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基礎動作:五個腳位
作為芭蕾舞來說,基礎的平常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芭蕾基礎動作:五個腳位,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芭蕾基礎動作:五個腳位
1。腳位一
雙腳打開成一字型,越分開越好。
2。腳位二
雙腳分開一腳的距離。
3。腳位三
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之前,前腳跟緊貼后腳心。
4。腳位四
在三位腳的基礎上,左腳和右腳分開半腳的距離
5。腳位五
將兩腳緊緊合在一起,腳尖和腳踝相貼
拓展閱讀:
很多舞者在欣賞芭蕾舞劇的時候,雖然覺得芭蕾舞可愛甜美,但對芭蕾舞中的動作卻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讓小編來對芭蕾舞中的技術技巧大揭底,教你如何欣賞芭蕾舞動作。
1、旋轉:數量和質量的高低是評判芭蕾舞者技術水平高低的核心標準之一,所謂質量,主要指的是旋轉過程中,規范的舞姿是否走形,空間的定位是否合乎要求,停止旋轉時是否穩定如初,是否能自然而然地完成結尾時的固定舞姿。
2、速度:這是衡量芭蕾舞者技術水平高低的又一硬性標尺。速度越快,難度越大,但在有些旋轉和跳躍中,加速則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能使這些動作完成起來更加容易一些。當然,速度的快慢只是一種技術的標準,而非藝術的標準。這里涉及到了;舞蹈的本質更多的還是藝術,而非技術的總體原則,盡管沒有比較完美和完整的技術,舞蹈也無法成就為藝術。
3、方向:這是判別技術高低的第三條標準。在動態中變換方向時,要求力度增減得當,而有經驗的舞者都懂得,按照圓形的調度轉圈比按照直線的調度轉圈難得多,而女子保持在一個固定點上完成32周揮鞭轉,或男子也在一個固定點上完成幾十個二位旁腿轉,則往往成為衡量舞者技術水平高低的試金石之一。
4、定點看一點:所謂;定點看一點指的是舞者在以軀干為垂直軸作急速旋轉時,必須用眼睛盯住正前方的某一點不放,即讓整個軀干和四肢先轉,而將頭部,尤其是雙眼,留在后面,直到整個頭部與身體間的分離程度達到最大極限時,也就是當身體要進行第二次旋轉之前的那一剎那,將頭部和雙眼驀地跟著整個身體的動勢甩過去,并立即以快于軀體的速度,趕在整個身體完成一整圈之前,找到原來的那個視點,然后死死地盯住不放,這是避免舞者頭暈的最好方法。這種作法實際上,就是用建軍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一種靜態的假象,以利用最短的時間來完成視覺中的這種方向變化,減少平衡器官中的振蕩和變化,避免由此產生的暈眩。
5、變化手臂或腿腳:在旋轉或跳躍中變化手臂或腿腳,是對舞者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的又一大挑戰。
6、無聲而優雅的落地:這應是評判舞者水平高低的又一條標準。
7、跳躍的高度:這當然能夠增加舞蹈欣賞中的熱烈情緒。比較而言,創造絕對高度遠不如在瞬間中保持高度,甚至產生在空中停頓片刻的幻覺那樣難。在專家的眼睛里,創造出這種幻覺是舞者最為輝煌的技藝之一。就在這個瞬間里作為人的舞者,或者說舞者的人性特征,得到了最大的發揚,而大自然的地心引力則受到了最大的蔑視。
8、繃膝蓋:這是芭蕾技術中絕對不可或缺的規范。
9、繃腳尖:這也是對芭蕾技術完美性的基本要求。
10、高抬腿: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舞者正面對著觀眾時,向兩側高抬腿更能出效果。
11、支撐腿的穩定性:完成這個動作的理想化標準,除了膝蓋和腳背需要繃直外,還要求支撐腿如板上釘釘一樣,一動不動。
12、線條: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舞者肢體線條,一類則是舞臺調度的線條。
13、流暢度:按照中外傳統舞蹈的路子,編舞家和觀眾都習慣于要求舞者動作的線條和舞臺調度的線條暢若流水。
14、雙人舞:包括了托舉、支撐旋轉和平衡三大類動作。杰出的舞伴間的默契除了表現在對雙人舞的常規動作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外,更表現在絕對的相互信任之上。
15、大群舞:橫豎必須成行,手腳必須到位,動作必須一致,呼吸必須統一,舞句必須流暢,舞者必須協調。大型的群舞中,每位舞者的個性應該加以最大限度的抑制,以便使整個畫面保持協調統一。
16、動作干凈準確: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舞者的動作都應是干凈而準確的。
17、舞者在跳舞時,應該表現出充分而優雅的自信,尤其是在完成簡單和高難動作之前和之中,不應表現出任何不安來,而應給人如履平地的輕松感和自如感,以及一氣呵成的整體感和舒適感。
18、快感:舞者作為劇場表演藝術家,其天職應該是給觀眾提供快感,但要提供快感,舞者本人必須在跳舞過程中先為自己找到快感。
19、小騙局:當芭蕾舞者在舞臺上未能嚴格按照上述技術規范,準確地完成各種動作時,會不由自主地作一些小小的補償或調整,行話稱之為小騙局需要向觀眾解釋清楚的是,為了完成某種超出常規運動范疇的動作,使觀眾產生新奇的美感和快感,采用這種小騙局是必要的,而絕對不等于是欺騙觀眾,就象魔術的神奇就在于它的騙局一樣。
20、從技術向藝術的大跳:在芭蕾演出中,舞蹈會不斷改變其視點和強度。解決肢體位置和動作規范的時空力度關系,則是舞者應該在排練中解決的問題。
傳統和形成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國,“芭蕾”一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芭蕾最初是歐洲的一種群眾自娛或廣場表演的舞蹈,在展進程中形成了嚴格的
芭蕾舞
規范和結構形式、其主要特是女演員要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腳尖起舞。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芭蕾17世紀在法國宮廷形成。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七個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和體系。這五個基本腳位一直沿用至今。
