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測試復習提綱
2017年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就要測試了,請同學們抓緊時間復習,下文yjbys小編為大家分享高中政治會考復習提綱,歡迎閱讀~
要求A:了解 B:理解 C:運用
《經濟生活》
生活與消費
1、貨幣的的概念、本質(B)
(1)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2、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B) 貨幣從產生時起,就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時,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即可。(生活中的“明碼標價”)
(2)流通手段: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需要的是現實的貨幣
其它職能: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
3、信用卡的功能(A)
信用卡的功能: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4、樹立正確的金錢觀(B)
(1)貨幣是財富的象征。
(2)①對于金錢,要取之有道,②對于金錢,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5、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A)
(1)引起價格變動和差異的因素:氣候、時間、地域、生產條件、政策、宗教信仰、習俗等
(2)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
①供不應求,商品短缺,價格升高。 ②供過于求,商品過剩,價格下降。
6、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經營的影響(B)
(1)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僖环N商品價格變動會引起消費者對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兩者成反比。
②一種商品價格變動還會影響相關的其他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相互替代品和互補商品
(2)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①調節生產規模。②提高勞動生產率。③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的產品。
7、收入水平、物價水平等因素對消費水平的影響(C)
對消費的影響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價水平。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一般說來,居民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成正比,物價總體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成反比。
8、消費心理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 B )
(1)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要做具體分析,盲目從眾不可取。
(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有時可以推動新工藝和新產品的出現,但展示個性要考慮社會的認可
(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是不健康的。 (4)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是一種理智的消費。
9、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C)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要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進行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并重。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
(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生產、勞動與經營
1、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C)
我國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包括: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2、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的途徑(C)
當勞動者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通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途徑加以維護,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報復。
3、新型就業途徑和創業方式(A)
如自由職業、彈性工作、臨時工、家政服務等就業方式可更加靈活地選擇。還可以通過職業介紹所、媒體廣告、網上人才市場、招聘會等選擇職業,實現就業。
4、樹立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積極創業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C)
(1)樹立自主擇業觀。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和條件擇業。
(2)襯立競爭就業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和素質,改變觀念,積極主動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3)樹立職業平等觀。正當職業雖有行業差別,但無高低貴賤之分。
(4)樹立多種方式就業觀。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選擇職業,實現就業。
5、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現和意義( B )
(1)表現: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與平均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
(2)意義:A、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 B、它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C、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6、我國財政的作用(C)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實現收入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在經濟增長滯緩、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反之,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經濟運行主要受供給能力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定物價,給經濟降溫。)
7、財政收入的來源(A)
財政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
8、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B)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因此,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自覺誠信納稅。
市場經濟
1、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積極作用(B)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2)積極作用:市場通過價格的漲落和供求行情的變化,象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
、偈袌瞿芡ㄟ^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活地反映供求關系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
、谑袌鐾ㄟ^利益杠桿,刺激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2、規范市場秩序的意義(B)
(1)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市場規則以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市場道德規范的形式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做出具體的規定。
(2)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大力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3)總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每個經濟活動參與者都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規范,又能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都應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3、市場調節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C)
(1)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偈袌稣{節不是萬能的。某些領域市場調節不了,某些領域不能靠市場調節。
、谠谑袌隹梢哉{節的領域,存在自發性(不擇手段自發追求經濟利益)、盲目性(往往一哄而上或一哄 而退)、滯后性(市場調節是事后調節)等固有的弊端。
因此要把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和國家的宏觀調控這只“有形的手”結合起來,以克服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2)我國宏觀調控的手段和目標
、偈侄危篴經濟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最常用的經濟手段。
b法律手段:包括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活動。
c行政手段:國家通過行政機構,采取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國家宏觀調控,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總體功能。
、谖覈暧^調控的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4、科學發展觀的內涵(B)
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新要求(C)
(1)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會就業更加充分.
