人專制:政治上控制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權力,人民卻沒有監督黨和政府的權力;經濟上它可以“衛星上天”,卻不能滿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思想文化上進行高度壟斷,書報檢查制度剝奪了公民的言論自由和創作自由,作家經常遭意識形態恫嚇。據索爾尼仁琴在《古拉格群島》中引用俄國刑法專家的統計,沙皇1876——1905年的30年間共處死486人,被斯大林在1930——1953年所謂23年中處以極刑的人是沙皇的一千多倍。此種“專制”無人民自由的國家,表面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實則是將國囚禁起來,里面的潰爛終會蔓延至表面的浮華。因而為國治理者,應當為民之權益謀事,萬不可將自己當做人民代表,卻把為自己謀權當成是在為人民謀權。
自由之初義乃不為外物所拘牽,無勝義也無劣義。有個性的人大多事上不為外物所牽,正如穆勒所說,個性就是個人具有獨立意志,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性格與利益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而不是根據他人、社會、傳統和習俗作出判斷。社會上總有一部分人活得自由個性,他們特立獨行、不怕孤立、敢說老實話、敢向社會大多數的專制權威挑戰,他們比其他人更不能適應社會準備下的模子。自由個性之人是理想主義者,是孩子也是老者,是推動社會不斷完善的先驅力量,這樣的力量要影響他人,必得將思想觀點形成輿論,要形成輿論就得有發言權。但是社會暴虐的目的就是要摧折人的個性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其首先禁絕的即言論自由!抖Y記》中說“情欲信,詞欲巧”,便是要提醒人們說話時態度要堅定,但是說話的方式則要非?蜌狻⒎浅M褶D,自由個性之人當這樣才能讓當權者聽得進去。
穆勒在《論自由》一書中說,言論自由為一切自由的根本。同時,又認為我們認為“真理”的,我們認為“是”的,我們認為“最好”的,不一定就是那樣的。正因為人類不是“不可能錯誤的”,因此需要容忍異己才能實現自由。比如,岳飛抗金之時自然認為自己是正義的,然而對于金人而言岳飛是滅國者是自己的敵人,金人認為自己才是正義的。那么,到底誰才是對的、是正義的?我們無從判斷。社會中也常常有人認為自己的正確的,因此帶著“正義的火氣”殘酷地摧毀了另一個可能是正確的思想或事物,這樣也摧毀了別人的自由
《論自由》讀書筆記 篇2
個性作為一種積極自由,不簡單的意味著個人有權做自己喜歡的是而不受他人的阻撓,它還意味著個人有權按照自己的個性去追求自己的自主性,而將世俗的、社會的的觀點置于一邊。
一個社會中怪癖性的數量總是和那個社會中所含天賦異稟、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氣的數量成正比的。今天敢于怪癖的人如此至少,這正是這個時代主要危險的標志。
中華民族富有才能,在某些方面甚至也富有智慧,由于遇到了難得的幸運,在歲早期就配備了一套特別好的習俗,這是一些人的杰作,在某種程度上,即使是最開明的歐洲人也尊稱這些人為圣人和賢哲。做到這一點的人民無疑已經發現了人類進步的奧秘,并且已經牢牢地站在世界運動的前列。然而切切相反,他們已經變成靜止不動的了,維持現狀達千年之久,如果說他們還有改進,那必定是外人做的。這就是一個民族人人都雷同,以同樣的格言和規則來管制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而這就是成果。
原來所謂“自治政府”和所謂“人民施用于自身的權利”等類詞句,并不表述事情的真實狀況。運用權力的“人民”與權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而所說的“自治政府”亦非每人管理自己的政府,而是每人都被所有其余人管制的政府。至于所謂人民意志,實際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躍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亦即多數或者那些能使自己被承認為多數的意志。于是結果是,人民會壓迫其自己數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種妄用權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亞于任何它種。因此,黨掌權者對于社群,亦即社群中最強大的部分正常負責時,限制政府施加于個人的權利也不失其任何的重要性。在今天的政治思想中,一般還把“多數的暴虐”這一點列入社會所須警防的諸種災禍之內。
社會主流道德:哪里有一個占優勢的階級,該國道德相當大的部分就必出自該階級的利益和階級優越感。…另一方面,以前居于優勢地位的階級如果已經失去優勢,或者其優勢已不受歡迎,那么,此時主導的道德情感就往往帶有一種厭惡優越的意味。
社會能夠并且確在執行它自己的詔令。而假如它所頒的詔令是錯的而不是對的,或者其內容是它所不應干預的事,那么它就是實行一種社會暴虐;而這種暴虐比許多種類的政治壓迫還可怕……它透入生活細節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靈魂本身……對于得勢輿論和得勢感想的暴虐……以束縛任何與它的方式不相協調的個性的發展……關于集體意見對個人獨立的合法干涉,是有一個限度的;要找出這個限度并維持它不遭侵蝕,這對于獲致人類事務的良好情況,正同防御政治專制一樣,是必不可少的。