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和啞劇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女演員舞蹈時常用腳趾尖點地。意指:①一種舞臺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世紀以后,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女演員要穿特制的腳尖舞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②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臺美術、文學于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后,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盡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征、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于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③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ballet一詞,源于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芭蕾作為一門舞臺藝術,孕育于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盛大的宴飲娛樂活動,17世紀形成于法國宮廷,這種宮廷芭蕾實際上是在一個統一的主題下,具有松散結構的舞蹈、歌唱、音樂、朗誦和戲劇的綜合表演,由專業的舞蹈教師設計,國王和貴族擔任演員,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場地在皇宮大廳中央,觀眾則
芭蕾舞
圍繞在大廳周圍觀看;演員戴皮制面具標志不同角色,故又稱假面芭蕾。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學院。17世紀70年代芭蕾演出開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宮廷劇場。演出場地和觀眾觀看角度的改變,引起了舞蹈技術和審美觀點的變化,演員站立的姿勢越來越外開,由此正式確定了腳的5個基本位置,這5個外開的位置成為發展芭蕾舞技術的基礎。專業芭蕾演員應運而生,并逐步取代了貴族業余演員,職業女芭蕾演員也開始登臺演出,舞蹈技術得以較迅速地發展。芭蕾演出從基本上是一種自娛性的'社交活動逐步轉變為劇場表演藝術。這個時期的芭蕾是從屬于歌劇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在歌劇中加入芭蕾場面,實際上是一連串舞蹈表演,劇情反而顯得無關緊要,這時稱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18世紀的芭蕾大師J。G。諾韋爾是芭蕾史上最有影響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舞蹈不只是形體的技巧,而屬于戲劇表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諾韋爾的理論推動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許多演員、編導的持續努力下,芭蕾從內容、題材、音樂、舞蹈技術、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使芭蕾終于能夠與歌劇分離,形成一門獨立的劇場藝術。
在芭蕾發展史上,主要有兩種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16世紀的意大利舞蹈教師、《王后的喜劇芭蕾》的編導博若耶認為芭蕾是"幾個人在一起跳舞的幾何圖案組合"。這種觀點完全著眼于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芭蕾的內容或情節,往往導致單純追求技巧的高超、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種觀點在芭蕾創作中居統治地位。另一種觀點強調芭蕾是"戲劇性舞蹈",諾韋爾的"情節芭蕾"理論最集中地代表這種觀點。他認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現戲劇性內容,"情節和舞蹈設計要保持統一,有合乎邏輯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題,和情節無關的獨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劇中"不僅是舞蹈技術光輝奪目,更須通過戲劇性表現,從情緒方面感動觀眾"。上述兩種主要觀點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編導致力于創作戲劇性的或有情節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編導熱衷于無情節芭蕾,注重形式美,兩類作品中的優秀劇目都是觀眾所欣賞的,并作為保留劇目經常上演。20世紀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對芭蕾創作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芭蕾舞
創作一部芭蕾作品,編導是關鍵人物,他根據文學劇本(或一個故事、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構思出舞劇結構或舞蹈結構,再由演員來體現。編導和演員都必須掌握芭蕾語言(或芭蕾語匯)——芭蕾技術技巧,以及運用芭蕾語言表現特定內容或情緒的能力,編導應該深諳它們長于表現什么,不能表現什么;而演員則應該訓練有素,能適應并創造性地體現編導的構思,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芭蕾創作才能進行和完成。芭蕾結構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編導運用古典舞、性格舞(舞臺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現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編出多幕芭蕾(分場或不分場,如《天鵝湖》)、獨幕芭蕾(如《仙女們》)、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等。芭蕾的這種結構形式在19世紀后期發展到高度規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響和限制了芭蕾的發展。在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作品中,這些規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芭蕾基礎動作:五個腳位】相關文章:
芭蕾基礎動作之五個腳位10-17
芭蕾形體五個基礎動作09-22
芭蕾舞基礎動作要點09-16
芭蕾舞的基礎動作10-15
芭蕾手位腳位練習技巧09-22
芭蕾基本腳位圖解201711-03
芭蕾舞的基本腳位10-17
芭蕾舞基本腳位技巧10-17
芭蕾舞的基礎動作訓練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