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歐陽修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伶官傳序原文的翻譯,歡迎參考!
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鼻f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里僅僅是伶人啊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裝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約:訂立盟約
3.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推究
4.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詞作狀語
1.負而前驅 前:向前
2.倉皇東出 東:向東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亂者四應 四:在四面
動詞作名詞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 泣:淚水
使動用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亡使動
2.凱旋而納之 納:使收藏
形容詞作動詞
1.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亂:作亂
形容詞作名詞
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細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謀的人物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與其:(古義)和他
(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 至于:(古義)相當于“以至于”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從事:(古義)官名,這里泛指一類官
(今義) 干某項事業;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人事:(古義)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義) 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義)代詞”所“與介詞”以“組成”所“字結構,其義為”······的原因
(今義)常用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6.還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義)成就功業、政績或事業
(今義)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重點實詞
1.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 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系:縛;組:泛指繩索
3.抑本其成敗之際 抑:或者
4.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舉:全,所有的
重點虛詞
1.其: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副詞,表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應當”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代詞,他,代莊宗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詞,加強語氣,不譯
2.以:與其所以失之者 介詞,與”所“組成固定詞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詞,”憑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介詞,“用”
評析
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作者認為,國家的盛衰,事業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政者的思想行為。并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體論斷,精辟透徹,發人深省。
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是五代后唐莊宗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例據典型而有說服力。在寫法上,則欲抑而先揚,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與人”的結論,顯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筆力雄健而有氣勢,表達情見乎辭,篇幅雖然短小,卻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文中所議論的后唐莊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長子,是五代的風云人物。李克用在臨終之前,以三矢付莊宗要他報仇,叮囑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謹記父親遺言,討劉仁恭,伐契丹,滅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權。但稱帝后卻沉迷于奢侈享樂的生活,寵信伶人,不問國事。四方藩鎮見伶人被寵愛,紛紛賄以財物,謀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行賄,為伶人讒言所誣陷,竟無辜被殺。后唐國政于是日趨衰敗,動亂接連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終也死在他極為寵信的伶人郭從謙的手中。。歐陽修目睹國家積弱不振的現實和當權者的驕奢淫逸,憂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鑒今的考慮。歐陽修在這篇史論中,提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見解,意在為當時的統治者敲響警鐘,可謂寄語深長,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伶官傳序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伶官傳序原文翻譯及注釋02-02
《伶官傳序》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8-30
蘇武傳原文及翻譯09-22
察傳原文及翻譯08-20
愚溪詩序原文及翻譯09-09
《滕王閣序》原文及對照翻譯01-23
《蘇武傳》原文及對照翻譯01-23
柳毅傳(節選)原文及翻譯10-02
南柯太守傳原文翻譯「對照翻譯」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