《論自由》讀書筆記 篇3
我推薦的很多本書中,都有著一種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反抗與厭惡。而作為我自己呢,我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又對這世界抱著怎樣的態度。
我記得《活著》里的福貴,那樣的艱難的,卻還是想活著。我是怎樣呢,卻也還是想活著。
《論自由》一書中談到“基督教道德”——它本質上是一種倡導消極服從的教義;它教人服從一切已經確立起來的權威當局。
我曾經想成為一個反抗規則的人,想活的帥氣又瀟灑,后來我發現,真的很累,甚至會在不斷得反抗中,忘記自己所追求的。后來,我想成為一個活給自己的人,開開心心,做最少的消耗,追求心靈的平靜。
有極致簡單的生活,做當下最想做的事。
18歲之前,為了別人活著;18歲以后,想為了自己活著?墒,人總是自以為是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正如《論自由》中所言“如果僅僅只是循規蹈矩,那他就沒有做出任何選擇”。因為想要的東西太多,所以,我總是努力變得優秀,而為了變得優秀,我好像又在循規蹈矩。“開始只是擱置自己的本性而不用,最終至于根本沒有了可以遵循的本性”,我給自己限制了太多,以為循規蹈矩得變優秀就可以找到自己,可是,真的是這樣么?
很多事情看的比原來通透,也比原來更無奈了。我生如螻蟻,卻妄圖去改變的無力感。而這種無力感的來源,更像是《論自由》中的,多數人暴行!叭嗣竦囊庵緦嶋H上只是大多數人的意志,或者是人民中最活躍的一部分人的意志;而所謂大多數人又或者只是使他們自己成功的被接受為大多數人的那些人而已;結果就是,人們也會要求壓迫總體中的一部分人!
我從前想成為少數派,那是年少時自以為是的中二夢,而我現在只想成為我自己。
約翰-穆勒,《論自由》,可是,什么才是自由呢?
或許你會在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吧。
《論自由》讀書筆記 篇4
約翰·密爾的經典著作,看之時感悟頗多,雖然都是些瑣碎的雜感,但也不妨寫下來看看。
密爾的觀點其實不多,粗略的整理一下也就如下:思想和言論的自由,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概而言之,密爾認為思想不應該被禁止,無論好壞與否,所有人都應該有自由思考的權利。少數者的主張也不應該被打壓,要允許他們有說話的權利。個人自由不應該傷害到他人權益,否則社會有權利剝奪個人的自由。
個人很喜歡密爾關于自由的闡釋,在書中作者不斷的在思辨,在討論自由和自由的限度究竟何在,該怎么劃分等等。言自由,其實最想講的是密爾所言的自由精神,中國缺的就是自由的精神。之前看奧威爾的現代經典《1984》,看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本偉大的政治預言性小說,奧威爾想說的或許很多,而我們能從其中得到的也很多。極權主義是真實存在著的,且在每時每刻壓迫者我們,只要我們追求自由的腳步不停下,只要是走在走向自由的路上,那么總有一天我們會是自由的。我喜歡那句話:不踏出第一步,你永遠都到不了遠方。
密爾在書中反復的思辨著個體自由和群體之間的利益到底該怎么界限,他認為當個人自由不侵犯到別人的權益時,集體或國家就無權干涉該個體的自由;而一旦個人自由侵犯到他人的話,國家就有權利剝奪該個人的自由。我們的承認密爾的偉大,我私底下認為這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的秘訣。我們有自由,但我們的自由不該傷害到他人。國家有權利,但是也不能平白無故的傷害我們。密爾認為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而言,個體是應該受社會的管制的。而此種特定情況只出現于當個人的一些行為影響到別人,或者說傷害到了別人的合法權益之時,社會才有資格對該個體進行管制或懲處。除此之外,社會是無權干涉個體的自由的。即就是說,當個體的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時,社會便無權干涉個人自由,個人自由應該得到保障。這個和盧梭的那句經典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
密爾有一句名言是這樣的:假使全體人類減一執持有一種意見,而僅僅一人持相反意見,這時人們要是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 要是人類沉默更為正當。與這一句相同的是這樣的:如果發現有些人在什么問題上成為舉世明顯一致的例外,即舉世是居于正確方面。那些少數異議者也總是可能有其值得一聽為自己辯說的東西,而假如他緘口不言,真理就會有所損失。這是一種完全站在少數者的立場來思考問題的思維,一個合格的知識分子所站的立場我想就該是如此,當整個社會陷入到一種集體固式思維之時,密爾的這種觀點就看來有著一定的合理性,且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不再用經濟的巨大發展來掩蓋我們制度的虛弱,不再用集體用國家用民族來淡化個人的個性的時候,那才是自由國度的開始。