(3)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4)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③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④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⑤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6、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A)
主要表現: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7、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B)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中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依靠別人搞建設,必須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閉關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
《政治生活》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A)
政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控告權)
政治性義務: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遵守憲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2、公民依法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的意義 (C)
(1)依法有序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2)能否進行有序的政治參與,決定著能否真正的享受民主生活,這也是對我們政治素養的檢驗。
(3)有序參與,公民可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與能力。
(4)國家可以不斷改善公共管理,創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區,有力地促進政府機關的廉政建設,
總之,有利于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3、不同選舉方式的特點(A)
直接選舉:缺點:成本較高,組織技術難度大。
間接選舉:適合選民較多、分布較廣的情況。缺點:使選民與侯選人之間的聯系受到一定的阻隔。
等額選舉:可以比較充分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缺點:限制了選民的自由選擇,積極性受到影響。
差額選舉:缺點:易導致虛假宣傳、金錢交易
4、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選舉權(C)
(1)意義:公民只有不斷提高參與民主選舉的素養,行使好民主選舉的權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
(2)態度:是否積極參加選舉,是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
(3)行使:應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為重;在理性思考、判斷的基礎上,審慎投票。
5、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監督權的渠道(A)
通過信訪舉報制度;通過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通過輿論監督制度;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民主監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6、正確行使公民的監督權的意義(B)
既有利于改進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工作,也有助于激發廣大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
7、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A)
內容 方式 依據 意義
社情民意反映制 度 公民向決策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 電話、信函、傳真、電子郵件、新聞媒體 拓寬民意反映渠道,是決策機關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 使決策反映社情民意
專家咨詢制度 專家學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信息等,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進行分析論證 論證會、座談會 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識、相關信息 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
社會公示制度 決策機關將涉及公眾利益的各項決策進行公示,讓公民了解后發表意見、建議 公 示 公民享有對涉及公眾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 有利于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的參與度
社會聽證制度 對同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公民充分發表意見、提出建議 聽證會 決策機關擬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聽證的目的是為了決策利民
8、我國農村、城市實行基層民主自治組織(B)
(1)含義: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注意:不是國家機關)
(2)意義: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物和公益事業,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
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1、政府的基本職能(B)
(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打擊、懲治犯罪,保護國家或公民的權益)。
(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組織科教文衛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4)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公共基礎、文化、衛生設施的建設,醫療、社保、計生等)
(5)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職能
2、我國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C)
對人民負責是我國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對人民負責的具體要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A)
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
2、人大代表的產生和職權(A)
產生:各級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其中,縣、鄉兩級人大代表按照選區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職權: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
3、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宗旨(B)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B)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5、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B)
科學執政: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民主執政:就是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依法執政: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
6、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容(B)
我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基本內容:①親密合作的友黨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诙帱h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鄱帱h合作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④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準則:遵守憲法和法律。
、荻帱h合作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
7、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意義(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以及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使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①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③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④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8、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內容(A)
實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構成(A)
構成要素: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
2、主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A)
基本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
義務:不侵犯他國,不干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3、我國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和作用(C)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循聯合國x章的宗旨與原則,支持按聯合國x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中國在世界裁減軍隊、保護環境、保障人權和解決地區沖突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素(B)
影響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由于國家具有階級性,一個國家的利益首先體現了占統治地位階級的利益。
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
5、在國際社會中,中國必須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C)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當性和正義性。我國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
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尊重其他國家正當的國家利益,并維護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6、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A)
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
7、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 (A)
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
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世界向多極化發展,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伴隨著多極化進程,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
8、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A)
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9、我國外交政策的決定因素 (B)
我國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我國的外交政策。
10、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B)
①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谖覈饨徽叩幕灸繕耍壕S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③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獨立自主。
、芪覈饨魂P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ハ嘧鹬刂鳈嗪皖I土完整,是五項原則的核心和基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各國和平共處的保證;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是五項原則的目標。
《文化生活》
文化與生活
1、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A)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2、文化的力量(B)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C)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 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后的文化阻礙社會發展
(3)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4)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
4、優秀文化塑造人生(C)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1、傳統文化的影響(B)
雙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2、說明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B)
(1)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辨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C)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4、文化創新的途徑(B)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5、中華文化的民族性(A)
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6、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C)
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7、尊重文化的多樣性(C)
(1)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②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③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國人民想到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2)如何做到尊重文化多樣性? 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遵循原則。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8、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及其特點(B)
途徑:貿易活動、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傊,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特點:如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大眾傳媒能夠最大限度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C)
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靈魂。
2、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C)
(1)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2)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華文化的特征(A)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4、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A)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5、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C)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哲學生活部分
辯證唯物論
1、世界的物質性(B)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這一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B)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不能分割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3、規律的普遍性(B)
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4、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B)
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5、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意義(B)
哲學依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現實意義: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B)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C)
(1)認識具有反復性(2)認識具有無限性(3)認識具有上升性。人們的認識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這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發現、追求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B)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這要求我們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2、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B)
區別:①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②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聯系:①相互依賴②相互影響,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③相互轉化
方法論: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3、系統優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論 (C)
(1)原理: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2)方法論: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4、發展的普遍性(B)
發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
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5、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C)
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區別: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聯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6、矛盾的普遍性(B)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C)
、僦饕芎痛我芟嗷ヒ蕾嚒⑾嗷ビ绊。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
8、辯證否定的含義及其實質(B)
含義: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實質:就是“揚棄”。
9、堅持辯證否定觀,樹立創新意識(C)
原理:辯證否定觀的含義及實質。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我們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10、創新的意義(B)
(1) 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2)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的發展。
(4)結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歷史唯物主義
1、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A)
價值判斷,即關于價值的判斷,是指某一特定的客體對特定的主體有無價值、有什么價值、有多大價值的判斷。
事實判斷,在法學上是用來指稱對客觀存在的法律原則、規則、制度等所進行的客觀分析與判斷。
2、價值觀導向作用(B)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A.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B.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3、如何正確處理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關系(C)
(1)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要緊、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2)利益發生沖突時,怎么辦?
當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3)利益沒有沖突時,怎么辦?
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4、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的價值(B)
(1)根本途徑:勞動和奉獻。
(2) 客觀條件: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即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
(3)主觀條件:實現人生的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5、個人和社會相統一的原理(B)
原理: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的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在與社會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2017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測試復習提綱】相關文章:
10-03
08-17
04-08
10-08
10-08
08-23
11-13
02-24
02-24