王小波有一篇雜文叫做《沉默的大多數》,大概就講了一個主旨是為了我們的自由我們要說話,不要沉默。他認為沉默者是沒有話語權的弱者,而我們應該為他們說話。密爾也有一句名言是這樣的:不僅應予以寬容而且應予以鼓勵和贊助的是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適居于少數地位的那一個,因為那個意見當時代表著被忽略了的利益,代表著人類福祉中有得不到分所應得之虞的一面。只要人們還被迫兼聽雙方,情況就總有希望;而一到人們只偏注一方的時候,錯誤就會硬化為偏見。這個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的借鑒,如果有很多人都這么想的'話,那么這個社會的進步總是有希望的。聯想到現實,現在很多人覺得中國的改革無望,進行了一些嘗試之后,然后就是各種失望,灰心喪氣,由熱血青年馬上成為一個犬儒主義者,要么就徹底的垮下去了。問其原因,莫不過是現實殘酷啊,生活困難啊什么的。好吧,我承認這個是很難,但我們總該多堅持些時候,少年一場,最重要的還不是這根骨頭。
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妄想著要改變一切,等到被生活的錘子錘了之后就嫣了,再也想不出什么古怪的想法,做不出什么偉大改變了。還好,我現在還年輕,沒挨過生活的錘子,骨頭還硬朗,我至少要撐到我撐不住的那天再說放棄。
王小波在他的書中寫道:我在荒島上迎接黎明的到來,F在,我也去守著這個荒島,等著春天黎明的到來。
《論自由》讀書筆記 篇5
人類一見事物不復有疑就放棄思考,這個致命的傾向是他們所犯錯誤半數的原因。
一個專從教師或書本引得一切教訓的人,縱使逃開了包圍上來要使自己滿足于生硬填塞的引誘,也總不會被迫去兼聽雙方,因而(甚至在思想家當中),也就遠遠不會常在兼知雙方方面有所成就。
只要反對者在這題目上表現了任何強烈情感,把對方逼得很緊,使對方感到難于作答,那么,他在對方看來就是一個無節制的反對者。
其中最嚴重的一些是:似是而非地進行論證、對事實或論據予以壓制、把案情的各項因素舉陳錯誤、或者把反對方面的意見表述錯誤。
總之,對于每一個人,不論他自居于辯論的哪一個方面,只要在其聲辯方式中或是缺乏公正或是表現出情緒上的惡意,執迷和不寬容,那就要予以譴責,但是卻不可由其在問題上所選定的方面,縱使是與我們自己相反的方面,來推斷出那些敗德個人的自由必須約制在這樣一個界限上,就是必須不使自己成為他人的妨礙。
人類的官能如覺知力、判斷力、辨別感、智力活動、甚至道德取舍等等,只有在進行選擇中才會得到運用。而凡因系習俗就照著辦事的人則不作任何選擇。
他所要求的一切只是指出道路的自由。至于強迫他人走上那條道路的權力,那不僅與一切他人的自由和發展相矛盾,而且對這個強者自己說來也足以使他腐化。
人類中的一般中材不僅在智力上是平庸的,就是在意向方面也很平庸:他們沒有足夠強烈的嗜好或愿望能使他們向往于做些什么不平常的事,因為他們也不能理解有那種嗜好或愿望的人,徑把那種人劃歸野性難馴和不知節制的一類,而那又是他們素所鄙視的。
進步精神并不總是等于自由精神,因為進步精神會企圖以進步之事強加于并不情愿的人民。
對于一個人的福祉,本人是關切最深的人;除在一些私人聯系很強的事情上外,任何他人對于他的福祉所懷有的關切,和他自己所懷有的關切比較起來,都是微薄而膚淺的。
有很多人把他們所厭惡的任何行為看作對自己的一種傷害,憤恨它好像它對于他們的情感是一種暴行。
并且不論這事實看來怎樣可怪,它到底在世人的普通觀念和習俗中有其解釋,那就是說,世人既教導女人把結婚看作一件必要的事,那便不難理解許多女人就會寧愿為諸妻之一,聊勝于不得為妻。
自由原則不能要求一個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一個人被允許割讓他的自由,這不叫自由。
《論自由》讀書筆記 篇6
《論自由》論的自由主要可分為三個,第一,論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第二,論個性自由;第三,論社會對個人自由的限制。
首先談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它包括一切人們對事物的意見看法進行表達的自由。在密爾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對個人和社會意義深遠,思想自由能發展人的個性,并最終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相反,如果用一種外在的標準或通過權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壓制人們的各種意見,將會妨礙個人和社會的進步。
書中有言 “迫使一個意見不能發表的特殊罪惡乃在它是對整個人類的掠奪,對后代和對現存的一代都是一樣,對不同意于那個意見的人比對抱持那個意見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見是對的,那么他們是被剝奪了以錯誤換真理的機會;假如那意見是錯的,那么他們是失掉了一個差不多同樣大的利益,那就是從真理與錯誤沖突中產生出來的對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
也就是說,在密爾看來,即便一個錯誤意見全部錯誤,正確的意見包含了全部真理,那么,不允許人們討論和提出挑戰,就意味著持有真理的人們實際上會不再思考以至于成為一種偏見,也就不會對這個道理的理性依據有領會和認知。而作為正確的真理,由于這樣也會出現逐漸喪失其真理地位的危險,也阻擋了這個真理實際上的效力。因此,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永遠不窒閉他人的意見和思想,不干涉他們的思想和討論,而且要歡迎任何形式的討論,才能讓社會整體更加接近真理。
人們擁有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后,因為思想的不同,個性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于是便談到了個性自由的問題。密爾調發展個性是個人獨立、個人解放的根本要
求: “凡是聽憑世界或者他自己所屬的一部分世界代替自己選定生活方案的人,除需要一個人猿般的模仿力外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可是要由自己選定生活方案的人就要使用他的一切能力了!
想一想剛剛集體結束統一高考、又迷茫地不知如何選大學和專業的考生們,他們的生活方案不就是別人代替自己選定的嗎?僵化的考試除了需要遵循固定的套路、需要“猿般的模仿力”之外又需要什么其他的能力呢?
人的個性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個性自由理應得到推崇。為了給每人本性公平的發展機會,就必須容許不同的人過不同的生活。然而看看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制度,無論是打著三綱五常、“亡天理滅人欲”,還是以國家、集體的名義阻礙個人追求,實質都是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在論述個性與發展是一回事之時,密爾強調只有培養個性才產生出或者才能產生出發展得很好的人類。而且,密爾還強調,首創性是人類事物中一個有價值的因素,以及堅持天才的重要性,堅持讓它在思想上和實踐上都得自由舒展的必要性。我們不能試圖用一個模子來范鑄人們,應對個性的任何顯著表示寬容,只有支持鼓勵自由和境地的多樣化,這兩個人類發展所必要的條件的發展,才能使個性保住它的根據,避免個人性格的各項情況日益趨于同化?v觀近現代富強起來的歐美國家,無一不建立在一個個有獨立人格、公民素養的國民之上。
談到社會對個人自由的限制,密爾指出“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獨立性在權利上則是絕對的。對于本人自己,對于他自己的身和心,個人乃是最高主權者!
這一點其實是個人自由的界限的再闡述,只牽及到私人的個人行為不應當受社會的干涉,特別是不能因為公眾的喜好厭惡而強制“異端”也要和他們一樣“統一”。
而什么時候公權力可以干涉個人自由呢?密爾認為:“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可以各別地或者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衛。這就是說,對于文明群體中的任一成員,所以能夠施用一種權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為正當,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對他人的危害!
舉個例子說吧,比如對罪犯的懲罰、剝奪他的自由就是為了防止其對他人的危害。只有當個人的行為危害到他人利益時,個人才應該接受社會的或法律的懲罰。社會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有權對個人行為進行裁判,并對他進行強制判決。政府對個人自由的干預,只應是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損害,不可以更進一步,社會不能非法干涉個人合法自由。
每本書的存在都有其價值,我們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我認為 “自由主義”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義主張的就是個人的自由,但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為了讓每個人享受同等的自由,就必須對個人的自由通過一定的法律來加以必要的限制。自由主義主張保障人們的自由,但不意味每個人可以為所欲為,而這一觀點在密爾的《論自由》一書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密爾的尺度,也是我們的自由所應有的尺度。
【《論自由》讀書筆記1200字(通用6篇)】相關文章:
論文提綱:論李白的自由精神08-06
休謨論意志的自由與必然09-17
論康德的先驗自由何以可能08-28
關于國富論讀書筆記12-17
論康德哲學美學中的必然與自由論文08-15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15篇10-29
論艾青的詩歌:自由詩的第二高潮11-08
書籍《國富論》讀書筆記范文12-14
論治安管理處罰中的自由裁量權10-05
大教學論初中的讀書筆記范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